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八股文中的八股

八股文中的八股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題承題 起講 入手 起股 中股 後股 束股

八股文中的八股

  簡介: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寫議論文章的一種推薦格式,本身無好壞之分。但後來由於科舉考試規定必須採用這個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識分子的反對。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舉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時八股文的題目出自《論語》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湊出題目的現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題的題目只有標點,全爲了難爲大多數考生。

  基本介紹:

八股文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是明朝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裏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

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後四部分是正式議論,中股是全篇重心,在這四段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文。

  起源:

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 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爲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爲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八股文濫觴(làn shāng)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爲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爲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不過寫法初無定規。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由明中期開始一直到整個清代,都必須採用八股文作答,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着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是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起講爲議論的開始,首二字用“意謂”、“若曰”、“以爲”、“且夫”、“嘗思”等開端。“入手”爲起講後入手之處。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纔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爲全篇重心。在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題目主要摘自四書、五經,所論內容主要據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不得自由發揮、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數,清順治時定爲550字,康熙時增爲650字,後又改爲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與格調,本來是說理的古體散文,而能與駢體辭賦合流,構成一種新的文體,在文學史上自有其地位。但從教育的角度而言,作爲考試的文體,八股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死板,無自由發揮的餘地。不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極大的束縛,而且敗壞學風。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爲,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經義後來吸收了南宋以後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爲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後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爲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

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八股,鄉、會試雖尚有四書義、五經義,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並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於是,有着七百年曆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爲:“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於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焦循《易餘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

明代八股文能興盛於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澱。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爲最高希有的文體。”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輩出,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並者也。”王鏊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爲圭臬,幾至家有其書。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