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文體資料簡介

古代文體資料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爲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古代文體資料簡介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爲之序的,稱爲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爲歌詩六韻,遣愈爲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遊記】: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遊記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鬆,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遊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遊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較有名的有吳筠寫的《與朱元思書》。 (華語網資料)

 【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詞產生於唐,成熟繁盛於宋,是詩的演進與發展。詞與詩比較,更集中於抒情,極少敘事的內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詞有詞牌,例如;《西江月》、《破陣子》、《沁園春》等,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數、固定的句數、固定的平仄用韻。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隨意的。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爲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爲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爲小令、中調、長調(慢詞)。五十八字以內爲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爲中調,可分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爲長調,可分三疊、四疊……

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內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什麼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於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元雜劇,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蹟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箴銘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別人或者稱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這類文章,內含深刻、精警,多有啓迪、醒人之作用。語言雕琢、精煉。例如《陋室銘》、《柳子厚墓誌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