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作文評改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一般都側重於“改”,而忽略“評”,這沒有把握住“評改”的基本內涵。實際上,“評改”是“評”和“改”兩個語素並列組合而成的詞語,二者不可偏頗。因此,作文之“評改”,不僅要從字詞、語法、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之處,從內容、結構、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修改不適當的地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論與評價。同時,對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態度要進行適度地批評與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作文的評改一些看法。

一、認清本質,正確對待。

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並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小學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爲我們培養的不是小學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

我們在批評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爲小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但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說的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實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說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評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爲我們評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說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種認爲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學生作文均改成小學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爲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爲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評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三、因人而異,以鼓勵爲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爲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評價、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爲主的原則,在閱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得了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爲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2

《語文標準》明確提出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如果學生連說真話的勇氣就沒有,我們很難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創新,只有敢於說真話,講實話,才能談創新。因爲只有學生把寫作當作是一種需要,把寫作當成是自己情感渲瀉,真情流露,價值體現,理想放飛,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的舞臺時,學生的內驅力才能調動起來,學生智力中潛在東西纔會涌現,創造性纔會得到充分的發展。然而,學生的作文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假大空 的不正之風。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一次作文,發現有許多篇寫自己父母親生病住院,甚至自己親人去世的內容。結果作文寫得空洞無文,讀起來索然無味。這不能不說是 假大空思想對學生的一種影響。如果這種風氣不能及時止住,對社會的危害是無窮的,六十年代的浮誇風已給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傷痛,我們不希望那樣的悲劇重演。

試想,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連講真話的勇氣都沒有,我們還能指望他有什麼創新,就更別說能爲社會有所作爲了。當然導致學生不敢講真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爲教師同樣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爲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有忽視學生講真話的現象,本來學生講的是實話,由於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強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觀念,甚至把學生當作異端看待,予以無情地批評乃至呵斥,學生哪還敢講真話。比如教學中有這樣一篇作文,由於學校採取分層次教學,各班所使用的資料不盡相同。於是一個同學針這種現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認爲學校這是在歧視差生,爲此表達了對學校的不滿,整個作文可謂情辭懇切,筆鋒犀利,表達流暢,寫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說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學生的作文來說更富有創造性,因爲這種敢於說真話的精神和勇氣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然而遺憾的是這篇作文卻未能評爲優秀作文。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創新性的一種扼殺。同時,在教學中,廣大教師爲了應付考試,往往在無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遠。學生爲了高分只好跟着這樣一些套話轉,能寫出真話來嗎?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提倡學生說真話,鼓勵學生講實話,爲學生營造一個說真話,抒真情的平臺。讓作文真正成爲表現自己喜怒哀樂,張揚個性的一面鏡子,讓學生想笑就放聲笑,想哭就盡情地哭。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說真話,絕不等於說學生在作文中所說的話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導。

總之,鼓勵學生說真話,應該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3

對於農村小學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爲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這次學習,加之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爲,小學作文有效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爲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拉薩的天空》這課後,就爲學生以後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

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這篇課文後,舉行了一次“我思念的xx”爲主題班會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最思念的親人(不管是生離的,還是死別的)用幾句話描述出來。同學們踊躍發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學是這樣說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啊,轉眼間一年的中秋節又到了,半年前與媽媽分別的情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記得媽媽要去外出打工的前一天夜晚,我總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覺我伴着,而且我還緊緊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將離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牀了,發現媽媽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門,我連頭也沒梳,散着發就在後面追,我邊追邊喊,媽媽也邊跑邊抹淚。到了夜晚,我覺得房子裏空蕩蕩的,怎麼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媽媽睡過的枕頭聞聞她留下的體味!這樣的描寫最感人,學生也能說真話、實話。

三、注重作文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於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後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教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4

一、豐富習作源泉,讓學生敢寫。

習作離不開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學生習作選材的重要源泉。在習作教學中,課堂上,我不是指導學生應該寫這個,可以寫那個,而是安排學生先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草木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學生多見多識,縱向延伸,開闊眼界,積累習作原料。通過如詩如畫的大自然薰陶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操,從而樹立敢寫的信心。然後,我又橫向拓寬,放低要求,讓學生撇開心理負擔,自由選材,引導他們在豐富的習作源泉裏對號入座,產生生動直觀的形象。有縱有橫,掃除學生怕作文的陰影,使學生放開手腳敢寫。

如,我在教寫《我的校園》一文時,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找好角度,然後引導學生從大處着眼,從小處落筆,從外到內地讓他們參觀校園,這樣,學生心中對校園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寫起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二、激發創作動機,讓學生想寫。

習作是一項具定創造性的作業,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纔能有所成效。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鼓勵性語言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好的創作慾望,從而克服習作的心理障礙。

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進步,如一詞、一句,都及時給予鼓勵。一旦發現習作中的毛病,並不急於批評,而是耐心地和學生一起研討交流,讓學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怎樣該好。讓學生的熱情也能水漲船高。在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又給學生增加“營養”,用心評改,鼓勵學生自讀自賞,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改作文,從而讓學生自願地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如,教《一件難忘的事》時,我先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難忘事,然後相機點撥,鼓勵學生把剛說的寫下來,自讀自賞,動手動腦互評習作。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讓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都能閃光,從而讓學生想寫。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5

語文考試——拿住耗子纔是好貓 學生爲什麼不喜歡作文?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目前的語文考試所致。您瞧,考試的作文題目不管學生是不是有生活,不管學生是不是有感受,總之我出了題你就得無條件的去答,面對這樣的考試,學生是毫無選擇的,所以不管怎樣,到了考場上,有沒有生活也得“編”,有沒有感受也得“煽”,沒辦法,誰讓咱是被考的呢?

另外,這樣的考試,也帶給了老師很大的功利心,很多老師不再研究作文學習本身的規律,不再研究過程,而是研究起了考試,研究起了如何對付考試作文,因爲不管怎樣,只有在考場上拿了高分纔是老師的成績,於是乎,爲了追“分”,一些速成的作文教學出現了,老師不管是不是符合學習規律,忽視了學習過程,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只要結果,哪怕學生在說假話,在無病呻吟,甚至在抄襲,一切均不在話下——不管白貓黑貓,拿住耗子纔是好貓!

作文批改——老師的眼睛不揉沙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語文老師都成了文學批評家,用挑剔的眼光看着學生稚嫩的習作,用放大鏡看着那些所謂的毛病,不考慮自己教的怎樣,不考慮學生的作文應該怎麼會寫,好像學生天生就應該會寫作文,而且應該寫出高水平的“作品”,所以,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一律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從錯字到病句,從段落到篇章,都要挑剔,我們不反對指出學生的錯誤、毛病,但是難道學生除了這些毛病就沒有值得你去誇獎的地方嗎?再說,從長遠看,以發展的眼光來看,難道這些毛病不挑不可以嗎?祖慶老師曾提出讓老師不寫批語而寫讀後感,就文章和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的閃光點,本人非常贊同。這樣批改,學生會喜歡,會覺得作文不難,每次看老師的批語就是在和老師交流,久而久之喜歡上作文,那很好玩!和培養學生寫作文的興趣相比,那些毛病不挑又何妨?

有的老師之所以不放過學生一點點的毛病,其實還是自己的功利心在作怪——這樣的作文拿到考場上還能那高分嗎?豈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喜歡寫作文,喜歡每天寫點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真正的作文能力,那還怕考試嗎?

閱讀教學——“讀”是根本,“寫”是點綴 讀中學寫,歷來被語文教學所認可,沒有讀就沒有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的課堂也是學習寫的課堂。但實際上又是怎樣的呢?現在的閱讀教學中有一個很響的口號——閱讀課讀是根本!沒錯,閱讀就是讀,但是怎麼讀?僅僅是翻來覆去,拿腔拿調的朗讀嗎?不出聲的讀不是讀嗎?讀的時候是不是要有思考?好的文章要不要背誦積累?這些都應該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看看現在的閱讀課吧,爲了讀而讀,爲了展示老師的功夫而讀,爲了讓課堂迎合評委的要求而讀,真正的思考、涵詠語言的魅力的默讀反而少之又少,甚至要費力的去找,才能在一節課上找到那麼幾分鐘。

大家想想吧,40分鐘裏,學生在拿腔拿調的所謂朗讀中會學到些什麼呢?能掌握多少語言的規律呢?在這樣的讀中,學生會學會寫嗎?有人會說,我在讀中安排了寫呀,可僅僅是寫那麼一兩句,僅僅是爲了點綴而安排的寫,就把讀中學寫的目標完成了嗎?遠遠不夠啊!在讀中,要滲透給孩子們語言的規律,在讀中要讓孩子們體會到精彩語言的妙處,在讀中要學會如何表達,經典的語言範例要記在腦子裏成爲自己的文學素養的養分。

落地麥曾提出寫對讀的侵略,我反而要說讀對寫的侵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真的是侵略,而是野蠻的侵略。讀和寫是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讀要讀出興趣,要讀出品味,要讀出收穫,要讀出思考,這樣的讀才能形成真正的語文素養,才能爲寫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在最大的悲哀就是老師們在讀言讀,在寫言寫,我說讀和寫都分別在侵略着對方,也都不該侵略對方,而應該是聯合作戰。

這三大殺手的存在,嚴重威脅着作文教學的發展,學生剛剛出現的一些寫作的興趣萌芽,還沒等露出地面,就被無情的斬首了,這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悲哀嗎?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6

一提起作文,不僅讓學生頭疼,也會讓老師頭疼。特別是在我們這樣偏遠的農村中學,許多優秀學生有時見了寫作文也會“一聲嘆息”,就更不用提那些“學困生”了,他們要麼簡簡單單三言兩語應付了事,更有的學生乾脆不寫。問其原因,他們都是振振有詞,不會寫或者是無事可寫,無話可說,要想讓他們說愛寫作文還真是不容易。看到這種情況,我不禁思索起來:“是啊,他們本身寫一兩句話都不容易,要他們流暢地寫出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何其難啊!”但是有沒有可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也有話可說呢?通過平時在寫作教學中有意無意的嘗試,我摸索出了幾點激發“學困生”寫作興趣的方法:

一、選取貼近生活的“學困生”關注的素材

“學困生”總是一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態度,不聞不問甚至睡大覺。可是一次訓練“缺陷也能變成長處”這一作文時,我問同學們有哪些材料可選,前面的同學紛紛舉了貝多芬等經典名人事例後,我又問還有沒有其他一些熱點的素材呢?正在班上鴉雀無聲時,坐在最後的最調皮的大個子韓清同學扯起嗓子喊了起來:“火箭隊的布魯克斯,他在nba裏算個子小的,本不適合打籃球,但他作爲得分後衛身體靈活,速度快,帶領火箭隊打敗了強大的湖人隊!”我一聽,感覺眼前一亮,這不正是像他這樣的學生關注的適合寫作的素材麼?於是我馬上對他加以肯定和表揚,並鼓勵他在自己的作文中就可以運用這些材料。在以後進行作文選材時,因爲這些“學困生”對熱點事件比那些“優秀生”更關注,我就經常讓他們說一說有關熱點,這樣既激發了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又爲其他同學要提供了很好的平時沒有關注的熱點素材,真可謂一舉兩得。由此我們也感受到了這些“學困生”並不是無話可說,而是老師沒有挖掘出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和素材來發揮他們的潛力呀!

二、引進多媒體等“學困生”感興趣的教學手段

針對許多“學困生”喜歡上網這一特點,我嘗試着把多媒體教學適當引入作文課堂,使“黑白”世界變得有聲有色,特別是在我們這樣的農村學校,多媒體對學生而言還是新鮮事物,更具新鮮感,自然懷有一種獵奇心,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如我在教授《熱點素材在作文中的運用》這一內容時,針對08年很多省市的中高考作文出現了汶川地震有關的內容,我就結合這次地震中感人的人物和事蹟,從網絡上找到了一些相關文字,圖片,詩歌等,通過分類組合,配上音樂,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連那些平時上課就無精打采,左顧右盼的一些“學困生”看到這些畫面後也都鴉雀無聲,有的甚至開始抽泣,學生對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僅這些寫作上的“學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運用,更讓學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間大愛和真情,激發了學生的凝聚力和愛國熱情。這樣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特別是讓那些“學困生”也能主動參與到寫作中來。

三、尊重“學困生”個性,引導他們講真話,抒真情

在平時的寫作時,我們總是習慣於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寫作。作文一旦佈置下去,學生就沒有再選擇的餘地,甚至連表達的思路、立意都無法選擇。這樣的作文,學習優秀的學生可能會按照老師要求的模式寫下去,而“學困生”們總是要麼寫一些停留在小學生水平的假大空話,要麼乾脆不寫。可是我在一次作文訓練《老師,請你__》時,一位平時一寫作文就睡大覺的學生寫了一篇《老師,請你也多關注我》,針對教師只關注前面成績優秀的學生而不管他們這些所謂的“差生”這一現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老師的眼光能多看他們一眼。整篇作文可謂情詞懇切,表達流暢,寫的全是自己和所感、所想。我覺得這篇文章相比來說有創造性,真正做到了“以我手寫我心”。原來,這些“學困生”並不是完全不會寫作文,而是教師爲了應對考試,要求學生爲了高分跟着一些套話轉,按照固定模式寫。而“學困生”往往都有自己的個性,不願跟着轉。我就想,對於這些學困生,爲什麼不讓他們去選擇自己寫作呢?爲什麼不能劃出更多的自由寫作空間呢?他們也需要更多心靈表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於是,我在以後的作文教學中,對於那些“學困生”,引導他們自由寫作,甚至可以讓他們自己命題,儘可能讓他們選擇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在自由狀態下表達內心的想法,然後加以適當的引導,讓作文成爲他們表現自己,張揚個性的一面鏡子。這樣作文竟然也成了他們感興趣的一課了。

以上幾點只是我在作文教學中慢慢嘗試、總結出來的,對於“學困生”來說,這些方法確實能起到一定作用。我相信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用心去發現、嘗試,作文課對於“學困生”來說也不會再是一潭吹不起漣漪的死水,讓他們也能夠容易地對作文說一聲“我愛你”!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7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爲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山區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原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三年六冊語文課本長期性的定勢影響。其六冊課本,每冊八單元約三十課左右。然而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閱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閱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訓練,有些作文訓練重複出現,“讀後感”的訓練在四冊、五冊、六冊分別出現一次,佔其八分之一。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的不適應性。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首先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 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語文大綱規定:“作文每學期不少於八次,並經常進行片斷訓練。”教師時常因難教、怕改而將作文訓練的次數等於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訓練又如何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絕大多數教師仍較重視閱讀課而輕視作文課。每學期二十週左右。大多數教師只勤於講課文。卻又把讀寫分開,加之一個月兩次作文訓練佔兩三個課時,一學期包括兩次統考的作文評講,也只佔二十個課時左右。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農村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農村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課文裏

教師僅依靠單元后的作文訓練資料作講課內容確是不夠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材永遠存有缺陷。那麼教材出路在哪裏?教材出路就在課文裏。這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每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的任務,達標要求等要心中有數,結合學生實際來對作文體裁、命題、內容、要求等制訂一個詳細作文計劃。

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實效

針對作文課存在隨意、沒有確定的教程、知識含量低的情況,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實效是其出路,從形式上談,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

三、幫助學生解決“三大難”問題

“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是學生作文三大難題。爲了讓學生有話寫,作爲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生活素材,例如開校會、文藝晚會、野外活動、課外閱讀活動等進行作文教學。多鼓勵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參與生活,多與親人和友人交談,多看書讀報、看電視,從不同的角度去關心社會,。其二,“不會寫”是存在學生中最突出的難題。寫記敘文怎樣才生動、形象;寫議論文怎樣講道理;寫說明文怎樣說才明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心中不會寫的疑團。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疑團逐步解疑,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片斷寫作等各種不同方面的專項訓練。有必要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知識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學生學會寫其三,爲了解決學生“寫不好”的難題,要求學生必須持之以恆的學習和積累詞彙。教師好好利用大量閱讀課文的教學來重視詞句的學習,指導學生掌握詞語的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範圍等。也對一些生動語句多作仿寫。或給一組詞語寫一段話的練習,有意識的把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詞彙靈活運用於寫作之中。學習分類摘抄,做讀書筆記,片斷練習等。

總而言之,中學的作文教學確實陷於困境之中,是語文教師中老大難問題,到了非改革變新不可的地步,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肩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那就讓我們攜手面對,去反思、去探討、去實踐,走出困境之路一定會讓我們找到。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8

反思是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實踐中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審視小學寫作教學現狀,根據寫作教學現狀,積極探索優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現狀反思

1. 寫作內容空洞化。目前小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主要依靠語文課本閱讀材料,以及課外各類作文範文。學生缺少生活積累,這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一味地模仿範文,寫作內容嚴重脫離生活,寫作內容空洞化,缺乏真摯的感情,不能寫出真情實感,因此作文往往缺乏感染力。

2. 教學形式程式化。小學語文往往重視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往往被語文教師淡化。這使得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缺乏作文寫作指導,教學形式單一化,程式化。程式化的寫作教學使作文教學缺乏趣味性,學生寫作的興趣不高,也不利於促進寫作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

3. 寫作閱讀孤立化。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等多種能力,這就要求將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但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缺乏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意識,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孤立化,沒有充分發揮閱讀文本對寫作的導引作用,嚴重浪費了教材閱讀資源。

4. 二次寫作薄弱化。小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初始階段,也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起步階段。小學生寫作習慣的養成直接關係着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目前不少小學語文教師意識到寫作的重要性,重視對學生進行寫作前指導,也及時進行作文評講。但是二次寫作薄弱化,教師寫作前的指導有沒有落實到位,評價後的指導意見是否引起學生重視,都直接體現在二次寫作中。

二、優化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1. 多管齊下,積累寫作素材。小學生正處於作文素材積累的關鍵期,也是引導學生養成作文素材積累的關鍵階段。教師要多管齊下,引導學生多路徑積累寫作素材。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少兒讀物,少兒版的經典名著,加強作文閱讀等,通過閱讀間接地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仔細的觀察生活,積極參加社會社會實踐活動。儘管小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但是隻要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一定能夠提升作文積累;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只要方式,教師要將寫作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帶着目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養成動筆的習慣,將一些作文素材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作文積累,還能夠豐富學生情感,使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

2. 優化教法,提升寫作趣味。教師的教法直接關係着小學寫作教學的實效性。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優化寫作教學方法。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寫作教學的趣味性,也能夠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知識,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寫作教學採用最多的方法是講解法。通常是老師在學生寫作前進行指導,然後學生寫作。教師要積極嘗試範文或者片段導引教學法、作文探究教學法、片段仿練法等。教師可以根據作文訓練的知識要點,選擇關聯的範文或片段,以之爲導引,引導學生解剖作文,學習範文的寫作方法。範文導引法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從仿作到獨立作文;作文探究教學法意在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引導學生對範文、失誤作文進行探究,自主發現成功作文的成功之處,以及失誤作文的“敗筆之處”,在探究的成功體驗中增強學生興趣;

3. 讀寫結合,寫作閱讀互動。語文教學強調讀寫結合,因此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不能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孤立開來,要重視讀寫結合,促進寫作與閱讀的互動,使兩者互相促進,互相提升。

以閱讀促寫作。“教師在教學閱讀課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有特點的範文作爲閱讀內容,幫助學生分析課文結構、寫作順序、寫作方法和中心思想”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着豐富的寫作資源,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強化教材文本研究,善於挖掘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寫作指導,將文本作爲寫作的範文。

以寫作促閱讀。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會進行寫作方法、寫作知識、寫作思路等引導,這些都有助於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將寫作學習中形成的知識自覺地地遷移到文本閱讀中來,提升閱讀學習的實效性。

4. 強化修改,二次寫作常態化。教師的指導有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直接體現在學生的習作中,因此強化修改,將二次乃至多次寫作常態化對於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將求數量的作文觀向求質量的作文觀轉變,強化作文的修改。“‘二次作文’輕指導, 重講評的教學方式, 尤其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重視修改, 學會修改。”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二次寫作,教師一方面要認真批改作文,對每一位同學的作文提出富有針對性的評價,使學生獲得修改的依據;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作文評講,在評講過程中,教師要突出作文中出現的共性現象。教師也可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作文評價形式,例如學生互評、小組內互評等,嘗試讓學生指出修改的建議等,強化學生寫作基本知識與方法、技巧等運用意識。

總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對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意義重大。語文教師要加強寫作教學反思,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作文教學,爲學生終身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9

三年級是語文作文的起始階段,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雖然一二年紀有看圖寫話的要求,但是作文和它有着很大的差別。作文的要求更高了,它不但要求把話寫完整,寫清楚,更要求把話說漂亮。就是學會運用寫作技巧,學會使用形容詞,想方設法地把文章寫得豐潤圓滿,讓人讀了還想讀。

三年級的小朋友做不到這麼高的要求,一開始只是要求她們能把事情或者事物給敘述完整了,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我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那麼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能寫好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寫作沒有統一要求,卻強調了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讓學生喜歡寫作,愛上寫作,自發地寫,開心地寫,這纔是重中之重。寫作沒有興趣的支撐是肯定不行的,老師要先培養學生的興趣,然後再教他寫作的技巧。萬萬急不得。

本次寫作教學中,我就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爲主。本次的寫作主題是寫一個班級裏的同學,或是你的好朋友。寫之前,先讓學生確定自己的寫作對象,然後利用下課時間仔細觀察對方的外貌特徵,以及他的喜好等等。不僅要寫出對方的外貿,而且還要寫出他的特點,並用小故事來舉證他的特點。待到上課時,先不急於下筆,而是先讓學生說一說,其餘同學做聽衆,看他說的得對不對?在他說的時候引導他把話說完整,這樣他寫的時候也能把話給寫完整了。

作文不是寫完就好了,它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步,那就是修改與交流。好作文不僅是寫出來,更是改出來的。在學生寫好作文的時候,要求他們先自己讀三遍,自己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尤其是錯字和不通順的句子。然後教上來由老師批改,發現問題即使批註。改好以後全班交流,朗讀寫得好的文章,讓學生聽聽別人是怎麼寫的,學習別人好的地方,最後在請大家自己看看自己的文章,再次自我修改。

這就是我自己的寫作教學的個人反思。在我的觀念裏:興趣是寫作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興趣,那他就能寫好文章。但是光有興趣也是不夠,還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幫助。只有方方面面的結合才能產生出好文章。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10

以往的閱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正確的軌道。主要表現在:1、沒有擺正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關係。教師是主宰,主宰着學生和文本。師生之間是一種控制與被控制、不平等的關係。2沒有真正的對話。有的是在教師的牽引下,往往是爲了迎合老師的、言不由衷的答問。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特感受。3、沒有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閱讀教學都是串講串問,是繁瑣的課文內容的分析。那麼,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新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紮紮實實抓好課堂內的閱讀教學。

1、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個人知識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樂趣;二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兒童是否能培養起閱讀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如果老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優點,那麼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老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養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教學儘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遊戲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嚐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才能增加興趣。

2、學會閱讀的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1)堅持“以讀爲本”,引導學生學會“讀書”。閱讀教學以讀爲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次數多、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感悟和積累,有利於廢止繁瑣分析,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

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默讀、背誦。小學階段特別要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要重視指導朗讀和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方法,用培養語感和感悟力的方法來理解課文。默讀,要指導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知道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麼想。學過的詩文,要提倡多背誦。背誦是語言和文化的儲存、積累,學生不僅得益於當前,而且受益於一生。那麼,四年級的學生應該怎樣讀好書呢?

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並通過朗讀的實踐,逐步提高朗讀的水平。

其次是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默讀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要通過反覆實踐,使學生逐步學會默讀。教材中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通過默讀了解課文內容。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默讀的要求,但是許多練習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完成。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能切實地默讀課文,並按要求認真思考,默讀以後要注意檢查效果,決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讀的環節流於形式。

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容上,理解內容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爲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提示語中的提示,獨立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容;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2)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爲。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教師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時間。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體驗不僅是語文教育的特點,而且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是語文教育的實施方法。所謂體驗,就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在活動,體驗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種種體會和感受。語文教學使學生、文本、教師的多邊互動、融合、提升的複雜過程,而學生主體的體驗,正是使這一過程能進入最佳狀態的重要保證。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體驗的價值所在。當然,個性化閱讀也需要價值引導,不能任由學生亂髮揮。老師要及時發揮自己的作用,雖然說教師是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但這個夥伴應該做到“高於學生之上,融於學生之中”的。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11

暑假裏讀了餘永正老師編著的《個性化備課經驗》,其中有一個內容講到,對兒童詩歌的處理應該化零爲整,就是說詩歌教學,不要把詩割開來一句一句地品,一節一節地讀,而是應該從整體入手,整體感知,整體品讀,讓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畫面。記得書中舉的例是一首寫景的小詩,塊狀結構,幾節的句式都是差不多的,讓學生整體的讀,整體的想像畫面,整體地描述畫面的內容,確實比一節一節的講解來得完整,教學的線條也更清楚,耗時更少,效率卻更高,操作性很強。

翻開第九冊的課文,第一課照例是一首詩,很想把才學到的方法實踐一番。可是把課文翻來翻去好幾遍,卻覺得無從下手:《我的寫作夢》與以往我們學習的詩有些不一樣,這是一首敘事詩,線型結構,有情節,但情節不是特別連貫,篇幅還比較長,這可怎麼處理呢?八月中旬送孩子去新東方學習,坐在教室外的椅子上,我對着課文看了一遍又一遍:如何在這首詩中實現化零爲整的教學?以什麼爲抓手?讓學生對這首詩形成一個怎樣的整體概念?思考很久,未果!

於是又走回到老路:先整體讀,把握主要內容,然後再逐節朗讀,從詞句感受“我”的形象,知道要樹立理想,並感受追求理想的路上會有挫折與失敗……索然無味!

有時候在教學遇到一些難題,感覺自己像一隻小螞蟻在翻越太行山,能想見山那邊的風景,卻無法親眼去欣賞,很有些無奈!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反思 篇12

在上蘇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的作文教學時,讓學生寫自己高興、痛苦、傷心等事時, 我先組織孩子們說,但課堂上鴉雀無聲,然後我靈機一動,心想:也許孩子們怕我都不原和我師交流,於是我趕緊把學生分成甲、乙、丙三大組,甲組同學說高興事,乙組學生說傷心事,丙組學生說痛苦事,不到一分鐘孩子們便自動組合,很快的形成了三大小組,看到這樣的氣氛,我一下鬆了口氣。讓剛成一組的同學進行5分鐘左右的深入而密切的交流對話,我及時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真心話,說出自己的快樂和痛苦。最後三組角色互換,按順序進行談話。談話結束後又讓學生把自己參加今天活動的經過寫下來,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題目,並提供學生一些與本次活動相關的優美詞語,學生便興致勃勃地動起筆來……

我採用了一個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的談話吸引學生激情參與,誘導他們觀察生活在“周圍事物”的細節並用簡略的文字加以“攝取”,然後再請學生記敘成文。幫助學生在作文課上學會“攝取生活素材”。使之成爲“取之不絕”的作文源泉,這呼應了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的目標要求。

我把談話過程儘量拉長和變細,讓學生看得清,聽得清。有意識地豐富了學生的見聞,誘導學生產生了表達的激情。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高漲的激情中完成寫作,呼應了《課程標準》中“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的目標要求。誘導學生產生表達激情,不但使學生在當前寫好作文,而且保持了學生作文學習的可持續動力,保證學生從不原寫作文到學會寫作文。

我注重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出發,儘量把作文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訓練能夠演示成爲“情景”,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學情景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教師深入研究作文教學的方法和形式,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建構學會寫作的認知和技能的相對完整體系,提高了作文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