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母雞》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母雞》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母雞》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母雞》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母雞》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母雞》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爲尊敬。

本文的語言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前後對比,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和母愛的`偉大;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句,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

本文的語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樣的生動鮮明又通俗易懂。但是在教學時由於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於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些拖沓;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

《母雞》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今天在兩位同事的陪同下,來到義橋鎮第二小學借401班學生上了公開課——《母雞》。這是我的第二堂區級公開課。第一堂應該是20xx年在坎山鎮小面對全區中年語文教師所上的。今天面對的是區首屆小學語文名師、本屆小學語文名師培養對象、教研室沈嵐和朱華賢兩位教研專家、沈大安、費蔚兩位特級教師等。

感覺這樣的學習機會彌足珍貴,所以不忘反思,記錄如下。

一、磨課不誤教學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做一件事要知道自已存在哪些的不足,並注意加以改進,善於揚長避短,善於以理智去克服各種干擾,解決各種迷惑,先謀以後動,力爭用少的時間,少的精力去把事情做得更好。上好一堂課,追求理想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益,提升專業水平,應該也是這個理兒。可以想象,沒有磨課,沒有同事、朋友、專家的指導,我的`公開課會上成哪般的模樣。

二、把握方向看清路。

我的教學設計採用了“演繹法”,據沈大安老師的分析,我想我的設計——理解母雞的慈愛、負責、勇敢、辛苦,是與新課程的思想背道而馳的。對於這篇文學作品類的課文,應該考慮、實施如何用“文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文學作品。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課文語言的關注,注重學生的體驗——喚起學生生活中的已有的對母雞如何關愛小雞的體驗。

三、依照標準嚴要求。

《課程標準》給我們提供方向和尺子,課堂教學不忘對此依照、衡量。對於某一個教學內容板塊——必須要有,教師應該依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做到落實到位。比如我的課中,對於母雞的慈愛、負責、勇敢、辛苦中的某一個特點,在理解第一個特點時可以出示文本,引導學生精雕細琢,不達“目的”不罷休。夯實基礎後,其他的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研讀感悟體驗了。

《母雞》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母雞》,這是老舍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進行第二次執教時,我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來學習,這樣有助於梳理文章的感情脈絡,也容易讓學生如情入境,對文中的“雞”母親產生肅然起敬的感情。

在學習本文時,我提出“作者開始對母雞的情感是什麼?從哪看出?後來發生的什麼變化?從哪兒看出來?”以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內容,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體例到母愛的偉大。在理解“不敢”的“敢”字理解上,我強調在板書上,故意留出空格,讓學生產生疑問,然後揭示出“不敢”,這樣學生印象會更爲深刻,在理解“不敢”詞語的理解時,順勢帶出“一位母親必然就是一位英雄”,緊接着,從課外蒐集一些有關於描寫母愛的文章,再讓學生說說你們的母親愛你的事例,學生在深深感動時候也能用語言表達出生活中母親對他們的無私的`愛,但學生並不能深刻地認識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是當代獨生子女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應多進行思想方面的引導,教育。

我在引導學生重點感悟了母雞的母愛後,讓學生比較老舍寫的《貓》和《母雞》在寫法上各有哪些特點。在比較欣賞後,讓學生進行改寫,帶着對母雞的喜愛之情來寫一寫,隨機出示老舍描寫“貓”中的語句,讓學生進行仿寫,這一設計,我認爲是本節課的亮點,突出了愛的主題,讓學生從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體驗,很有必要。

在課文的結尾,我推薦給學生的一些寫母愛的課外閱讀文學,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雞》、列那爾的《母雞》等,這樣不但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增長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得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體現了語文學習的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