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

一.我這次採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老師的講授爲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但還是作爲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實行,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違背的,也是不科學的。在課堂是我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文言文好學嗎?喜歡學嗎?”結果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好學,不喜歡”。我想這是學生心裏真正的呼聲,但是我們教師卻是經常忽略了他們的心聲,依然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念來教學。這裏面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但是我覺得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才是最關鍵的,要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就算是達到了“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在課堂上,我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導語的設計,圖片的展示,提出一些問題,講一些故事,對學生的回答積極肯定等等。但還是覺得這樣不夠,因爲一旦涉及到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爲我無法讓知識點的講授變得更爲生動,更爲形象,我想這是我個人的問題。

二.這是一篇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爲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裏面的樂趣,因爲他們纔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於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覺。這實際上也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課堂應該儘量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2

《王幾何》這一課教完了,但是對於課文的研究與思考還在延續。初讀似乎簡單,再讀並不簡單,要真正的讀懂它絕對不簡單。

成功之處在兩個方面。

點評式的自讀和預習學生做得很到位很厚實,保證了課堂交流的真實性、可靠性和豐富性,使得學生的自讀本領有一定的提升。

教學的活動設計相對合理,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讓學生盡情的展示了自己自覺學習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活力。

這兩個方面的課堂運行也比較紮實。

自讀課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一個活動實際上就是爲了展示同學們預習課文點評內容的大檢查,從而讓學生明白“有細緻的勞動就會有巨大的收穫”這一道理,從而引導學生養成仔細閱讀,認真圈點的好習慣,爲終生學習打下基礎,形成一種自學能力。實踐證明他們做得非常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課堂上積極表現與踊躍發言就是很好的見證。文章自得方爲貴,我們所提倡的就是這種自得意識,有了這種意識,學生的語言學習就會化難爲易,點石成金,假如這種自學習慣能持之以恆,本節課也就功不可沒。

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循序漸進的,目的就是爲了引導學生研讀課文走向深入,絕不要停留在字面以及文面之上。這些教學活動也有一個目的,就是搭建研討的平臺,發現人才,激發創造力,同時使得學生對課文的研讀精細而準確,靈動而創新,展示自己自覺閱讀的豐厚收穫,形成了思想碰撞的大好局面,這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但確實是一次值得欣慰的課堂經歷。

這節課的.不足也很明顯。

首先是課堂教學最後的大總結比較倉促,這是比較遺憾的,因爲這個總結包含着這節課的精練的點評,包含着對課堂內容的梳理,也包含着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但沒有時間去完成,只是在匆忙中以佈置作業結束課堂確實帶來一個不小的遺憾。

其次原先設計的即興寫作“我的一位老師”這一活動沒有完成,只是當成作業佈置給了學生,說明前兩個環節的進行拖延了時間,沒有機會讓同學們借鑑《王幾何》的寫作智慧,這就是一大缺憾了。因該在課堂加快進程,讓即興寫作有足夠的展示時間,就會更精彩一些。

課堂永遠是一個神奇的領地,我們要能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就會更加神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3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1:

“同學們,不停翻山,不停戰勝失望,最終達到成功,這是本小節的主要內容。請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簡單的小故事形式來闡釋這段話,好嗎?”

我發現:原先的課堂晦暗艱澀之氣一掃而空,同學們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爲了充分理解,爲了同伴合作,我給各小組三分鐘的時間交流。豐富多彩的答案流瀉而出:

1、童第周曆經生活的艱難,追尋“海”的誘惑,最終成爲大科學家。

2、王獻之練黑了一墨池的水終成大書法家。

3、李時珍歷經27年的艱苦鑽研,終於成就了《本草綱目》。

4、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5、一部《西遊記》的拍攝歷時17年,終於以經典之作拍攝成功。

6、張海迪高位截癱堅持自習外文,最終精通七國文字。

7、愛迪生實驗失敗數千次終於有了近千項發明。

8、居里夫人歷經種種艱難險阻終於提煉出了鐳元素。

贊可夫曾說:“教師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總之,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時刻謹記着,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點一顆個性的種子,讓他發芽。只要我們精心的呵護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蓓蕾,儘可能的給他們以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總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蓓蕾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2:

作爲一名剛上講臺的新教師,我覺得不斷地總結自己在教學上的得與失,既可以肯定自己的優點,保留好的方面,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下面,我就自己在現代詩《在山的那邊》這課的教學進行反思。首先,我把這課的教學目標定爲: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教學重點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其次,因這課是略讀課文,故課時安排爲一課時。

我的教學基本符合了新課改的要求,也完成了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整體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後再研讀和賞析課文的優美語句;其次,在詩歌教學中,重點是要誦讀:我先讓學生聽錄音,有了初步的感知後,又讓學生自由朗讀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後,又讓全班同學齊讀一遍鞏固所學知識。這一點,我覺得還是可取的,因爲讀本來就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言的基本方式。讓學生讀,以讀爲本,這樣也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把聽讀、自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與課文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他們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薰陶、美的享受!

在這課的教學過程中,導入這一環節我覺得自己做得較爲成功。因爲我利用初一新生剛剛告別童年時代,懷念童年生活的心理,讓他們訴說小時侯的夢想,再引出山裏的孩子在想着什麼,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麼啓示這一問題中來。這樣就很順暢地進入了課題《在山的那邊》。

導入的成功使學生提起了學習的興趣,爲我上好這課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節課安排的內容比較多,課堂的時間相對比較少,以致於我講課的速度也比較快。學生給我的反饋信息也是如此,新知識的確是需要時間來消化的。關於這一點,我想在以後的備課中,我會多考慮一下時間的安排,特別是在賞析語句這一環節上,把學生所喜歡或者不懂的都講一遍,而應該從衆多句子中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重要而且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來重點分析。例如:

1.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2.爲什麼說“在山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4."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這樣,既可以省下時間給學生自己思考並消化所學知識,又可以使自己不那麼辛苦。何樂而不爲呢?

另外,在學習生字詞方面,我也有所感悟。從第一節課開始,我就給學生強調了詞語的重要性。每節課都會要求他們讀音要準確,字形要寫對,但一個單元下來,我仍發現有很多學生不會運用新學的知識。這讓我感到很困惑,後來一反思,發現原來我沒有強調理解詞義,很多學生就偷懶,不用心去學,自然就不會去運用。理解詞義本來就是詞語教學的重點,我們學習一篇文章,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詞語,才能讀懂文章的內容,才能體會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針對這個問題,我決定以後讓學生多讀多練,在抄寫詞語的.同時一定要理解詞義,並不定時使用多種方法去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

以上是我在教學內容上的一些反思,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在教學方式上也需要改進。在這節課中,學生雖然是主體,以讀爲本,在賞析詩歌中也是選擇他們所喜歡的句子,但是,我覺得仍缺點什麼。我想,在課堂中若能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一起去探究文中難題那該多好。事實上,這也是我所反思的最重要的一點。課改要求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而合作學習要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有所互動,在我這節課中,教學氣氛較爲沉悶,缺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這對我而言是個很大的難題,我設想在摸清學生底子後,讓他們自由組合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3—4人。語文課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發揮我們教師作爲組織者的角色功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在討論與探索中發現知識,研究知識和運用知識。基本模式可設爲:“導出目標,獨立學習——自主質疑,討論交流——總結匯報,巧妙評價”。我希望在我以後的教學中可以採用這種模式,讓學生養成合作、質疑的精神,並更有興趣地去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

上面就是我對於《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教學反思,裏面反映了我教學中的一些不足,我希望通過這次的反思可以解決我現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不斷地向別的教師學習,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3:

1、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作爲第七冊的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奠定基調的作用。爲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發問、自由交流等環節所佔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併爲今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2、以讀爲本。

“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意味如水中鹽、花中蜜,老師既翻譯不出,也講解不出,而只能靠學生反覆朗讀去體味。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充分注意和發揮了朗讀的作用,靈活地運用範讀、指名讀、齊讀、快速讀、激情誦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悟哲理,品味意蘊,培養朗讀能力。

3、賞識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沒關係,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們比我想像的還棒”、“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雖然你的不夠完美,但你的思維很開闊”等等。這些激勵性的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提倡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節課中教師專門安排了朗讀比賽,意義就在於此。

總之,《在山的那邊》作爲第七冊的開篇之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在通過它向學生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知識的傳授反倒稍顯次要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4:

這首現代詩是當代作家王家新回憶自己童年對理想的追求的經歷,詩中的山象徵着重重困難,而海象徵着心中美好的理想。作者寫這是要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訴同學們要不斷努力,執着地追求才能實現理想。通過預先,大部分學生能流暢地讀正確課文,有少數學生知道文中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但對幾句詩意的理解有困難。因此,我讓大家交流已經讀懂的詩句,一起來理解了“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乾枯的心靈……”等句子。再恰當的“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更是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使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4

一、試卷結構及命題特點。

試卷一共分爲三大部分,總分爲120分。第一部分爲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6分。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44分。第三部分爲寫作,半命題作文:一個的微笑,共50分。

綜合整套試卷,試題以新課標和中考考綱爲要求,以教材爲依據,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和實際能力運用,並進行恰當遷移。題目難度適中,對初一學生在前半學期語文素養的形成可作一個階段性檢測。

二、考情分析:一般。

三、試卷得失分分析。

在“選擇題”部分,下設13個小題,總分爲26分。第1-11小題主要對學生課堂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檢查,包括對字詞及拼音的書寫、對具體語境中詞語的理解、以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分率爲67%,失分最多的是第11小題。第11小題是選擇題,易錯點在選出“表述不正確”的一項,及對選項“《論語》的作者是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的明顯錯誤做出判斷。學生大多由於看題不認真,或是上課不認真,沒聽講才做錯。

在“非選擇題”部分,第19小題是對古詩文的背誦及默寫進行檢查,總分爲6分,所選爲課內常見名句,滿分率卻爲1.5%。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會背,但是容易寫錯字,不得分或者背不熟。

閱讀理解下設1篇課外閱讀,1篇課內閱讀,分別爲《面對秋陽》和《我的母親》,總分24分。這1篇課外閱讀,主要立足於原文,在原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感知,難度不高,得分率較高,爲80%;1篇課內閱讀,主要考察對中心語句的理解以及對字詞的理解和賞析,難度也不高,得分率較高,爲82%。

在“寫作”部分,總分爲50分。其爲半命題作文——一個___的微笑”,選該題的學生大多能把握寫作的中心。本次作文整體情況不甚滿意,能得到優分的.學生比較少。從寫作實情分析,大部分學生寫作能力較差,不能認真審題。同時,一部分學生書寫不太工整,語言表達不流暢,結構思路不清晰。

四、存在問題分析。

1、基礎題失分的原因:

①學生上課不認真,沒有做好相關的預習和複習工作。

②學生對字、詞的掌握不紮實;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較差。

③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理解、運用和表達能力存在差異。

2、課外閱讀失分原因:

①學生缺乏對文章的整體把握。

②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能力較差;

③有些學生雖然答題方向正確,但語言組織能力差,表達不簡潔,不明確。

3、作文存在問題:

①個別學生字數不足,書寫潦草,塗改較多;

②審題不到位,要麼立意不深,內容分散。

③有的學生開頭廢話一大堆,切題太慢。

④不能根據中心有效地選擇相對典型的材料。

⑤內容不夠具體,記流水賬的文章較多。

五、改進措施

1、注重基礎。重抓知識的落實,特別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理解、運用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2、要重視課內閱讀的教學,課外閱讀的拓展,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和個性化閱讀,拓寬課外閱讀,儘量擴大閱讀面,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對規定閱讀的名著要作必要的指導,提出具體的要求。

3、紮實抓好寫作基本功訓練。結合單元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作文題目,儘量避免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學會觀察生活,表達生活,抒發真實情感。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能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準確、生動、得體的語言記敘所見所聞,表達所思所感,加強“記敘“能力的培養。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5

核心提示: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爲重點,以誦讀、品味爲手段,以學生選曲吟唱爲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圖通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就以“黯然神傷者,唯離別也。”入題,要求學生說出以前學過的一些關於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句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一種很好的複習,又爲本課的創設作鋪墊。結果有的學生說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有的學生說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課堂氣氛活躍熱烈。

 二、朗讀環節: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以朗讀爲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對於學生朗讀的指導,我不是硬性的示範,而是用提問啓發的方式來進行。我問學生“對長亭晚”,該如何劃分節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念”字是什麼意思?這時該怎麼讀才識合適的?“今宵酒醒何處?”既然是個問句,要不要停頓。學生很快的豁然開朗。

三、意象與語言環節: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後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如謝予舜同學解讀“寒蟬”,能夠把寒蟬的兩層內涵(一是透露季節是秋天,而是渲染悽清冷落的離別氛圍)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爲了什麼。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里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爲主。

四、手法環節:這個環節的實現,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結合語言的講解。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動作神態細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設問,“年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虛寫等,這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說是順暢的。

五、明情環節:很多學生都知道是“傷離別”,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問學生“自古”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要加這2個字,引導他們思考詩作的情感範疇。

六、修正作業:上課之前,我佈置了預習作業,上了課,尚有3分鐘,我要求學生自己修改預習的作業,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錯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寫的不夠的,要補充。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尚有一些我還沒有兼顧到的問題,比如:

1.詩詞的教學,向來要求以讀帶悟,要求教師一定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實的情感注入進課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課堂融爲一體,以自己的範讀來感染學生,但是由於教師本身的朗讀素質和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朗讀不夠充分,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這一點,作爲我的弊病,以後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課堂上,儘管有學生的活動,但是大多以教師的引導爲主,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後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3.課堂上學生的鑑賞表達較少,因此我設計了修正作業的環節來補充。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6

今年教七年級,讓我這個原來對新課程投入不深的人,終於進入了新課程的大門,應該說,我是滿懷信心與希望,因爲在我原來的理解中,新課程的課堂是由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師只要作適當的引導就可以了,那教師不是很輕鬆?聽了一些公開課,感覺也是如此,課堂上氣氛是非常活躍,教師講的也不多,學生自己探究,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重點問題,不是說“三個臭皮匠,頂得上一個諸葛亮”嗎?何況我們有那麼多的“臭皮匠”。所以,課前我的準備可是非常輕鬆的。

帶着這種想法,我進入了課堂。我們七年級第一課是《在山的那邊》,第一堂課,我讓學生讀課文,由於先聽了課文的錄音,所以學生朗讀也很投入,這一步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滿意。接下來,就進入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環節了,我請學生先自己仔細閱讀課文,然後將自己有疑問的內容寫在紙上,學生都很認真地完成了,接着,我請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剛纔小組四位同學提出的疑問,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不能的,就等下全班討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非常熱烈。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接下來該是答疑了,課前我準備了好多比較重要的問題,就等學生提出來了,我以爲學生再厲害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就請學生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時學生的手舉了起來,我嚇了一跳,那麼多的問題?首先,我請了一位叫陸婷的女同學,她提的第一個問題就讓我吃驚不小,她問:“老師,既然說這是一首新詩,那新詩的奠基者是誰?”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腦子飛快地轉着,終於我也不是太確定地告訴她應該是郭沫若。學生的這一下可將我嚇了一跳,心中不由地暗叫僥倖。接下來的問題更使我感到學生了不起,那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問題是朱暉提出的:“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險阻,那我們知道比山更可怕的多的是,比如非洲的原始森林,還有沼澤,還有許許多多,把他們比作困難不是更可以看出克服困難的艱鉅嗎?”我不禁豎起拇指,說:“這問題水平真高。”朱暉笑了,同學們也投以敬佩的目光,而此時的我倒有點爲難了,我該如何回答呢?是否就讓學生自己討論?我決定先讓學生討論一下,趁這時間我自己準備一下,要講得讓學生服氣。

學生你七嘴八舌地說着自己的見解,最後,我總結了,我說:“我們可以用剛纔的非洲原始森林、沼澤等來象徵困難,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山更熟悉更切近我們的生活。用山來象徵困難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看到學生都不由自主地點點頭,我也舒心地笑了。我意猶未盡地請同學們再來提問,可學生居然說他們的問題都解決了,我不僅有點傻了,這樣的話,我如何將我要給他們講的內容講給他們聽那?我原來以爲學生總有解決不了的。這可怎麼辦?我靈機一動:“下面請同學將你們小組討論的,你們以爲很重要的、或者你們覺得解決得最得意的問題展示出來,讓老師和大家見識一下好嗎?”這一下,可熱鬧了,一隻隻手舉了起來,各組同學爭先恐後地要求發言,結果真的將重要的問題都解決了,這下我的目的達到了。

通過這堂課,我徹底改變了原來對新課程的看法,現在我知道其實新課程對於教師的要求是高得不得了,有時我們開玩笑說,新課程需要我們教師每人都是全才,每人都是百科全書,確實如此,現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的許多問題,在原來的傳統教學中是不可能出現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充電,積累,這樣才能擔負起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教育的責任。以前老說教師應該是一瓶水,現在,我覺得我必須是浩瀚的大海。《新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隨想》這一教學反思,來!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7

本文是篇講讀課文,第一節課重點是複述故事情節,第二節課重點是學習文章的寫法,如環境的渲染、情節的鋪墊、心理的刻畫,細節的描寫,以及全篇文章的先敘事後抒情的行文結構。

此課,本人認爲在以下幾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字詞的鞏固方面,學生在齊讀課文之後,我給了學生兩分鐘時間看文中註釋和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接下來我迅速讓學生完成“同步訓練”中1、2題,搶佔時間,減少學生課外做“同步訓練”的時間。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復述時,我因時因地制宜,我先傳達一個意思給班長(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長告訴學生今天第七節課下課後周寄生和通學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師組織看電影,明天、後天由老師組織文體活動,所有學生趕到星期天晚自習。),這樣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複述的重要性及其要點。三是在具體複述時,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講臺當着全面學生的面複述,我而是在組內面對面複述,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擴大,真正形成了全員動起來的局面。

在教學時本人也有點困惑,教師有時一圈又一圈的.提問,我們是否可以用試題的形式來讓學生來寫,因爲學生閱讀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答題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課堂上非常活躍,老師的每個問題,他們總能迎刃而解似的,結果一到考試,閱讀得分卻相當低,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閱讀分數,本人真是有點困惑。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8

這是第二次講《春》這一篇課文了,雖然準備得很齊全,但還是覺得有些缺憾。

第一,課堂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因爲時間的關係,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並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應該說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

另外,在進行引導點撥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總害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幹,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於學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今後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而在九班上課時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不會傾聽,孩子們很積極,一個個都急於表現自己,聽別人發言時顯得煩躁不安,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別人說的什麼。這是課堂大忌,表面上看熱鬧異常,實際上毫無收穫。我不斷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效果並不明顯。這就需要在平常每一節課中不斷強化傾聽意識,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聽也很重要,不僅是對錶達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不過,發現缺憾是爲了更好的進步,加油,我不斷告訴自己!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9

本學期,我進行了《化石吟》的公開課教學,課後,結合本組老師對我這節課所做的評議,我對本節課也進行了較爲深入的反思,以期能促使本人今後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現做反思如下:

本文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目標應是在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內容,體會感情;理解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並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難點主要定位爲: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一以貫之執行了這幾項教學任務,也基本上收到了預期效果。應該說,這幾項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比較到位,我在課堂上也儘量努力嘗試進行了一些突破;其次,在導入新課以及對拓展延伸性問題的設計時,本人進行了較爲精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本人歷來提倡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字詞教學;最後,本人認爲,作爲一個語文教師,老師在授課時應能融入自己的激情,從而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這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許也正是本人在現在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深有感悟的一點。

誠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也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有待在今後的授課中不斷改進提高:首先,在課件的使用上,因諸多條件的限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導致課時安排太過緊了些,沒能更充分地安排落實好各項教學程序,對有些問題的展開也不夠充分些;其次,在重難點的突破上,顯得還是不夠全面深入些。本人將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爭取不斷努力完善自己,以期能更加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裏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爲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着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爲“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爲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爲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爲,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爲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爲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爲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爲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讓我對七年級新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基礎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在這節課上我決定採取不同於上一節課的教法。首先,我讓學生將選文中難懂的段落、詞彙劃下來,然後小組內探討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全班解決。這一環節後,幾乎整篇選文都被劃了下來。由於選文內容重複的比較多,所以最終需要解決的詞語並不多。於是,我將這些全班同學都沒有解決的詞語在黑板上給註解了出來,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記下來並記住,然後開始通譯全文。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教室內活躍了起來,都積極認真地開始看書、翻譯、學習。等學生都靜下來的時候,我開始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先小組內相互檢查,再各小組間展開競爭檢查,再由課代表主持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的競賽得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效果也不錯。這一堂課,我感覺到比較滿意。

我的反思:1、特別是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低,我們教師要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進行施教,教學效果就會好學多;

2、七年級新生剛從小學轉入初中,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都有待於改變,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儘快地適應初中的生活;

3、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得當。不同的學生、班級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裝着每一名學生。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對一個個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們倍感肩上的使命神聖。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分析學生、發現學生時,我們總能找到適合教好他們的方法;當我們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思考他們的需要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純真與可愛。讓我們靜靜地思考,讓思緒輕輕地在每一個可愛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鐘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幾乎花了一週時間,總算把《論語十二則》講完了。我估計學生的學習也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背誦、字詞的解釋上面。怎樣把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吸收並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去,確實是一個難點。在課堂上,我在講每一則時,儘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學習實際談談體會,如文章中談到的學習複習法、學思結合法在大家的學習中是否在運用,如果還沒用,是否現在可以去嘗試一下等。

在這十二則言論中,對個人的道德修養方面也談論的.很多:寬以待人、誠實守信、安貧樂道等,在講這些道理時,我儘量穿插一些故事在裏面,但總感覺自己知道的太少,都是一些舊故事,學生聽得興趣不大,讓他們自己說,卻又開不了口。語文教學中,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能開口說,且會說,不是一日之功。總之,《論語》是講完了,怎樣學以致用,還是盲點,程子曾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但願我們的學生讀了,能有一點點收穫。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而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爲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在課堂討論中,我還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

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反思過後,發現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本課件設計意圖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容量,節約時間,提高教育教學速度,使學生充分利用視覺、聽覺,通過實踐去獲得知識,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多種器官進行學習。達到用時少,效率高的目的。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4

核心提示: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播放《白龍馬》時,很多學生跟着和唱,對融洽氣氛起了一定作用。馬的動畫以及影片對學生感受馬的.形象起了較大的作用。

不足應在語文教學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教學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比較內容易接受,因爲在新課程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瞭解學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後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在七(7)班上課時,因沒有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上課過程中顯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做到能讀、會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讀,養成很好的閱讀賞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說,語文課堂從大程度上就是讀得課堂,讀好書是上好每一堂課的保證。而七(7)班卻沒有給他們時間,加之課文較長,讓他們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閱讀導致情況不夠好,致使有些學生不敢起來回答問題。另外,這個班的孩子不喜歡高聲朗讀課文,所以在展示時讀得不夠投入,少“情”。致使個別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這一點是我以後課堂上應該加強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