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1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的教學思想及其創造的“三本五重教學法”(以人爲本、以讀爲本、以創爲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正越來越廣泛地爲廣大教師所熟悉。《白楊》、《草》、《小稻秧脫險記》《新型玻璃》等課堂教學的精品享譽全國。2000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於永正老師又向一千多名老師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貫注》的教學。在兩課時的教學中,於老師先和學生背誦了幾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羅丹工作室裏說的那段“名言”,讓學生讀這段話提問題,繼而讀課文解決問題;然後於老師採用多種手段激勵學生積極讀書,直至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最後讓學生寫名言,談談自己讀課文的感受。這堂課延續了以往精品的藝術魅力,給新世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全面開放。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課始,於老師飽含深情地吟誦着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並告訴學生這段名言對自己的影響時,我莫名其妙:這與《全神貫注》有什麼關係呢?

“我聽說大馬路小學的學生會背很多名言佳句,誰來背一背?‘’學生背誦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後,於老師展示茨威格在羅丹工作室說的那段話,並告訴學生送他們一段名言。聽到這,我想:這是於老師設計的又一精彩導入:巧妙找到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抓住文章的動情點切入。

學生圍繞這段名言質疑,繼而讀懂課文,讀熟課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讀,最後自己寫名言。聽着學生一個個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這兩節課的教學內容已不僅僅是《全神貫注》,而是與之相關的學生生活。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於老師似乎更理解葉老這句名言的真諦。課文既然是個例子,就應該爲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於老師是借《全神貫注》教學生學習生字新詞,練讀書真功,更是豐富學生的生活認識。因此,將《全神貫注》融入了學生名言佳句的大語境之中,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之中,使之成爲其中的一部分。於是乎,我想由保爾的名言導入,決不僅僅是導入的藝術(當時,中央電視臺播放了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全國上下引發了一場學習保爾精神的大討論),也不僅僅是課堂結構安排的需要。這一切是不是體現了於老師的語文思想:生活即語文,課文必須經過生活化的處理,例子功能才能發揮最佳。

二、課堂結構主體化

“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於老師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所以於老師教《全神貫注》主要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課堂結構模式樸實、真實但不失情趣,一切從學生的學着眼,強調讀書自悟,準確把握學習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們來看看本課的安排:

第一次讀書,學生讀了茨威格的話提出問題:茨威格是哪國人?幹什麼的?羅丹是誰?獲成格是在什麼時候說這段話的?這時,老師說:“這些問題在一篇課文裏寫了。”然後發給學生教材,指導書寫課題後,學生讀第一遍。

學生提出問題,自然急於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讀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課文的故事也大概讀懂,由此可見第一次讀書目的就是讓學生讀懂大概內容,這符合兒童當時的心理。

“如果作爲課外閱讀,咱們可以下課了,可這是一篇課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讀,我擔心的不是你們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讀出來。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相信你們會談好,生字看拼音。”學生開始第二次讀書,這次給了充足的時間,讓每個學生讀了兩遍。師巡視中激勵着:“看誰讀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於老師就是充分相信學生,鼓勵學生讀好。這次讓學生逐字逐句地讀兩遍,目的是讓學生讀正確,讀流利。

學生讀得如何呢?師安排了第三次朗讀——指名彙報讀書。這次並不要求學生一順讀到底,”而是在長句處、難句處指導多練,全班參與讀好;在生字處,指導寫字。顯然,這一次讀書目的是隨文學生率,指導學生將書讀得更順暢。

書讀了四五遍,學生基本上能讀通順了,於老師又安排了兩組讀書比賽。第一組是各學習小組選出一名讀書基礎差的比(注:師請一位學生選,只是與她耳語請她選朗讀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同學,並未直接說明,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第二組是各學習小組的讀書組長與老師比。

於老師安排的高明倒不在於比賽本身,而在於比賽之前的準備。第一組比賽前,他讓四個組長帶領本組同學幫助準備參賽的同學去練習(離開課堂),此舉大大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練得非常投入。藉助攝像機跟蹤拍攝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各小組的學生或討論,或示範,或提示,參賽的學生更是認真地練,虛心地聽。以至老師連喊了三遍“回到課堂上”,學生才言猶未盡地回來,還不停地叮囑本組參賽的同學。這種互助讀書,達到了互助相長的效果。

至此,讀了七八遍書,大多數學生已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的結構安排正是充分考慮學習主體的學,遵循母語讀書內化的學習規律而安排。

“文貴自得。”咱得自然體會各不相同。學到這兒,於老師又安排了一個更能充分展示個性,體現主體的環節——學生寫“名言”。

“其實,名人寫名言,老百姓也能寫名言,農民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老人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們在座的是未來的名人,都能寫名言,讀了這篇課文,感觸很深,也一定能寫。比如我寫一句:‘啊,幹什麼事都要一絲不苟,全神貫注。’你們根據這件事,各人也寫幾句,寫好後畫上破折號,並寫上名字,未來的什麼家xXX。”於老師引導鼓勵着學生。

數分鐘後,一個個名字‘誕生”了。

“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謙虛的人。未來的詩人XXX。”

“生命是人類的保護神。未來的作家XXX。”

“學問是學與問的結合,只有學和問,才能學好學問。未來的科學家XXx。”(衆鼓掌)

“學習是我們的母親。”

(“怎麼理解?師問。“學習能給我們營養,就像母親哺育我們,給我們乳汁。”)

‘寫好一篇作文,也要蓋上溼布。”(笑聲)師問:“什麼意思?”生答:“寫好作文,還要修改,幹什麼事都要修改才能更好。”

“大膽地去做吧!”

“不要拿自己的優點比別人的缺點。”

還有許多經典的“名言”,我們不能全聽到,於老師對學生說:“大家把名言送給聽課老師,請老師指教。”我只能從那些老師會心的微笑中去想象……

三、教學過程開放式操作

一本正經的老師和正襟危坐的學生構成的死氣沉沉的課堂沒了,滔滔不絕的講和昏昏沉沉的聽沒了,千奇百怪的問和挖空心思的答沒了。走過於老師的課堂,你看到的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讀,在“隨心所欲”地寫,一位和善幽默的大朋友在肯定,在激勵,使學生永遠保持濃濃的興趣,這兒的教學是民主的,開放的。

A:“你有沒有信心?做兩次深呼吸,如果沒有把握的話,再迅速準備一下,讀吧!”

“‘只見羅丹一會兒向前,一會兒……’這段話很難讀,很彆扭,(對全班)都練練。你再練一遍,慢慢來,別急。”

學生讀書遇到困難時,於老師總是這樣耐心地等待並鼓勵。

B:“你們四人當組長,幫他們,給他們出主意,你們把他們帶走。”(組長帶走參賽同學,班上其他同學未動)

“你們都坐在這兒幹什麼呀?都去呀!”

學生紛紛加入小組互助讀書活動,課堂上空無一人。(衆笑)

於老師就是這樣幽默,這樣出奇不意,這樣的開放,讓學生永遠感到有趣。

C:“千萬別緊張!”

“別緊張,感覺怎樣就怎樣。”

“只要你竭盡全力就行了。”

“注意那幾個地方要重讀。”

“記住我剛纔說的幾點。”

這是第一次讀書比賽前,本組的成員對參賽隊員的叮嚀和囑咐,他們的言行似乎在告訴你:我們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D:老師與學生比賽讀書,爲了決定先後次序,學生提出猜拳決定,老師請一名同學幫猜拳。

“我第幾?”師問。

“第二(頓一下)倒數的。”學生居然也幽默了一次。

老師和學生平起平坐比賽讀書,課堂上竟然也猜拳,學生居然也玩起了幽默,這一切讓你感到什麼——寬鬆、民主、開放。這種氛圍裏創造的火花怎能不閃現!

四、教學目標人本化定位

以人爲本是於永正教學思想的核心,主要現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於老師在課堂上表現出的是對學生能力的關注;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注;對學生獨立個性和健全人格養成的關注!教書更育人。

在於老師的眼中,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潛力的,他總是用期待鼓勵的目光注視着每一個學生,總是說:“我相信你準行!”比如第一組同學比賽讀書前,於老師和善地說:“記住全體同學的囑咐,有信心嗎?失敗了,我們也會鼓掌,況且我們不會失敗。”

在於老師的眼中只有差異,沒有差生,學生千差萬別,會表現不同方面的能力差異,所以於老師因材施教,使每個人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如本課中學生互助讀書的安排,就是全體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幫學相長共同提高。兩次比賽的評價中更見老師的人本精神,對第一組四個同學的讀書評價是:有提高就是進步,兩名同學並列第一,另兩名同學並列第二。而對第二組同學讀書的評價是:“我們並列第二,記住!第二前面還有第一,要努力!”爲什麼讀得相當好的卻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卻並列第一,並列第二呢?都是因爲所針對學生不同。

“我認爲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於去點燃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火花,如果學生在上了我的課後,沒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對他講的多得多的話,如果這種願望沒有變成一種追求,沒有變成激發用更多的時間去讀書的動因的話,就是說課堂上的教育目的沒有達到。”(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於老師的課就是激發學生愛語文的情趣,訓練學生學語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學語文的習慣,把語文學習引向課外的自覺行爲,這與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恐怕是異曲同工。

因爲教學目標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學內容鬚生活化,課堂結構須主體化,教學過程須開放化。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2

《全神貫注》一文,抓住法國著名雕塑大師羅丹精雕細刻一座女像時的.表現,突出了他全神貫注的工作精神,在講述本課時,我很想透過羅丹對工作的專著來教育我的學生在學習中也就應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圍繞這篇課文的特點,我有針對性地組織了教學資料,課堂教學的設計,重情境、重活動、重體驗、重合作,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生有創意地演,充滿激    情地讀,大膽地發表見解,將抽象的教學資料變成鮮活,富有生氣的教學資料。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羅丹工作時的動作,並進行導讀,讓學生感悟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羅丹“一會兒向前,一會兒後退”,他在幹什麼?我讓學生上臺演一演,走一走,讀一讀,學生悟出原先他在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女像,反反覆覆地琢磨該怎樣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把地板踩得吱吱直響,手不停地揮動”,更把羅丹工作時的激動和興奮刻畫得淋漓盡致。“吱吱直響”則說明羅丹渾身用力,十分激動。“不停地揮動”,說明羅丹技術嫺熟,也可見他的興奮之態。透過對這些動詞的深入理解和對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情不自禁地爲羅丹如癡如醉的工作激情而折服。緊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親身感受?學生們議論紛紛,爭先恐後地舉手。有的說:“有一次,我在思考一道數學題,一會兒撓腦袋,一會兒咬筆桿,沒有思路的時候就很急燥,有了方法高興得跳了起來,認真得寫呀,算呀,連媽媽走到我身邊都沒發覺。”“老師,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上一次,爲了準備少年宮的舞蹈比賽,我總想着編排舞蹈的動作,甚至在上下學的路上還邊走邊比劃,竟忘了自己是在街上了。”哈哈……我很自然地引入到:“你們聯繫自己的實際來談感受,很好。大家就應學習他們這種做事認真的態度,說不定,將來你們之中會出現數

學家、舞蹈家、文學家呢!全神貫注做事,這不正是羅丹成功的基礎嗎?”

課堂上,給學生帶給讀悟表達的空間和自由,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悟;悟了就說,未悟就問,讓學生先把感悟到的讀出來,說出來,表演出來,教師給以點撥啓導,以培養學生讀完了就有話要說的表達習慣。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3

《全神貫注》這篇略讀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己卻如癡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文中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生動傳神,使我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充分表現出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

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在教材中安排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用於閱讀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個體自讀、同伴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只需在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指導,從而把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留給學生自己。在教學《全神貫注》時,我就給足學生充分的自主閱讀時間,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羅丹全神貫注的句子。在充分接觸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的感受也比較到位。

略讀課文有着自身的教學任務和特點,不能夠面面俱到。但是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並不是說就不需要有“精”、“細”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學中做到點面結合,粗中有細。在《全神貫注》的教學中,我精心選擇了描寫羅丹神態、動作的句子,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感悟、內化,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通過有層次、有取捨、有詳略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感薰陶、語言感悟與方法習得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課文中最後一句話,是揭示道理的一個句子。就讓學生讀讀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的理解往往只會空洞地停留在表面:我們做事情應該全神貫注。爲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句子的含義,我設計了說話內容,讓學生說說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值得我們全神貫注地去做的。聯繫生活,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這節課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一是理解中的指導仍過多,二是小練筆寫作方法滲透得不夠自然。這一堂課下來,我想教學略讀課文,教師更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不要逐段講讀,不要把略讀課文上成精讀課文。要留給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和學習討論時間,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略讀課文的教學將教師推到一個更“隱蔽”的角落,學生站在更“亮”的舞臺中間。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4

上完這一課,覺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

成功之一:整節課的設計從讀懂文本到讀懂作者,再到讀懂生活,最後讀懂自己,由讀文到明理,由明理到導行,層層遞進,努力引領孩子運用閱讀方法讀懂文章,並從中獲得啓發,懂得做人的道理,從而達到知行統一。(如:孩子們通過讀懂得了生活一切值得去做的事,要做好,要成功,必須全神貫注。)

成功之二:本節課的教學緊扣文題“全神貫注”來組織教學。文中抓住羅丹的細節描寫讓學生體會,通過抓文中關鍵的語句結合作者的表達方法逐步理解全神貫注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對羅丹全神貫注工作理解逐漸深刻。最後讓學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

成功之三: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的展示巧妙融合,方式多樣:有學法提示、師生評價、資料補充、還有小練筆等方法。

1、通過學法提示滲透學法的點撥,讓孩子邊默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圈畫,邊思考邊批註,抓關鍵詞句聯繫表達方法去體會。

2、通過評價性的語言進行寫法的滲透。在學生交流到第二自然段中提到了關於羅丹修改女像時抓住了動作、神態、語言描寫時,老師及時評價:你真會讀書,讀懂了作者的寫法。是的,細緻的動作描寫對刻畫人物的精神品質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可以學習運用。

3、資料的補充讓孩子們明白了這些雕塑神態生動,內涵豐富,是羅丹全神貫注工作的成果。4、“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嗎?”這一小練筆的過程讓孩子們把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做到了讀寫結合。

不足之處:

1、教學中,學生講得多,讀得不多,如果能多讀讀,讓學生更能感受羅丹全神貫注修改女像的情景。

2、時間把我得不好。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更好地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如何進行課堂評價,如何靈活駕馭課堂都是我還要不斷努力學習、研究的課題。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5

在《全神貫注》這節課上,能夠看出學生們學習用心性十分高。教師課前出示名言,引導學生朗讀、質疑、談對課題的理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用心性;課中進行了“朗讀比賽”,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按自己的理解去讀,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在“拓展運用,延伸課外”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播放羅丹的雕塑作品,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再次激起學生對羅丹的敬佩之情;最後,教師贈送名言書籤,學生讀書籤上的名言,感受老師寄予的期望,進一步融洽師生的關係,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爲全文作了巧妙而有好處的總結。板書設計圖文並茂、形象直觀、意蘊深遠、極富創意。一顆紅心裏寫上“全神貫注”四個大字,中間套有一顆小紅心寫上“精益求精、如癡如醉”八個小字,一個箭頭橫穿過兩顆紅心,指向右邊“成功”二字。這些都是在以後的課堂上就應繼續發揚的。但是,在這堂課上,我發現學生朗讀時語氣平淡,缺乏激情,儘管我在課堂上及時作了指導,但效果還是不明顯。個性是在“把你自己認爲最能表現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句子讀出來”的這一教學環節中,不管是自由朗讀,還是比賽朗讀,聽到的只是平淡的朗讀聲,根本沒有把羅丹工作時的全身心投入、如癡如醉的工作作風表達出來。

其實我在備課時,就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以人爲本”的基本理念,想在課堂上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把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引導學生透過與文本、教師的對話,訓練語感,陶冶情感。而事實上,學生這樣的朗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及時改變教學計劃,增加了“教師範讀課文第二段、學生看插圖想象”這一環節。之後再引導學生齊讀,這一次在學生個性化的朗讀中明顯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體現。這一點就足以讓我深思,教師要善於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靈活運用教學理念。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是就應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珍視他們個性化的朗讀。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作爲指導者的主角。教師要創造機會,創設情境,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要想到達這種效果,需要師生長期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平時的早讀、課堂進行有效地訓練。同時,能夠請家長配合,營造講普通話的家庭氛圍。長此下去,學生不但樂於朗讀,還能善於朗讀。

相同的是:

重視夯實語文基礎的訓練。重視教規律,教方法。

學生自主讀書的潛力從何而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從孃胎裏帶出來的無師自通,而是伴隨着學生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成長,十二個學期的循序漸進,師生教與學的共同努力當中習得的呀!

爲孩子們服務不應是一句空話,要真正爲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語言素養與潛力思考。此刻強調多讀,但並不排斥培養學生有理有據,語言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的語言訓練,也不排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表達的,條理是怎樣清晰的,立意、構思、選材、謀篇佈局等方面有些什麼特色,以及教給概括文章的資料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甚至小到標點運用是否正確,文字書寫是否工整……如果我們不去有意識地這樣咀嚼,訓練,有些東西像過眼煙雲,飄然而過,又怎樣沉澱,內化爲一種堅實的語言基礎和潛力呢?當然,這一切訓練要從讀書活動中自然滲透。

此刻,我們有些課上得熱熱鬧鬧,在書還沒有讀熟的時候就大談“感悟”“體驗”,一篇沒學好就要帶多篇。尤其是公開課,好像不弄出點新花樣就愧對了這公開課一樣,好像像常規課那樣紮紮實實地讀書、讀詞、造句、寫字,教讀書方法,課上得平實了,就愧對了觀衆一樣。一堂課上下來,學生得到了些什麼呢?或者說,除情感上有所激動以外,對於語言潛力的提高,學生收穫大嗎?

學習語言的確是一個艱鉅而漫長的薰陶、訓練、實踐的過程,決不能夠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速成”,這是規律,也是科學。讀讀背背,圈點勾畫,比較鑑別,翻翻查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這種重視語言品味的做法是就應提倡而決不能拋棄的。它與繁瑣的分析與肢解文章完全不同。

如:怎樣理解詞語?教給學生對每一個語素要咀嚼,分解組合,更聯繫語境,聯繫生活實際去理解;再如,讀書時抓住重點句重點詞聯繫上下文去理解,“抓住一詞,輻射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還如,段與段之間是什麼聯繫,主要資料怎樣用簡潔的語言表達?都要滲透訓練。我們常說,“要教給學生一把把開啓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教是爲了不教”。學生掌握了這樣一系列的讀書方法,閱讀潛力和閱讀速度會提高得更快。該教時就要教,公開課不教,課下再去教,或者再交錢到培優班裏去學,這又是何故呢?

這節課與前幾年上的課相比,也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如,這節課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悟,體現了個性化的閱讀。你覺得哪一句最能體現羅丹的全神貫注就讀哪一句,你覺得就應怎樣朗讀,由你所體會到的情感所決定,不必一個模式,一種腔調,你能猜出老師要提什麼樣的問題嗎等等。

老師有給學生個性化讀書和培養創新精神的意識。但其中也不乏老師的點撥與鼓勵。再如,這節課也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以讀代講,以讀代答,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感情,讀中理解,受到薰陶。在讀中去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老師完全成了參與讀,參與對話中的一員。

這也使我體會到,新課標精神下的語文課堂,給了老師更大的自主和自由,但也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課堂上的生成是與與預設不同的,需要老師不露聲色,隨機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