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爲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失敗不氣餒。在“說說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爲什麼你認爲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爲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爲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 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於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繮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其三:神話故事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

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語文,爲了生活還是考試?

第一天上課,我告訴學生,我在高中的時候怎樣調皮,怎樣戲弄老師和同學。高中的學習也許很辛苦,但是很快樂。

第一天的語文作業,我讓他們回去思考,學語文有什麼用。結果,有人說是應付考試,有人說是老師家長逼的,也有些學生說學語文能提高寫作水平……

我告訴他們:學語文是爲了生活。

同樣的路邊的一朵小花,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就此聯想到生死、命運、抗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2

1、《在山的那邊》,我問學生有什麼感覺?一生說:“告訴我們實現理想獲得成功要克服許多困難。”“整首詩不見成功二字,你怎麼這樣想?”我開始刁難。“詩的最後一段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那你給大家讀讀。”“山代表努力,海代表成功。”學生讀完告訴我。這時有一個學生說山應該代表困難。我贊同。我問全般是否同意前邊同學的意見,異口同聲的贊同。我說這就是感覺,語文課就應該提高對課文的感覺。這種把用山海代表困難和成功的方法叫什麼呢?學生竊竊私語。我說人家都規定了,叫象徵。

2、本課課後第三題: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等等。

我認爲上面的題目不好,沒有突出對“海”的體驗,所以我改作:感受()海。學生可以自由添加相應的內容,然後再說再寫。

3、“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我:詩人寫得多好,把山的顏色同人的臉聯繫在一起,形象生動。(有意誤導)

生1:對呀,作者準確的寫出了山的顏色。

生2:不對,這句詩寫的.是我的沮喪的心情。

生3:其實,三分寫景七分寫心情……

多高明而又準確的感覺,清楚的詮釋了“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大加讚賞。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3

光陰似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回顧自己一學期以來自己的教學實踐,靜下心來做以反思,以期在今後教學中改善。

一、結合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初中學習生活還不能瞭解,所以我在開學後開展系列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加強硬筆書法練習,把臨摹分爲兩步:先摹,讓每名學生選取優秀字帖進行摹寫;後臨,在期中考試後讓摹寫好的同學進行臨寫。

2、加強閱讀訓練。根據課標要求,結合七年級年齡特點,我安排學生閱讀故事性較強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3、強化課前五分鐘。從新生入學開始,我就注重學生課堂環節,包括課前,資料有:古詩朗讀和背誦,經典散文朗讀,文言文語感培養等。雖然資料不是很豐富,但有助於新生從課前向課上延伸。

二、不斷實踐、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陣地,是教師交給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習慣的主陣地,所以從學生入學開始,我就狠抓課堂教學,不斷實踐,優化課堂:

1、抓好備課關。雖然本學期班主任工作十分繁雜、無序,偶爾會出現上課了,還沒有備好課現象。但我竭盡全力備好課,有時會把工作帶回家。備課中,我不僅僅思考教學資料,怎樣在課堂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同時更多思考起始年級學生的學情,他們理解知識的過程,理解知識的方法等。所以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我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個單元至少兩節課使用大屏幕,以此衝擊學生視覺和聽覺。

2、上好每節課。語文教學的改革務必從課堂入手,因爲它是教師主導的體現,學生主體的實施,所以我盡力做到:我的課堂你做主,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

開學伊始,我就告訴學生,課堂中只要圍繞問題展開討論,無論你說什麼都不爲過,所以在一學期我和他們的磨合、交流、溝通,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班主任主角向課任教師主角的轉變。由於班主任工作繁忙,上傳下達的工作需要佈置,班裏出現狀況需要解決,但我都盡力迴避我的語文課變成班主任工作會議課。原因之一是:教學任務的不允許。根據教學計劃和進度,每一節課有每一節課教學資料,不能因其他工作,而導致教學資料的缺失。原因之二是:學生的不允許。班主任教師,同時也是課任教師,你務必學會主角的轉變,因爲這是對學生的尊重,對自己教學的尊重。

三、走進學生,讓他們愛上語文。

爲了提高教學質量,爲了實現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努力走進學生,讓他們愛上語文。

首先,不斷學習。要想讓學生喜歡你,務必要時刻注意自身的學習,無論是教學資料方面,還是和他們之間的代溝,情感交流方面,我都傾心學習教育教學相關書籍和文字。

其次,拉近距離。爲了使學生喜歡我,我不僅僅在課堂上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努力貼近他們的心靈,做到心靈溝通,而且我還和他們逐步透過課下,透過各種方式方法的交流建立起師生情。

四、挑戰自我,反思中成長。

一學期教學工作讓我真正感覺自己和學生一齊成長。對於我的課堂模式,學生基本適應,偶爾會出現課堂疲憊感,怎樣去進一步調到他們的用心性和興趣是今後我要思考的主要問題。

再有,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已有的.知識、經驗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怎樣去應對、解決好?

最重要的是語文教學中難題的是作文教學,有時自己會感到束手無策,只能講講要求、說說方法、品品美文、作作評價,沒有自己一套從理論到實踐的體系,或稱之爲操作系統。

應對諸多問題,我在及時充電的同時,也和其他同行教師進行探討,多聽取他們的寶貴意見和推薦,都在自己教學中實踐、摸索,以期完善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名家長滿意的教師。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4

本學年度,我擔任初一語文一個班的教學任務。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結合初一學生的特點,我在本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緊緊扣住新課標的要求,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反思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特點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個別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

2、應付老師

這些學生迫於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學過了”的回答;回到家裏騙父母說“在學校完成作業了”或者“老師沒有佈置作業”。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上課簡單記記筆記,課後沒有複習,考試前卻是臨陣抱佛腳,等到考場臨陣發揮。

二、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明確學習目標,讓每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凸顯出來。如教學《塞翁失馬》一課時,師生定下的學習目標:(1)背誦課文,翻譯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3)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課堂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在教學文言文詞語的古今異義時,我向學生介紹“走”在潮汕方言的含義與文言文中的含義是一致的,與現代漢語“跑”的含義一樣。又如在教學《赫爾墨斯與雕像者》一課時,我問學生如何評價赫爾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這一舉動?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我舉了生活例子:在家裏,兄弟姐妹都在學習,唯獨你看見鄰居在做其他事就走過去觀看,這時父母會怎麼說呀?有學生就回答:“還不趕快去複習!”還有學生說:“正經事不做,跑來這裏幹什麼?”我緊接着學生的話:“對,赫爾墨斯他就是這樣,正經事不做,——他是商人的保護神,可是他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離開工作崗位,結果還是自取其辱。”這樣的例子,使課堂學習效果大大提高了。

三、其他

由於初一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在學習上經常需要老師的“催逼”,但是本學期來我未能經常檢查學生的背誦,讓部分學生偷起懶來。在新的學期,我將擠出更多的時間,多多督促學生,嚴格要求學生。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5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構成與理解,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狀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意識反映實踐,科學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前期的崗前培訓加上後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領會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潛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潛力全面化、深層次化年輕是我們的資本,另一方面年輕又是幼稚的代名詞;熱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如果過分的熱情就容易構成武斷與莽撞的性格。但透過了學校的`安排的拜師活動及用心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個人後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潛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置、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潛力也遊刃有餘。

第三、教學資料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經驗必須程度上能夠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同時有時也可能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掘。剛畢業,我的確年輕,但這也意味着我沒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響,個性是處在一個有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的時期,處在一個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沒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發展空間。因而,我能夠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抓積累、夯基礎。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說寫、練潛力。透過即興演講、寫心得體會、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說寫潛力。最後重運用、拓視野。透過連詞造句、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閱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

與此同時,我還透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必須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爲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穫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對部分教材資料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資料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能夠充實自我,反思不足能夠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思想感情,以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

2、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準備】

預習、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誦讀全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背投大電視,音響,網絡。

【教學活動及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

感受→朗讀→探究→領悟→聯想遷移

〖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動畫片《朋友》,以渲染氣氛3分鐘)

一、導入

主持人:剛剛升入中學的我們,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我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開場白之後,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抹(mǒ)眼淚 攥(zuàn) 樹杈(chà) 寒顫(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處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體感知 角色朗讀

(播放學生自拍自演的課本劇錄像6分鐘)

大屏幕投影: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後,進一步引導同學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播放“情節示意圖”並講解)

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評價標準:重音 語氣 語速……

角色:媽媽 故事敘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萬芳 萬芳媽媽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十分嚴厲

媽媽的語氣:咄咄逼人 堅定

孩子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一動不動

孩子的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哭着喊了起來

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學生評價時,主持人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結: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2、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示個性。教師指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五、結束語

主持人總結:《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課後播放歌曲《朋友》,在動聽的音樂聲中下課)

六、佈置作業

【教學自評】

自評指標 自評等級

A B C D

目標能體現新教學理念(“三維度”)、學生達成度高。

課型把握確切,內容設計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堂結構清晰嚴謹、有節奏,教師“主導”作用明顯。

媒體使用適時適事,效果顯著。

學生參與度高、氣氛活躍,師生互動。

【教學後記】

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這很容易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並錄製下來在課堂放映,更能讓學生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採用這些活動形式,學生能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7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爲一種精神貫穿於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爲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爲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於事,所以,乾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後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於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

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爲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爲探究的對象。國慶假期的作業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種語文現象,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去做,我想對學習語文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個人認爲,在讓學生學好講讀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應提倡真正搞好綜合性學習。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8

對於一名年輕老師來說,上一節公開課,如同完成一次蛻變,雖然會累掉一層皮,但卻可以換來自己在學科教學的成長與進步。以下便是我對這節公開課的教學反思,希望能與大家分享。

一、些許收穫

1、學習目標的制定要有單元意識。《小聖施威降大聖》是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的第一個學習目標是訓練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速讀的方法。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想象極爲豐富的作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初步瞭解想象的方法,激活想象力。

(2)能根據文章中的細節描寫,理解並說出人物形象。

2、課堂教學做到高效務實。課堂教學過程中,緊扣目標,層層推進。首先,通過解讀題目,從而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脈絡,抓住小聖和大聖的7次變身鬥法,既熟悉了文本又落實了學習目標1。接着,還是多次投影7次變身,引導學生迴歸文本,在課本中圈點勾畫,理解並分析人物形象,對於7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我認爲非常有必要。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給予學生方法的指導,努力做到“一課一得”。

二、一個遺憾

既然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激活學生想象力”,那麼怎樣才能檢測學生的想象力在這節課確實被激發了呢?本來是設計了一個堂上的練習,即“假如你是吳承恩,你會把大聖變作什麼?”只是最後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讓學生當堂展示。

三、兩個不足

1、師生互動顯單一。整節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採用比較傳統而單一的`問答式,過分強調了老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性,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有時,老師對學生的發言評價不到位,急於將學生引導到老師預設的問題中,忽視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培養。這節課更多的是老師帶着學生走,而不是學生跟着老師自己走。

2、生生互動不充分。老師沒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其實很多問題,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那樣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9

今天在遠志班教學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效果極佳。

先花了一些時間介紹這一冊語文書的編排特點,然後經過簡單的導入進入新課的學習。程序是:

1、朗讀(先集體朗讀,再自由朗讀),沒有采用單個朗讀、正音的方式,是想在上完一課或幾課後再突擊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以此促進學生自覺地解決生字詞。

2、分組質疑、討論。

3、各組將問題提交到全班討論。

第一個問題較簡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海”的含義是一樣的嗎?同學們很快就解決了,而且對第二部分中“海”的含義的理解有幾個同學的表述各有特色,且都合詩意。

緊接着有個女生說:“我在我們組提議大家將詩中的‘山’改成‘失敗’,將‘海’換作‘成功’,大家都覺得非常幽默。”於是我提議全班同學將詩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分別換作“失敗”和“成功”,體會一下那位女生所說的幽默。結果“山頂”變成了“失敗頂”,“山那邊的山啊”換成了“失敗那邊的失敗啊”,教室裏一片笑聲。讀完後,我讓大家談感受,將近一半的同學“唰”地將手舉過頭頂,我找了一位男同學,男同學臉上還掛着笑容,但語速非常快,口氣非常肯定地說“我認爲她這種變換是錯誤的.,因爲詩中的‘山’不是‘失敗’,而是指‘困難’。”從大家的表情、動作上看得出,大多數同學支持他的這種看法,有的同學已經在聲援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問“失敗”與“困難”有什麼不同呢?更多的同學舉起了手,各種個性化的表述都有,其中一位男生的表述最簡潔:“困難是指從事某件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處,而失敗指結果。”

這時,又是那個提出奇怪建議的女生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我認爲,在這首詩中‘山’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有同學馬上反駁:“不對!‘山’是過程,結果是‘海’!”“登山是過程,登上了山就是結果,只不過前面還有新的山,於是又開始了新的登山的過程。”“山是詩人追尋人生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詩人最終的理想是大海。”教室裏氣氛異常熱烈。討論到這一步,可見這一羣孩子的思維是多麼活躍,只要我們善加引導、保護,孩子們的心靈是會永遠自由的。

此時,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同學們記筆記了:“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好,對問題認識非常深刻,有些同學的回答非常精彩,表述富有個性且語言簡潔、優美;我們能否將自己非常認可的回答隨手記在書上呢?”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簡要總結了一下:“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了詩中‘山’和‘海’的含義,同學們的回答非常精彩,我想說的是:沒有惟一的答案。我喜歡你們今天的各種各樣的表述。”我看到,幾乎每個同學的眼睛裏都閃爍着光彩。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0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收穫很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踊躍發言。從中我看到了學生的熱情,也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現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在論語教學中,我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我在課堂上給每一個機會,不會因爲學習好就多叫誰,也不會因爲誰學習不好就冷眼相看。誰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課程中的理念,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到更多的發展。

三、教學中,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這次的論語教學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老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說:“你的看法是錯誤的。請下一位同學回答。”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1

七年級是小學和初中的過度階段,小學裏的學習依靠性很強,自覺性比較差,習慣老師時時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適應。我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差,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講話、做小動作,經常要停下來整頓紀律。沒有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作業完成狀況很不理想,經常有五六個人不做作業,如果是雙休日的話,那作業狀況就更差了,有十多個學生不做作業。大多數學生字寫的較差。一句話就是學習態度較差。其次,是行爲習慣沒有養成,到處亂扔垃圾,不尊重老師等。針對這些狀況,我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習的時間,每一天練二十分鐘的字。一開學,我就要求每人準備一本鋼筆字帖。學生練字,我也隨堂指導。有部分同學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寫的字有較大的進步。

二、狠抓作業完成。每一天加強檢查的力度,從小組長到課代表,仔細檢查,詳細記載。一旦發現有不完成的現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忙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另外我還協同家長一齊監督檢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有極少數頑固分子。

三、加強雙基訓練。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是語文素養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學生的雙基較差。一方面我透過早晚讀和課堂上的時間,加強誦讀訓練。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理解的字詞等。一課一課的過關。每次默寫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們訂正,把共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再次強調。另一方面,我發現學生的答題很不規範。爲此,我詳細的講了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和規範,有的還要求學生們熟讀熟記。再透過超多的練習,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轉化成解題潛力。

雖然做了超多的工作,最後的考試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存在問題在基礎知識上。積累與運用,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的一般運用潛力。如看拼音寫漢字,四個字都是平時默寫過的,強調過的,全對的僅僅十多人。課文名句默寫,都是平時強調的名句,仍有不少學生扣分。這些都是平時基礎掌握不紮實。專題與綜合實踐,題目是我們做過的,但是失分較多,主要原因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聽課效率差。

詩歌賞析一項是難點。這次也不例外。學生不理解詩歌的大意和要抒發的感情。同時組織語言潛力也有待於加強。

古詩文閱讀。從答題狀況來看,能拿滿分的學生不多。集中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和翻譯的潛力,以及對文章資料的把握。不少同學不理解資料,所以不會翻譯句子,更不能結合文章答題。因此以後在上課時就應儘量具體講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學生在複習時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現代文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認讀與理解潛力,分析與綜合潛力和.鑑賞與評價潛力。學生分析概括的潛力較差,不能規範答題。仿句也是難點。

作文是一篇命題作文。考試中發現很多學生審題不清,偏題、扣題不緊的很多。不能抓住題目中的題眼。文章要求以記敘爲主,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學生不明確記敘與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區別,文章體裁上不能淪爲“三不像”,文筆再優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後教學中,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繼續抓基礎知識。在學習中要強調多讀多背,多接觸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爭做到熟讀成誦,切實加強語言的積累和感悟。

2.重視方法的指導與潛力的培養。現代文閱讀,重在研讀材料,審清題意,按點答題。應培養學生準確抓住問題要害,並能用簡要的語言表達思想的潛力。因此,應強調學生解題方法的學習和解題規範的訓練,同時透過超多的練習,培養語感和歸納總結的潛力,以及表達潛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強審題訓練。另一方面加強平時的練筆,如日記、週記等,必須要養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良好寫作習慣。重視作文指導、作文評改、作後評析等幾個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參與到這幾個重要環節中,可採用個人自改、小組互改、全班評改、重寫一次的流程,讓他們發揚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變“別人要我寫”爲“我要寫”。只有這樣,才能爲提高作文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2

這節課主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採用自主互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的。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有明確的規定。但學習文言文,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因此這節課我先用一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通過演讀課文和知識搶答兩個環節,讓學生在既輕鬆又緊張的氣氛中,掌握字詞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而後又通過質疑及釋疑環節,讓學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無效環節造成的時間浪費。再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引導他們從多角度辯證地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啓發和教育。

另外,爲了擴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與理解,我設計了“看畫面,想情節”、“添枝加葉講故事”、“奇思妙想編故事”三個環節,學生的創作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衆說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而且最後一個環節“奇思妙想編故事”與開頭的導入課題遙相呼應,使本堂課渾然成爲一個整體。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3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作爲一名新老師及班主任,本職工作既包含教學又包含帶班。在重心上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我下面就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探討。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它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總體語文素養,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它建議: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3、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4、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5、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通過多次學習“標準”,積極記錄心得,爲自己定下教學基調。理論聯繫實際,開展語文教學工作。

一、在積極備課的基礎上,加強備學情。

因爲是新老師,對初中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及接受水平更需要加強了解和掌握,以便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本學期是初中和小學的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轉折點。學習生字詞不再是重點內容,但生字學習對一大部分學生仍有困難;閱讀理解應是教學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理解不夠深入,看問題停留在表面;初一練習的習作,講究不拘形式寫出真情實感,很多學生感到無從下筆;文言文方面,初一學生剛開始接觸,基礎知識和文言詞彙累積幾乎爲零。

我從以上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和講授。比如在上《世說新語》一文時,疏通文義之後,以文言文的“吾、爾”發散開來,將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相通文字進行講授,擴充學生詞彙量,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文言文誦讀訓練。並將課後摘抄《世說新語》其它片段作爲作業。這樣,學生能較快融入文言文這種陌生語境,不容易產生畏難心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將課堂交還給學生。

傳統教學的好處在於以教師爲主體,講授知識較爲系統全面。而新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協調達到目標。鑑於初一學生剛離開了依靠老師的學習狀態,屬於過渡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從學情出發,在引導合作、探究的.同時,講授也不可偏廢。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習興趣的激發,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實現這種效果,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打開課本,導入之後開始講授,從文章內容到中心思想,抓抓重點詞彙,點、線、面全部掃蕩一遍,結束一節課。”這種傳統的講授方式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從進入課堂,學生開始遵循已知的教學思路,難免心感枯燥、無味。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考慮到這方面的不足,我嘗試在上《王幾何》一文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將王幾何的模樣用簡筆畫的方式快速畫出來並在班級展示,給能迅速抓住體貌特徵的同學予以表揚,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快速切入課文開展教學。課後反饋學生興奮度較高,效果較好。大部分能說出王幾何的樣貌,同時聯想出其性格特徵。

三、研究教材,記錄心得體會,一切從教學要求出發。

教材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這就要求我們從教材出發,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並且防止“太深入、拔過高”的問題發生。總之,一切從學生出發,聯繫教材,以課程目標爲指導。不斷改進自己課堂教學和學情設計。

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初一開始,預習和複習的重要性凸現出來,對學生強調之後,仍無法取得重視,這方面比較薄弱,上課效果也受到影響。

二、有些學生覺得語文不像數理化,臨時抱抱佛腳還能拿分,因此不太重視平常的學習。

三、自我教學進度偏慢,需要改進提高。講授分析課文有時會陷入俗套,方式不夠新穎。

作爲一個新教師,應儘快調整學生心態,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所以,要儘快幫助學生將學習語文內化成他們的需要。同時及時快速更正自己,加強和學生的課堂配合,深入發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很快,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就結束了。這段時期,自己雖然努力鑽研,但各種問題和困難仍舊接踵而至。需要不斷地克服各種怠惰心理,向各位新老教師多請教,多學習,用辛勤和智慧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傳承民族文化,提高語文素養。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4

《雖有嘉餚》是選自《禮記·學記》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對仗句,音節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對初一的學生來講,在學過《論語》、《世說新語》中的選段、選文之後,字詞的積累和文意的理解問題不大。同時,從文章的形式來講,這是一篇議論文,學生上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到議論文,學的多是記敘文,從文體來講,對議論文不熟悉,不能過分強調文體和論證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着講到教與學的關係,一個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這樣纔會反過來不斷地鑽研、提高,最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在結尾部分引用《尚書》中《兌命》篇中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

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問我,爲什麼“雖有嘉餚”的“嘉”和“美味佳餚”的“佳”不是同一個字?這個問題難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書下注釋中沒有出現,我又想是不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但是也查不到相關的`資料。後來我想到了從字本身出發,從這兩個字的造字本義出發來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個合體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組成。很明顯,它是一個形聲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讀音。鼓在古代表示歡樂的氛圍,祥和的氣氛,“喜歡”的“喜”上面也是這個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則是一個人靠在兩塊玉石上。顯然,用第一個更爲合理。這個發現令我快樂,這不正是“教學相長”的實踐嗎?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的正確。我想到了教學活動。其實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師說》中說的那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吧。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5

文章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文章既有對昆蟲形象地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整篇文章很有情趣。這種寫作形式在以前的課文中從未有過,如何讓學生正確的感悟呢?唯有讓他們走進書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執教《綠色蟈蟈》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本的語言特色。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直面文本,與文本親密接觸,使學生充分了解蟈蟈習性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文中語句充分感受其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然後再次研讀課文。

但《綠色蟈蟈》這一堂課總的`來說上得不那麼理想,我想主要是因爲以下幾點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違反了教學最基本的規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腳的,這是對我不深入瞭解學生的懲罰。

二是教材處理不科學,貪大圖全,結果目標太大等於沒有目標,這也與第一點教訓息息相關,對學生不夠了解導致目標確定不科學,以後得出一個教訓就是:一堂課要穩打穩紮,不貪多求快,完成一個任務是一個,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質不成熟,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上課一開始情緒還非常飽滿,但一旦學生出現狀況,課堂冷了場就開始亂了陣腳,虛榮心在作怪,結果越是怕出醜就越是出醜,不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補救而是消積放棄,只求早點上完了事,這是對自己、對學生不負責的表現,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由此可見,我自我調控能力還不強,更別說調動學生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欄目的主持人,他會用多種方法去激活現場,帶動觀衆,讓整個節目跟着他的目標走,而絕不會讓節目冷場。所以我離一個優秀教師的目標還差很遠,今後得在這方面做個有心人,要千錘百煉。

這堂失敗的課於我是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我差距在哪裏,努力的方向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