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

近段時間在複習中國古代詩歌鑑賞,共分四個專題:鑑賞中國古代詩歌的語言,鑑賞中國古代詩歌的形象,鑑賞中國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鑑賞中國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越複習越覺得我們中國古代的詩歌博大精深,韻味深長。

中國古代的詩歌往往通過幾個意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有限的詩句裏蘊含豐富的內容,需要一定的想象和聯想才能把握住。但我發現通過從這幾個專題的複習,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把握住詩歌鑑賞的訣竅,提高高考得分率,甚至能向滿分靠攏。所以系統的指導學生複習詩歌鑑賞就顯得非常必要。

我先從鑑賞詩歌的形象入手,先梳理出一整套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意象的文化意義和常用的一些意境修飾語,要求學生在早自習的時候背下來,記下來。上課的時候我再用多媒體幻燈片出示一些例子,一步步引導他們答題,並一起歸納出答題的步驟,最後輔以隨堂練習題,鞏固學習內容,我發現效果還很不錯。

後面幾大板塊我都按類似的步驟進行,發現學生比較能接受,碰到詩歌鑑賞題的時候也不再是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筆了。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己也通過教學對詩歌鑑賞的知識有了個系統的瞭解,讓自己在詩歌鑑賞方面的水平也有了個新的提高,可見,做任何事情認認真真,做好準備,有條理有系統地去完成,於己於人都有好處。

另外,通過詩歌專題訓練也暴露出學生在這方面的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太懂詩歌,這極大地影響了做題。試想,一首詩歌寫什麼內容你都不知道,那不管教給你什麼方法都是白搭。所以這也提醒我在以後的時間裏要多注意引導學生讀詩歌,背詩歌,賞詩歌,以期他們能在高考前的這段時間裏形成鑑賞詩歌的語感,提高他們一點點讀詩歌的素養。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2

一、“咬文嚼字”賞小說

必修(五)第一單元是小說單元,篇目有《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邊城》。以往教小說,我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主要從小說“三要素”出發設計三個方面問題。如,概述故事情節,歸納人物形象,找出環境描寫的語句等,基本上屬於粗線條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最大的不足在於學生對文本語言得解讀品味不深入,浮光掠影,而且是被動式的回答問題,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主題的瞭解,對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就難以體會出來。而“咬文嚼字”教小說,同樣是設計這些問題,但我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從文本語言中找答案,從語言的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人物內心情感與作者的描寫目的。例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第一課時教學,我基本上是處理與本節選有關的人物故事。但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說開頭插入交代李小二與林沖的關係時,用了哪些詞語來體現林沖有恩於李小二?學生帶着這一個問題讀文本,他們就能很快找到幾個詞語:“看顧”、“陪話”等,明白了作者不厭其煩地描述,目的在於突出林沖曾有恩於李小二,爲下文情節發展做鋪墊。講到李小二店來了兩個不速之客時,我從動詞妙用角度設題:一前一後的兩個人進入酒店,作者都用了一個動詞,請找出來並說一說運用這個動詞的表達效果。學生從文中找到“閃”字。我要學生起來評析這個自得妙處:學生說,這“閃”字不僅寫出人物動作之敏捷,也讓人看出他們的鬼鬼祟祟與神祕的表現,也就自然地引起了李小二的格外關注與懷疑,促使李小二一面做出應承,一面悄悄要老婆密切注意這兩個來得“不尷尬”的人,於是有閣樓偷聽密語的情節發展。第二課時教學,我的重點在於處理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的作用。如果只單純要學生找出語句,仍無法深入體會小說語言的魅力與人物內心情感。因此,我要求學生找到相應得句子的同時,再找出最有“形象感”的詞語。比如,描寫雪景的句子:“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中“卷”字的賞析;“那雪正下得緊”中的“緊”字的'妙處。一卷一緊,把學生的思路就引導到故事情節上來:正是雪大,襯出天氣的寒冷,寒冷讓林沖冒雪去幾裏外的酒店沽酒禦寒;正是雪大,把草屋壓倒,林沖只好到山神廟暫宿,正好偷聽到廟外人的密語。學生聯想到這裏,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藝術的高超:雪,不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雪還救了林沖一條命。更重要的是,雪,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創作意圖:草屋被燒是人爲的,林沖果然是被逼上梁山的,小說的主題到此也就明朗了。

因此,“咬文嚼字”教小說,尤其是名著的教學,無形中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名著語言的魅力,感受到漢語言得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主動閱讀名著的熱情,提高他們欣賞名著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文、言並重”品文言

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大多隻注重文言知識點的疏理與積累,這種教學其實是一種功利性的教學行爲,也是對“文言”資源的一種浪費。

文言文作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許多優秀的作品幾乎是“文質兼美”的美文。古往今來,多少優秀的文化名人無不是從吟詠文言中汲取深厚的文化營養。鑑於這樣的認識,本學期,我在文言教學上就有意識注意“文言”並舉的教學,引導學生多品“言”,在品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領略文言的“質美”。具體的教學方法有:(1)多角度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脈絡,“因聲求氣”,“由氣而通其意以及辭與法。”像李密的《陳情表》,就是在反覆多樣的朗讀中體會文章所抒發的“親情”、“苦情”、“忠情”,更體會到作者的“隱情”。(2)從語言描寫入手把握形象,在形象欣賞中理解人物情感與作者的創作意圖,並獲得美感和認識上的提高。如《項羽之死》的教學,我以三個場面描寫爲教學載體,引導學生從語言中找形象:當四面楚歌時,項羽“驚而起,起而飲,飲而歌,歌而泣”,在慷慨悲歌中,再現一個多情善感、有血有肉的失敗英雄形象;在東城“快戰”中,引導學生抓住“快戰”、“瞋目叱之”、“何如”等語言,把一個勇猛威風而又自負的項羽形象再現在讀者面前;而烏江邊“拒渡”、“贈馬”、“賜頭”的情節,我引導學生品味一個“笑”字,在“笑”中看到一個知恥重義的項羽。

所以,文言文教學不能太功利性,從上課情況看,學生更願意聽老師從品味語言中來領略文言的質美,這一點會成爲我今後教學的一個努力的方向。

三、“淺入深出”講《論語》

作爲儒家經典文化的《論語》,在教學上,如果“以深解深”,那麼勢必讓學生感覺高深難懂,甚至會認爲那只是“孔子的思想”而與我關係不大,這樣,我認爲就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學時,我的思路是,一定要讓學生學完《論語》後感覺到《論語》的智慧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邊,更在自己的身上。因爲,《論語》歸根結底,就是講“做人”的道理。這樣,我在上每一節的內容時,都要“淺入”,即聯繫社會生活,聯繫學生的日常表現,要求學生對照生活,對照自己,然後,再拋出《論語》的思想核心或者問題的實質,讓學生在“能近取譬”中,領悟到《論語》的人生智慧,進一步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例如,講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一節,我就先講現在社會上一部分人物慾橫流,爲謀取財利而不擇手段,害人害己害國的例子,再對照孔子的富貴觀念,就明白了作爲君子,對道的實行比謀取富貴財利更重要,從而看到孔子在物質利益面前保持了超然、獨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曠達和完滿。

總之,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纔會在教學中做到“常教常新”,“常教常悟”,“常教常得”。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3

《老人與海》這部偉大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古巴老漁民,在海上三天兩夜捕魚的經歷”,它的故事的寓言性具有震撼性人心的力量。那蒼茫的大海、孤獨的老人、艱辛的搏鬥、不屈的靈魂會激發也激勵着學生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題意蘊。學生會從一部偉大的作品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他們會用老人的`精神激勵着自己,在遇到挫折時戰勝自己。

從單元安排來看,這是一篇小說自讀課文,在前面三篇小說的教學下,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自讀,抓住老人的心理活動,分析老人的形象,進而把握小說的主旨。因此 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一是圓滿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二是自讀文章,篩選出老人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關鍵詞和句子;三學生討論並概括出老人的形象;四是教師引導學生體味老人形象後的人生寓意。

這節課我基本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從《老人與海》電影情節導入到了解故事內容,從分析故事情節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從深入感受人物真實而強悍的性格特徵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終探究小說的象徵意義,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帶給我們的震撼和對於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節奏緊湊順暢。但學生對老人的形象的總結,語言不夠凝練和準確。

通過這節課,學生既全面瞭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重點情節和人物性格,同時也通過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把握了小說的主旨桑地亞哥不止是一個勇敢面對失敗的硬漢,更是一個在生活的艱辛中看到生存的意義、在戰鬥的殘酷中展現生命的價值的真實而強悍的勝利英雄。同時學生也領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勵了自我要如桑地亞哥一樣,在人生長河中堅守生命尊嚴,爲了理想永不言敗而且永不停息地奮鬥。

在課堂的層層推進下引導學生從模糊到清醒、從理解到深受感染。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激勵着學生在今後的人生長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棄、永不停息堅持人生的方向,實現自我的價值。

當然對於課堂內容的設計、對於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都還有很多不足,我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彌補、加強、完善。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4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頂峯,爲中國四大小說之首。《林黛玉進賈府》是歷來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這回主要講述寶黛的初次會面,以及爲以後的感情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賈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實寫或虛寫,都有了簡要的輪廓。篇幅相對有點長,但層次鮮明,語言優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經比較突出的顯現。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即是對《紅樓夢》的初次感受,也是爲以後的整篇閱讀奠定興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課文是出現在高二的教材,現在讓高一的學生學,相信會有一些難度。但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讓高一學生學習是有好處的,藉此機會接觸《紅樓夢》,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這部大部頭。

上此課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電視連續劇和一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記得了05屆教授此課時就把學生帶到多媒體,讓他們看林黛玉進賈府的電視,學生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了不少。但後來我發現,觀看電視劇,學生對人物形象較爲關注,對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電視劇後,就有了先入爲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對名著語言的品味鑑賞,這與語文教學的宗旨是相悖的。語文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上課前沒有組織觀看劇電視劇《紅樓夢》,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在介紹完作家、時代背景及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後,就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通過“點評式讀書法”的介紹和運用,再加上對欣賞方法的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貼近文字,走進文字,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從而領略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內容,從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學大師運用文字的高超技藝,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例如引導學生點評林黛玉,從“衆人的眼裏”、“鳳姐的眼裏”、“寶玉的眼裏”,從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然後讓學生進行點評,並且告訴學生:點評,就是圈點並批評。圈點,是在需要評論的地方畫圈或點點,做些符號;批評,就是評論。點評的方式有圈點、總批、眉批、夾批等。如寶玉眼裏的'黛玉:“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我就提示學生特別注意“愁”“病”等詞來體會她的“體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詞來體會她的“多情”,並在原文加上一些點評符號如着重號等以提醒學生注意。接着對這一段文字點評到:“氣質超凡脫俗,容顏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王熙鳳眼裏的黛玉時,我還插入了脂硯齋的評語:“真有這樣標緻人物,出自鳳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筆看”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對賈寶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別人對寶玉的評價、兩首《西江月》的判詞以及黛玉眼中的寶玉來理解寶玉的性格特點。這樣,不僅使學生通過對一些關鍵詞的理解一步步地走進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還提示學生要培養良好的欣賞習慣。“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這樣一來,其實就是讓學生將那些朦朧膚淺的感覺用文字進行加工、提升從而表達出來的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引導學生讀文學作品從“看熱鬧”的層次提升到審美鑑賞的層面。 這樣的教學處理,既避免了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思維習慣,又使學生能更明確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讀名著,提高鑑賞力。

爲了進一步理解賈府中的人物,我還設計了一個探究題:探究《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哭和笑,從人物的哭和笑當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視賈府的環境。並且讓學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蹤,和林黛玉一起細心觀察賈府,瞭解賈府這一典型環境對生活在這裏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樣的影響。

最後,還佈置了練筆,讓學生寫“我眼中的黛玉”,在寫之前,我先讀了“網友之黛玉”和“專家之黛玉”。

語文課通過文字的間接性,引導學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韻味,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使學生在鑑賞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愉悅,審美享受。引導學生體會曹雪芹描寫人物不僅寫人物外在的形貌,還通過極精練的語言寫出了人物的神韻的高超技藝。本課也旨在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

授完課後,我開玩笑似的問學生:學完這課,有沒有激起你們一點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呢?文科班學生表示通過這節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閱讀《紅樓夢》的興趣,但理科班的同學則表示興趣不大,看來,文理科班的教學應有所區別才行。

本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少。還有課時嚴重超時,原計劃用四課時教學的,最後用了六課時,這無形中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本來想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結果有可能反倒讓學生厭煩,估計理科班的情況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深文淺教,依然是我今後教學要着重思考的問題。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5

《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中有六個意象,分別是“風”“天”“猿嘯”“渚”“沙”“歸鳥”,意象的特點是“急”“高”“哀”“清”“白”“飛回”,《登高》教學反思。其它意象和特點以及構成的氛圍都好理解,但“渚清”“沙白”絕對是一個難點。

如何理解呢?

發揮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同時兼顧整個意境的.總特點。

“渚”是水中陸地,“沙”是水中沙石。如何理解“清”和“白”呢?

從色調出發:二者皆是冷色調。

從聯想出發: 暮秋時節,水中的小塊陸地上能有什麼景色呢?蒹葭蒼蒼,白露爲霜,蘆花飄飄,隨風而舞,教學反思《《登高》教學反思》。蒿草滿地,枝敗葉衰,隨風而動,迎面撲來的滿是蕭瑟和衰敗。所以“清”應該是“悽清”“淒涼”。

暮秋時節,江水寒徹,水中的沙石或出水或不出水,同樣寒涼無比,沙石白的透徹,冷的淒涼。一石一粒無不折射着絲絲的寒涼清冷之意。觸類旁通,發揮想象,深秋,月色灑在地面上,有“天街月色涼如水”的詩句,這時月色也是白色的,同樣傳達出“清冷”之意。所以“白”是“悽清”“清冷”。

清冷 ,是符合整體畫面意境的。

律詩和絕句是濃縮的精華,我們解讀詩歌是追求和作者有更多的交集,而細讀文本,發揮合理的想象就是一把鑰匙。

這樣的嘗試是有效的,應該堅持。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6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使命。我作爲一名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擔負的重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地進行探討、研究、實踐、反思。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踐和反思。

一、貫徹以學爲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爲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課文後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佈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並取得成就感。

二、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爲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爲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具體問題,我並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提示他們回去以後查找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豐富了課外知識。由此,我就啓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侷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新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再讓他們通過分組討論,進行評價,看哪一組同學表演得最爲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現的思想。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了,他們在闡述中融入了許多現代漢語詞彙和意識,加進了大量肢體語言,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這種輕鬆愉悅的教學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情感,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學生的表演慾望,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轉變思路,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閱讀學的思路

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閱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採取了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學思路,以學生的自學爲主,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談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問,然後加以梳理,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讓學生就這些方面深入討論,最後我再作總結。整堂課,學生至始至終都處於一種主動的參與狀態,學習效果良好。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爲完整的閱讀體系

培養學生擁有較爲完整的閱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閱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衆人之長於已身氣”。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繫,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如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嘮叨……從中感受人與人世間的情感,然後想一想自己誠如何理解他們,感受他們。之後,許多學生在週記中談了學習後的感想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禮,感情在此得到了釋放。

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爲,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快結束了,反思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小結,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學期的到來。

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我認爲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纔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

語文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爲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爲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爲,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爲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結自己的課堂問題如下:

1、重感悟,輕分析。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學《中國的`牛》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感悟上,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聯想到所學的有關別牛的精神和我們人進行對比,儘量把時間留給學生。

2、重精神,輕應用。

語文是鑑賞的,也是人文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爲宗旨,以奠定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爲根本。適量地進行專題訓練與輔導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僅僅以考試爲中心,以分數爲準繩來進行語文教學,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提醒幸福》時,我在完成了字、詞、句的重點教學後,然後又進行了拓展,給學生補充了《我的五樣》,讓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去領會作者。學會欣賞和感悟。

另外,課堂教學不能僅限於課本文本內容的講解,應重視知識的相關拓展和遷移訓練,尤其是語文學科的學習。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爲新教師,我覺得聽課非常重要,有助於教師取長補短,聽其他老師的課給了我受用不盡的知識和財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聽課讓我通過認識他人,審視自己,得到了改變和提高。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學生就像工廠加工的產品,學生的學習質量決定了一個教師教學行爲的成敗,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優劣。學生纔是教學工作的生命線。針對語文學科,有不少學生的學習觀念仍未改變,認爲聽與不聽一個樣,考試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帶着興趣學的學生並不多,學習觀念的落後與偏頗導致學生閱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基礎知識相

當匱乏,出現許多錯別字、錯用詞語現象,一遇到仿寫句子等題就束手無策,作文寫作立意不新穎,主題不突出,內容太膚淺,有的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作爲老師應負一定的責任,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專業水準以及教學藝術,先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8

今年我擔任了高二(5)、(6)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中發現: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學生嚴重偏科,雖說語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許多理科生有意無意地把這門當做“文科”,甚至當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視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認爲學語文無用,不願學甚至不學語文,語文課成了“睡覺課”、“娛樂課”。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從來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時間去學它。儘管理科班當中也有極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但大多數學生還是偏愛理數化,語文基礎薄弱、能力不強,毫無學習熱情。因此,理科班的語文老師只能自嘆“教語文難,教理科班的語文更難”。

在這學期教學實踐中我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轉變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爲:“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簡單地說就是語文課程具有聽、說、讀、寫的工具性功能與價值,同時具備求真、審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與價值。我們要讓理科班的學生認識到:語文是“萬科之母”,學生學好語文課是學好其它課的基礎。讓他們明確在語文課上鍛煉出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前提與基礎,在語文課上所習得的方法、能力、習慣、興趣等應該保留並遷移至其他課中來,並讓其有所發揮、發展。同時語文學習會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使我們的綜合素養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據。

(二)激發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憑着興趣學習的。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爲重要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用愛去溝通師生間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感是人對待事物或參加活動的態度和體驗,它伴隨着人的活動的始終,是一種很強大的活力。現代教學理論表明,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纔有對話,纔有師生間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教師愛學生,關注學生,是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創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氛圍的重要條件,是消除學生與教師交流中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主動、願意與教師傾心交談,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言說,質疑問難,實現對話,達成共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用教師的愛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學習的熱愛。教師在課堂上,不僅用語言,還要通過教師的一舉一動來傳達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教師熱愛學生,信任學生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二者交融就會培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2、課堂上教師爲學生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

如果課堂上有激情燃燒的氛圍,學生學習自覺程度高且興趣濃厚,課後學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學習狀態,反之,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厭棄這門學科,拒絕進一步學習。如何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呢?

首先是導入新課要有趣味性,使師生活動產生共鳴;或是提問,設計疑點啓發思維;或引用詩詞、成語、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發興趣,豐富知識;或用圖片、音像等非語言手段,引起好奇,激發求知慾,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漲的學習熱情。

其次,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遠。根據不同類型的選修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方面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應該有適合其特點的不同教法,使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反應達到頂點,使師生的教與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 2

狀態,促使學生把教學策略內化爲學習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如《唐宋散文選讀》應重視作品的閱讀欣賞實踐,教師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從書刊和互聯網上找尋資料;可組織詩歌散文朗誦會或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和多媒體展示會,交流閱讀欣賞心得。還可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仿寫古代詩詞或撰寫對聯,撰寫鑑賞小論文,編纂自己的古代詩歌散文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向學生推薦《咬文嚼字》等語文報刊,指導學生對教科書、報刊、商品包裝、街頭廣告、電視字幕、播音員用語進行糾錯。可以自己編寫相關的相聲、小品等。還可以與必修課中學習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與高考的語文文字應用題結合起來。

3、積極爲學生搭建自我展現的舞臺,給學生成就感

正處在青春年華的理科班學生,往往有很強的表現慾望。教師要營造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組織與開設屬於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積極爲學生創設自我展現的舞臺,給學生成就感。或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讓學生表演自己出衆的口語能力。或課堂上注重啓發提問學生,着重問爲什麼,以此讓學生表演並鍛鍊思辨能力或課堂上開設誦讀比賽,讓他們的朗誦能力盡情表現,並以此增強學生的語感。或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盡顯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施予者而成爲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教師不再做教材的單一闡釋者,而是成爲學生生活世界的潛心關注者和學生個性成長的參謀人,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視其積極參與精神。這就要求我們每個語文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自身較高的語文修養去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偏科學生由厭學變爲願學和樂學語文,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語文課,讓理科班的學生喜歡你的語文課,不僅要改造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而且要改造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要給學生創設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間,調動學生的興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學手段。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9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適應,對高中語文的特點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高二這一年對學生來說是掌握基本知識培養基本能力的黃金時期,在這一年裏我們更有必要不斷反思,不斷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在期末考試即將來臨之際,對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做一個梳理,這對接下來的教學和複習將有很大幫助。

任教現在的兩個理科班快一年了,我對他們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感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沒有信心,應付學習

部分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沒有想過自己在學業上有什麼發展,對學習總是採取應付的`態度,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大致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2、學習表現全憑個人喜好

有些學生的學習狀態很不穩定,對學習缺乏思考,沒有輕重也沒有主次。是否要學全憑個人喜好,喜歡這門學科,聽講就認真,作業就完成。喜歡這個老師就發言積極,主動參與。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的學科喜歡的老師也要看學習的內容,沒興趣的內容即使是難點重點,也不會多做留意。

3、沒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學生的學習態度很好,整天都在學習,但考試結果總是不怎麼理想,這類學生大多是女生,上課筆記記得書滿本滿,實則並未掌握。課堂上不掌握解題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滿足抄抄寫寫。課後不能有效複習,而是機械完成作業。學習沒有科學方法,效率很低。

我想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充分備課(備學生、備教材、備自己),注重課堂教學,選取詩詞教材中的要素,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好每節課,

2、 多做限時訓練,多做綜合練習,在練習中逐步養成規範答題的習慣。

3、 合理佈置作業,給不同學生布置不同作業,作業要求更加靈活,只要能達到鞏固目的,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後勁,爲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0

上學期教學工作給我留下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一、教學必須要動腦筋

高二上學期主要教授《古代詩歌散文鑑賞》專項。我備課比較認真,注意多方查找資料,注意研究教學方法,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駕馭課堂。除了必須教授的篇目,對於特別優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選擇的教給學生。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篇極其優美,藝術性極強的作品,除了查找資料,我自己也反覆誦讀思索,尋求最好的方法,爲了避免學生閱讀時不求甚解,我課前佈置作業,讓他們在本子上寫出鑑賞提綱,在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閱讀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於我課堂上引領學生做較深層次的鑑賞。我注意問題的設置,儘量讓它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對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儘量注意用恰當的語言,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比如談到人和景的關係問題,我便舉婚紗照爲例,西式禮服的一對新人必要配上歐式風情的背景,休閒裝的後面就要配上自然風光,這是景和人的協調,如果一對漂亮的新人,後面只有一片純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這是景對人的烘托。古詩詞鑑賞題在設置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有“請作簡要分析”這樣的要求,學生總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區別,答案很難符合要求。我就告訴他們,如同桌上擺着鋼筆,鉛筆,格尺,橡皮,圓規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這些東西是什麼,我們要回答,是“文具”,這叫概括,反過來,問你具體有哪幾樣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這叫分析。學生學會了一些答題的套話,這其實是好事情,是答題規範的前提,但問題是他們隨便亂套,針對性很差,那一首詩上來,都說是“熱愛祖國”“壯志難酬”……我便告訴他們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襪子要穿在腳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話,就要一項項對準,五個手指頭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這纔是準確的分析。有了這些比方,學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教師不應該太多依賴參考資料,對文本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個性的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能力來。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覆讀上幾遍,自己理解的透徹了,設計出來的問題針對性就特別強,課堂效率也就更高。課外習題多半都有明確答案,但任何專家學者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所以對於習題答案我一樣要反覆考證,理解透徹了再講授給學生,遇到錯誤的答案,我會把它糾正過來,不會拿專家的頭銜壓人強加給學生,我想一個老師不只是要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一種求知的態度,所以自己怕麻煩是不可取的。書後習題也要有選擇的使用,有的題目比較空泛,我們的學生回答較爲吃力,我們要動腦筋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或者乾脆自己設計。比如,書後習題“請說說杜甫思想轉變的過程。”這個問題,固然能夠領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就不如來個假設,“如果杜甫做個順風順水的太平宰相,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而“杜甫有沒有能力成爲一位出色的宰相?”“爲杜甫設計一條別樣的生活道路能否成爲事實”這些問題的討論倒是學生更感興趣的,我們一樣可以最後把問題引申到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上來。

二、教師要多讀書

我們應該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就要切切實實爲這一桶水下足功夫,語文教師多讀書是必須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備課的過程,有了豐富的儲備,你的課堂講授才能真正成爲源頭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它決不是一種有意的做作,不是顯擺,就像喜馬拉雅不須顯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須顯示它的寬廣,學生便自然領會到小溪與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講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他做過八品的左拾遺,諫官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爲什麼設爲八品。杜甫爲什麼直言進諫卻不被皇帝喜歡,如果就文本談文本,你會理解爲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沒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濟世只是一廂情願,這種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說不夠深透。我讀過《唐太宗傳》《忽必烈傳》,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結果與自己有關,更與君主有關,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所以賢臣必須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馬必須伯樂的慧眼。如果你不瞭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樣納諫的事情,你怎會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學生會對項羽的“才華”由衷欽佩。但文章裏有的環節讓人生疑,如果你止步於文章本身,疑點永遠成爲疑點,你會被項羽個性的閃光之處深深吸引而忘卻了考究。但如果你讀過《史記》,加上進一步的思考,知道項羽實際上是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的棄軍而逃,司馬遷是出於某種目的有意的突出一點,忽略了全面,這樣,你會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讀書要動腦,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這些東西不是你課前一下子可以準備出來的,必須靠平時的大量積累。所以,這也是我今後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讀書。

三、要真正下些苦功夫

1、課堂的'確是需要設計的

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個環節已經說了很多,這裏再強調一下罷了。我聽過兩位同學科教師的同一節課,明白了課堂上有無設計的區別,同樣的知識點,我們都能講對,講明白,這是做好老師工作的基礎,但學生是否有興趣聽,學習的效果怎樣則與我們所採取的方法密切相關。同樣是提問,一個老師分別向三個同學提問了三個大問答題,學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卻都把心放到肚子裏,像沒事人了一樣,等待着老師糾正。老師差不多等於把上面一節課重講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師,把大問題分解爲十幾個條理清晰的小問題,提問了十幾個同學,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敢溜號,也同時用較短的時間回顧了一下上節的內容,效率顯得高多了。其它環節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爲什麼在大考中後一位老師的教學成績總要高出前面老師一大塊,這事情絕非虛構。

2、重視答題方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偷懶,只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答題的思路,方法,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語文科目,我們只能押題型,而不能準確的押到原題,所以學生把答案背得爛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時習題答案並不告訴我們思路和方法,或者編者所寫的並不是很切合學生實際,多數時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歸納整理的,有的老師可能習慣於省略這個過程,等着學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視了我們普通高中學生的實際,我們的學生絕沒有那麼高的學習積極性和那麼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必須我們去提供幫助,閱讀鑑賞題,表達運用題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平時比較注意,今後要做更多的努力。

3、課下輔導跟得上

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是特別強,所以不要指望我們佈置了,他們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們的督促檢查工作必須到位。對於基礎知識積累着一塊尤其如此,該聽寫就聽寫,該提問得提問,該批改的試卷就得批改,否則學生就不重視。沒完成好的就得反覆督促,比如課文的背誦,有些老師也認爲花那麼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個人都捨不得時間,都少拿一兩分,班級成績自然要低那麼一點兒,事實就是如此呀,學校這樣考覈,我們就得這樣計較。

四、個人問題較大的方面

1、有些事情不能堅持始終。比如作文訓練,一上高中,就要求學生寫隨筆,記讀書筆記,開始每週都查,後來改爲兩週一查,很多學生重視不夠,收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務也很多,批閱起來的確花費不少時間,看着學生寫的不認真又生氣,後來改成了自願交,結果,就成了沒有人上交。我們的學生也是人呀,誰不得偷懶就偷懶,所以,我們老師首先不能帶頭偷懶。

2、對學生不夠耐心

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始終讓我頭疼。原來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較給面子,故而體會不深。後來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學生,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狀貌。常常是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們仍然在理化題集上運筆如飛,於是眉飛色舞就變成了橫眉怒目,老師橫眉怒目也難受,於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學生不看老師,我講課也就不願意在看他們,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氣,再到文科班找點平衡,不知學生的感受,自己過得很痛苦。比如,佈置了課文背誦,理科班學生就是不背,認可罰寫也不背,課堂上沒有時間死摳這個,於是我說,好吧,這些需要背誦的篇目我告訴你們了,背誦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我沒法替代,你們看着辦吧。私下裏交代課代表找時間考,課代表也有點懶惰,徵求了學生的意見,結果仍然變成了自己看着辦,結果期末考試這個背誦題考了九分,我們的學生有的只得了一兩分。這讓我認識到,我們老師的工作有點像車伕,聽話的喊“駕喔籲”就可以了,不聽話的也不能等着他們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塹也未必就長一智,因爲他們是心智並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時候往往就來不及了,但我們又不能拿鞭子趕着,我們教育的是學生不是騾馬,但在電影《大笑江湖》中有個可笑的鏡頭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瀋陽騎着驢子,驢頭前邊吊着一隻胡蘿蔔,驢子就攆着胡蘿蔔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這個道理我現在想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我還沒有想清楚,把什麼東西變成胡蘿蔔,在不知不覺中引領着學生前行。於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1

《孔雀東南飛》成功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相對來說人們對中劉蘭芝的評價較高,說她聰敏、善良、剛強,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但對焦仲卿卻頗多微詞,說他懦弱、委曲求全、少剛氣,似乎是劉蘭芝的“陪襯人”,是爲了反襯劉蘭芝而存在的。我以爲評價一個人物要全面歷史的分析,不能脫離當時的背景去苛責古人,也不應僅看他是否始終“堅決”地採取強硬的態度。我認爲焦仲卿是一個負責而又忠於愛情的男子漢。

“焦仲卿出身於官宦人家,又在太守府裏作吏,雖然職階卑微,但將來還要憑藉靠山飛黃騰達,劉蘭芝是不符合焦母的要求的,而焦仲卿卻拘謹、懦弱、善良,他愛他的妻子,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時,先是婉啓,繼是跪告,等到母親棰牀大怒時,他就默無聲地退了出來,回到自己房裏勸她暫回孃家,將來再去接她,但這只是一種幻想,蘭芝被逼將嫁,他聲言要自殺,甚至把這個計劃告訴母親,蘭芝死後,終於以身殉情,但在廳樹下徘徊了一陣,刻畫出了這個書生的怯弱。”

按此說法,似乎焦仲卿確是一個怯弱的書生,但我們從以下幾點來看。

以往人們對這一點指責最多,認爲是向封建勢力屈服。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替焦仲卿考慮,他當時只有以下幾條路可走:1、焦仲卿馬上“報府”,一走了之,留下婆媳二人繼續衝突;2、留下蘭芝,趕走母親;3、焦仲卿自殺;4、暫時送走蘭芝,緩和矛盾。顯然,第一條路不能解決問題。第二條路看似最“堅決”,但在當時是行不通的,不僅焦仲卿不敢,就是讀者也不能接受。第三條路在希望沒有完全破滅之前,是無謂的犧牲。一邊是養育自己多年的母親,一邊是自己結髮的妻子,在她們發生矛盾的時候,你會怎麼辦?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讓蘭芝回孃家是唯一的選擇。

對於焦母來說這是一個的勝利,她希望劉蘭芝從此不再回來;對於劉蘭芝來說,是迫不得已的痛苦選擇;而對於焦仲卿來說,只是一個權宜之計,他希望婆媳分開一段時間緩和一下矛盾,儘管劉蘭芝說“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但焦仲卿知道,只要矛盾緩和下來,母親不再過分蠻橫,劉蘭芝還是願意回來的,這一點在他們分別的誓言中也得到了證實,至於劉蘭芝回家後被迫改嫁,那是封建勢力進一步壓迫的結果,實在不能由焦仲卿來負責任。可見,焦仲卿始終沒有屈從母親而休掉劉蘭芝的想法,他讓劉蘭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一種鬥爭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勢力屈服、投降。

在封建社會,“孝”是壓在人們頭上的一座大山,漢朝尤其厲害,漢朝選薦官吏實行察舉制,而孝是察舉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不能不使得全社會對於孝過分認真。分析焦仲卿不能脫離這個社會背景。

1.在聽了劉蘭芝的訴說後,焦仲卿當面對母親說:“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他認爲蘭芝沒有錯,這無疑是對母親的指責。能夠不懼擔當不孝的罪名,完全站在妻子的立場上當面指責母親,這能說不是一種反抗嗎?

2.當焦母讓他休妻再娶時,他說:“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不復娶就意味着焦家要斷後,無怪乎焦母要槌牀便大怒了。他不復娶既表明了他忠於愛情的堅定決心,又是一種戰略上的威懾,希望母親回心轉意。這是除去以自殺外最強有力的威懾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堅決有力的反抗嗎?

3.當他與劉蘭芝團圓的希望完全破滅以後,“自掛東南枝”,以生命殉愛情,表現了他對封建勢力壓迫的無比悲憤和以死抗爭的巨大勇氣,是放射着燦爛光輝的反抗行動。

所以,焦仲卿絕不是沒有鬥爭的勇氣和行動,也不是不講究鬥爭的策略,但他是不可能取勝的,他和劉蘭芝的'悲劇命運是當時社會決定的,恐怕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真正體會詩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無需否認,自殺時焦仲卿不像劉蘭芝那樣毅然決然,他有過猶豫,但這也要做具體分析。客觀的說做出以死抗爭的決定,焦仲卿需要有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面對死亡,劉蘭芝沒有什麼留戀和牽掛,但焦仲卿卻不同,他還要牽掛着老母的生計。儘管母親對他和劉蘭芝的愛情進行了無情的摧殘,逼他走上了死路,但畢竟還是他的母親,是從小把他撫養成人的寡母!他恨母親,但他的自殺如果也使母親陷入絕境,他也不能不顧念以往的母子之情,所以他死後要背上比劉蘭芝更壞的名聲,按封建道德,他是要“遺臭萬年”。這一點他也不會想不到。

儘管焦仲卿知道,他的自殺會使母親無以爲生,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他最後還是以死來表示了對愛情的忠誠和對罪惡社會的反抗,這不是對封建勢力更大的控訴,也更值得肯定嗎?我們何必再去指責他自殺前這一點點“徘徊”呢?

可見焦仲卿和劉蘭芝一樣是封建社會裏受壓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焦仲卿的性格是軟中有硬,爲達目的以退求進,但決不做無原則的退讓。爲了保全愛情,他進行了積極的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所有的希望時,他以悲壯的自殺實現了對封建制度控訴和反抗。他和劉蘭芝的反抗特點雖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屈不撓的,他們是文學形象的燦爛星空中閃耀着不滅光輝的雙子星座。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2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1班和6班的語文教學工作。1班是理科實驗班,6班是理科普通班。雖然兩個班的層次不太一樣,但在語文學習方面,卻存在着同樣的問題: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語文興趣偏低,信心不足。教學過程中,我本着“教有耐心,教有定法”的原則,以單元教學爲“點”,以讀寫實踐爲“鏈”,拓展常規教學思路。從努力激發學生學習和慾望着手,堅守傳統語文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想方設法開展各種語文教學活動,堅持“每課能得、每課必得”。在使用教材過程中,注意教學單元的整體性、能力性以及讀寫結合的“系統性”,注意“閱讀”部分與“寫作、口語”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學,避免單一的直線式重複性教學;每個單元精講1—2篇“教讀課”,以“課”爲例,舉一反三,側重能力的全程培養,突出以學生爲中心的思想,努力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以達“教,爲了不教”之目的。

回顧半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感慨多多,收穫多多,現將教學方面的體會和工作總結如下。

一.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開學初,我認真地研讀新課標與教材,力求準確把握重點難點,注意弱化難點強調重點。以此爲據我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既考慮到教材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力求充分備好符合學生水平的課。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傳統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教學過程,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的教學模式,以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爲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並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重視文言文教學。

重視文言文閱讀能力培養,把學習重點放在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增強學生文化功底之上。增強學生文化底蘊。指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莊子》的學習,幫助提升傳統文化素養並強調對古詩文名篇的記誦,補充有關文言知識,鞏固文言文閱讀的知識基礎,並能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四.及時佈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

作業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每篇課文教學結束後我都根據班上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來佈置作業。作業有字詞抄寫、課後拓展、高考熱身、小作文等形式。對作業的批改我一直堅持。全批全改才能對學生知識落實情況有更好掌握,並且可以據此隨時調整教學。

五.利用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

本學期,我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活動,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只要有徵文比賽我就讓全班學生都寫,再挑選出優秀的作文進行評比。推薦學生閱讀《名著導讀》和課外閱讀書籍,擴大學生閱讀量,幫助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課外閱讀活動有計劃、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過場,不斷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積累和素質,極大地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積極參與教研組、備課組活動。

每週,我準時參加語文教研組和備課組活動,在研討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堅持聽課、評課本學期平均每週聽課一至二節,並注意學習組裏老師的教學經驗,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七.教學反思。

回首這一學期,我收穫的相當多。但是,我的教學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時仍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等。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在以下這些方面多加改進。

1.在課堂上還要要更加註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多想多說多練。

2.進一步將課堂教學與課後練習結合起來,督促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3.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思維和理解能力。

4.和學生多進行交流,特別是給學生強調一種意識,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要多讀多記多寫,切莫想一口吃個胖子。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我將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完善我的教學工作。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3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4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爲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爲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爲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說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說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閱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15

本期,我擔任高二587班和58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很忙碌,也很充實。不知不覺,這一期又接近尾聲,回顧起來,收穫不少,也有許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小結如下:

一、合作互贏,努力做好教學、教研工作

本學期,我們仍然承接高一的語文教學經驗,按教師人數將一期教案與導學案的撰寫任務分工到個人,然後通過教研方式交流探討,力爭寫出較爲合適的導學案。我在拿到教案與導學案後,並沒有照本宣科,而是認真研讀課文,根據本班的學生特點,適當調整教案與導學案,力爭有的放矢,讓學生學有所獲。因爲587班是創新班,589班是青苗班,他們是高二最爲優秀的學生,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擔子不輕,比一般班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力爭做到下列幾點:努力備好每一堂課,靈活上好每一堂課,及時將作業反饋給學生,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批改方式,注重系統性與階段性的.融合互通,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相輔相承。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針對優秀學生吃不飽的情況,適當增加課外知識,增補課外閱讀。同時根據學生的教學反饋,以及自己的教學得與失,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大限度地提高語文興趣和語文水平。其實,不斷總結的過程,就是不斷反思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的過程。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平時注重與其他教師的溝通與分享,聽課交流,目的.也是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二。知識不斷更新,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如果不注重學習,很可能就會被社會的進步淘汰。本期,爲了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學校特點分給每位教師一本書。我選的是《如何形成教學風格》,裏面有很多名師典型案例的多維解讀,對我啓發很大。例如:語文的教學教學,必須解決兩個問題,教材的價值與師生教學行爲怎樣才能實現限度地教學價值,就很能引起我的思考與鑽研。爲此,我還專門撰寫了一篇論文《追問反思與教學風格的形成》。另外,暑假的時候,我聽了來自湖北和廣東等地的幾位名優老師的報告,印象比較深刻的兩場報告是《創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課堂》和《尋找教師的幸福密碼》,頗受教益。通過這些手段,拓寬了自己的視野,也對我的教學工作起到了輔助的作用。

三、參與作文競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離不開作文,高考離不開作文,作文不但沒有減少,佔的比重反而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語文寫作,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爲了讓學生的作文有一個充分展示的平臺,我會有意識地去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爲此,我曾兩次讓學生參加全國性的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兩次大賽中,有多人次獲得全國二三等獎。例如思穎同學獲得“爲先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全國二等獎和湖南省一等獎;楚楚同學和美霞同學分別獲得“神筆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一等獎。講評作文時注重實踐,歸納出學生作文的弊病,並用本班或同齡人的作文比較閱讀,揚長避短,知彼知己。通過這些激勵機制與有效措施,學生的作文水平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提高。自己本身也喜歡閱讀喜歡寫作,也不斷勵志,本人的作品也多次獲獎,入選多本文集。這對學生也是一個不小的激勵作用。

四、寬嚴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的兩個班雖然生源不錯,大多數學生都比較自覺,可是,人是有惰性的,他們也不例外。有一部分同學尤其是青苗班的部分同學,有許多不良習慣,例如:背書只背在口上,轉背便忘記;導學案發下來不到一天便丟了,找都找不着;作業趕任務,甚至抄答案;回答問題不深入思考,浮於表面,抓不着重點,落不到實處等等。因此,在本期剛開始,我便給他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背書必須先理解,導學案整理成冊,不定期檢查,作業及時反饋,出現問題及時提醒,個別輔導、談話,讓他們學會歸納整理,瞭解答題的方式方法,思考問題時如何更深入更透徹,答題更到位。總之,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要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習慣,該嚴厲的時候必須嚴厲。但一個人的弦不可能總是緊繃着,也需要休養生息。所以,在平時,對待學生我一向溫和寬厚,笑臉迎人。

教師,永遠代替不了學生,只能起着主導的作用,但教師,是學生前行的引領者。因此,在前進的路上,我深知肩上的擔子有多重,責任有多大,工作不管有多麼繁瑣,都來不得馬虎。“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本期結束了,下期又在前方揮動着雙手,等着我再次揚起風帆,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