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蘇洵的《六國論》爲傳統名篇,歷來選作教材。這次教學《六國論》的目的是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合作探究的能力,並在議論文的寫作上作些試驗。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髮揮主體地位,積極參與課堂,快樂學習。

這次上課的大體流程是:

先由同學們朗讀課文,糾正字音,接着簡介蘇洵的情況,同學們合作探究文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找出重要的字詞句的知識點,小組成員發言,其它小組同學補充糾正,根據小組成員的參與度與參與質量打出小組及個人得分,最後由教師歸納強調本節所學知識要點,並點評總結小組的評比結果,給予表揚和督促。最後佈置完成作業:鞏固文中總結出的字詞句等知識點。

我對這節課的感覺是:

整體上同學們能按我設計的程序進行合作探究與質疑,同學們課堂表現積極,發言踊躍,氣氛熱烈,不時出現同學們和老師快樂的笑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最後有些趕時間,主要是同學們發言的語言準備不夠嚴謹,枝節問題強調過多,影響了教學進程;同事們對本節課也能認可,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講本次課的收穫與存在的問題是,收穫有:

1、合作是教學快樂的鑰匙,這個合作既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又有同學們上課時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學習因合作而充滿歡樂,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現。

2、鞏固落實很重要,之所以個別同學語言不嚴謹,最後環節有些趕時間,主要原因是個別同學對內容沒有進行認真的討論,課前預習不夠深入。

3、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要講課的壓力促使自己精心準備,收穫課堂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有一定的壓力纔會進步提高。存在的問題是:準備充分了要流暢地把教學流程完成需要長期的鍛鍊,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還掌握得不夠熟練,課堂也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情況,合作探究的評比標準和細節還不完美,教學流程還不夠嫺熟,表達不流利,課堂也有些因聽課的人多而拘謹的情況。

今後的想法是:

要把這種良好的教學模式堅持運用到課堂中,教師同學們都參與,收穫上課與學習的快樂,相信隨着教改的深入與不斷科學化與精細化,同學們的學習和教師的生活將會充滿陽光。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本篇課文雖然不長,但卻牽涉到兩個背景,一是六國破滅的背景,二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讓同學們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主旨,這兩個背景必須介紹。這當然不是難事,這種故事性的背景學生都愛聽。我的安排是先在導入之中時就把六國破滅的背景給做個簡單的概括,然後再聯繫課文具體介紹六國滅亡的原因;再具體講授文章內容時再穿插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但是文言文中還有一個讓人非常頭疼的教學環節,省又省不掉,講,學生又不愛聽。這就是文言字詞的講解,包括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因爲這是第一堂古文課,我也只能按照傳統的教法,關於文言字詞的環節,把它放在了第一堂課,在導入,作者介紹,聽,讀後我便開始講解字詞,完全是我自己精心準備的一種灌輸式的講解。

授課過程回顧:

1、教學計劃用時:45分鐘。完整地實現了教案計劃的步驟,條理比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突出了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活躍。

2、疏通文言字詞部分進展較順利,學生多次朗讀了課文,互相質疑解疑比較充分,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問題,一是思考對“賂者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論證運用了什麼藝術技巧;二是探究“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的論證是充分有力的還是有漏洞的。第一個環節進展比較平,缺少特色。第二個環節引導得較好,所以比較成功,學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4、作業爲二選一,一個是閱讀,一個是寫作,都可以作爲《六國論》課後延伸,無論選做哪個,學生都要積極思考,繼續深入探究。

5、多媒體使用少而精。七國形勢圖配以動畫效果,給學生強烈的視覺衝擊,貫穿整節課。幾個文言文檢測題,可以加快課堂節奏,提高學習效率。其它與課堂關係不大的材料,儘管畫面精彩,但也捨棄不用。

對今後教學的思考:

1、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因此在第六單元的文言文教學中,我一改前面的教法,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2、文言文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如孟子的“仁攻”、“捨生取義”、“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墨子的“兼愛”、“非攻”,莊子的善辯,都應該是學生從中汲取的精華。

3、文言文教學同樣承擔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作用。首先是解決文言的障礙,教師要講解古漢語詞彙和語法方面的問題,做古今的對比,使學生讀懂文意。理解文章意思,進而分析文章的寫作方法,篇章結構,語言修辭;分析文章的主題思想,社會意義。還要讓學生對文言文進行口譯或筆譯,做其他練習。

4、教學應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這堂課最大的弱點是感覺對學生的個體背誦積累重視不夠,文言文還應該把"背誦積累"作爲一項重要的訓練內容。只有背誦積累,才能築牢文言的根底,客觀地講,文言根底牢了,纔有可能真正落實從古典精品中學習文化傳統、語言特色、精妙的筆法等項任務,否則很容易流於形式,華而不實。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篇3

① 主旨:

《過秦論》所體現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反面總結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於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爲鑑,不爲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抵禦外侮以維護統治。 (補充: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於此前經過秦末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漢文帝反覆宣講仁義之道,認爲“德莫高於博愛人,而政莫高於博利人”,“政莫大於信,治莫大於仁”。他認爲按照禮的規定,“國有飢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他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爲民是國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了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不官,誰敢與民爲仇,必將爲民所埋葬。因此,他極力向漢文帝宣講仁政的道理。)

蘇洵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爲了“施之於今”。《六國論》是一篇政論文,蘇洵從六國破亡的教訓立意,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② 結構:

《過秦論》的結構

第一步:秦孝公至莊襄王不斷擴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架勢。秦始皇上臺後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第二步:敘述秦王朝勝利後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爲“焚百家之言”,一爲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範。

第三步:記述陳涉發難,天下雲集響應,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敘述的基礎上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

《六國論》的結構

第一步: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第二步:將中心論點轉化爲兩個分論點:一爲“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爲“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三步:總結歷史教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補充:這兩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敘史,後作結;後者是先提出論點,後舉例論證。

③ 語言風格:

《過秦論》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 “氣勢磅礴”。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文章飽滿充沛,氣勢磅礴。 第二個作者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過秦論》的語言如辭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萬化,多用對偶和排比句式,長句較多,用語雅而不俗;文章一氣呵成,文脈如行雲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首尾氣貫長虹,感情充沛。

《六國論》是語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豐富多彩,交相輝映;論證語言隱、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幹練老辣,有“戰國縱橫之學”。

可以這麼說,《過秦論》的語言主要着眼於作者自身的感受,而《六國論》的語言則着眼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前者的感性色彩更濃厚,後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六國論》是古代政論文的典範,被收錄入《古文觀止》,今天我們學習蘇洵的這篇政論文的意義在於借鑑其典範政論文行文的格式和規範,梳理文章結構和思路的,學習借鑑它的多種論證方法和技巧;同時中學生學習《六國論》的學習重點還得放在朗讀、背誦上!

一、議論文教學得將點兒誦讀

看完了李紅梅老師上的《六國論》,感觸良多。李老師特別強調誦讀,她把誦讀貫穿始終,一讀再讀。從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由讀中提升。整堂課在朗讀聲始,在朗讀聲終。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讀。”無活力的文字如果附加上朗誦者的腔調、語氣、語速、語調,就會使文章的表辭達意更準確、具體、生動。古人還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能生巧,讀的多就能夠掌握知識、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文言文的閱讀完全可以以讀代講,以讀帶悟,以讀行賞,以讀興趣!

教學《六國論》時,可以把教學設計爲三個環節:一是課前自讀,主要用學案引導學生掌握文言知識,疏通文句,理解大意;二是課上誦讀,主要是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基本上是以讀代講,以讀帶悟,以讀行賞,以讀興趣,幫助學生提高升華;三是課後補充,主要用檢測題進行強化訓練,以求鞏固、消化知識。

對文章的邏輯思路、文章詞句的表現力,很多學生卻一時半會理解不透、不深!反覆誦讀,則可以解決這一核心問題!因此,誦讀指導對於《六國論》這篇文章來講,意義重大。

不僅《六國論》可以這樣,《赤壁賦》《項脊軒志》的名篇皆是如此,唯有誦讀,才能披開字句外衣,感悟內裏情感,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二、議論文教學還得講點兒文體

李老師除了注重誦讀外,還較爲重視議論文的文體知識把握。讓學生找出中心論點及分論點,明確各段所論證的的觀點分別是什麼,還讓學生深入分析其中所運用的多種論證手法。這些做法在當今學生只會寫記敘文,亂寫散文,不明白議論文爲何物的背景下,顯得很是必要。

現今高中新生寫起議論文來,毫無章法,而且內心排斥,老師安排的以論文寫作,學生寫出的往往是“四不像”。文體意識欠缺,中心模糊或晦澀,論證方法單一,論證乏力。《六國論》作爲典範的政論文,文體規範,觀點鮮明,結構嚴密,思路嚴謹,論證方法多樣,說服力極強。講授議論文特別是典範議論文時,就應該多問問文章的論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讓學生學會明確觀點,不拖泥帶水,不含糊不清;學會妥善安排結構,層次分明,條清縷析,邏輯嚴密;學會處理立與駁、理與據;學會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假設論證等多種論證手法;學會借古諷今,以小見大,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多種立論思路。

講授古文時只有在這兩個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充分發揮好教材的典範作用,才能既得到感性的薰陶,又受到理性的震撼,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目的。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篇5

關於這一課,學生學習之後最大的收穫有兩點:

第一,瞭解了起承轉合結構的基本模式,對《六國論》結構有了更爲清晰的認識。

第二,瞭解了議論文,尤其是考場議論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現實針對性。

不足之處:

一、時間不好掌控,一課時完成有困難。

二、一廂情願,有些急於求成,忽略了個別接受能力差的學生。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這篇史論的中心論點,圍繞着中心論點,作者從幾個方面論證的?兩個方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方面就是兩個分論點。

一二兩個小節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並提出兩個分論點,引發下文的議論。

接下來,圍繞着兩個分論點,作者結合具體的歷史事實展開論述。

第三段,圍繞着第一個分論點,結合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史實展開論證。對於三個賂秦的國家,作者分三個層次進行論證。

第一個小層,“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矣”對比雙方土地消長,證實由於“賂”而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戰爭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賂秦的事實說明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戰矣”的結論。

第二小層,“思厥先祖父,……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國力日漸衰微,秦國的.侵略野心愈來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滅亡。賂秦求和適得其反,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層,“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話爲證,形象的說明賂秦的危害。

我們注意到,在論證過程中,作者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把秦國得地的兩種途徑對比,賂者的失地的兩種情況對比,總的說來是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戰爭造成的土地得失進行對比,還有,祖先艱辛闢地和子孫輕易割地對比,賂者奉之彌繁和秦國侵之愈急進行對比,對比之中強調“賂”帶來的亡國滅種的嚴重後果。

其中,祖祖輩輩篳路藍縷,艱辛開國得過程寫得很形象,子孫後代軟弱無能,割地求和的輕率以及被敵人步步緊逼狼狽尷尬的可憐相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用了古人的話,增強了論證的力量,這種論證方法叫引用論證。

第四段,圍繞着第二個分論點,結合齊、燕、趙的史實來展開論述。

對於不賂秦的齊、燕、趙三國,作者分層論證,也分了三個小層。

第一小層,講齊國滅亡的原因。五國滅亡了,齊國也不能獨自保全。

第二小層,合說燕、趙義不賂秦,敢於用兵抵抗,最終戰敗而亡,雖然有各自策略的失敗,但原因主要是,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滅亡是誠不得已。

第三小層,總說六國,提出假設,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進一步論述了“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顯的論證方法就是假設論證,或從另一個角度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是反面論證。

三四兩節論述是結合歷史事實展開的,和一二節相比,可以發現是不同的,一二節在展開論證的時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爲什麼弊在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賂秦而力虧,國力虧損,逐步滅亡。不賂者以賂者喪,道理是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存,被逐個殲滅了。我們把三四節這種論證方法叫事實論證,也叫事例論證看,而把一二節這種方法,叫道理論證。實際上,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經常結合使用。

接下來,第5、6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意圖。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從假設的角度爲六國提出救亡圖存的策略,舉賢任能,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辱,這樣能使秦國也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從反面推進論證,爲六國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啓示後人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

最後一句從歷史教訓轉到現實時弊,自然過渡,接下去,第6節,點名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總結)作爲一篇史論文,屬於廣義的議論文,本文論點鮮明,論證逐步推進,邏輯層次井然,論證方法多樣,(要說明一下的是這些論證方法分類的標準並不完全統一),說理有力,

作爲史論,本文由評論歷史到鍼砭時弊過渡自然,諷諫當朝統治者的寫作意圖委婉但並不隱晦,主張明確,立場鮮明,表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較典範的史論文,可供我們參考和借鑑。

六國論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我對這節課的感覺是:整體上同學們能按我設計的程序進行合作探究與質疑,同學們課堂表現積極,發言踊躍,氣氛熱烈,不時出現同學們和老師快樂的笑聲;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最後有些趕時間,主要是同學們發言的語言準備不夠嚴謹,枝節問題強調過多,影響了教學進程;同事們對本節課也能認可,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講本次課的收穫與存在的問題是,收穫有:

1、學案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課堂前置,提高了課堂效率,今後要編好用好學案;

2、合作是教學快樂的鑰匙,這個合作既有教師集體備課的合作,又有同學們上課時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學習因合作而充滿歡樂,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現;

3、鞏固落實很重要,之所以個別同學語言不嚴謹,最後環節有些趕時間,主要原因是個別同學對學案沒有進行認真的討論,課前預習不夠深入,要運用好學案還要抓落實才好。

4、有壓力就會產生動力,要講課的壓力促使自己精心準備,收穫課堂的快樂,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有一定的壓力纔會進步提高。存在的問題是:準備充分了要流暢地把教學流程完成需要長期的鍛鍊,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還掌握得不夠熟練,課堂也會出現一些沒有預料的情況,合作探究的評比標準和細節還不完美,教學流程還不夠嫺熟,表達不流利,課堂也有些因聽課的人多而拘謹的情況。

今後的想法是:

要把這種良好的教學模式堅持運用到課堂中,教師同學們都參與,收穫上課與學習的快樂,相信隨着教改的深入與不斷科學化與精細化,同學們的學習和教師的生活將會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