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產生學習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爲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我就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的方式,用形象的肢體語言來再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採取這種方式:

一是,寓言本身故事性強,情節簡單,適合學生表演;

二是,讓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進行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三是,可以通過形象的語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利於正確的理解寓意;

四是,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是,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

在課前我佈置女同學完成這個教學環節,同學們就在科代表的主持之下,精心策劃,分工合作,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她們採取啞劇的形式,還準備了道具,表演很成功,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作爲初一的學生這是很難得的,而且學生很有興趣上臺表演。從課堂上其他同學的反應來看,學生都比較喜歡這種形式。因此師生就在一種輕鬆、融洽的氣氛中開始了課堂學習。

因爲這則寓言故事情節簡單,寓意不難理解,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中設計了兩個小題目,訓練學生用簡單語言概括故事的內容,培養學生從文中找出關鍵的語句並能分析提煉出寓意。我抓住了“凡是”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認識到遇到厄運具有普遍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對自己遭遇苦難有足夠的精神準備,切不可懷僥倖心理,認爲苦難只會落在別人頭上。這個教學環節進行得很順利。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執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後,回顧整個過程,確有許多值得反思之處。

這一課,篇幅並不算太長,但內容很難理解。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談論生命問題確實有點勉爲其難。更多情況下,學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實的感受,而這又恰恰是教學中極力強調的。缺乏對生命的真實感受,無法引起共鳴,那麼教學將會是失敗的。

在備課的過程中,最初的考慮是讓學生大量收集有關的資料,通過資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義。在試教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理解缺乏基礎。儘管他們擁有很多的資料,如海倫.凱勒、貝多芬、張海迪等人的事蹟,但這些資料只是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對理解的幫助並不具備更多的意義。

讓學生談感受時,學生也只是簡單地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羅列出來,顯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漸地,在老師們的指導下,選擇了一個突破點,那就是緊緊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蹟,將課文與作者的生命歷程之間建立聯繫,引導學生在感受課文內容的同時,走進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寫出的這些語言文字中蘊涵的對於生命的思考。

教學中,通過第一個課件展示了杏林子命運中的不幸,同時點出她的堅強,引導學生感受文中前兩個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飛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學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選擇這樣的事例,完全是出於對自己生命的思考。這樣一來,既讓學生感受了語言文字,又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心,並和自己的心產生共鳴,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

第二個課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在如此艱難的生命歷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實在令人敬佩。這樣,文章最後兩個段落中的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起來就好了很多,學生在談如何“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時,也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在教學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處理資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學中,如何根據教材特點處理教學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篇課文是這一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整個單元都是有關生命的。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前兩課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這一課,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前兩課的理解更好地與本課的學習結合起來,學得更深入,這是一個難題。學生的思維我們可以引導,但並不由我們決定。在教學中,我採用的辦法是讓學生談論“你還知道哪些像小飛蛾和小瓜苗這樣的生命”,在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繫前兩篇課文來談,從實際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並不是泛泛而談,都能夠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繫有針對性地說出自己的理解。看來,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立足單元,抓住課文前後之間的聯繫,從整體上理解內容,領會中心,是一種較爲紮實有效的辦法。可惜,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常常忽略這一方面。

其實,在最初選課的時候,只是出於對這篇課文簡單的喜歡。在備課的過程中,在老師們的指導下,越來越意識到文章帶給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餘,才逐漸領會到更多更深層次的東西,繼而,才能夠將自己的這種理解滲透到教學中。我想,一節課所呈現出來的表象固然重要,備課的過程更重要。這一過程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備課,是一種對於作者的重新審視,也是一種對於自身歷程的回顧與思考。這一方面帶給我的巨大沖擊至今仍強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識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因爲有資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想開去。然而,一個突出的問題隨之而來。當學生充分想開去的時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從閱讀中想開去,是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把握內容和中心,能夠想得開去,還應該能夠收得回來。在實際教學中,當我引導學生想過之後,沒有注重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中來,以爲想過之後,學生就應該可以理解透徹了。後來想想,應該讓學生在想開去之後,能夠將所想的內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內容聯繫起來,並通過具體的字詞句體現出這種聯繫。這樣,理解會更深入。事後想起,這是本次最大的敗筆。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在教師小結語言的整體性、引導性上多思考。

教學之後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東西也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這樣的課,自己就會進步一點,對教學的思考會更深入、更廣闊一點,即使有時並不成功。能夠多想一點,能夠更全面一點,能夠更細緻一點,能夠更投入一點,也許,就會更好一點。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讓我對七年級新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基礎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在這節課上我決定採取不同於上一節課的教法。首先,我讓學生將選文中難懂的段落、詞彙劃下來,然後小組內探討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全班解決。這一環節後,幾乎整篇選文都被劃了下來。由於選文內容重複的比較多,所以最終需要解決的詞語並不多。於是,我將這些全班同學都沒有解決的詞語在黑板上給註解了出來,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記下來並記住,然後開始通譯全文。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教室內活躍了起來,都積極認真地開始看書、翻譯、學習。等學生都靜下來的時候,我開始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先小組內相互檢查,再各小組間展開競爭檢查,再由課代表主持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的競賽得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效果也不錯。這一堂課,我感覺到比較滿意。

我的反思:1、特別是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低,我們教師要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進行施教,教學效果就會好學多;

2、七年級新生剛從小學轉入初中,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都有待於改變,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儘快地適應初中的生活;

3、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得當。不同的學生、班級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裝着每一名學生。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對一個個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們倍感肩上的使命神聖。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分析學生、發現學生時,我們總能找到適合教好他們的方法;當我們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思考他們的需要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純真與可愛。讓我們靜靜地思考,讓思緒輕輕地在每一個可愛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鐘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從教十幾年了,上了無數堂課,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沒有一堂課比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它時常在我腦海中重現,提醒我藝無止境,自己的差距還有多遠。

那是教了幾年政治後重新教語文的一次競賽課,雖然是新教材,但我還是不慌不忙,心想,就憑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一堂課算什麼,隨便上什麼都行,我當時就選了《綠色蟈蟈》。應該說我還是用心準備了的,畢竟是第一次在學校上語文公開課,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步驟包括課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1、導語:從輕快的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想到森林、昆蟲,讓學生回憶童年時玩昆蟲的體驗,自然而然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放鬆、讓課堂活起來。然後,讓一兩個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要介紹好昆蟲並不容易,讓他們帶着任務來學習法布爾的文章,這樣學習目標明確,效果也會好的多。

2、資料助讀:讓學生了解法國偉大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知識是很必要的,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找資料的習慣。

3、速讀課文,培養學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本課生字詞較多,爲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並積累一些常用的詞彙,我準備了幻燈

片打算用一至兩分鐘的時間完成這一內容。4、精讀體味:我設計了三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學生自己說說喜歡哪一段文字,爲什麼?如果學生沒有動起來,就用第二種方案引導學生重點品讀“蟈蟈的聲音”和“蟈蟈捕蟬”這兩段,學習作者擬人、比喻、比較的寫法、生動的筆調。第三種方案出示3道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同樣的目的是品味作者生動的文藝筆調。5、合作探究環節,讓學生提出疑問,最好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點拔。6、課堂小結,讓學生說一說這堂課學到了什麼?如果學生能說出兩個層面的收穫,即寫作特色方面的和科學精神方面的,那就達到了教學目的。7、作業:模仿法布爾的寫作方法,選擇喜愛的一種昆蟲,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繪其外形、聲音和動作特徵。

但課卻上砸了,出人意料的糟,讓我始料不及。當時我思維混亂:怎麼會這樣?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結果草草收場。課後我冷靜下來分析原因,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差距,很多素質都不過硬。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一廂情願把教學過程想得天花亂墜,把教學方法設計得儘可能新潮,但卻沒有想到學生能否跟得上,如果跟不上該怎麼啓發,這一方面是因爲太久了沒教語文,對學生的水平有了陌生感,另一方面是自己違反了教學最基本的規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腳的,這是對

我不深入瞭解學生的懲罰。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一篇優秀的文章,能讓讀者精神明亮,《秋天的懷念》就是這樣的作品。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秋天的懷念》一文寫的是史鐵生雙腿癱瘓後,絕望中脾氣暴躁,認爲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母親已肝癌很嚴重,爲了讓兒子好好活,讓兒子去看花,爲兒子擋住秋天的落葉,但他全然不知,並只顧自己絕望,就在自己答應母親看花還沒能去,母親就永遠離開了,雖然理解了母親,好好活,但也留下永遠的`遺憾。

此文真情感人,一位精神明亮的母親,引領兒子走向光明……

二、備課過程

此次公開課,我進行了二次備課,笫一次我設計的內容:有讀,有品,有寫,但品與寫的內容是重點,考慮到初一學生尚小,理解能力不強,而且有一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現狀處於不同層次,我進行了內容分層:有作者的瞭解,字詞的積累,品讀文章中母親關愛兒子的細節,情境語段的書寫,這樣班級四組同學可以根據特長,找到自信,意在讓每一個孩成爲課堂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史鐵生。遺憾的是,他從21歲起,就坐在了輪椅上。更讓他痛心的是,母親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當他發現母親病情嚴重時,母親卻永遠地離開了他。他曾經在《我與地壇》中說:“那時的我,作爲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這份深深的懷念吧!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說一說: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說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爲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爲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閱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蘊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着眼點在於:(1)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裏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爲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本學期,我進行了《化石吟》的公開課教學,課後,結合本組老師對我這節課所做的評議,我對本節課也進行了較爲深入的反思,以期能促使本人今後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現做反思如下:

本文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目標應是在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內容,體會感情;理解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並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難點主要定位爲: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一以貫之執行了這幾項教學任務,也基本上收到了預期效果。應該說,這幾項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比較到位,我在課堂上也儘量努力嘗試進行了一些突破;其次,在導入新課以及對拓展延伸性問題的設計時,本人進行了較爲精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本人歷來提倡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字詞教學;最後,本人認爲,作爲一個語文教師,老師在授課時應能融入自己的激情,從而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這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許也正是本人在現在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深有感悟的一點。

誠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也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有待在今後的授課中不斷改進提高:首先,在課件的使用上,因諸多條件的限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導致課時安排太過緊了些,沒能更充分地安排落實好各項教學程序,對有些問題的展開也不夠充分些;其次,在重難點的突破上,顯得還是不夠全面深入些。本人將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爭取不斷努力完善自己,以期能更加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用兩個課時上完了,感覺還比較好。因爲這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究性學習的好習慣。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讓學生寫下來。

在反思中,也發現有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核心提示: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詩詞賞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容。在上完《雨霖鈴》後,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詞作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爲重點,以誦讀、品味爲手段,以學生選曲吟唱爲能力提升的切入口,力圖通過意境的創設以和師生共同感悟達到預設情感體驗目標,同時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抓意象,品語言,析手法,明感情”這五個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一些得失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就以“黯然神傷者,唯離別也。”入題,要求學生說出以前學過的一些關於離別的詩歌,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認不識君”等等。這些詩句都是以前學過的,重新朗讀,既是一種很好的複習,又爲本課的創設作鋪墊。結果有的學生說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有的學生說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課堂氣氛活躍熱烈。

 二、朗讀環節: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從讀詩入手。”以朗讀爲突破口,能較好的品味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讀一直是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讀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體會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因此,我就以學生集體朗讀、個人朗讀、教師帶讀的方式來進行。.對於學生朗讀的指導,我不是硬性的示範,而是用提問啓發的方式來進行。我問學生“對長亭晚”,該如何劃分節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念”字是什麼意思?這時該怎麼讀才識合適的?“今宵酒醒何處?”既然是個問句,要不要停頓。學生很快的豁然開朗。

三、意象與語言環節:我先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詩中所用的意象,然後要求學生調動所學來分析意象,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得非常積極。如謝予舜同學解讀“寒蟬”,能夠把寒蟬的兩層內涵(一是透露季節是秋天,而是渲染悽清冷落的離別氛圍)分析得很到位。有的意象,學生能找出來,但是分析不好,這時我能用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解讀,如“驟雨”,我問學生下驟雨前,天氣怎樣,人的感覺如何,詩人寫驟雨是爲了什麼。有的意象是學生根本不會,如“千里煙波”,這時也是以老師引導爲主。

四、手法環節:這個環節的實現,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結合語言的講解。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動作神態細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設問,“年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虛寫等,這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說是順暢的。

五、明情環節:很多學生都知道是“傷離別”,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古”二字。因此,我問學生“自古”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要加這2個字,引導他們思考詩作的'情感範疇。

六、修正作業:上課之前,我佈置了預習作業,上了課,尚有3分鐘,我要求學生自己修改預習的作業,看看那些地方是做錯的,要修改;哪些地方是寫的不夠的,要補充。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尚有一些我還沒有兼顧到的問題,比如:

1.詩詞的教學,向來要求以讀帶悟,要求教師一定不能只做客觀的引領者,而需要投入真情,把真實的情感注入進課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課堂融爲一體,以自己的範讀來感染學生,但是由於教師本身的朗讀素質和課堂時間的限制,學生的朗讀不夠充分,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這一點,作爲我的弊病,以後一定要加以改善。

2.在課堂上,儘管有學生的活動,但是大多以教師的引導爲主,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不夠充分,今後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給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們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3.課堂上學生的鑑賞表達較少,因此我設計了修正作業的環節來補充。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這是一篇演講詞,雖然屬於議論文的範疇,但是並不講究說理的嚴密性和思維的邏輯性,更多地是以某一種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情感打動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在指導學生學習本文時,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

一、文本教學:從朗讀中體會情感,並訓練學生聽讀並篩選信息的能力。

二、人文教學:在情境教學中讓學生理解真正的英雄的內涵。

對於文本教學,我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播放視頻,把學生帶入到悼詞的情景中,爲英雄的犧牲而悲痛;其次,運用聽讀的形式,讓學生再次感受情感。另外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比較注重說讀寫的訓練,聽的能力並不能得到施展。於是我就依據英語的聽力訓練,帶着幾個問題去聽讀,篩選自己有效的信息。同時實現單元目標抓課文主要信息,概括要點。因此我又設計了概括七位宇航員的事蹟或性格,從中總結英雄的精神品質,過渡到對英雄內涵的領悟。

對於人文教學,不能依靠空洞的說教,所以我的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個體感悟。無論是七位英雄的精神體會,還是美國精神的領悟,最後是聯繫到全人類,都是讓學生自己去逐步深入的一個過程。只有自己的體驗纔是最新鮮的。

本次教研活動,不僅僅鍛鍊我駕馭課堂的能力,而且在各位專家和老師的指導下,更深層次地發現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演講詞本因以情感動人,設計中雖有體現,但是教學中卻忽略了這最關鍵的要素;概括英雄的事蹟中缺乏有效地手段等。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深入地鑽研教材、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最後感謝教研室給我這次鍛鍊的機會,感謝各位專家和老師給予我的寶貴意見。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這是第二遍講雨的四季,相比第一遍問題式教學,這次採用學生讀文本,自己提出問題的方式更好。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文章,讀準字音,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其實這是預習環節的內容,然後直接將文章的'字詞讀讀寫寫。第二,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文本,整體感知,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一環節中學生都能說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請學生大聲朗讀第一段,並對第一段提出疑問。當我話音剛落,已經有學生提出了問題,“爲什麼作者要用她”“雨給作者什麼樣的形象和記憶”。

當學生提出問題後讓學生自己去解答,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都能答出來。第二個問題學生說這個需要從全文找答案。於是又接着從第二段開始讀。這樣讓學生讀文章、提問題、解答問題。這種方式我第一次實施,確實耗費了時間,但是學生收穫豐富是最重要的。通過學生朗讀——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這種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課堂的主體作用。但是我做的有很多不足,引導還不到位,自己的引導作用發揮不理想。所以今後的教學科研沿用這樣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充分研讀教材,備課充分,才能更好地應對課堂生成的問題。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本文是篇講讀課文,第一節課重點是複述故事情節,第二節課重點是學習文章的寫法,如環境的渲染、情節的鋪墊、心理的刻畫,細節的描寫,以及全篇文章的.先敘事後抒情的行文結構。

此課,本人認爲在以下幾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字詞的鞏固方面,學生在齊讀課文之後,我給了學生兩分鐘時間看文中註釋和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接下來我迅速讓學生完成“同步訓練”中1、2題,搶佔時間,減少學生課外做“同步訓練”的時間。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復述時,我因時因地制宜,我先傳達一個意思給班長(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長告訴學生今天第七節課下課後周寄生和通學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師組織看電影,明天、後天由老師組織文體活動,所有學生趕到星期天晚自習。),這樣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複述的重要性及其要點。三是在具體複述時,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講臺當着全面學生的面複述,我而是在組內面對面複述,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擴大,真正形成了全員動起來的局面。

在教學時本人也有點困惑,教師有時一圈又一圈的提問,我們是否可以用試題的形式來讓學生來寫,因爲學生閱讀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答題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課堂上非常活躍,老師的每個問題,他們總能迎刃而解似的,結果一到考試,閱讀得分卻相當低,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閱讀分數,本人真是有點困惑。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條理清晰,有條不紊。而且重難點突出,把教學的重點:“理解三個事例中蘊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實處。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這句話時,我向孩子質疑:這句話給我們強調了哪兩種人生觀?生也如我預設的那樣回答:一種是積極的,另一種是消極的。教後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觀是什麼。不能領悟到這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而我當時如果能及時質疑:積極的`人生觀指的是什麼?你能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嗎?消極的人生觀指的是什麼?你又能舉出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嗎?如此一來,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內在含義了。

由此可見,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除了讓學生聯繫上下文來理解,還可以讓他們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多年來,在中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現代詩歌的教學一直處於邊緣化狀態。這種現象一則與現代詩歌在文學地位中的整體走弱有關,一則也是由於教師缺乏詩意構想,教學手段單一所致。現代詩歌本身具有寓意豐沛、曉暢明白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巧妙運思,詩化課堂,只有跳出傳統的技術解讀的窠臼,融教師之真情於其間,方能洞開現代詩歌學習的一片新天。我在人教版七年級第一課《在山的那邊》的教學中做了一點有益的嘗試,巧借古詩品今詩,將濃郁的語文味植入課堂,使學生興趣盎然,收穫頗多。下面是這堂課的兩個片段:

【片段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在同學們誦讀一邊過後,我也深情地誦讀起來,課堂就這樣開始了。

師:山那邊是什麼呢?

生:海!

師:是啊,白日依山盡,黃河……

生:入海流。

師:海上生明月,天涯……

生:共此時。

師:對,還有本冊書中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生: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師:是啊,多麼美的大海!多麼壯闊的胸襟!多麼悠遠的遐思啊!……可有一天我終於爬上了那個山頂/我卻幾乎是哭着回來了,爲什麼呢?

生:──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師: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同學們,此刻請再次告訴我山那邊是什麼?

生:是山!”

師:不錯,黃河遠上白雲間……

生:一片孤城萬仞山。”

師:兩岸猿聲啼不住……

生: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萬重山、萬仞山橫在眼前,擋住了那個美麗、壯闊的大海,你會怎麼想?思考一下,寫下來。……

【片段二】

在詩的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插入了一段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介紹,繼續巧借古詩解讀今詩。

師:同學們,老師也有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那就是做一名幸福的語文教師。可你們知道要做一名教師需要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表達能力,通向講臺的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記得那時我說話聲音小,還特別害羞,不少同學都給我潑涼水,說我上不了講臺,不是那塊料。幸虧在最苦悶彷徨的時候,我得到了一件法寶,是清代鄭燮的一首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播放)同學們,你們認真讀一讀,試試能不能用課文裏面的詩句來翻譯它。

生1:“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是“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生2:“立根原在破巖中”就是“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生3:“千磨萬擊還堅勁”可以用“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來註解。

生4:“任爾東西南北風”是不是可以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師:那麼,阻擋着我們前進的'風在哪裏?

生4:被信念凝成的海戰勝了!

師:好!好一個“被信念凝成的海戰勝了”!屈原詩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詩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成長中的我們正需要這種執着追求的精神相伴前行,讓我們激情飽滿地再次誦讀課文《在山的那邊》!

這堂課由預設的以古詩爲輔助手段解讀課文到實際課堂生成的詩意與厚重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並且因古詩的加入,也使得學生對該課的形象化記憶有了一個立足點,今古對照,詩韻相協,實可謂“不薄今人愛古人”,對培養初中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大有裨益。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核心提示: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播放《白龍馬》時,很多學生跟着和唱,對融洽氣氛起了一定作用。馬的動畫以及影片對學生感受馬的形象起了較大的作用。

不足應在語文教學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教學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比較內容易接受,因爲在新課程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瞭解學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後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在七(7)班上課時,因沒有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上課過程中顯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做到能讀、會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讀,養成很好的閱讀賞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說,語文課堂從大程度上就是讀得課堂,讀好書是上好每一堂課的保證。而七(7)班卻沒有給他們時間,加之課文較長,讓他們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閱讀導致情況不夠好,致使有些學生不敢起來回答問題。另外,這個班的孩子不喜歡高聲朗讀課文,所以在展示時讀得不夠投入,少“情”。致使個別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這一點是我以後課堂上應該加強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