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抓住文中“野”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作者的表達方法,在讀中悟情理解內容,以達到“情文相生”的目標。

一、創設情境,初步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爲此,上課伊始通過播放張家界索溪峪的錄像,引導學生去看一看,聽一聽,理解文中的詞語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讓學生說說在此過程中自己的感受。這樣有選擇地運用媒體,在學生品詞品句、揣摩表達方法的學習過程中,或是再現形象,或是營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的難點豐富學生感知和體驗,爲學生的“情動而辭發”奠定了情感基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興趣盎然,議論紛紛,課堂氣氛活躍。

二、自讀自悟,獲得情感。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山“野”這部分課文時,先是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出些“野性美”的句子,圈點批註。接着,讓學生對照課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這些語句讀出來,可以是自由輕聲讀,可以是默讀,快速讀,讀完後選出認爲寫得好的'句子反覆有滋有味地讀。喜歡哪就讀哪,覺得怎樣能讀出野性美,就怎樣讀。學生彙報讀後感受時,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體驗,聯繫蒐集的資料,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讀後的感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語感。同時,讓學生欣賞品味、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特產”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材中的一個開放的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全國各地豐富的特產,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如何較好地體現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現教學目標,教材的主體畫——中國地圖提示了我。於是在課前,我和學生們一起收集資料。通過上網、讀書等途徑,我廣泛收集全國各地特產資料,設計成集圖、文信息於一體,以中國地圖爲主體,將相關的特產資源鏈接到各省名稱上,通過對各地區名稱或特產名稱等多種超級鏈接,製作成幻燈片,將信息呈現多樣化,使網絡資源真正體現出多媒體化,爲學生創設了一個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

開放單元的學習,就應該改變過去的老路子,採用開放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當“導演”,學生是演員,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以“小導遊”的身份來介紹特產。我也隨機參與交流,適當做以補充,適時用點擊課件的形式進行解說。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不斷綻放。學生一個比一個說得具體,一個比一個說得精彩,不知不覺中學生認識了我國的特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現代信息技術中開放的教學環境,成爲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提供了有利的途徑。更好地體現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使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學科的實踐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收穫,這也是我這節課所至力追求的目標。

但我也深刻地體會到有不足之處。第一、形式單一。如果大膽放開,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相互介紹,資料共享,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旅遊”的進程會快一些,瞭解到的特產也會增多。如果讓學生上臺邊操縱鼠標邊講解,我想,效果會更好。第二,課時總結不夠深刻。本節課快結束時,太慌張,總結簡單,缺少“點睛”之語。

我的感受主要就是以上這些。學無止境,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我將虛心接受,不斷進步。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體。初中階段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就是一首現代詩。

本文我設計的導入是問:同學們喜歡詩歌嗎?學生基本上都說喜歡。我也請他們背誦了自己比較喜歡的詩歌。基本上背誦的都是古詩。李白的詩被背誦的頻率最高。估計問成年人這樣的問題,結果應該也是差不多。此設計的目的還是爲下一個問題鋪墊:你認爲詩歌要具備哪些特點。於是在討論,交流中,獲得了一些對詩歌的一些理性的認識:押韻,分行,富有感情,語言精練,思維跳躍等等。順便簡單提到古詩和現代詩在形式上的區別。於是,進入本課的學習。

在朗讀點評過程中,遇到了一件事。第一部分中,有這麼幾句:“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關於“哦”的讀音問題發生了分歧,有學生讀第四聲,有學生讀第二聲。這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情況。我稍微思考之後,決定讓他們討論。我說:到底應該讀什麼,這是由它的意思決定的,請聯繫上下文,說出理由。於是,他們各抒己見。贊成讀第二聲的學生說:“哦”的後面是一個問句,所以它也應該表示疑問。贊成讀第四聲的學生說:他相信媽媽的話,所以,他後來才那麼失望。至於後面的'問句,是表示他已經有了爬山看海的想望了。我表示同意讀第四聲。但也表揚了認爲讀第二聲並能說出理由的學生。並由此告訴學生:看起來,很簡單的朗讀,其實裏面大有學問要研究!

第二部分的朗讀,我就學生朗讀的情況,提出了,他們缺少重音的處理。對於作者想要藉以強調自己思想感情的字詞應重讀。例如: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此句中“是”就應該重讀,它強調了答案“海”,表現了作者的堅定。

總之,根據學生出現的情況,指出學生在朗讀時應注意的事項(停頓,重音,快慢,感情等方面的處理),舉例說明即可,不一句一句講解。

朗誦點評環節的總結,要提醒學生:詩歌朗讀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感情。而要處理好感情,首先要能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深入理解詩中詞句。

在揣摩詩歌詞句含義的環節,我首先讓學生來試着理解,方法。

1、聯繫生活。

2、發揮想象和聯想。

3、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我”。反對照搬參考書。

參考書有什麼“好處”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讓我們教死書。總之,讓我們畏首畏尾。

雖然說,詩歌教學重在朗讀,但實際上如果不講解,也只是和尚唸經了。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這篇課文看似簡單,但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卻相當繁瑣,尤其是詞句理解。面對着差生面比較廣的現狀,我們該如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一篇課文上下來,還是我自己說的比較多。學生的收穫能有多少呢?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新的學期開始了,新的挑戰也來臨了。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對我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挑戰。雖然在開學前已經做了一些準備,但面對開學時的一大堆繁雜的瑣事,還是使我覺得有些措手不及。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短短一星期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學工作,使我深深體會到當老師的辛苦和喜悅。

一年級小朋友課堂自制力比較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我在開學的這第一週裏,我不斷在課堂中一邊上課,一邊糾正他們回答問題的站姿,語音語調,提示回答問題要聲音響亮,回答問題要完整,等等。此外,及時還要提醒上課要集中思想,不能開小差,提示他們上課應有的規定。除此之外,一年級的小朋友容易分心,所以需要在課堂上不斷變換形式,讓學生保持新鮮感,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在入學準備的課程裏,我在教授生字時,不斷的加入遊戲活動,謎語情節,讓他們不斷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朗讀。在教授拼音環節,我在加入順口溜,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上課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記得特別快。有時個別學生對個別拼音回憶不起來時,只要提醒他一下前一句,他就能記起後面來了。

總之,教師必須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儘量採用正面鼓勵的方法,不要輕易發火,因爲生氣是於事無補的.。當學生開始走神或者是竊竊私語的時候,採用眼神或是聲音的高低來提醒也可以表揚的方式提醒不認真的孩子要做好自己。讓學生學會看老師眼神或是姿體語言非常重要這點需要平時的強化練習。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暑假前,三年外出交流回來了。回到學校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新兵。面對新的2-1-1教學模式、新的環境、新的班級,覺的自己該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這次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比賽真的爲我們創造了學習、研究、提高的機會了。我很珍惜這次研究、學習、提高的過程:自己靜心地鑽研了教材,設計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案,評優課之前聽了低年級段兩位老師的試講,自己進行了一次試講,教案進行了反覆修改,評優課中又聽了兩節同段老師的課。在每節課之後,又聽取了主任、組長、的評課,針對教學環節進行了交流,感覺收穫很大,對新的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對快樂閱讀處理到什麼程度、如何引導孩子說話寫話有了一定的認識。從別人的課中學到了一些好方法,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想:雖然這次比賽結束了,但我的研究、思考、學習不會停止,我會用這次學到的經驗來豐富我的課堂,讓我的可更加鮮活、富有實效,學生更加喜歡。

下面,結合自己上的小彩筆一課進行反思:

記得在教第一個一年級時,宋木林老師就提出了一年級

教學研究的專題是:激發興趣、培養習慣、紮實訓練。再此說說我的這節課時如何體現的。

一、 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愛上讀書

課的伊始,我創設了這樣的談話情境:

1、同學們,這節課老師爲你們帶來了你們的好朋友,(出示小彩筆)看看,什麼呀?你喜歡小彩筆嗎?誰來說說都有什麼顏色呀?

2、師:有一位小朋友畫了一幅畫(出示黑白畫),看看她畫的是哪兒呀?(板書:校園)你覺得他畫的怎麼樣?(有什麼辦法讓它變得更漂亮?)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4課,一起給這幅畫塗上色。

在輕鬆的談話中從學生喜愛的小彩筆引入,讓學生從對小彩筆親近感遷移到對課文的喜歡,興趣一下子就起來了。

爲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向學生滲透畫畫的順序(表達順序)我在朗讀指導後設計了給校園塗色的環節,學生讀一句,教師點擊課件塗上一種顏色,這樣畫的層次、順序在學生的心裏就更加的深刻了,爲學生背誦課文打下基礎,同時,學生的興趣也會被帶動起來。

讀了、課件上塗了,受到鮮豔色彩的衝擊,學生想畫畫的心裏一定也在高漲,其實,這節課的課中休息我本想安排讓學生用小彩筆給書上的學校塗色(黑白圖),這樣,在學生喜愛的`、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中對學文的興趣會更濃,理解會更深刻。試講中是這樣做的,正式上課時由於時間原因沒有按計劃走,也很是遺憾。

二、 培養習慣,抓細抓實

一年級孩子,尤其是有的沒有上過幼兒園,可以說習慣

的培養真要從“0” 抓起,你不說的孩子不知道,你說的孩子記不住,真的要不厭其煩的反覆講。其實重要的是認真傾聽這一關很難過。這節課我關注了學生讀書、傾聽、說話、閱讀等習慣。指名站起來讀書時,告訴其他學生要眼睛看、耳朵聽,教師及時作出評價;學生髮言時,引導孩子說完整話,聲音要洪亮;閱讀課外材料時,表面上關注表現好的進行獎勵,其實是給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孩子用手指着、讀準字音、不會的一定要拼出來、擺好正確的讀書姿勢等。長期關注這些,會對學習很有益處的。

三、 紮實訓練,體現層次

課文的導入環節設計了讓學生說說小彩筆都有什麼顏

色,引導學生說完整話(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除了訓練表達,還爲理解課文中的“五顏六色”做鋪墊。

在正確讀文的環節中,訓練了學生標句子。先讓學生想想一句話的標誌有哪些,再讓他們去數去標,標後教師要在展臺上進行展示訂正,讓不會的學生看清楚正確的標法。句子都標對了,再讓學生分句去讀課文,學生就知道哪句是哪了(以後還有長的段落),不會找不到地方。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男女生讀、齊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建立畫面,瞭解課文內容,激發對校園及彩筆的熱愛。雖然層次出來了,但由於學生基礎還比較薄弱,效果還不很理想。

最後的拓展寫話環節,在開始設計時,我就結合了班級學生的實際,先訓練說一說,再寫,降低寫時的難度。說時,先給學生一幅圖,引導用上“我用()畫()“的句式去說,然後結合課文滲透的順序讓學生想想先畫的什麼,再畫的什麼,按順序說,最後讓學生把說的幾句寫下來,提示孩子:“如果你想像課文那樣寫成小兒歌可以加上開頭和結尾”,給好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己在反覆研究與反思中覺得設想是美好可行的,但在課堂實踐中也會出現偏差,有以下地方體現得還不夠好。

在讓學生說說小彩筆有哪些顏色時,學生對“有的……有的……還有的……”還不太理解(因爲前邊的3課還沒講,這個知識點學生還不會),有的孩子說成了“小彩筆有紅色、黃色、還有綠色、還有紫色、還有黑色。”我發現第一個後進行了引導:說最後一種顏色時再用“還有……”,可後邊的學生又出現了同樣的錯誤,因爲說的不好,我有些擔心時間浪費,就沒有再去細緻指導。還有一個學生這樣說:小彩筆有紅色、黃色、還有綠色,多美麗呀!我當時只關注了她說的句式,聽到他說的“多美麗呀!”,沒有及時去表揚激勵。今後還要在注意傾聽的同時做到及時評價。

訓練學生寫話前,因爲怕學生說不好,讓學生說的時間有些長,所以寫的時間有些緊,今後教師要敢於放手,合理設計,使一節課的效率更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20xx年3月19日上午第一節,在學校多媒體教室我做了一節公開課《美麗的地球》(第一課時),薛校長、劉校長以及11位教師參與了聽課活動。

《美麗的地球》第一課時,我設計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在讓學生掃清生字詞障礙的基礎上,進一步練習旁批,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課前我在學情分析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都認爲課文的第4—7自然段介紹了地球的科學知識,而忽略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課文第三自然段是通過地球的顏色來描繪地球的`美麗,是從顏色的角度來介紹地球,也屬於地球知識的範疇。爲了便於學生理清課文思路,也便於第二課時對學生進行“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要保護地球”思想教育奠定基礎,我就以課文第三自然段爲突破口,通過各種手段,比如欣賞圖片,有感情朗讀訓練等來感受地球的美麗,讓學生明白這一自然段是通過地球顏色來表現地球的美麗,來介紹地球科學知識的;緊接着我讓學生了解文章還給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哪些知識,然後我讓學生分組研學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通過研學,學生就很容易理清課文思路了:第一、二自然段是寫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但我們對地球卻知之甚少;很自然地引出對第三——七自然段地球知識的介紹;瞭解了地球知識,最後第八自然段就得出了一個結論“只有一個地球”。這樣安排,課堂思路清晰了,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會感到枯燥,就輕鬆容易了。但由於自身素質及準備不充分,教學思想及教學能力的侷限性,以及對學情缺乏足夠掌握,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許多問題,課堂效果不盡人意,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旁批做爲一個教學重點,只有佈置沒有反饋,難以掌握學生旁批的情況,有些流於形式,如果旁批的訓練放在第二課時,效果就會好一些。

2.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但在教學設計上並沒有體現出來。

3.課堂的各個環節都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缺乏自主能動性,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習結束後沒有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環節;導課也沒有結合課文具體內容,顯得空洞,缺乏目標性、引領性。

4.由於準備不充分,對學情缺乏足夠的瞭解,整節課前鬆後緊,出現拖堂現象。

通過這一節公開課,讓我意識到自己教學操作上的侷限性,今後一定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走出去,絕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多向優秀教師學習,通過觀看教學視頻等手段,來多領悟教學怎樣去實際操作,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教學能力方面會不斷得到進步和提高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上課三週下來,覺得不聽課的大有人在,“埋頭苦幹”的、動搖西晃的、吵吵鬧鬧的,學生不按老師的路子來,很多人根本沒把老師放在眼裏,也不知道有學習這回事,爲什麼存在這樣的現象,我認爲、常規訓練時沒有在孩子的心中樹立威信,第一週沒有對他們提出嚴格的要求,所以以後加強常規訓練,小事簡單的事能馬上訓練好的就得立即弄好,比如:拿書、拿筆、拿本子等事情必須做到快又靜,課前準備必須把書放在左上角,筆放在筆槽裏,上課後立即進教室做好靜習等等,如果在課前和平常的訓練中不抓嚴落實在課堂的紀律是可想而知的,這點我深刻體會到了。其次,對孩子的要求不夠具體明確,比如:坐好的孩子纔是最認真的'孩子,一個好字在孩子的腦中是沒有概念的,我必須說只有背打直,雙手端正放桌上,雙腳併攏,眼睛看着黑板的孩子纔是老師喜歡的孩子。翻語文書本的時候說明多少頁,必須指着書上按怎樣的方式讀,比如:書上12頁,請自己指着書,每個音節拼讀兩遍,老師還要做好示範,每個細節必須老師強調指導,只有不斷在孩子的頭腦中強化這些要求概念才能逐漸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老師才能在課堂纔會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教學任務上而不是像我這樣的捉襟見肘,顧此失彼。

希望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適應加應變課堂的學習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只希望每天有進步,在不斷思考中成長自己成長孩子。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許多頤和園圖片,製作了精美的幻燈片,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頤和園的美。製作課件時我考慮到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如果讓學生圍繞着一個問題“你最想在哪裏攝影留念?”來學習的話,課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經過再三考慮,我最終決定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一個景點一個景點地來學習。從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方法雖然使得教學流程清晰,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師是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讀爲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課文語言優美,應引導學生多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文章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我指導學生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的重點朗讀。

根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學組織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獲取基本的語文素養,並受到思想情感的薰陶,使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教育融爲一體。在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點播這美麗畫卷的創造者,使學生感受到勞動人們的偉大,受到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一、佈置自讀,要求:憑藉工具書和課文註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

二、試改變由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教法,在學生認真自讀的基礎上,從抓字、詞、句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

三、講讀過程根據“以思維訓練帶動語言學習,以語言學習促進思維訓練”的.設想,儘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做到在發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實基礎知識。

四、“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着眼於培養學生自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由於故事情節簡單,課前安排學生通過讓學生練習“讀出語氣”來體會小鴨子和鴨媽媽當時的心情。我覺得從學生的興趣着眼,通過朗讀、角色表演遊戲等方式,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努力讓語文課活起來,努力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自己在把握語文課的特點方面,在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學習體味的內在含蘊方面還是有欠缺的。語文教學,在注重了實踐、興趣、綜合的同時,不能忘掉“本”——語言文字的學習領會。這是新課程的語文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的。

但是在“如果老師是鴨媽媽,就不讓小鴨子去,請問你喜歡老師這隻鴨媽媽,還是書上的這隻鴨媽媽?”這一環節時,我的本意是讓學生體會鴨媽媽不是不喜歡小鴨子而是讓小鴨子自己去學會本領。可孩子們沒有能真正體會我的用意,很多孩子因爲喜歡我所以就說喜歡老師這隻鴨媽媽。這絕對是預設之外的`東西!面對新的生成,我雖然有些着急,但沒有爲了達到目的而輕易地阻止學生的回答,仍微笑地面對學生,慢慢地引導,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鴨媽媽說的話的用意,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由此我想到,在課前預想更多的可能,在課堂用心去關注更多沒有想到的“可能”,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課堂的理想境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師:莫高窟至今保存着20xx多尊彩塑,請你找出這些彩塑的基本特徵。

生: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

師:還有補充嗎?

生:這些彩塑還是惟妙惟肖的。

師:是啊,這些彩塑多麼有特點啊,那麼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彩塑呢?

生: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

師:這些人物形象多麼惟妙惟肖啊,還有嗎?

生:還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着,眼睛微閉,神態安詳。

師:說的真好,這些彩塑無不透露着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生:我真想親眼看看這些彩塑。

生:我也想看看,如果能讓我看見,真是太好了啊!

生:我沒有看見這些彩塑,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在吹牛。

師:是嗎?那我們一起來親眼看看莫高窟的這些彩塑吧!

播放課件,學生觀看。

師:大家剛纔看了莫高窟的彩塑,有什麼想說的嗎?

生:我看了錄像後,覺得課文還沒有寫出彩塑的美,這些彩塑比書本介紹的還要好啊!

生:我現在覺得作者沒有吹牛,莫高窟的彩塑真是聞名天下。

生:我現在真想快點長大,去莫高窟旅遊,去親眼看看這些彩塑!

生:……

師:那我們帶着對莫高窟彩塑的印象,一起來朗讀這一小節吧。

生:齊聲有感情朗讀課文。

評析:在教學這節課的時候,我準備了很多的圖片、音像資料,以提供給學生觀看,幫助學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的特點。在教學第二節莫高窟的彩塑的時候,學生只能從文字上感知,這個感知是十分抽象,呆板的,學生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敦煌莫高窟彩塑的輝煌和神奇。甚至有的`學生還產生了懷疑。在這個時候,我就帶領着學生走進頁,打開彩塑圖片,從而讓學生直觀的瞭解,更深的感受。我繼續播放視頻,帶着學生來到敦煌莫高窟,學生彷彿親自走進了莫高窟,隨着導遊小姐遊覽觀賞彩塑。學生通過觀看圖片,音像資料,他們對莫高窟的彩塑印象深刻了,呆板的文字變活了。在之後的朗讀的時候,學生們聲情並茂,抑揚頓挫,也不用我多作指導,就把莫高窟的彩塑文化讀進了腦子。我通過這樣的一節課,深深感受到了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巨大優越性。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識字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爲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的方法,力求識用結合。”作爲教師,不僅教給學生方法,更教給學生一種思想,那就是在實踐中學習,用事實說話。

本課是形聲字歸類識字,課始,我拿出自己製作的轉盤教具,雖然孩子以前也見過這類轉盤,但今天依然沒有削弱他們的學習熱情,他們個個小眼發光,緊盯着我的轉盤。我請了一位學生到講臺前來轉轉盤,其餘學生看轉盤轉出的字,如果你認識,就大聲地讀出來。因爲有事先的預習,再加上這幾個形聲字除了“錨”字,很多學生一年級時就已經認識,很多學生自信地讀出了它們!爲了考驗學生是不是真正掌握,我又採用了指名讀,小組讀,開火車讀,同桌開雙軌火車讀等方式,鞏固這幾個形聲字的讀音。接着,我讓學生根據它們的`偏旁說說字的意思,學生很輕鬆地說了出來,我藉着這幾個字趁勢告訴學生形聲字的規律,學生學得興趣盎然。這堂課,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是生字,是有趣的形聲字的規律。 我們一直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要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我想:如果每次教學都能發掘學生的興趣點,那教會學生學習應該不是很遙遠的事情。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剛纔聽了鄧小燕老師執教的《少年王勃》,主要有以下一些感受:

一、好的方面:

1、教學目標明確,符合學生實際。鄧老師能根據教材,結合學生實際,設計教學內容。

2、師生互動有效。鄧老師注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反饋和總結。

二、一些建議:

1、教學環節的設計更加符合中年段教學要求。

(1)生字教學,可以直接讓學生邊讀邊畫出形聲字,說說形聲字的結構,幫助學生識字,鞏固訓練識字方法和記字方法。

(2)概括課文能力的訓練。作爲中年段,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概括課文大意,教師適時指導點撥。(沒有必要出示句子填空幫助學生概括,這樣既束縛了學生思維的靈活,又沒有達到訓練目的。)

(3)教給學生一定的理解詞語的能力。課堂上強調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結合上下文理解,藉助工具書理解,拆字理解,換近義詞理解等。而不要由教師包辦。

2、對於可以簡化的教學環節儘量簡化,可以一句帶過的儘量一句帶過。

3、讀書要帶着明確而有效的目的去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本課課文比較長。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但從實際教學來看並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分別讓學生體會嘎羧的懷舊、英勇、善良育忠誠等,但由於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

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師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我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放小鳥》教學案例反思

平遙實驗小學 左彩霞

緣起: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不僅有利於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學生非認知能力(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培養並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對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的體驗與陶冶有着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應通過各種途徑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融會起來,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二冊第十五課《放小鳥》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美散文,不但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而且準確妥帖,耐人尋味。課文通過描寫“我”關養小鳥與放歸小鳥的經過,告訴人們鳥是人類的朋友,表現出少年兒童愛護小鳥、讓鳥自由飛翔的童心。在教學中,我通過課文插圖,再現課文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陶醉於故事情節中,再設身處地地爲小鳥着想,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生活情趣。

案例:

(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學生已經體會到小鳥的可愛和小鳥不吃不喝時“我”的着急心情。)

師:就在“我”很着急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什麼?

生:這時,“我”看到了窗外飛來一隻鳥。

師:請小朋友們看着圖,做個翻譯家,告訴我們:籠子裏的小鳥在說什麼?

生:籠子裏的小鳥可能在說:“媽媽,媽媽,你快來救救我呀!”

生:籠子裏的小鳥會說:“媽媽,媽媽,我好想你啊。我還以爲永遠見不到你了。”

生:籠子裏的小鳥在說:“媽媽,媽媽,你快來救救我呀!我再也不想在這兒呆了,快救我出去吧!”

生:籠子裏的小鳥會說:“媽媽,你快跑!這個小孩要來抓你了!”

生:籠子裏的小鳥會說:“媽媽,快救我,我一分鐘也不想在這兒呆了,我想回家。”

……

師:那麼,窗外的那隻鳥又會說些什麼呢?

生:窗外的那隻鳥會說:“孩子,媽媽可找到你了。”

生:窗外的那隻鳥會說:“孩子,你怎麼會在這兒呢?”

生:窗外的那隻鳥會說:“孩子,媽媽找了你好久了。別怕,我這就來救你。”

生:窗外的那隻鳥還會說:“孩子,媽媽找你找了好多地方。原來,你被人抓住了。媽媽不是告訴你不要亂跑嗎?你就是不聽話!”

……

師:這一自然段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呢?

生:這一自然段應該用焦急的語氣來讀,要讀出這兩隻鳥焦急的心情。

(學生練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體會與反思: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喜歡想象,富於幻想是兒童的天性。上述案例中,執教者着力訓練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輕鬆舒適的環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當翻譯家,充分引導學生看圖後通過自己的直觀感受去想、去說,給予他們思維與說話的機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名動物語言的翻譯家,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流暢,而學生在這不斷參與語言實踐的過程中,思維也與語言得到了同步發展,想到什麼說什麼,並且能把所想的內容清楚地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