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金色花課文原文

金色花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導語:《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泰戈爾的作品。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而又稍帶頑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達了孩子熱愛媽媽的深厚感情。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金色花課文原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金色花課文原文

金色花

泰戈爾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爲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裏呀?”我暗暗地在那裏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着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溼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裏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延伸:《金色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清新自然、親切溫馨的散文詩,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了對母親的依戀,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濃濃的母子情。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可能更多地只在母愛中沐浴,卻很少有回報,所以要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感悟到母愛的無私,並且意識到該將自己對母親的愛轉化到行動上。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多讀,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讓學生感受美的薰陶,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這首散文詩以“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髮聯想和想象,讓學生感受到想象的美妙新奇,激發想象力和創作潛能。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在朗讀中體會濃濃的母子情,讓學生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2.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潛能。

【教學方法】朗讀法、想象聯想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課前播放《媽媽的吻》渲染氣氛。

一、小故事導入

有一個嬰兒即將降臨人世,他問上帝:“他們說明天就要把我帶到地球上去了,可是,我是那麼弱小,那麼無助,我該怎麼辦呢?”上帝慈祥地說:“放心吧,孩子,我已經選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滿心歡喜地等待着你的降臨,並且,她會用一生一世的愛無微不至地關心你,照顧你,直到生命的終結。”

這位天使是誰呢?對,是母親。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深情的呼喚。孩子又該怎樣回報母親呢?就讓我們走進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聖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瞭解詩人及金色花

1、 泰戈爾:著名文學家。代表詩集《新月集》、 《飛鳥集》、 《園丁集》。愛、歡樂、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恆主題。

1913年, 其作品《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

2、金色花:又譯作“瞻波伽”或“佔波”,印度聖物,木蘭花屬植物,開金黃色碎花

三、初讀感知

首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散文詩,畫出你要爲大家提醒的生疏字詞,力求讀準讀順。然後告訴大家,這首散文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1.詞語積累:笑嘻嘻 匿笑 沐浴 林陰 禱告 羅摩衍那

2.初讀感受:講了一個孩子變成金色花與母親嬉戲的故事。親密,母子情深,童真童趣。

四、研讀品味

(放背景音樂),老師範讀。同學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溫馨的氛圍。

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相信大家還沉浸在孩子與媽媽嬉戲的畫面中,孩子看似失蹤了一天,卻始終與媽媽在一起。

那麼在這一幅幅畫面中,孩子與媽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以這樣的句式回答:

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_的孩子,我是從……看出的;

我看到了一個________的媽媽,我是從……看出的。

要點:孩子:天真,活潑,頑皮,撒嬌,愛媽媽;媽媽:聖潔,沉靜,美麗,慈愛,智慧。

(要注意品味與朗讀指導相結合)

例1.我看到了一個天真、頑皮的孩子,我是從“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爲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這一段看出的。

師:“笑嘻嘻”是什麼表情?你能告訴大家嗎?

生:嘴角上揚眼中含笑,露出牙齒。

師:“媽媽,你會認識我嗎?”這時孩子是一種什麼心理?

生:爲媽媽認不出自己而驕傲得意。

師:請你帶着這種理解讀一下,好嗎?(生讀)

例2.我看到了一個可愛、活潑、頑皮的孩子,我是從“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裏呀?’我暗暗的在那裏匿笑,卻一聲兒不響”這一片段看出的。

師:你覺得應重讀哪幾個詞語表現孩子的頑皮?

生:“暗暗”“一聲兒”。

師:請試着讀給同桌聽。

例3.我看到了一個非常愛媽媽的孩子,我是從“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着你工作”這句話看出的。

師:孩子爲什麼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既然愛媽媽,爲什麼不告訴她呢?

生:不想告訴媽媽,不想打擾媽媽,只希望默默地關心她,奉獻自己的愛心。

師:“悄悄地”換成“緩緩地”“慢慢地”“默默地”可以嗎?請大家先讀置換後的句子,再讀原句,比較體味。

生:“緩緩地”“默默地”只能表現出花開的姿態,不能傳達出孩子的頑皮、可愛,沒有小孩子的活潑稚氣。

例4.我看到了一個聖潔美麗的媽媽,我是從“當你沐浴後,溼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作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這一片段看出的。

師:你覺得應用什麼基調來讀這一段?

生:舒緩深情。

例5.我也看到了一個非常愛媽媽的孩子,我是從“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我便要將我小小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這一片段看出的。

師引導學生換字賞析:

“投”目標明確,如影隨形。如果換作“落”就不能體現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例6.我看到了一個活潑、撒嬌的孩子,同時也看到了一個慈愛的媽媽。我是從這段對話中看出的:

“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師引導學生變換語序、標點進行品味賞析。

1.變換語序爲:“你這壞孩子,你到哪裏去了?”“媽媽,我不告訴你。”

細讀比較:原文的句式強調“你到哪裏去了”,媽媽的急切之情躍然紙上;強調“我不告訴你”則表現出孩子的頑皮,自以爲得意。這些情味改後的句子無法體現。

2.變換標點爲:“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

細讀比較:原文第一句重在問,而改後重在責怪;這裏的壞孩子不是真的壞孩子,媽媽只是嗔怪。“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讓媽媽知道呢?他不想讓媽媽知道自己曾做過的事,自以爲得意;但又希望媽媽明白自己曾做過的事--那是他的傑作。改爲感嘆句後,就變成絕對不想讓媽媽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師生配合讀;母子之間的深深情意就在這一問一答中體現出來)

五、質疑探究

我們知道詩歌總是含蓄的,特別像泰戈爾這樣的天才作家所寫的詩。所以對於這首詩,同學們一定還有疑問:

1.孩子找不到了,媽媽怎麼還能安心讀書做禱告呢?

引導學生注意第7段中“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再”“又”等字眼表明孩子和媽媽做這樣的遊戲不止一次了。媽媽未必不知道孩子都幹了些什麼,她故意裝作不知道,是爲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給孩子一種成就感。讓孩子在成就感中快樂成長,一位智慧的媽媽。

2.孩子爲什麼要變成金色花?

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下的註釋,金色花在印度是神聖的象徵。孩子的許多品質可以和金色花相提並論。

師補充: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爲國教的國家,在泰戈爾的散文詩中處處可見具有宗教意義的事物,時時洋溢着具有宗教意義的愛。所以儘管泰戈爾在寫作這首散文詩時正是個人最不幸的時期,妻子去世,一雙兒女夭亡,但他仍能寫出這樣富有童趣富有母愛的詩,來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聖潔的愛。

讓我們帶着對泰戈爾的崇敬之情和對這種最純潔的愛的讚頌齊讀這篇作品。

六、拓展運用,請你露一手

報紙上曾舉辦過“獻給母親”一句話活動,請欣賞兩則作品,拿起手中的筆,唱響對母親的讚歌吧:(可以寫一句話,也可以做一首小詩)

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你。

我要變成水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引導:這兩則作品與《金色花》在寫法上有什麼相似點?

明確:都是藉助一種具體形象表達對母親的愛。

將學生創作進行交流。例如:

假如我是一片雲

一片富有愛心的雲

當媽媽在田間勞作時

我會飄到她的頭頂

爲她遮擋如火的驕陽

我會灑下濛濛細雨

爲媽媽送上一陣清爽

七、教師寄語

泰戈爾說,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真正的愛是無需用語言來表達的。佛說一花一世界,一朵金色花的綻放,那優美的姿態,淡淡的芳香,小小的投影,便是對這種愛的最深情的詮釋。老師相信大家已經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會慢慢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