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歌會的閱讀練習題

歌會的閱讀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一、積累與運用

歌會的閱讀練習題

1.給加粗的字注音。

①迤西( ) ②酬和( ) ③譬喻( ) ④即物起興( )

⑤熹微( ) ⑥淳樸( ) ⑦龍吟鳳噦( )

2.根據意思寫出詞語。

①用詩詞應答。 ( )

開頭先詠他物起興抒情。 ( )

③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

④形容陽光不強。 ( )

3.填空:

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____________。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場合各有側重,分別側重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4.修改下列病句。

①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我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5.根據上下文,填寫關聯詞語。

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並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____________在這種環境氣氛裏,出口自然,____________唱什麼,____________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後問題。

(一)

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譬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循環無端。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於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鬆快樂,拉着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裏去打鞦韆(用馬皮做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6.概括這兩段的內容。

7.“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中的“這”指什麼?

8.“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的是什麼?

9.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麼描寫手法?起到什麼作用?

10.下面的兩首民歌分別屬於文中所提到的哪種方式?

①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採, 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②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麼長長上天?哪樣長長海中間?什麼長長外外喲來,街前賣嘛?哪樣長長你跟前嘍。

(二)

聽民歌

①聽過民歌。

②陝北信天游、隴東花兒、江南田歌、閩北山歌。

③從小聽的是閩北山歌。曲調很簡單,旋律似乎只有一句。這一句翻來覆去地唱,翻來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結尾略加不同的裝飾音,以與下一句相區別。那時,常有一個老翁,走在彎彎的崎嶇長路上,他一邊趕着牛,一邊豁開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沒有應和,沒有對答。老人的嗓子孤獨、蒼老、悲涼。有時他根本發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羣的背後,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終日與牛羣爲伴的牛倌。那時,我聽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爲隔得太遠,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閉上眼睛,還能清晰地浮現出一條長路上的一羣牛,一個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長的山歌。

④後來參加山場勞動,穿蓑衣、掛柴刀、扛長鋤去山上,開始近距離地聽到男女對唱的山歌。男的女的兩撥人,往往分得很開,往往是隔着一條山嶴,這邊望得見那邊的人,那邊望得見這邊的人。第一個音是這樣發出的,有人覺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兒,把箬笠往腦後掀了掀,吸一口氣,然後揚脖仰頭。“哎——”,這個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階,然後平滑着延伸,“哎——”,然後波動,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麼什麼的。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氣十足、穿透力強,同時也是粗野的、質樸的。山中的人並不指望什麼愛情,但是他們唱的卻是純粹的愛歌。如果認真地聽他們彼此間的對唱,還真的唱得情深意長。與老人們的山歌相比,年輕人的山歌歡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滿嚮往。年輕人是對着異性唱,老人則是對着大山與天空唱。

⑤時間繼續往後推移,就聽到了樂清的著名山歌《對鳥》。《對鳥》的旋律要比閩北山歌複雜、華麗得多,而且歌詞也來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圓熟。與閩北相比,樂清的山沒有那裏的'深,沒有那裏的高,也沒有那裏的大,但人也因此而複雜了許多,山歌也因此而華麗了些,想來並非沒有道理。

⑥如今聽民歌,是聽磁帶上、音響中的民歌,流暢,華彩,大白菜上扎紅綢,早已沒有了那種質樸。從歌星那猩紅的嘴脣間和花花綠綠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1.文中寫了作者幾次聽民歌的經歷?分別聽的什麼?

12.文章寫聽民歌的經歷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文章結構有何特點

13.第③段中,作者說“聽不懂老人唱的山歌”,爲什麼至今閉上眼睛,還能清晰地浮現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14.第④段中所描繪的唱山歌的情景與課文中的哪一個場面相似?

15.第⑤段畫線句子中說“想來並非沒有道理”,有什麼道理?

16.第⑥段中畫線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7.縱觀全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寫作

18.利用星期天,到鄉間進行調查訪問,或查閱資料,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內容包括:當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壽誕、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徵,然後對材料進行整理,向班上同學說說你的發現。

參考答案

一、1.①yǐ ②chóuhè ③pì ④xìnɡ ⑤xī ⑥chún ⑦huì

2.①酬和 ②即物起興 ③引經據典 ④熹微

3.散文 山野對歌 山路漫歌 村寨傳歌 唱歌人 唱歌的環境 唱歌的場面

4.①將“改善”改爲“提高”。②把“整整齊齊”去掉。

5.可是 不論 都

二、(一)6.描繪了山野對歌的場面。

7.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

8.“多”在文中說的是雲南對歌以情歌爲主,但仍有其他內容。在下文與“也唱其他故事”照應。因此,此處一個“多”字用得準確精當,無可更易。

“種種不同方式”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互贊。

9.肖像描寫 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場景。

10.①“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的方式。

②“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的方式。

(二)11.四次:①從小聽老翁唱山歌;②參加山場勞動時,聽男女對唱的山歌;③聽樂清的著名山歌《對鳥》;④如今聽磁帶上、音響中的民歌。

12.按時間順序寫的。先總後分。

13.讓我至今懷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歲月以及那樸實無華的氛圍。

14.與課文中描繪的山野對歌的場面相似。

15.閩北的山深、山高,受外界的影響少,因此人也單純一些,山歌也樸實,而樂清與閩北相比,受外界的影響多一些,所以人也複雜了許多,山歌也華麗了些,這是有道理的。

16.比喻,把磁帶、音響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紅綢的大白菜。

17.表現了作者對樸實無華的民歌的懷想與讚美。

三、18.提示:材料要確鑿,條理清晰,語言表述要流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