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管仲簡介 管仲的資料介紹

管仲簡介 管仲的資料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管仲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管仲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管仲簡介 管仲的資料介紹

管仲

姓名:名夷吾,字仲,諡號敬,也稱敬仲

生卒:公元前725年~前645年

朝代:春秋

籍貫: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

評價: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個人簡介

管仲(約前725—前645):春秋時齊國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少時貧困,曾和鮑叔牙合夥經商。在齊桓公與其兄弟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助公子糾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爲卿,尊稱“仲父”。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之成爲春秋時第一霸主。他在齊國實行改革,分國都爲十五士鄉和六工商鄉,分鄙野爲五屬,設各級官吏管理;並以士鄉的鄉里組織爲軍事編制;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徵稅,適當徵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畜;用官府力量發展冶鐵、鑄造和漁鹽及商業,調劑物價,促進經濟增長。特許在民中選士,予以破格提升。著有《管子》一書,有豐富的經濟思想。[1]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爲“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使齊國實力大增,爲齊國稱霸奠定基礎[2]。

管仲博通墳典,淹貫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他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爲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爲“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爲“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

人物概述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齊國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爲號召,幫助齊國實行改革,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他便是被人稱爲“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稱管子。

管仲與周王室同宗,也是姬姓,父親是齊國的大夫管莊,不過,還在少年的時候,管仲的父親便去世了,只有年邁的母親仍在。家道中落的管仲,生活十分貧苦。爲了謀生,他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從事當時被人們認爲很低下的職業—商人。

當時,管仲有個好朋友,叫鮑叔牙,他們兩個人合夥一起經商賺錢,可是,管仲總是分給自己的多,分給鮑叔牙的少。鮑叔牙對此卻從不抱怨,不過,當他聽到衆人在背後說管仲貪婪、不講朋友義氣時,他立即出面解釋:管仲並不是貪圖金錢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因爲他家境貧寒,尚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

之後,管仲又做了很多工作,但都沒有成功,鮑叔牙卻從未認爲管仲無能,而是安慰他說機會未到。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管仲多次對人講:“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這就是“管鮑之交”的典故,後人常用來形容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後來,兩個好朋友分別擔任齊國公子糾和小白的老師,一時成爲美談,但兩人各爲其主,在齊國王位繼承上產生了分歧。管仲爲了助公子糾取得王位,險些箭傷了公子小白,卻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騙過,最終登上了國君的寶座,成爲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此時的齊桓公本打算任鮑叔牙爲相,而鮑叔牙卻推薦了管仲,自己甘願聽命於管仲……在孔子最佩服的前輩中,管仲就是其一。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到現在還是披頭散髮,處在矇昧狀態呢!管仲十分重視統治者自身道德的修養,認爲在上者應“稱身之過”,“治身之節”。

齊桓公拜相後,經常向管仲請教安邦治國的謀略。

有一次他問管仲:“你有沒有發現我身上有很多毛病?我喜歡打獵,愛喝酒,還好色……”

管仲聽後回覆道:“這三樣都不妨礙齊國稱霸。”齊桓公很意外,緊接着管仲就說,“做國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賢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終;第三,讓賢人幹事,而和小人一起議論賢者。”

原來,管仲認爲好獵、好酒、好色,不是沒有危害,只是這三種“愛好”的危害性與後面所說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這也體現了管12仲的一些用人觀念。管仲認爲,作爲一個國君要重視人才,要有識別人才的眼力;任用賢者要能夠信任人,並且要用到底;對待賢才要公平,要有一個公正公開的價值評判尺度。與賢人謀事而與小人議之,管仲認爲這是最不好的。

同時,管仲還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大意是說,只有滿足了一個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這個人才會學習並遵守法律和法規,受道德的約束。用現代哲學的話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從這一點來看,管仲的思想是屬於唯物主義範疇的。

此外,管仲還是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驅。他從治民的立場出發,既強調法制的重要,主張“嚴刑罰”、“信慶賞”,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僅用刑罰“不足以服其心”,必須輔以德教,“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也”。他的這些言論主要被輯錄在《國語·齊語》一書中,另有一部《管子》傳諸於世。

人物生平

管仲——輔佐齊桓公創立霸業,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爲強。由於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5]

此時,邊境的各族也都發展起來。北方的狄人開始南下,成爲中原各國的嚴重威脅。西方的戎人也開始東進,戎國經常侵犯魯國和曹國,北戎又侵犯鄭國,山戎又進攻燕國,伊洛之戎又進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蠻人也躍躍欲試,想要北上。邊境民族內侵,與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開的。在春秋之初周王還有些威信,自從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鄭緒葛之戰,周桓王的肩被鄭祝聃射中,王師大敗。此後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齊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發生內亂,莊王殺了周公黑肩。

晉獻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亂,後經鄭、虢出面調解才平息。周惠王爲了報答鄭、虢,將虎牢以東送給鄭國,把酒泉送給虢國。於是王畿越來越小,威信也就越來越低。

輔佐公子糾

管仲,又名夷吾,也稱敬仲,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爲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爲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管仲公元前698年,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爲齊襄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爲憂慮。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爲美談。不過鮑叔牙當初對齊僖公令其輔佐公子小白很不滿意,常常稱病不出,‘因爲他認爲“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國君知道小白將來沒有希望繼承君位,又以爲他沒有才能,才讓他輔佐小白。而管仲卻不以爲然,當他了解內情後,勸導鮑叔牙說:“國內諸人因厭惡公子糾的母親,以至於不喜歡公子糾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沒有母親。將來統治齊國的,非糾即白。公子小白雖然沒有公子糾聰明,而且還很性急,但卻有遠慮。不是我管仲,無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糾即使日後廢兄立君,也將一事無成。到時不是你鮑叔牙來安定國家,還有誰呢?”這樣,鮑叔牙聽從了管仲的意見,出來接受任命,竭力盡心侍奉小白。不久,齊襄公與其妹魯桓公的夫人文姜祕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對此,具有政治遠見的管仲和鮑叔牙都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所以他們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設法找出路。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君的女兒,衛國離齊國太遠,所以鮑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齊國的南鄰莒國去躲避。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雖然一南一西,打算卻都是一個,都是靜觀事態的發展,伺機而動。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內亂終於爆發。齊襄公叔伯兄弟公孫無知因齊襄公即位後廢除了他原來享有的特殊權利而惱怒,勾結大夫闖入宮中,殺死齊襄公,自立爲國君。公孫無知在位僅一年有餘,齊國貴族又殺死公孫無知,一時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齊國在公孫無知死後,商議擁立新君的各派勢力中,正卿高溪勢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個大夫國氏勾結,暗中派人急去莒國請公子小白回國繼位。公子小白接信後又和鮑叔牙仔細分析國內形勢,然後向莒國借了兵車,日夜兼程回國。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後,也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30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人馬過即墨30餘里,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只聽哨啷一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管仲見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其實公子小白沒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製衣帶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裝死倒下。經此一驚,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裏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爲國君,於是公子小白就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