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用兩個課時上完了,感覺還比較好。因爲這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究性學習的好習慣。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讓學生寫下來。

在反思中,也發現有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紮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啓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爲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於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依照寓意來佈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瞭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範例三《蚊子和獅子》教學的反思這節課給我們的啓示遠遠不止課前的預設和課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及其如何應對。而教者僅從這兩個方面去反思是不夠的`,也許,對教者來說,最得意的莫過於由課前的預設走向動態生成,以及在動態生成中的“機智應對”,這是否是最得意之筆姑且不論,僅從課堂教學的有效來看,教師的教學言與行有沒有值得反思之處?哪些言行有效,哪些言行無效?這倒是直指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秋天》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後接觸到的第三首新詩。和前兩首相比,這一首,更加註重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表達。詩不長,僅三節。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詩人將視野投向農家生活,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在明朗純淨的詩意中表達了對秋天、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之情。全詩以“秋”爲主軸,平行地展開三幅畫面。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學生對於秋天的認識比較少,因爲溫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氣候特點,秋天的季節特點並不明顯,而對於生長在城市裏的學生來說,農家的秋天更是遙遠,所以如何增強學生的對秋天認識,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秋意,感受詩歌所營造的氛圍,是本課要突破的一個難點。

本文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爲核心,本課主要採用多媒體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把信息技術運用於語文教學中,實際上是打破了傳統的“一書、一板、一粉筆”較爲枯燥的教學模式,而把優美的詩文、美妙的音樂、美麗的畫面等美好事物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並進而創造美。

這堂課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尋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聽秋天)——感悟秋天幾處環節。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語》配上一幅充滿秋意的唯美畫面,開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將學生的情緒帶入秋日的寧靜悠遠中,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在這片寧靜悠遠的秋意中正式上課,揭開了秋的第一幅畫面,我用帶着恬靜而又悠揚的曲子,用藍天、白雲、蜻蜓、稻穀等組成的FLASH動畫,用詩般的語言營造一個詩意的秋天,既讓學生沉靜在詩意之中,又爲下面學習詩歌、解讀秋天做好了鋪墊。假若用傳統的方式導入,是將秋天“講”給學生聽,那麼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進學生的心理。有了信息技術的加盟,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學生的情感就會隨信息技術在語言文字的海洋裏自由馳騁。

“尋找秋天”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尋找詩歌中有秋天意象的詞,通過對這些詞的`品味,通過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感受到作者所營造的秋天的意境,並品味到作者優美的語言。傳統的教學僅能依靠文字,解讀方法單一,學生會越學越枯燥,而我藉助了多媒體手段,介入圖片、文字、音樂,運用對比的手段,不僅讓學生欣賞到美,更讓學生在圖片與文字的比較中,在文字與文字的對比中,在不同音樂的選擇中,更深入理解文字。從而達到對詩歌語言的感悟。以第三節詩歌爲例。前兩節詩歌側重於描寫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節詩歌則重在寫人的內心微妙的變化、感覺,提升了全文的情感。而這種微妙的情感定要藉助於多媒體的手段幫助學生解讀。在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用音樂,因爲音樂最能走進人的內心。我用了兩首不同的音樂,一首是明朗歡快、情感激烈的樂曲,而另一首則是略帶憂傷,情思飛揚的《少女的祈禱》,讓學生在兩首具有強烈對比的樂曲中感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將詩歌中含蓄表達出的少女的思戀之情解讀出來。在這三個環節中,我始終以學生的朗讀爲基本步驟,用個別讀、配樂讀、朗讀評價、朗讀技巧指點、集體讀等多種朗讀方法穿插使用,在課堂最後以仍以學生的配樂朗讀爲高潮,避免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忽略語文所強調的文字本身。課堂結束時我將秋天進行到底,仍用詩文、音樂、圖片相配合,點出秋天在每個人的心裏。秋天遲早會離去,但秋天也永遠不會有終點。每個人的心裏都有着自己對秋天的理解,因而我讓學生將秋天的感受延續下去,在網頁上提供學生大量的與秋天的有關的圖片、音樂、文章等,供學生課後學習,豐富學生對秋天的認識,通過了解不同類型的秋天而逐漸形成自己對秋天的理解。上完課後,我有如下體會。

1.本課成功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這我想是本節課的最大特色與亮點,優美的、處處瀰漫秋天的氣息的課件,尤其適合詩歌的教學,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與體會詩歌的意境。優美的課件爲學生的品味、朗讀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課件用落葉、楓葉、藍天、白雲、稻穀、蜻蜓、果實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圍;用音樂渲染秋天的意境;對於學生提高興趣及體會詩歌語言和情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2.恰當使用多媒體介入圖片、音樂、文字幫助解讀。圖片、音樂、文字都不是單純地介入,而是運用比較的手段,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大量優質資源的提供,將課內延伸到課外。詩歌的語言不能過多地去分析,所以我藉助其它手段引導學生去體會。在三段的詩歌中,我分別藉助圖片、文字、音樂的介入,引導學生去體會、去品味。如在“看秋天”這環節中用圖片和文字相比較,圖片既表現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文字的刪減比較,學生馬上領悟到詩歌的意蘊;在“聽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兩種不同音樂的比較,學生既提高了音樂的鑑賞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的體驗。多種方法、多種角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

3.以朗讀貫穿始終,體現語文味。以朗讀爲主線,就避免多媒體教學中經常碰到的喧兵奪主的尷尬。使多媒體起到真正的輔助教學的作用。詩歌重在朗讀。本堂課以朗讀貫穿始終,在朗讀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後又能指導朗讀。每一節的朗讀指導,爲下文的朗讀作鋪墊;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相輔相成;最後的配樂朗讀又使整堂課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與自信心。朗讀與品味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4.尚缺少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指導。課堂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還是缺少學生寫的能力的培養。這首詩歌的形式學生比較容易模仿,若能在課堂上展開,讓學生查找到不同的關於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學生對秋天的全面的認識,接觸到不同類型的秋天。然後再讓學生寫寫,這樣就能昇華學生的情感,並將之表達出來。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山市》作爲教讀重點篇目,要求學生背誦釋意,能解釋重點詞語。課堂上以課件形式展示《山市》的相關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但也分散了一些注意力,因此有部分學生對重點詞語、課文翻譯掌握不牢。如何既提高學生興趣,又能抓住知識點,是一個大問題。教師在這方面確實應考慮:課件是否實用?如何使用課件才能讓學生不只是看熱鬧,而是要看出門道?解決好了這些問題,才能使課件真正發揮作用,不會造成課堂活了而知識點卻放過了的情況。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在上這一節課之前,我曾設想着用最簡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教學任務。我想既然是古文,又是一則寓言,我就採用了“讀準字音—讀懂文意—讀透寓意”三大板塊來完成。怎樣讓學生能輕鬆讀懂字音、且又能“動”起來?我是這樣做的:先讓一名學生起來朗讀課文,然後讓其餘的學生指出需要糾正的字詞,老師再補充學生點不到的重點字詞,齊讀字詞,再齊讀下課文。這樣就完成了第一板塊。但在實施起來,能主動起來糾正字詞的只有兩名學生,我只能幫着提出其他的字詞,感覺學生對於這樣的糾正沒有激情。接着我讓他們劃分句子的節奏,先教學生劃分第一句,然後按方法再劃下去。這一小塊費了好多時間,導致下面的的“讀透寓意“這一板塊我只是淺點即止,沒有引導着學生深入體會。課後我也覺得這一小環節確實做得太多餘,指導老師們都認爲只要學生讀書沒有破句錯句就不必要去劃分節奏,我純粹是爲了劃節奏而去劃節奏。我覺得劃節奏這一小環節要是處理得合理,下面的教學我會做得好的。

“讀懂寓意”第二板塊,我採用了“合作交流”提出質疑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三條求助熱線“1、註釋或工具書2、同學3、小組長用紙條的方式記錄下來送交老師”來完成。我以爲學生通過註釋、工具書、同學和老師解決本文的文義應沒問題,但討論的時候,學生沒有熱情,漫不經心的.,且交到我手裏明確需要解決的重點句子也沒多少,於是解決重點句子後,我滿懷信心,讓他們概據課文內容來弄個講故事比賽,適當加入一些表情及心理特徵等。但講故事這一環節弄不上去,當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對課文內容還不夠明白,一名女生上臺講後,男生沒人肯上來,當時時間也差不多了,這一環節就這樣被我忽忽帶過去了。一下子轉到了“讀透寓意”這一環節。因爲時間的關係,我只是讓一二名學生說說“禍福之間的關係,它們之間能轉化嗎,是不是一定能相互轉化?”,並沒有深入去探討。

整節課下來,自己感覺很不爽,覺得哪個環節都銜接得非常彆扭,生硬,自己的語調沒有親和力,難讓學生走進狀態。總覺得學生有些放不開,或許是跟我引導的問題有關,或許也跟我個人魅力有關,或許…,總之,很困惑。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今天,文科組的所有老師評論了《再塑生命的人》課堂設計,近而,我做了如下反思:

1、在遊戲導入環節,還是比較粗略,沒有注意細節,如果加入更多細節,可以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

2、對於教材的挖掘度還是不夠,備課經驗欠缺,忽略了“單元目標”,還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教學特點。

3、每個環節的緊湊度還是不夠,不能一步步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不能更好的體現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式。

4、自身語文素養的欠缺,對課文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在設計課堂環節時不能體現“效率”之所在。

通過各位老師對我中肯的評價,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做到:

1、在備課時,對於各個環節,深思熟慮,然後進行設計。最好在備課時能多方面考慮,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審視。

2、注重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在課堂上注意採用默讀的閱讀方式,還要注意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深情。

3、在每個環節的設置上,儘量用精簡的`語言貫穿,形成一條線索,讓學生順着線索自主學習,不要將我的思想強加給他們。

4、對於語文素養的欠缺,需要時間來補救,首先從課本開始,在不懂的地方,翻閱資料,或者求助學校優秀老師,一步步改進。

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自己。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也會佈滿荊棘,但我會學習海倫的精神,讓自己越來越強,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學期初開了一節課,在702班上了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對於像我這樣的青年教師而言,自認爲一天的準備時間尚嫌不足,雖然這只是自己學校內常規開課,談不上什麼級別。

整個課堂的生成和預設並沒有出現太大偏差,如果以兩年前剛上講臺時的標準來看,能夠將一堂課講下來就很不錯了。但是已不能用兩年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了。對於課堂,總有些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雖說粗淺,總還是結合自身實際的。在此僅就課堂流程談談自己的感受。

整個課堂,能夠按照課前的準備和認識落實。這確實是一篇有一定難度的文章,主要體現在課文內涵的把握上。《紫藤蘿瀑布》有着較爲深層次的情感,而且沒有在文章內直白地表露,教師對課外知識的引入就需要把握分寸。對作者弟弟的死亡這一事件的引入上,我做到了繁簡適中,既不讓講解佔去過多的上課時間,又要學生能很好地把握情感。

但我在對“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一句的展開時花費了過多口舌,不但沒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且這個問題較爲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課文主題的把握。我的講解就沒能很好地展現課文的積極面,對過往生活及社會環境分析過多,不但沒有必要,也偏離了課文中心。經過反思,我覺得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一定要準,並以準確的認識全面指導課堂。

其他方面,我的課堂結構過於緊湊,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能會跟不上,對基礎知識的'提點不夠,令整個課堂感覺太“素”。在討論人生感悟環節中,除部分小細節需再改進外,整體把握尚可,學生氣氛得到調動。教態:與學生交流的態勢不夠,似有自說自話之感,目光和學生的交流有所欠缺。對人生感悟的討論,要學生能談出自己的理解,實現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這也很能體現教師的功底。

不管如何,通過課堂還是能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也認識了自己在兩年內成長的情況。希望自己能通過日常的教學成長起來,形成自己的課堂風格。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求生、磚縫冒苗、靜聽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於是,我設計了:創設情境,複習事例導入;自讀課文,專題研究;品讀課文,感悟語言;創設情境,理解生命真諦;課內拓展,昇華情感;配樂朗讀等幾個教學環節。

在教學片段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遇到什麼困難?你會如何選擇?讓讓學生手撫胸前,靜靜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麼?這些話使學生設身處地爲種子擔憂,爲作者感動,同瓜苗一起抗爭,爲自己鮮活的生命而驚喜。這樣,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經水到渠成了。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我在學課文時,請學生說說怎樣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怎樣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虛度年華?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見聞。之後,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後,學生紛紛各抒己見,一個個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堅強而精彩”等。我趁熱打鐵,趕緊又說:“那麼既然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該怎樣好好使用生命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存在不足:

課始,由於緊張,過渡語不夠簡練,有些重複,有些關鍵的教學環節忘記進行。不能夠充分的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全員參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根據語文工作室教研安排,我上了一節《景物描寫》的作文指導課,讓學生深深認識到在作文中運用描寫的重要作用。

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幾段有景物描寫的話,讓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並體會其作用。 然後讓學生讀幾段景物描寫有毛病的話並改正。如:來到公園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鬱悶,並覺得有點累,便坐在一塊石頭上休息。舉目四望,天上漂浮幾朵悠悠的白雲,陽光雖不太熱情,卻也因此更明媚。一陣風吹來,竹葉輕吟,楊葉歡唱。我苦惱極了,於是閉上了雙眼。這時媽媽的叮囑聲在耳邊迴響起來:“競爭的年代,英語至關重要,決定着你的前途和命運,你一定要‥‥‥”可現在,我這66分的成績,怎麼有臉見父母呢? 毛病:景物描寫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修改:仰望天空,空中漂浮着淡淡的薄雲,太陽的臉陰沉沉的;俯視山間,那些曾經快樂的竹子和楊樹也都不聲不響,憂鬱的站在山坡上。

我又讓學生給一段話添上幾句恰當景物描寫。如:第二天,我揹着新書包,邁着輕快的腳步走進校園。(甬路邊的行道樹向我頻頻揮手,木棉花對我笑眯了眼,綠籬上的喇叭花也驚奇睜大了眼睛望着我。)“我有新書包了,我有名牌新書包了。”我在心裏呼喊着,挺起胸膛,腳步更輕快了。

一個風雪之夜,我感冒發了高燒。媽媽焦急地給在單位值班的爸爸打電話,可怎麼也打不通。她想找街坊幫忙,可到了門口又回來了,她是怕打擾人家休息。昏迷中,我看見媽媽在屋裏轉了一會兒,就毅然的背起我,奔向醫院,(

狂風捲着雪片,像一頭髮怒的雄獅,搖鬃甩尾,張牙舞爪地向媽媽撲來,不停地用它那尖利冷酷的利爪,撕扯着媽媽的頭巾和衣服,抓撓媽媽的臉。)匆忙中,媽媽滑倒了,和媽媽一起倒在地上的我不停地哼哼。這時媽媽脫下她的大衣,裹在我身上,又費力地將我背起,在刺骨的寒風中,她只穿着一件單薄的毛衣,揹着我,艱難地跑向醫院。

再讓學生欣賞《故鄉》中的對閏土和楊二嫂的`外貌描寫和語言描寫,讓其體會其作用。接着給學生欣賞一段教室停電的場景描寫:燈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變得一片黑暗。差不多與此同時,“啊—”,幾十個同學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喊叫。這喊聲裏有驚詫,有嘆惋,也有憤怒。頓時教室裏嚷成了一鍋粥。“早不停,遲不停,偏要在這個時候停,真見鬼!”“距離中考只有418小時了!”“電老虎可真不長眼!”“同學們,安靜點!”這是班主任王老師的聲音。教室裏漸漸恢復了平靜,“你看外面多美啊!‘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爲什麼不到外面去賞月,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呢!”被譽爲“詩人”的張偉提議。“好!”很多人表示響應,一個一個走出了教室。這時,有人點燃了一支蠟燭,幾個女同學開始聚在燭光下繼續看書了。”在這段學習生活場景和自然景物描寫中活畫出學生們對停電的埋怨和對時間緊迫的無奈及忙中抽閒欣賞月色、放鬆心情的愉悅心情,描寫真切、到位。

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堂上訓練:1、自設情境,通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精神品質。2、自設情境,通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情感。3、自設情境,通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某種心理。

本節作文課雖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但已讓學生初步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閱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薰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新的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學目標過程化、教學設計意向化、教學組織合作化……特別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執教過程基本上體現了這些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我最大的收穫是找到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說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失控,如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這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學生收效甚微。那麼到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我想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不就是課標爲我們指明的方向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他們獨自或合作找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是完全可能的,讓他們講出自己從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從教學實際來看,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適當放手,讓他們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那麼語文教學也就不會再是我們語文教師心中永遠的痛。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雖有嘉餚》這篇課文選自十三經之一的禮記,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係,文章開頭運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法,將嘉餚和至道進行類比,提出了學習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接着探討教與學的關係,只有學習了,纔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的.可能。教人之後纔有可能發現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過來才能不斷地鑽研、提高,得出了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這樣一個道理。

學習的確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實事求是,一點兒也不能馬虎,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諸行動,通過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正確與否。

所以,上這一課時,我對翻譯課文這個環節做了嘗試,要求學生給同桌翻譯,當一回老師。之後再結合課文內容談體會,效果較好。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生命生命》是臺北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

再教本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本組課文中的《觸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兩篇文章,已經有了對生命的一些認識。源於對《觸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靜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樂觀面對”和《永生的眼睛》一文“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感悟,因此教學本課採用“聽──尋──悟──背”四個板塊,以達到“在讀中思索,在悟中昇華”的效果,從而完成對本課的教學。

這節課的目標擬定爲: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標2和目標3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4、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怎樣才能使生命有意義。

從教學過程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爲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背讀,積累好詞佳句作儲備。整節課,書聲朗朗,讀味十足。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在本節課上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無論是自讀自悟,還是小組合作,教師只是作爲一個導演,主要學習任務由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學法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作“圈點批註法”“小組合作探究”“規定答題句式”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儘管本節課有值得高興之處,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爲:

1、教師有些地方的啓發不到位,導致學生“知而無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

2、教師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爲完成教學任務而硬把學生往即定的步驟上拉,使得某些問題探討得不夠深入。

3、教學輔助手段準備不到位,未能給學生以視覺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探討有“貼標籤”之嫌。

雖然教無定法,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儘量避免以上問題,準備從這幾方面入手:

1、備課時除了備教材,還應備學生,並且儘可能設想課堂上會出現的狀況。

2、考慮學生的實際,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可以“跳起來摘桃子”,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思維。

反思的目的是爲了更好的爲教學服務,本着教書育人的宗旨,我會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盡最大能力彌補“教學這一門有遺憾的藝術”。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過多地分析、講解,結果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參與的程度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爲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覆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當然,通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覆研讀課文,並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以後在這方面要多努力。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而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爲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在課堂討論中,我還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

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反思過後,發現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本課件設計意圖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容量,節約時間,提高教育教學速度,使學生充分利用視覺、聽覺,通過實踐去獲得知識,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多種器官進行學習。達到用時少,效率高的目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皇帝的新裝》是安徒生先生的一篇童話,教授這一課時,我大膽地運用了一種新的教學法,即是上課一開始就較全面地對這篇課文的有關問題提問,然後再回轉來讀書、補充完善、鞏固、加深。

鐘聲響過,我就走進了教室,問:“同學們《皇帝的新裝》都讀過嗎?”生:“讀過。”師:“好,那下邊我檢查一下同學們掌握的情況。”分別提了如下的問題,括號內爲學生所答。師:本文的文體是什麼?(生:童話。)師: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作者安徒生其人其事。(生:答案略。)師:請一位同學複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梗概。(生:答案略。)目的是熟悉課文,爲下邊的提問設伏,或曰鋪墊。師:本文這個皇帝的特點是什麼?(生:愚蠢,愛好虛榮。)師:**爲什麼行騙能夠得逞?(生:抓住皇帝及大臣們的虛榮愚蠢的特點。)師:爲什麼皇帝要選派一個誠實的老大臣去看?(生:派誠實的老大臣去看**織的並不存在的布,回來尚且說謊,騙自己,騙皇帝,其他的大臣們就更不消說了。這樣寫更能揭露統治階級的愚蠢、虛僞。)師:皇帝在選派這位誠實的大臣之前的心理活動怎樣?說明了什麼?(生:前一問答案略。皇帝的心理活動說明了他心虛,害怕也不稱職。)師:後來又派了一位誠實的老大臣去,這樣寫的表達作用是什麼?寫法上有什麼不同?(生:這樣寫的表達作用是進一步表現了皇帝心虛怯懦。寫法上是略寫。)師:後邊接着又寫了皇帝親自圈定了一批人去看**織布,如果不寫這部分行嗎?(生:實際上是從更深更廣的角度來揭露。)師:最終的騙局的揭穿,爲什麼要由一個小孩的口來說出?(生:小孩子天真無邪,說的話更能揭穿其騙局,暴露統治者的醜惡本質。)師:本文語言上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生:幽默、諷刺)師:最突出的'修辭方法是什麼?(生:誇張。)……

在回答中,同學們興趣盎然,爭先恐後,整個課堂氣氛熱烈積極,課文基本得到了解決。接着我讓同學們翻書,再讀課文,要求進一步加深鞏固,方法是圈點勾劃批註。其二,提出問題。其三,限定時間完成,鼓勵競爭,相互間展開競賽。看誰讀得最認真,速度最快,收穫最大,提的問題最好。有明確的要求,又有強烈的競爭氣氛,所以學生們讀得特別認真,全場雅雀無聲,全神貫注地進入了課文中。結果只用了一刻鐘多點便全部解決了課文,老師、學生都感到特別輕鬆,那是因爲緊張快節奏的教學把同學們緊緊地沾住了;也是因爲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同學們產生了特別的學習興趣;更是因爲時間用得少而收穫特別大,怎麼會不輕鬆愉快呢!

最後乘同學們的興趣甚濃,我佈置了一個寫作題《<皇帝的新裝>後傳》(正題),“皇帝的遊行大典結束後”(副題),並作了如下的提示:

1、受了騙的皇帝回到皇宮,他會想到些什麼?有怎一番表演?

2、大臣、隨員們在這種尷尬局面下又會作怎樣一番表演?特別是那兩位老大臣又會對皇帝說些什麼?

3、全城的老百姓又會怎麼議論這件事?

4、最終**們呢?結合課文合理的想象。

“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濃厚的學習興趣,回味無窮的結尾。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創作欲,幾乎有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勁頭。寫作鞏固和加深了課內知識,也深化了開去,將讀寫緊密地結合了起來,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