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三年級語文《杏兒熟了》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杏兒熟了》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杏兒熟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杏兒熟了》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杏兒熟了》教學反思1

一天,我正在執教《杏兒熟了》一課。教學漸至重要環節,“《杏兒熟了》這篇課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老奶奶?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可以仔細讀讀課文,找一找有關的詞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好嗎?”這個問題是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我拋給學生的一箇中心問題,“好!”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致,紛紛自讀起來。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個慈祥、親切、大方、善良可愛的老奶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他們說感受,找根據,讀課文,一點都沒閒着,在字裏行間尋找着證明自己觀點的線索。

過了一會兒,我問道:“誰先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有的學生說道:“我覺得這位奶奶真好,不但不責怪淘淘偷摘杏兒,還給他揉揉腳,心胸真寬廣。”有的學生說道:“我覺得奶奶很善良,拿來竹竿不是用來打淘淘的,而是用來打下果子給小淘淘他們吃的。”有的學生說道:“這位奶奶真大方,那麼甜的果子不留着自己和家人吃,也不拿去賣,卻給小淘淘吃。”“我覺得這位奶奶很疼愛小孩,不偏心,杏兒不但給自己的孫子吃,也給鄰居的小孩吃。”還有的孩子說:“這位奶奶不但將果子分給孩子們吃,還教育我:果子,大家吃才香甜。”……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獨特看法。

學生對我說,上課時喜歡老師用新穎的新鮮的形式去吸引他們的注意,這樣上課既不累又有趣,他們的注意力又能集中,學習也就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了。我非常感謝學生給我的這個建議,我也一直在努力這樣做着,希望我的學生能學有快樂。

三年級語文《杏兒熟了》教學反思2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重點部分時,要抓住“我”和奶奶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不同的態度來學習。在表現“我”的態度時,引導學生抓住“我沒好氣”、“心裏不高興,暗暗怪奶奶偏向他們”,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體會出“我”對小夥伴埋怨、責怪,對奶奶的不滿。在體會奶奶的品格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奶奶的“動作”、“語言”。例如:“走”、“扶”、“揉”、“回過頭說”,讓學生體會出奶奶心腸好。“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讓鄉親們嚐個鮮,杏兒就會越結越多”讓學生體會出奶奶的善良淳樸。最後我進行總結:同學們以後寫作文要想體現一個人的精神或者品質時,就要學會抓住這個人的“動作”、“語言”、“神態”、“衣着”等來表現!爲了讓學生學着運用這種方法,課後佈置了一個小練筆:誰是你最熟悉的人?抓住動作表現人物的品質。學生能仿寫得不錯!

三年級語文《杏兒熟了》教學反思3

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圍繞“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奶奶?”這一話題展開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去發現,在小組合作中討論,在交流中感悟、延伸。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學生在第七自然段的探究性學習中,能準確地找到描寫奶奶動作的詞句來分析奶奶的性格特點,特別是對“挑”字的把握,準確地抓住了奶奶慷慨大方的特點。再如,在將奶奶前後兩次笑的對比探究中,學生都有自己個性化的發現,而且認識逐漸深入,不僅認識到奶奶的心情高興,而且挖掘出奶奶對孩子們那種無私的愛,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奶奶的形象越來越高大。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話題非常感興趣,也樂衷於發現和探究,思維活躍,發言積極。這使我發現,只要我們爲學生創設好準確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性學習的主題,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能力往往是令人吃驚的,其中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與創造性的回答,也往往令教師驚喜不已。

由此可見,探究性學習作爲合作探討共同提高的學習,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造精神,值得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大力提倡。

三年級語文《杏兒熟了》教學反思4

《杏兒熟了》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回憶小時候“我”和奶奶數杏兒,奶奶分杏兒給鄰家小孩這兩件事情,其中重點回憶了奶奶分杏兒的故事,表現了奶奶寬容、慈愛的美好品質。

在課堂上,我將重點落在了第二件事情上,抓住“我”和奶奶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不同的態度來學習。在表現“我”的態度時,引導學生抓住“我沒好氣”、“心裏不高興,暗暗怪奶奶偏向他們”,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體會出“我”對小夥伴埋怨、責怪,對奶奶的不滿。在體會奶奶的品格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奶奶的“動作”、“語言”。例如:“走”、“扶”、“揉”、“回過頭說”,讓學生體會出奶奶心腸好。“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讓鄉親們嚐個鮮,杏兒就會越結越多”讓學生體會出奶奶的善良淳樸。最後我出示奶奶的關鍵動作,讓學生嘗試着根據奶奶的動作複述分杏兒的故事,學生有了前文的學習和關鍵詞的支撐,可以更好地練習複述這一單元學習重點。

在找奶奶的動作體會人物特徵部分,學生花費了較長時間在文中圈、全班交流動詞,並且學生在沒有動詞的支撐下似乎也能感受到奶奶的寬容。於是課後我請教師傅,是否可以省略掉圈動詞這一環節。師傅告訴我,圈動詞不僅僅是爲了讓學生感悟人物,更是讓學生在讀文圈詞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文本,感知文本,爲下一步學生抓奶奶的動作複述做鋪墊。如果省略這一環節,學生複述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這才使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在借鑑別人的教案時並沒有讀懂它背後的含義。

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雖然我現在不能獨立設計一份高質量的教案,但是在借鑑別人的教案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則很難取得較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