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給孩子更多的合作機會,在探究中自主發現。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思考,很多教師都把合作、探究學習定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突破口,致力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品質和探究發現的'習慣。

教師們按照分層互補的原則,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或是讓學生自由組合,使小組內的合作討論與小組間的競爭有效地結合起來;並建構學習小組評價機制,通過小組自評和他評、師評,引導小組合作學習的正確習慣,如語文科幾乎每堂課上都要求各學習小組就所學內容提出幾個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進行朗讀練習、課文角色扮演時,鼓勵各小組勇於創新,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彙報:孩子們各施各法,有齊讀的、有輪讀的,或是幾人表演,幾人誦讀,一些孩子乾脆把原文拋開,將內容編成小故事表演。

開放活躍的課堂,培養了個性習飛揚又善於合作的學生。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教師問學生在這兩節詩裏有什麼發現,比如這首詩和以前學過的詩歌有什麼不同,在詩裏他們發現了什麼有趣的或特別的地方,並將自己的發現在四人小組裏說說。這下學生們感到新奇極了,他們的思維不受一點約束,在小組合作中集思廣益,交流互補,爭先恐後地告訴老師自己的發現。“我發現這首詩裏第一節都是問題,第二節都是回答問題的!”我發現第二節詩動物的名字都放在前面,它們尾巴的特點都放在後面!”“我發現這首詩第一節裏前面的字都是一樣的!”“我發現這首詩題目是《比尾巴》,詩裏也有很多尾巴這個詞!”事實證明,孩子通過合作交流,完全能自主發現,而敢於發現,也就敢於創新。美術課上,教師帶孩子們走出戶外,讓他們自行組合,用身體和球、圈擺出不同造型……合作探究式地學習,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營造出較好的團結協作的環境,更放飛了孩子創新的潛能。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端午棕》是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糉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有感情朗讀課文時,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端午糉對於孩子們並不陌生,但是端午節孩子們就不是很熟悉,課前我從我國的傳統節日導入,採用猜謎語的方式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沒想到效果真是好極了。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詞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如“總,念”兩個字,因爲它們有共同的偏旁“心字底”,可以放在一起記憶,“肉”,可以採用猜謎語的.方式,“糉、端、據”可以採用“加一加”或者是換偏旁的方式,總之,只要我們樂於動腦,就一定能把漢字記準確,記牢固。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老師只是一個引領者,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通讀課文時帶着問題去讀書,採用圈一圈劃一劃的方法,讓學生動嘴動手,掌握學習方法,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接着讓孩子們在朗讀長句子,我先讀,起一個示範帶頭的作用,然後讓學生讀,鍛鍊他們的聽力和反應能力,孩子都很積極的配合,耳朵聽,眼睛看,注意力集中,另外,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很能體現作者對端午糉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朗讀時,注意引導學生仔細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這樣就巧妙的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即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也讓學生知道了學習語文的方法。

但一節課下來,我總覺得學生還是不能深入文本,朗讀時感情還不夠充分,這與孩子們的預習不夠有關,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有效的課前預習也是很有必要的。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早操》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並且有和諧韻律的兒歌,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寫了早晨欣欣向榮的景象,配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充滿生機活力的清晨。今天我按照引一引、認一認、寫一寫、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的教學流程教學了這一課。現將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本節課的成功所在

1、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

本節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合作識字讀文,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成功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拼音是學生獨立識字的柺杖,因此在認讀字詞前先讓他們分組複習拼音,再由拼音帶出字詞,如此音形結合,使學生對字的認知更加印象深刻。

2、引發想象,培養能力。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完《早操》後,我問學生:還有哪些小精靈早上也在做早操?是怎麼做的?孩子們的智慧之窗一下子被打開了:

戴婷:小白兔,起得早,蹦來蹦去,在陽光下做操。

微紅:小烏龜,起得早,爬來爬去,在海灘上做操。

小雪:小花貓,起得早,在院子裏做操。小魚兒,起得早,游來游去,在魚缸裏做操。

永康:小老虎,起得早,走來走去,在森林裏做操。

這次仿寫,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也讓自己更加明白:教學不能拘泥於課本,應該讓學生把目光轉向更廣闊的生活中去。

二、不足之處

1、檢測生字、詞語、句子的掌握情況時要注意“跳讀”。因爲在教學中,我發現現在的兒歌較爲短小,生字較少,孩子的機械記憶力又特別強,到後來他們完全能按照課文的順序把生字或者詞語背誦下來。把生字從課文中單拿出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不認識了。這就要求我們要創設新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識字,做到真正地認識,而非機械地記憶。使他們既能單獨認識,回到文中、句中也認識。

2、應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首先,朗讀的訓練,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很多孩子在反覆朗讀之後,在那哇哇背誦,以爲越是大聲表明讀得越好。這時就要讓孩子知道,朗讀時聲音要響亮,但不是喊不是叫,也不是聲音低得聽不見。在這一階段,應當避免孩子容易出現的“頓讀和唱讀”現象,由於課文是兒歌的形式,可以適當訓練學生朗讀的節奏。這就需要發揮範讀的功效了。

其次,應注意對學生良好傾聽習慣的培養。除了老師說的話之外,對於同伴的回答和說話也應當認真、安靜地傾聽,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一個獲得更多知識的好渠道。

再次,寫字習慣的培養也不容忽視,要時刻教導學生不要急着下筆,在下筆前要先學會觀察,在一定的觀察分析之後纔開始落筆,書寫時要時刻注意“一拳一尺一寸”的口訣,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地提醒,因爲這些方面都是很容易被孩子忽略的。

總之,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力求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訓練中提高。但在實際授課中還存在着很多不足,我會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繼續努力、改進!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較好的做法:

這節課我採用了開火車的方式請同學起來讀詞語,讀課文。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基本上每一個同學都積極舉手了。這是一個好辦法,以後在課堂上要經常採用這個方式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而且爲給同學們找了很多反義詞,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有所欠缺的地方:

但是在這節課上,我對教學內容設計過多,在熟悉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浪費了太多時間,以至於兩個課時沒有完成,在第三課時才進行了收尾。在識字教學上有些生拉硬記的跡象。

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重視識字方法的總結。教人學會不如教人會學,在一年級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並給孩子們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在時間劃分上一定要多加註意,應該兩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就要兩節課完成。

今天上課忽視了強調常規問題,紀律表現還算不錯,但是還是要不停的強調不停的改正,爲了給孩子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的習慣。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早操》是我們年級語文組上選定的同課異構的課文。我在設計這篇韻文的教學思路時充分挖掘韻文的童趣,考慮學情,同時吸取其他老師的經驗,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生氣盎然的清晨。我的教學思路是:首先是從孩子們熟悉的《上學歌》導入,太陽公公當空照,它把大地瞧一瞧,太陽公公可能看到了什麼,從而引出課題“早操”。接着讓孩子們自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找找都有哪些小精靈,孩子們說一個小精靈,全班就隆重請出它,老師把圖貼在黑板上。這個環節是孩子們從圖畫初步感受這首兒歌的情景。接下來的步驟是老師範讀,找到小精靈們在哪裏做操,然後同桌共用一本書找到小精靈們是怎樣做操,老師打亂詞語順序,通過遊戲讓孩子把詞寶寶送回家。接着從詞到字,逐個擊破,通過自讀、變成各種花樣來讀字,目的就是讓孩子熟認每個字。在初步感受課文的基礎上,老師以指導朗讀爲契機,在教會孩子如何讀好每一個小節的同時,間接讓孩子明白了兒歌的含義及蘊含的感情。老師重點指導:滾來滾去,跳來跳去,飛來飛去,跑來跑去單獨怎麼讀,放到句子中又怎麼讀。

整個教學思路清晰,環節緊湊,孩子們學得也非常投入和開心。這篇課文要求認識和寫的生字並不多,一共七個,孩子的學習任務並不重。但如果僅限於達到認識幾個字的知識目標而忽略了能力的訓練和情感價值的薰陶是不值得的。每一堂課應該效率化。《早操》是非常有童趣的課文,可以讓學生接受美的薰陶和進行想象說話的能力訓練。但要靠孩子們從字面意義出發來理解課文傳達的這樣一個美麗的清晨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一開始就安排了觀看《上學歌》的視頻,設計意圖是從圖畫入手營造一種美好的清晨景象,讓孩子入情入境,這也符合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課堂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了,孩子接下來就很願意跟着老師完成下面的教學活動。所以興趣是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指導朗讀時,調用孩子已有的經驗,體會小精靈的調皮、可愛,讓孩子自己來讀出感覺。由於前面朗讀到位,在拓展練習說話時孩子們才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說出各種各樣的其他小精靈,如:

小魚兒,起得早,游來游去,在水裏做操。

小青蛙,起得早,跳來跳去,在荷葉上做操。

從孩子們的`回答中,尤其是最後一個句子,我們可以看出,這堂課孩子的思維非常開闊,語言表達也非常有條理和優美,達到了訓練想象和說話的能力。

最後是寫字環節,孩子們在書寫“早”字的時候,因爲簡單所以孩子都會寫,在指導寫的時候,強調字的結構和筆順。在給字寶寶找朋友的時候,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詞彙量還是比較豐富的。可能是因爲孩子比較緊張,整堂課孩子不是很活躍,說話聲音也比較小。教師的情感調度還有待加強。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一、值得保持的地方

(一)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開始,我運用謎語音如本課,“鬍子不多兩邊翹,開口總是妙妙妙。黑夜巡邏眼似燈,廚房糧庫它放哨。”並出示貓的圖片,學生欣賞。從謎語入手,喚醒學生已有經驗中有關小貓的信息和形象。通過觀看小花貓的圖片,豐滿了可愛的小貓的形象,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爲後面教學中的朗讀打下基礎。興趣是的老師,基於我班同學活潑好動,好奇心強,這樣處理有利於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

(二)揭題質疑,進入主題。

引入課題“小花貓有一雙神奇的眼睛,就是它的瞳孔會變。”出示課題:21《會變的瞳孔》讓學生進行質疑,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學習課文從課題入手,即訓練學生圍繞課題及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又爲學生根據問題深入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提出並解決問題,適時介紹瞳孔(在眼睛的黑眼珠的中心,有一個小小的顏色更深的部分,這就是瞳孔,光線是通過瞳孔進入眼內的。)“什麼是瞳孔?”這個問題學生敘述必是很清楚,老師這時水到渠成,準確地向學生介紹瞳孔。

(三)自主合作,抓重點詞語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根據課文的層次比較清楚,在此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自主合作,在書中加以批畫,讓學生結合書本中批畫出的詞語,總結得出小花貓瞳孔的四次變化。早上——像棗核,中午——變成一條線,傍晚——像棗核,晚上——又大又圓。深入語言文字體會,抓重點詞體會文文是怎樣觀察小花貓瞳孔是如何變化的。再根據4個時間,讓學生讀清楚貓咪的瞳孔各是什麼樣,感悟花貓瞳孔的變化。緊接着,將各個時間段的瞳孔樣子及太陽光線加以結合,總結出瞳孔變化的原因。

二、不足的地方

(一)教學環節欠流暢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還要精心設計,在自主合作和畫圖反饋環節有些拖沓,造成時間延長,部分內容沒有講完,課外延伸知識的擴展和作業的佈置,以及整篇課文

在整體上的理解造成了缺失,說明教師在備課時,對於學生的現狀沒有把握清楚,教學環節欠流暢。

(二)教師在處理學生行爲習慣問題上較單一

本班學生活潑好動,並且由於年齡小,對於老師的話不能完全理解,個別孩子又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行爲,造成在課堂教學時,有些同學不注意聽講,回答問題不舉手,或者無法跟上老師課堂進度的情況。這時,老師的處理比較單一,對於學生的表揚語言過於簡單,對於學生的激勵作用較弱,針對差生,缺乏有效的引導,方式方法要進行改進。

(三)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有待加強

本班班級構成較爲特殊,男女比例失衡爲23:9,男生過多,有比較淘氣,並且又有智力低下者、肌營養不良症、耳聾患者各一名,複雜的班級狀況,使老師在教育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難。學生的行爲習慣不好,聽講的紀律還有待加強。

三、改進措施

1、加強備課和復備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鑽研課程標準,深入理解教學要求。

2、做到課前備學生。瞭解學生現狀,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3、培養學生的批畫能力,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4、加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現狀。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作爲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說,通過一學期來的培養,我班學生基本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方面,首先漢語拼音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間裏,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並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學兒歌、“摘蘋果”遊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特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識字,一年級上學期是意義識字的關鍵期,不僅要求對課文內容熟悉,同時加強了課外閱讀。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反覆多次和漢字見面,並通過一段時間後又對多篇課文進行閱讀訓練,使學生逐漸認識漢字,然後以適當的方法強化刺激,達到識字的目的.。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學生的字寫得好壞美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語文水平。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讀帖、描紅,既從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又從習慣方面的要求學生。特別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寫字姿勢,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這影響了學生的寫字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學生寫好字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有良好的寫字習慣。在讀書的訓練上我採用了當天閱讀最認真的小朋友就可以當隔天的小老師進行帶讀的辦法,或者是小組讀、合作讀、擂臺讀等多種形式的手段來提高孩子們對課文進行多次閱讀的興趣。

課前我要求每天學生需預習課文,在學習課文的開始階段,教師不需要過早給學生加以引導提示,讓學生先行感知課文,那麼這第一次的感受能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就算有理解偏差、有錯誤,經過之後的共同討論、共同訂正、理解課文,都能夠解決。先學後教,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重視學生主動參與,有利於課文的感知和學習。課後要求不定時複習,鞏固原有知識,承上啓下幫助新知識的掌握。關注差異,並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幫助家長解決輔導上的難題,也同時認清自己教學上各個方面的不足。

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學習孩子們願意讀了,課文中的、課外的故事也願意讀了,不僅增加了他們識字量,而且認識的詞語也越來越多。組詞訓練不再是單調的了,總聽到“我還有”“我還會別的”這樣的話,課堂生動多了,有更多學生願意展示自己。

要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成長,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想學愛學主動學了,那麼,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1、爲了從一開始就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我一開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課文有關的動畫短片,同學們看了動畫中驚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問:“你都看到了什麼?“看了動畫你想知道些什麼呢?孩子們都活躍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看來,他們真的非常想學習這篇課文呢,興趣被調動起來。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希望着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這堂課也體現出許多問題和不足,希望能對以後的教學起到借鑑作用。注重課堂朗讀,但形式不夠豐富,在課堂上分角色、分層次的朗讀比較多,但是相對缺乏集體朗讀,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進行深入的課文分析之時,因爲新課之前的導入讓學生們感覺很新鮮有趣,而進入課文分析之後,要讓學生從剛纔的熱烈中投入另外一個冷靜思考的'氛圍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課堂不能永遠熱鬧喧天,安靜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現有價值的思考結果,而作爲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積極引導,還要有等待的耐性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有趣、高效的課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兔子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獅子問“咕咚是什麼,而且要去看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原來“咕咚是木瓜掉到湖裏發出的聲音。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爲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導入新課時,我先播放事先錄製的各種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着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導入方式是爲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課文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課文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着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課文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並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麼,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於是,我採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水桶裏,發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麼聲音,你想知道嗎?接着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二、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容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 幅圖,把3 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圖文對照,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 、2 、3 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繫,並能看着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爲什麼?接着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夥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四、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知識點:複習拼音字母ie & ei; iu & ui; ei & er

教學目的:區分容易混淆的ie & ei; iu & ui; ei & er,爲學生正確拼讀音節識讀漢字打好基礎。

授課情況:我讓學生把書翻到第32頁,讓他們用手指指着字母跟我讀。讀完一遍以後看配套的語文學習光盤:先聽範讀,再跟讀。部分學生準確讀出了,部分學生還是區分不開。我就讓學生多聽幾遍,多跟讀幾遍。在這個過程中,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走神、開小差,沒留心聽,讀起來聲音小,音也沒讀準。課堂有點冷場了。這時我想了想,想到了在華陽小學聽示範課時學到的課堂教學用語。於是跟學生說:“拼音寶寶當中有幾對雙胞胎,他們都長得很像,比如ie & ei; iu & ui; ei & er。你們能認出他們哪個是哥哥,哪個是弟弟嗎?能準確叫出他們的名字嗎?能說出他們哪裏不一樣嗎?”這次學生都來勁了。一個個緊張地盯着大屏幕看,爭着第一個說出這三對拼音字母的不同之處:ie和ei,iu和ui都是i的位置換一下……發言踊躍,課堂氣氛也熱烈起來了。

反思:1、 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知識的過程即是以自身整體素質和能力和學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完全真實的,教學的進程必須以此爲基準進行適時適當的調整,而不是單憑自己主觀想象或猜測,脫離學生實際的學習、接受能力將教學過程過度理想化,而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備課不僅要備教學內容,還要備學生:包括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動機等等。

2、 對於低年級的教學,內容雖然簡單,但是得特別注重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只有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才能吸引住低年段學生,使他們對教學內容產生學習的興趣。其中教學語言也是知識呈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生的學習、接受能力還有限,抽象深奧的概念還不會,對形象化的語言反應就比較積極靈敏。課堂上應多運用他們能聽懂、感興趣的語言授課。將學習目標擬人化,個性化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這一點從“拼音寶寶”、“雙胞胎”對我班學生學習相似拼音字母的積極作用可以看出。

3、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是爲了不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自行發現知識點、解決問題比單純的口耳相傳更重要,也更有趣,更有挑戰性。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爲了找出問題的`答案,學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自身的積極性,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生就不是單純的知識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學習者。我們也將得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展示知識點之前不妨先提個問題,打個問號,讓學生帶着疑問和好奇開動腦筋,自己觀察、想點子、總結歸納,鑽研學習內容,這樣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習效果會更好,從而有利於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發展。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孩子們是一年級的新生,他們剛踏入校園,才適應了拼音教學,又要面對新的挑戰—學習識字。識字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老師的教學環節都和拼音教學有差距,孩子們能和自己配合好,給自己的這節課交上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嗎?

爲了和孩子們上好這節識字課,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準備:

一 、選好課文,激發識字的興趣。

《口耳目》這一課共十二幅漂亮的圖,十二個生字,那一個個妙趣橫生的象形字會不僅讓孩子們感到快樂,同時會激發孩子們無窮的想象力記住十二個生字。

二 、瞭解學情,掌握第一手資料。

這課要求孩子們認識的字雖多,但是並不難,並且這些字是和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家長對孩子們的智力早期開發了,說不定許多字都認識。果然,不出所料,十二個字孩子們幾乎都認識。於是我將自己的教學設計由最初的強化識字爲激發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喜愛和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以及識字的方法上。

三 、大膽嘗試,培養自學的能力。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爲了達到不教。”這課完全可以放手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到獨立學習的快樂,爲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基於以上三項準備,我在課堂上大膽的進行生字教學。我重點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目”字,先看圖說目,一方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培養了說話能力;接着看圖比字,告訴學生這是古代人寫的字,進而比較古字和圖的相似處,讓學生初步瞭解了象形字的由來:古人根據圖畫畫出來的,因而字和圖畫很像;最後出示演變到現在的目字,比較目和目圖的相似處。

“目”教學完後,我讓學生回憶學習的'步驟:一 看圖說意認字 二 看字比形識記生字。然後讓學生自己學習五個象形字:口 耳 鳥 兔 羊。當學生感受到了象形字的奇妙後,爲了更加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我又給學生講倉頡造字的傳說。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內心的渴望--- 去認識、瞭解更多的語言文字。

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這節課學生雖說學習積極性較高,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不錯。尤其是口頭組詞可以看出學生的知識儲備非常豐富的。但是這節課離自己設想的預期效果相差甚遠,留下了許多的遺憾。

1、設計自學的程序死板。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這種教學理念是對的,學生利用老師交給的方法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自學過後讓五個小老師說自己的學習過程。這五個孩子想象力豐富,都能看圖記形。對於鳥字與圖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小老師譚子傑找出了很多。比如:說一點像鳥眼睛,橫像鳥停的樹枝,鉤像鳥的爪子,鳥字上面部分像鳥頭。在不斷的交流中,學生不僅瞭解了象形字的由來,理解了它的字義,更懂得了象形字最簡單的記憶方法,就是象形字與它表示的物體是相象的,由圖識字。

可是自己安排學生在自己學習的時候,教學設計缺乏靈活性。當教完生字“目”,讓學生自己學習其餘的象形字的時候,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學習。好多學生都處於觀望的狀態。作爲自己沒有及時的調控。所採取的僅僅是發一張小小的笑臉來激發學生學習。學生爲什麼沒有動起來,那是因爲自己給學生定的模式過死,沒有正確地估量學生的實際。學生是鮮活的生命體,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個性,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反饋生字,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個環節裏,正是自己給自己設了個圈套,導致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後來時間的緊迫,生字鞏固遊戲,拓展識字及把這些字歸類,甚至書寫“十”這個字的的時間都來不及上。

2、自己的教學機智有待提高。其實在反饋生字的識記這一環節,自己已意識到這樣會使後面的教學任務完不成,可卻沒有想到應該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其實給生字組詞是記住字的方法之一。因而不必讓孩子們給每個生字組詞,花去了許多的時間,應該馬上讓學生說其它識記生字的方法。(編順口溜,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等)

3、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不夠。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本課的象形字充分的體現了這點。可是自己在引導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將圖字進行了剝離。尤其是將義與形分開了。當看圖學完一個漢字的時候,爲了鞏固漢字,應該在記住形後就讓學生給生字組詞記住字義,可是自己在教學中卻對音形義進行了分離。自己對語文知識體系的把握有待及時加強。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雨鈴鐺》這篇課文,內容短小精悍,語言清新優美,生動活潑,充滿了情趣,是一篇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學生語言,訓練學生語感能力,獲得初步情感體驗的好課文。在鑽研了教材之後,如何通過朗讀,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何巧設環節,引導學生想象,促進個性化學習?是備課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的問題。課後,我對這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認真反思,總結出了一些成功之處:

一、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激情地學習?展示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是這節課的一個優勢。

二、提高興趣,讓學生愛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教學這課時,我以《小雨沙沙》這首歌導入,看着他們興奮自豪的樣子,我知道這節課開了個好頭。課上,我充分利用學生愛聽“好話”的心理,“你真棒!”“你真會想!”“你讀得太美了,真希望現在就下場春雨吧!”等鼓勵的話我會毫不吝嗇地送給他們。特別是送給學生第一份“豐厚”的獎品時,我感覺到同學們的興致更高了,學習的動力更強了,都紛紛舉起了小手,用渴求的目光注視着我,顯然這種獎勵機制奏效了。

三、以讀代講,讓學生感悟春雨的美。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這是一種審美的體驗。爲了讓學生對春雨的美有所感悟,我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正確讀文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再流利讀文,最後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別是指導朗讀這一環節,老師先配樂示範朗讀,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該如何讀好“沙沙響”、“丁零當啷”,再指名請學生朗讀,最後集體朗讀。在清脆悅耳的《春姑娘的歌聲》的配樂聲中,同學們顯得特別興奮,通過一次次地美讀,細細品味,漸漸地把作者的情感化爲自己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了。

四、展開想象,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在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我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結合兒童生活經驗,藉助情境,請學生說說平時聽到的雨聲是什麼樣的?能學一學嗎?孩子們的思緒猶如閘水一樣涌出來。“滴答滴答像鬧鐘發出來的。”“噼裏啪啦像放鞭炮的聲音。”“嘩嘩像海浪拍打着岸邊的聲音。”接着,我又戴上小燕子的頭飾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了“春雨在招呼誰回來?能和小燕子打個招呼嗎?能和我說說話嗎?”上,在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我帶着他們一遍一遍地讀着“丁零當啷,丁零當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來蓋新房。”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新的體驗,孩子們喜歡極了。於是,我借勢引導學生春雨還可以招呼誰?做些什麼呢?請仿照詩歌最後一句續編兒歌吧!孩子們一邊想象春天萬物的.變化,一邊將想象到的內容以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在自編兒歌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對春雨的認識不再侷限於課文。有的說:“它在招呼小青蛙,快快醒來捉害蟲。”有的說:“它在招呼小樹苗,快快長出新葉子。”還有的說:“它在招呼桃花,快快露出笑臉來。”多美的詩句啊!孩子們把書上的語言變成了自己的語言,在無拘無束的想象與交流中展現個性的童真,對春天的熱愛之情也得到了昇華。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這節課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爲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環節較爲倉促。另外,讓學生迴歸課文再讀時,忘了讓他們加上動作讀。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爲: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進一步探詢有效的反思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反思型教師。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口語交際是一種行爲,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習慣,在我執教的一年級口語交際課《猜謎語》中,作了一些嘗試與探索。

1.創設情境──讓孩子人人想說。

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出來的,沒有具體的情境,學生就不可能有雙向互動的實踐過程。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能喚起學生的交際需要,激發學生的交際動機,調動學生參與交際的積極性,達到“人人想說”。

在《猜謎語》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進入到“猜謎語”的角色中來。

比如,一上課,由孩子們最喜愛的動畫人物“小公主”帶領大家進入“謎語王國”,介紹古代的謎語,猜燈謎的風俗,又去看謎語王國裏的小朋友猜謎的情景,孩子們一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我又創設了“我說你猜”的競賽情境,“小公主”帶來滿樹的紅蘋果,爲猜謎獲勝的小組獎勵紅蘋果。靈活的思維,互動的`交流,合作的精神開始形成,時時會迸發出思維的火花,令人驚歎。最後一個環節是遊覽“謎語王國”的全班互動情境,每個小組就是一個小“謎語王國”,孩子們可以走下座位,到別的“謎語王國”去參觀,去猜謎,去交流。每個孩子包括平時不大說話的孩子在內都積極地參與了這項活動,把口語交際實踐落到了實處。

正是通過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情境,吸引每個孩子積極參與到口語交際中來,才能做到“人人想說”。

2.典型引路──讓孩子人人會說。

“人人想說”只是口語交際的前提和基礎,小學生閱歷淺,語言表達還處於生長髮育期,模仿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內在動機。要想把口語交際訓練落到實處,讓孩子“人人會說”,還要發揮典型個例的指導示範作用,讓孩子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禮儀。

在指導學生小組合作猜謎時,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小朋友合作猜謎的錄像,要求學生認真看,想想在小組裏猜謎要注意什麼,引導學生說一說小組合作猜謎的要求。有了典型示範的引路,又有了學生的觀察思考作基礎,在這之後的小組合作猜謎甚至整節課裏,孩子們都在注意着如何去表達,如何去傾聽,如何去和別人交流,這對口語交際習慣的養成有很大促進,讓學生在原有口語交際水平上有所提高,真正把口語交際訓練落到實處。

3.平等對話──讓孩子人人樂說。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其前提是課堂上的平等對話,有了平等對話,課堂氣氛變得和諧、民主、寬鬆,思維變得活躍,交際時時互動,學生身在其中,躍躍欲試,“人人樂說”。

在《猜謎語》“我說你猜”環節中,有位學生出了這樣一則謎語:“嘴像一把鏟,腳像一把扇,走路愛搖晃,水上能划船。”另一位同學答出了是鴨子,並且非常充分地講了理由,我和同學們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正要往下進行時,另一位學生高高地舉起手來,“老師,還可以是鵝,因爲鵝……”顯然,這是一位喜歡思考的孩子。我並沒有直接去肯定他,而是問其他同學,可以通過他這種不同的答案嗎?爲什麼呢?我們應該怎樣鼓勵這位全班最勇敢、最愛思考的同學呢?最後,同學們一致選擇,用最熱烈的掌聲來鼓勵他。顯然,這種平等的對話,不僅對於這一個孩子,對於全班同學都是莫大的信任和激勵,孩子們的思維更加活躍了,參與更主動了。

有些孩子自信心不足,害怕說不好而不敢說。我更注意關注這些孩子,給他們一個寬鬆的環境,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彆着急,慢慢說。”“你說得很好,聲音再響亮些,讓大家都聽到。”“說錯了沒關係,同學們會幫助你。”“你的進步真快!”學生聽了這些話,總是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參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創設情境,讓孩子人人想說;典型引路,讓孩子人人會說;平等對話,讓孩子人人樂說,讓學生在精心創設的交際情境中切實有效地進行語言實踐,養成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漢語拼音2 i u ü y w》教學反思

學生第一次接觸拼音,就是認讀6個單韻母。如何教好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喜歡上拼音。我覺得關鍵是要激發起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漢語拼音3 b p m f》課堂實錄

1、從學生掌握情況來看,這一課安排的內容有點緊,學生在讀的時候不能馬上拼出這些音節。

2、這樣的內容安排不利於 b、p、m、f 與帶聲調的 a、o、i、u 相拼,可能有點脫節的感覺。

這節課總體安排還比較合適,時間上把握的也比較好。就是沒有輕鬆一點的遊戲,上課時氣氛不是很好,有點沉悶。在講故事的時候引導的也還不夠,只是讓學生自己講,而沒有加以引導。

《漢語拼音4 d t n l》教學反思

從《語文課程標準》關於漢語拼音的教學要求來看,漢語拼音的教學目標的完全實現,應該是整個低年段的要求。這就是說,漢語拼音不是一年級的要求,也不是一年級第一個學期的要求,更不是一年級第一學期上半學期的要求。因此,我們對孩子們現階段出現的還不能夠很好地拼讀等問題不要操之過急,還是要慢慢來。在後面的`認一認、識字、課文、練習等的學習中,學生每天都還要大量地重複使用漢語拼音

這個工具的,他們會越用越熟的。“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要不得哦!期待着,一切都會好的。

《漢語拼音5 g k h》教學反思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着“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本節課,我緊緊地圍繞着學生的“趣”而展開一系列的教學。

《漢語拼音6 j q x》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是最具有靈性的。語文課堂,就應有學生自己的語言,自己的體驗,自己的靈魂和思想。但我們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講究預設,按部就班,亦步亦趨。由於目標預定,教師往往爲任務而教。爲了保證時間,常常粗暴打斷一些不合心意和目標的學生髮言,死拉硬拽回自己預設的“軌道”。教師在講臺前口若懸河,談古論今。學生聽得雲裏霧裏,一臉迷茫。長此以往,窒息人的精神,扼殺人的靈性。因此新課程改革倡導了一個之相對應的理念;動態生成。這一理念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它是根據學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識的需要隨時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充滿着生命,精彩不斷。

《漢語拼音7 z c s》教學反思

在這堂課中,我能體現課改新理念,駕馭課堂。學生的

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

《漢語拼音8 zh ch sh r》教學反思?

聯繫舊知,導入新課:

本課出現的聲母zh、ch、sh以及整體認讀音節zhi、chi、shi和上一節課的聲母z、c、s、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在教學方法上很相似,只是在發音和形狀上稍稍做了變化,因此我採用複習導入的方法,我先讓同學抽讀拼音卡片,重點複習z、c、s的讀音和發音要領,強調z、c、s發音時舌尖向前平伸,頂住上門齒背,接着再讓同學抽讀三個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強調音要讀長些,讀響亮些。這樣不僅鞏固了上節課的知識,對本節課的教學也有一定的聯繫。

《漢語拼音9 ai ei ui》教學反思

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處於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的最好。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對本冊教學順序進行了調整。我把拼音教學安排在識完獨體字後進行教學。在識字中,學生常常出現不會讀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與學生分析學習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最後通過統計都認爲字音難記。這時我神祕的告訴學生,如果你學好了漢語拼音,這個問題就全解決了。它能幫助你讀音。此時,學生渴望學會漢語拼音。 在學生有了需要之後進行教學,他們則把學習漢語拼音當作

一種需求,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這符合兒童心理學的要求。

《漢語拼音10 ao ou iu》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1、課堂內容太少,較單薄,只教學了ao ou iu的音、形及書寫,音節的拼讀沒有放到這節課裏,使得兩課時的教學時間,前鬆後緊。

2、在教學音時,我對複韻母的發音示範口形不到位,因此對學生的口形指導不夠準確。在強調發音時,老師的口形變化可適當的誇張,也可以加上輔助性的手勢,給學生更真切、更實在的體會。

《漢語拼音10 ao ou iu》教學反思

爲了能更好地在教學中實踐“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ao ou iu》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時刻關注師生互動等自主、愉悅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們共同學習交流,真正體現了“玩中樂,樂中學”的新理念。

《漢語拼音11 ie üe er》教學反思

漢語拼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相當重要的,它是學生識字、閱讀、說好普通話的工具。但因爲拼音字母比較抽象、枯燥,對剛剛人學的兒童來說死記硬背效果並不理想,因此,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輕鬆,學得紮實,學得靈活是必不可少的。 《漢語拼音12 an en in un ün》教學反思

備課之前,我是這樣想的:不看任何人的教案設計,不同任何人交流,就憑自己對教材的感悟、對課堂教學理念消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們的尊重和理解來自主地備課。 《漢語拼音13 ang eng ing ong》教學反思?

漢語拼音是識字的柺棍。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動和遊戲爲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一去二三裏》教學反思

《一去二三裏》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飲煙嫋嫋,住着幾戶人家。山裏的幾座亭臺錯落有致地排列着,樹上、路邊盛開着各種美麗的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

《口耳目》教學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自然就樂意去學,即使不教他去學習,他也會自覺去學,主動去學。在這次“三課”活動中,我們全組教師參與上、聽、評課,共同探討教法,總結經驗。我們發現各位老師在課堂識字教學中都注重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在家裏》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課程改革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下就《在家裏》的教學片段進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秋天》是一首詩歌,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描寫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在課前我先帶學生看校園內的秋景,看石榴,聞桂花。課上引導學生與實際秋景聯繫起來,學生進入情境,在品詞析句時,展開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從而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但是課上學生情緒沒有我預期中的飽滿,怎樣讓學生真正理解“撿一片黃葉悄悄地珍藏,”激發起學生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美。

我請學生課後去採集落葉,通過觀察五寶(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看:落葉的顏色,形狀,蟲咬的洞洞,葉脈,裂痕等;聽:風搖樹葉的聲音;聞:樹葉的味道青草味、臭味、太陽的味道等。嘗:香、澀、苦;摸:光滑,刺手,軟軟的'。再想象樹葉會落到哪兒,去幹什麼?學生的奇思妙想充滿童趣——也許會落到小河裏,變成螞蟻的小船,螞蟻高高興興地去遠方旅行;也許會落到鳥窩裏,成了小鳥的被子,小鳥感到舒適又溫馨,在甜美的夢鄉中乘着樹葉飛毯去追尋太陽升起的地方;也許會落到小姑娘的家門口,小姑娘撿起來夾在書頁裏,變成書籤。小姑娘時不時地翻開書來欣賞……

在秋天的背景下,藉助秋風、秋雨、秋陽,秋天植物的特點清晰地現秋天的美。適時地加入一些小動物,例如一隻螞蟻、一隻蜻蜓,這些植物便多了情感色彩哦!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景物可以結合進來,爲描寫植物服務,例如蟋蟀不再嘹亮的歌聲、流水帶走飄零的落葉。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9課《烏鴉喝水》是一篇老課文,在幾次教改後依然被列爲重點講讀課文。而在全面提倡課改的今天,要求教師要直面新課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帶入新的課堂。

不得不承認,在課改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經常要面對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答非所問,異想天開,而這些往往要讓教師不知所措。然而在教完《烏鴉喝水》這課後,我對學生的“異想天開”有了新的認識。

一、珍惜學生美麗的錯誤

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我組織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烏鴉爲什麼喝不着瓶子裏的水?”經過討論,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爲原因有兩個:一是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二是瓶子裏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着。但有一位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是因爲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這時,學生也分成了兩派,一方認可這位學生的意見,另一方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突然“從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被打斷教學的我顯然有些始料未及。在備課時,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突然我靈機一動,向學生講了兩個句子:“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讓他們說說這兩個句子的區別。他們都說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我因勢利導:“其實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烏鴉作爲參照物,確定瓶口太小,瓶內的水太淺了;而另外一些學生以瓶子作爲參照物,認爲是烏鴉的嘴太大了。這二者之間沒有質的區別,就像‘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兩句話一樣,是同一^答~`案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只不過兩種表達方式中一種是常用的,早已習以爲常,另一種很少用到,以致少見多怪。”學生聽了也連連稱是。小朋友充滿自信地“固執己見”,我們怎能不爲之喝彩?爲孩子的勇氣喝彩,也爲其中閃現出來的亮麗的思維創新的火花喝彩,這就是美麗的“錯誤”吧!對於這種“美麗”我們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二、保護學生獨特的見解

通過我的啓發,並做了實驗演示。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通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突然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一語驚人,我有些驚慌失措,“你爲何這樣說?”我追問。“因爲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顯然我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馬上,我後悔了,又向他請教“烏鴉爲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同意爲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書中只說瓶裏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纔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差點被我視爲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我慶幸自己尊重了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了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此刻,教學的意義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三、鼓勵學生精彩的想象

不能否認,在這堂課上,學生是最成功的。順着學生的這股學習勁,我在原有的教案設計上加了一個環節:假如這時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怎麼辦呢?學生討論的很激烈,有幾個^答~`案引起了我的興趣:“烏鴉四處尋找小石塊,往返運送小石塊,又累又花時間。如果找不到足夠的小石塊,它就喝不到水了。其實,還有更好的辦法:垃圾桶裏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裏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裏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裏的水倒進碗裏,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鬆,多好啊!”“可以往水裏放些蘇打和醋,那水就會沸騰,慢慢地水就會滿到瓶口,我幼兒園時老師做過試驗的!……”多麼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答~`案呀!我都沒有想到這些!聽到這兒,我不得不爲自己反思一番。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教師對問題的理解、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往往與學生不盡一致。這是因爲,教師是成年人,經驗豐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學生往往富於幻想,思維更具情感性、發散性和靈活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認真傾聽學生的^答~`案,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你會發覺兒童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他們的心靈純真無瑕的讓人嚮往。

在課改精神的驅動下,教師要跳出編者和自己原先設定好的“方格”,細細琢磨防止孩子的“信天游”,那你眼前呈現的就是固定視角所看不到的景象。這時,教師就會爲孩子的“異想天開”而叫好。教師要讓孩子有一顆創造“心”,就少給孩子“畫”上一個又一個“方格”,以免它成爲孩子學習的“緊箍咒”。應該打破原來“套路”,以兒童般的心態珍視孩子的一些“格格不入”。在必要的地方再作適當的引導,這樣教師和學生就不會成爲“套中人”,彼此都可以在生命的綠洲裏快樂而自由地成長。

在結束語上,我這樣說到: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碰到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就象你們這節課的表現一樣,老師爲你們驕傲。

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把喜悅埋在心裏,深感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去關注學生,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選擇他們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讓我們一同爲學生的“異想天開”喝彩。

而對於新課程,我不得不說:收益最大的是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