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於行者,不以立節行誼》閱讀訓練及譯文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於行者,不以立節行誼》閱讀訓練及譯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於行者,不以立節行誼,而以妄死非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倚於節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於來世,非有勇斷,孰能行之?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於行者,不以立節行誼》閱讀訓練及譯文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貧窮,不能輕死亡;而曰我能行義,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於秦庭,七日七夜喪不絕聲,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縕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飽,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安能行此!比干將死而諫逾忠,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山而志逾彰,不輕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義行道,毋論難易而後能行之;立身著名,無顧利害而後能成之。《詩》曰:“彼其之子,碩大且篤。”非良篤修激之君子,其誰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殺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尾生殺身以成其信,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豈不愛其身哉?以爲夫義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恥也,故殺身以遂其行。因此觀之,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三者在乎身,名傳於後世,與日月並而不息,雖無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則非好死而惡生也,非惡富貴而樂貧賤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貴及己,士不辭也。孔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富而不可求,從吾所好。”大聖之操也。《詩》雲:“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後可與濟難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衆也。

1.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不以立節行誼而以妄死非名

妄:妄想

B. 不能恬貧窮

恬:安於

C. 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

與:參加

D. 我心匪石

匪:同“非”,不是

2.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①士有殺身以成仁

②故殺身以遂其行

B. ①倚於節理而不議死地

②然則非好死而惡生也

C. ①非有勇斷,孰能行之

②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

D. ①王子比干殺身以作其忠

②由其道,遵其理

3. 下列語句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故能身死名流於來世,非有勇斷,孰能行之?

因此他們人雖死了,好的名聲留傳後代。不是勇敢果斷誰能做到呢?

B.故夫士欲立義行道,毋論難易而後能行之

因此一個讀書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做事情,不論事情是難是易,然後都能勇敢地去做

C.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

天下推舉信義的人,讀書人不在其列;天下推舉廉潔的人,讀書人不在其列

D.能不失己,然後可與濟難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衆也。

一個人能夠不失去自己,然後纔可以與他渡河很難,這就是讀書的君子所以超過別人的地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爲,勇敢和果斷是“士君者”表現出自己操守與品行的前提條件之一。

B.作者用申包胥等三人的事例證明“甘勤苦”、“恬貧窮”、“輕死亡”的人才可以行仁義。

C.在作者看來,“士之恥”在於他們愛惜自己的生命,以致正義沒有被樹立,生命沒有顯赫。

D.文中引用《詩經》中的詩句和孔子及其弟子的話,既能增強說服力,又使語言精煉典雅。

參考答案

1.(3分)A

2.(3分)C

3.(3分)C

4.(7分)

(1)(3分)所以一個讀書人想要照他的理想去做他應該做的事,(先要)不問事情的難和易,然後才能去做。

(2)(4分)能夠不失去自己,這之後纔可以共患難,這就是讀書人用來超越別人的地方。

參考譯文:

一個有勇氣行動果斷的讀書人,不去表現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沒有名義地胡亂送死,怎不讓人感到痛苦!讀書人有的爲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犧牲生命,有的冒着危險維護正義,有的倚仗臣節義理不顧而死在哪裏,因此他們人雖死了,好的名聲留傳後代。不是勇敢果斷誰能做到。

子路說:“不能甘願勤苦,不能安於貧窮,不能輕視死亡,卻說自己能行仁義,我不敢相信。”從前,楚國的申包胃站在秦國的朝廷上,七天七夜,痛哭不絕,於是保住了楚國。不能甘原勤苦,怎麼能做到這樣子?曾子粗布衣裳都穿不上,糟糠做的飯、蔡霍做的菜都吃不飽,如果和他的道義不合即使上卿之官也辭掉。不能安於貧窮,怎麼能做到這樣子?比干都要被處死了,而勸諫封王更加忠誠,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志向更加昭彰。不能輕視死亡,怎麼能做到到這樣子?因此一個讀書人想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做事情,不論事情是難是易,然後都能勇敢地去做;要使自己成功成名,先要不顧及個人的利和害,然然後才能取得成就。《詩經》上說:“那些人的子弟,身材碩大性情忠厚。”不是忠厚、善良正直的君子,誰能做到這個樣子?

王子比干犧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忠誠,伯夷、叔齊犧牲自身表明自己的廉潔,尾生犧牲自身表現自己的信用,這四個人都是天下最通情達理的讀書人,難道他們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他們認爲正義不樹立,聲名不顯著,是讀書人的恥辱,因此以犧牲自身來實現自己的原望。從這點看來,卑賤貧窮,不是讀書人的恥辱。讀書人所認爲恥辱的是:天下推舉忠誠的人,讀書人不在其列;天下推舉信義的人,讀書人不在其列;天下推舉廉潔的人,讀書人不在其列;如果忠、信、廉三者兼備於一個身上,名聲流傳於後世,與日月同輝,即使在無道的時代,也不能砧污他。

那麼,讀書人並非喜歡死亡而厭惡生存,也不是厭惡富貴而喜歡貧賤,按照一定的道理,尊貴落到自己身上,讀書人是不推辭的。孔子說:“如果富貴能夠追求,即使是替別人執鞭駕車的事,我也原意做,如果富貴不能追求,還要按照我的意原去做。”這是大聖人的操守。

《詩經》上說:“我的心不是石頭,不可以轉動;我的心不是一張席子,不可以捲起。”這是說不失去自己。一個人能夠不失去自己,然後纔可以與他共患難,這就是讀書的君子所以超過別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