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月是故鄉明”是五上第二單元的主題。本組教材圍繞着濃濃的思鄉情展開,從《古詩詞三首》到《梅花魂》、《桂花雨》,孩子們已經深深的感受到漂泊在外的遊子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小橋流水人家》作爲第四篇課文,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採取了一種既活潑又有效的形式──讓學生當老師。

在孩子們預習讀書的基礎上,我對他們說道:“平時都是老師引領大家去理解課文,今天換一種方式,讓一位同學來當老師,如何?”話音剛落,教室裏頓時熱鬧起來。當小老師領讀之類曾經有過,但是正兒八經地當起老師來還是有點挑戰性。

高敏舉手了,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拿着書走上講臺。她學着我平時的`架勢,先帶領大家理解課題“小橋流水人家”的意思,並補充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接着,從課文中尋找故鄉最美在什麼地方,領着大家美美地讀了起來:婀娜的舞姿是那麼美,那麼自然。有兩三枝特別長的,垂在水面上,畫着粼粼的波紋。

當讀到“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不會忘記。”時,她從“那段”和“那些”出發,和大家一起感受那一段美好的時光,那一些美好的風景。在叫王鴻昱發言時,有人在低下偷偷說道:“她老是叫女同學!”哈哈,果真如此!想想也對,畢竟高敏是“女老師”嗎。

這樣的方式也是一種嘗試。對於五年級孩子來說,他們對於這樣的方式感覺很新鮮,很有趣。當“老師”的,充分把自己自學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下面的孩子則及時補充,發現,教師也可以暫時充當學生角色,參與學習過程,這樣的多維互動還是比較有效的。這既是對學生預習情況和自學能力的檢測,又利用角色轉變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有時也需要這樣的一些調整,可以適時演一演,動一動,議一議。畢竟一個學期這麼多的語文課,如果千篇一律,容易造成孩子們視覺上的疲勞。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這樣簡單生動的文章,怎樣設計才能吸引住孩子們的目光,緊緊抓住孩子們的心,從而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呢?課前備課時,我反覆研讀教材,最終將本課的教學設計定位爲:設計思路清晰、簡單明瞭,緊緊抓住一個“奇”字,讓學生在“讀”中曉“奇”,在“議”中悟“奇”,從種種“奇”中感悟刷子李的`技藝高超。如,在引導學生感悟“刷子李”是一“奇”人時,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品味——“衣着奇”、“效果奇”、“動作奇”各體現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課上學生找得非常認真,畫出體現“衣着奇”的語句有:“幹活前,他把隨身帶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開,果然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穿上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膠較上了勁。”孩子們在找的過程中不僅僅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奇特之處,還感受到了作者幽默的語言,學起來更加帶勁了。

不僅如此,在設計本課時,還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作家馮驥才是怎樣寫出‘刷子李’技藝高超的?”這一問題既是對文章的回顧,又是對文章表達方法的總結,無形中還訓練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從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本課的教學設計是非常成功的。當然在關注弱勢學生方面做的還不夠紮實,以至於個別學生上完課之後還不能流暢地將文章朗讀下來,這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仍需改進。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通過蘇聯文學巨匠高爾基在意大利一島上休養時,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這是一篇圍繞“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言清新、語意深刻的文質兼美的作品。寫法上由淺入深、寓理於事,不單講了父子之間親情,還將愛推而廣之,使之更廣博、寬泛——你的生活因爲留給別人美好的東西而愉快,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體會父子情深。

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聽着配樂朗讀帶中的課文錄音,圈畫描寫父子情深的有關語句,嘗試用一個字概括父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後整體上初步感受“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事體現了父愛子、子愛父雙向的濃濃親情。而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讀好栽花圖、春景圖、賞花圖等鏡頭,並相機切入“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的語言訓練和閉目聽同學配樂朗誦的春天花開情景在頭腦中邊過電影邊熟記精彩片段的訓練。師生及時點評學生的配樂朗讀,讚揚學生已經感受到了人間最美的親情。最後教師深情引讀“栽花賞花”的整體故事情節,感受那千山萬水隔不斷的父子情深,體會鮮花是多麼美好多麼令人愉快的東西和高爾基見花如見子的心

二、感悟奉獻快樂。

作爲大作家的高爾基賞花想着種花人——兒子,並且利用自己最擅長的'工具——筆,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這種愛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啓發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繫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也可提出疑難處力求在組內班內“自求自得”;甚至還可派出“小記者”短時採訪有關同學用事實來說話。讓學生圍繞板書上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談“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並彙報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教師相機表揚贈與名言書籤,並讓其高聲誦讀“給大家分享”以體會一種快樂。

三、引導理解中心句。

在高爾基給他的兒子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學生的理解容易片面,他們往往把這個“給”理解爲給別人東西,“拿”則認爲是拿人家的東西。這樣的理解顯然是片面的。我先讓他們用文章中的事例來解釋這句話嗎?(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留下了他種下的鮮花,爸爸得到這樣美好的東西,很高興,而高爾基的兒子也十分愉快。這就是“給”比“拿”愉快。)在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再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白“給”的意思原來是如此寬泛。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篇故事性的說明文。文章寫的是二百年前美國獨立不久,政府爲了捍衛主權,急需定製4萬多支毛瑟槍,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發明了“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當時有限的製造工藝下,與總統簽定了生產合同。從而顯示出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中的意義,揭示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的道理。

學情分析

我們學校電教設備不夠齊全,但班裏個別學生的家中都有微機,學生在家能上網。學生已初步具備利用網絡查閱資料、提問題、探究閱讀、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沒有電腦的同學可以查閱有關的書籍,在課前,學生已通過網絡等手段查閱了有關資料。對本課的內容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較合適。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於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2.認識分號對掌握要點的作用,初步掌握分號的用法。

3.提升不斷探索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惠特尼發明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於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好課件;學生預習課文、查找一些重大的發明人和相關的發明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從發明家導入新課

1.你知道哪些發明家?他們都發明瞭哪些事物?(學生結合蒐集的有關資料介紹發明家的各項發明。)

2.過渡:有一個人發明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你們知道他是誰嗎?他到底發明了什麼東西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自己知道的發明家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對比的方法,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介紹的主要人物是誰?他到底發明了什麼東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標出來。(學生自讀課文,劃出不明白的地方)

2.學生讀文後質疑。(預計出現的問題:什麼是標準化?標準化有什麼特點?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原來製作毛瑟槍的方法和標準化製作的方法有什麼不同等。)

3.檢查學生生字新詞的學習情況。重點檢查:機械 捍衛 縫紉等詞

三、細讀解疑,理解品悟

帶着學生提出的以上問題理解課文。

18世紀以前,德國著名槍械設計家彼得保爾?毛瑟發明了一種槍,人們稱之爲毛瑟槍,它是當時普遍使用的一種槍械,惠特尼的發明就和它有關。可是“槍不是他發明的,造槍的技術不是他發明的,他甚至連一個零件也沒發明。”他究竟發明了什麼呢?

重點突破:從文章的重點句入手,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你知道惠特尼發明了什麼嗎?槍不是他發明的,造槍的技術不是他發明的,他甚至連一個零件也沒發明。惠特尼發明的是一種“方法”——“標準化”:成批生產同一種零件,然後統一組裝成成品……變成批量化生產了。”

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標準化?標準化有什麼特點?

1.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2.原來製作毛瑟槍的方法和標準化做法有什麼不同?邊讀邊畫出有關的語句,在小組內讀一讀畫出的句子,交流這兩種做法的不同之處。

(1)畫句子,讀句子,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從製造、生產、修理等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區別。

(3)指名讀句子,體會分號的用法、作用和好處。(學生自己總結)誰能運用分號說一句話?(學生練習運用分號)

(4)經過剛纔的比較,你們知道“標準化”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做法嗎?(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也可以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回答。)

3.這種方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好處?請聯繫生活談談。

4.教師小結“標準化”的意義:只有標準化的產品,才能快速大量生產,廣泛使用。

5.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假如你是200年前的惠特尼,會怎樣對總統和參觀的人進行解說,介紹自己的做法?(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假設自己是總統和參觀的人又會問些什麼。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複述課文的興致,又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6.惠特尼的發明和其他發明有什麼不同?你認爲導致他與衆不同的成功發明是哪些因素?(學生自己總結:認真觀察、鑽研、不怕挫折等等)對你有什麼啓發?

四、總結全文

惠特尼的發明多奇妙呀!它啓發我們,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

五、作業

拓展閱讀:自由朗讀《“看”的學問》。

板書設計

他發明了什麼

惠特尼 萊特兄弟 貝爾……

科學的方法 有形的物品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緊張忙碌的一個學期,終於徐徐降下了它的帷幕,我也從忙亂中解脫出來,坐在電腦前開始我一學期的教學反思。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有哪些成績。本學期語文方面的競賽只有作文和硬筆書法競賽,作文競賽有八人獲獎,一等獎有兩人,其中一等獎第一名是我們班的,二等獎兩人,三等獎四人。硬筆書法成績較上學期也有進步,一等獎一人,二等獎一人,三等獎二人。期末考試我們班的平均分爲84.65分,在年級中的排名是第三名,較去年有兩個名次的進步,我好像記得上學期是第五名。如此看來,本學期的成績還說得過去,心情比較輕鬆。

寫什麼呢?先從這點成績說起吧。這個班我是從四年級接手的,從四年級開始,我就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到現在已經寫了兩個學年了,很多同學已經養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並且日記也由當初的流水帳式的,寫得越來越有滋味了,雖然篇幅不長,但是篇篇有內容。除此之外,再加上在作文中的指導,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有較大的提升。對於作文教學,我注重的是草稿的修改,一般我並不急於將作文抄到作文本上,所有的草稿我都過目,不能做到篇篇都批改,但是對於共性的問題我會重點講解指導,以便不滿意我會讓學生寫第二遍。常到作文本上的作文,我在批閱後要求學生有個反饋,改錯字,該我指出有問題的句子或段落,但是學生平時“太忙”了,這個要求落實得很不理想。下學期還是要進一步作要求加強的。這次作文競賽得到好成績,我想與我的日記練習的.多年積累和作文指導習慣,還是多少有牽連的,現在看來語文學習就是要厚積薄發。下學期日記練習還要加強,但是改爲每週寫三篇,重在提高每篇的質量,對於需要督促的同學要加大相應的力度。作文的反饋問題,要要求學生加強及時反饋,尤其是對於段落修改的問題,更要加強。

硬筆書法競賽的成績,雖說比上學期有進步,獲獎人數增加兩人,且有了一等獎。但是這點進步真的算不上什麼。上學期硬筆書法競賽成績很不理想,班內學生的書寫習慣很差,並且還有繼續惡化的傾向,而在以前這個班的硬筆書法競賽是很厲害的,看來責任在我,是我放鬆了對學生的書寫習慣的要求。痛定思痛,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加強硬筆書法練習,每個學生都買了硬筆書法練習本,在每天中午到校後到廣播前這段時間裏練習書法,時間大約有20分鐘到30分鐘,有部分學生堅持得很好,能夠到時間自己寫,並且寫得也比較有質量。也有部分學生堅持不下來,質量也是好事壞。其實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規範和提高學生的硬筆書寫習慣。每個學生都在練習,無論寫多些少,只要是練習了,多少都會有進步。本學期的情況就是這樣了,下學期還要繼續加強書寫習慣的練習。學生要統一硬筆書法練習的材料,不行我就替學生到市場上考察購買,應該不會太貴。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松鼠》是一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文藝性說明文。抓住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生活習性、性格。文中準確、生動的語言滲透着作者對說明對象——松鼠的細緻觀察,字裏行間充滿着作者對這小生靈的摯愛。生動的說明語言激發起讀者內心珍愛生靈的美好情愫,也進一步激發起學生閱讀說明文、探索大自然奧妙的興趣。

《松鼠》這篇文藝性說明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而且本文的語言通俗易懂,將小松鼠的特點寫得很傳神,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上難度不大。由於學生對說明文比較陌生,積累的說明文文體知識十分有限,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有一定的困難,體會不同的說明文的不同語言特點時,要儘量使學生明白:不同風格的語言沒有水平高下之分,只是針對不同的寫作需要而定。初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通過認真圈畫、反覆朗讀、仔細品味等方法,品味語言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把學習重點難點定爲:1、學習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準確、形象,領悟介紹小動物的一般寫法。2、理清文章介紹動物的順序。

上課時,我沒有按照常規,問孩子們是否喜歡小動物,感覺這個問法沒有意義,有人確實喜歡,但也有人不喜歡,難道就因爲要上這篇課文就讓孩子違心答喜歡?所以我已建立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借美麗的大自然美景引入課題,說說自己喜愛的動物。例如,“我喜歡忠誠的小狗”。學生踊躍發言,那些喜歡動物的孩子就有了宣泄自己情感的舞臺,同時定下的說話句式讓他們學習如何說好完整一句話,以及對喜歡的動物特點做個高度概括。起到一石三鳥作用。接着出示松鼠的精美的圖片,孩子在欣賞漂亮的松鼠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自然而然過渡到下一環節:初讀課文,把握說明順序,研討課文內容。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都能弄清本文的總分結構,能歸納總結松鼠的漂亮、馴良、乖巧。研討課文,我重點講解課文第二節,按照由讀到品到悟的順序,由學生深情並茂的敢賭,然後品味語言,知道課文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吃相這幾個方面來寫得。讓學生再讀,把松鼠漂亮的.樣子已經讀出來了。

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發揮了同學們小組團結合作的力量,方法的指導讓他們知道如何讓下筆,給予他們獨立研究、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們有很大的獨立創造空間,思維處於活躍狀態。非常順利的完成了課文學習。

(分析時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動詞、形容詞、及修辭手法進行語言特點的比較分析,切實感受本文準確說明與形象描寫相結合的寫作特點。通過這個環節落實課文重點,學生髮言精彩紛呈,學生經過討論,明白平時說明與生動說明要根據說明對象和說明目的不同而用,同時也明白本文用生動說明,是爲了說明松鼠是個可愛的小動物,讓我們喜歡小動物,從而關心動物關愛大自然。

最後,設計了一個能力遷移作業:寫一篇保護小動物的倡議書。這篇文章體現作者對動物喜愛的情感。用細緻的描述、文藝的筆調,準確生動地說明了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表現松鼠是一種討人喜歡的小動物。松鼠善解人意、可愛乖巧,把人類與他們的關係拉近,與人類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存發展壯大,友好相處。在學習本文時要充分滲透這種思想,讓學生明白動物和人一樣需要安全、安寧、幸福的生活環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做一個綠色環保自願者。自願者的行動要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並能夠把這種愛心傳遞下去,讓綠色環保的隊伍壯大。,真正還動物們一個舒適、安寧的生活環境。同呼吸,共美好是大家的追求。這一節課時不同尋常的!這也是我這節課的重大收穫!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前幾天,中心學校下來驗收達標課,我教學《居里夫人的三克鐳》這篇課文。課後,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課前備課及上課時學生的表現,特有想說,那我就說說我自己說這節課的看法吧。

成功之處:

一、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根據自學要求,充分進行自學,並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基本能圍繞三克鐳的不同來歷,整體而有序地把握課文內容,能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思考、質疑、討論。《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應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如在 “ 學習1-4自然段,瞭解第一克鐳的故事”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由帶點的詞所得的體會時,他們紛紛暢談喜歡的原因和理由,儘管他們答得不一定準,但是積極舉手發言,這無疑是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發表自己見解的一劑良藥。如果我們都這樣尊重學生的`見解、珍視他們的獨特體驗,那麼學生的創造力、探究能力就會逐步培養起來。

二、居里夫人說的兩句話不大好理解。

理解居里夫人自傳上的一段話是個難點。她說的“人類需要勇於實踐的人,他們能從工作中取得極大的收穫,既不忘記大衆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類也需要夢想者,需要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一段話,展示了這樣兩種人生態度:一種是既不忘大衆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一種是醉心於事業的大公無私的理想主義者。這兩種人都是有益於社會的。居里夫人對前者也給予了肯定。但居里夫人顯然屬於後者,她把一切都貢獻給了科學,給了全人類。專利權是國家授予發明創造者獨佔實施其發明創造的權利。居里夫婦在提煉出第一克鐳時,就毫無保留地公佈了鐳的提純方法,放棄了專利。即使是美國公衆爲她捐獻的兩克鐳,一克用作科學研究,一克用來爲祖國創建鐳研究院,絲毫也沒有爲自己。教學時,我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象有的學生邊讀邊做批註,寫下自己的體會。有的說,邊讀邊提問題,聯繫上下文來體會。還有的和小組的同學一塊理 解……因此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我也採用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並讓學生把學習理解這兩句話的疑點提出來,在討論、思辨過程中,體會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從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學生個個有話講,個個說的頭頭是道。

三、注重讀寫結合,教給寫作方法。

在教學“第二、三克鐳的故事”時,我先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克鐳的來歷及用途、麥隆內夫人回美國向十個女百萬富翁募捐時碰了壁,及時問學生:課文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你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了解到十個女百萬富翁一毛不拔的吝嗇與居里夫人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相比,她們是多麼渺小,進一步突出了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精神。

不足之處:

1、忽視對朗讀的指導。在這節課中,我雖然通過課件出示了兩段課文,也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但是,當時爲了趕進度,忽視了朗讀的指導及讀後評價。

2、教學環節上,安排內容過多、過細,致使教學拖堂,以致後面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如在學習7、8自然段時,就設計了六個問題,有修改句式、有問題思考、有體會句子等,而且在學習上部分時已安排小組合作,結果在學習這部分時又讓進行小組學習,……

今後教學改進的地方:

1、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要做到對教材、學生了解全面,心中有數。在設計環節時有張有弛,粗密得當,精選問題,尤其要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思考、消化,甚至完成基本的練習。

2、要重視朗讀訓練。每節課,都要關注重點段落的朗讀,對學生讀不好的地方要一句一句教讀,直至達到預期效果。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評價朗讀效果,逐步培養學生會有感情朗讀課文。

3、要重視寫的訓練,將寫落到實處。我班學生寫作文三言兩語。究其原因,學生平時視而無睹,不知從何寫起,更不知怎麼寫纔算具體。因此,在後的教學中,我要在原來續寫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一段話的訓練。對重點段落在仔細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仿寫;也可進行續寫。與此同時,教師要爲學生提供一些重點詞語,教給他們如何運用。

4、對重點段落在理解的基礎上,要讓學生背誦、默寫。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太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霧,跳出了海面……”。《海上日出》中作家巴金把日出的雄偉壯觀及他對日出美景的讚歎之情都傾注於筆端,融入這段擬人比喻手法的描寫當中了。但我想,學生面對這樣一個句子,要真正讀懂它,感受到日出的壯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透過表面的文字去感受日出的雄壯,體會作者的情感,潛移默化受到感染,並由此產生與作者、作品相一致的情感共鳴,從而真正讀懂課文呢?!想像!只要引領學生去展開想像的翅膀,就能走進作者的心裏,就能感受到作品語言文字的魅力!

我這樣做了,果然成功了!這次成功,使我深深地認識到:想像,作爲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心裏因素,在語言教學中佔據着極其重要的位置。這次成功,也使我進一步反思:爲什麼有的時候,我們也引導學生去想像,但他們卻“啓而不發,想而不像”呢?

反思之後,我得到幾點啓發:

1、 要選擇時機。學生自讀此段後,我並不急於引導學生去想像,因爲此時他們的思維尚未啓動。我問:“這段話,你能讀懂哪些地方?有疑問嗎?”經過反覆交流,句子意思都能理解了,但有人問:“負着……,一跳一跳……,都是用來形容人的,爲什麼用在這裏,太陽出來這麼難呢?”此時,纔是啓發想像的時機!有疑纔有悟,學生有了疑問,才能觸發他們去思考,探求研究的願望,才能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

2、 要創設情境,有時候學生想像興趣的激發,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這一段的`教學中,情境創設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天隨着老師深情覺悟地過渡,我播放了一段精心挑選的音樂,學生邊聽邊閉着眼睛,感受在時而舒緩、時而雄壯的樂曲中,我充滿感情地朗讀着,陶醉在自己的想像之中,音樂停了,學生慢慢地睜開眼睛,他們眼裏充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亮光,爲此教師情感的調動也很重要,自己不入情入境,學生怎麼會進入情境呢?

3、 要體驗想像。想像後,學生積極地描述着自己的想像“我看到了太陽像一個健壯的青年,使勁向上挺……”,“我看到了太陽先是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向上,到了最後,紅了臉,使勁一下子上來了,那力量是無法抗拒的……”,“這就是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學生興奮地描述,沒有相同的答案,老師仔細地聽着,充分地給予肯定和讚美,這種肯定和讚美,更激發了學生的想像,使學生處於積極的興奮狀態。我與學生一起想像着、體驗着、享受着、沉浸在想像的美妙境界裏。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觀點的過程。而無論是把握思路、線索、還是理解內容,都需要豐富的想像,我體會到:語文教學中一旦有豐富的想像積極參與,語文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有聲有色!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這是一堂校級公開課,課前我一直在思考,課堂如何實現生本?我想到了生本的關鍵詞:“順學而導””基於學情””課堂的唯一受衆是學生“備課就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從這堂課中他要得到什麼?去掉一切浪費時間的花哨行爲,使40分鐘的課堂緊湊,有效。

由此我就想到了由學生的預習入手,圍繞導語展開教學。最後提升思想,深入思考環保問題這三個環節。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的方法。是體現生本的最直接的方法。而預習的質量從一定角度上也左右了課堂的質量。學生帶着自己的想法,帶着自己的疑問走入課堂,那麼這節課必定也是高效的.一堂課。在預習中我檢查了三個方面。課文是否讀順(檢查難讀的地方)能否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內容。導語中提出的問題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前兩個問題是預習的一般要求,而後一個問題是針對本課的特點的特殊要求。而這個問題,也是學生學期本文的線索和依據。也是精讀部分的切入點。

在根據導語展開的精讀部分中,我所考慮的這麼一個問題“這部分中,哪些是需要教的東西?哪些是不需要教的東西?”基於學生的學情,經過分析,我以爲那些表示瀑布雄偉壯觀的詞,學生基本都明白,無須一個個去體會,而其中兩個表示數量的詞“一億立方米”和“30千米外”,學生沒有形象的,立體的感知,是需要具體化的。於是在設計中,我分四部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抓關鍵詞自由練讀。

第二,數字想象化想象朗讀。

第三,聽課件聲音想象朗讀。這樣的朗讀,層層深入,立體了瀑布的壯觀景象。這一部分充分的落實了,與今日瀑布的奄奄一息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衝擊着學生的感情,震撼着學生的心靈。

第四,在感悟提升中,我在思考:環保問題的文章學生已經學過很多,那麼學生對於環保的意識,僅僅停留在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資源這一點上就可以了嗎?能不能針對這課的特點,做更深層次的思考?哪怕給學生留下一個懸念也好?考慮到這,我想到把菲格雷特的悼念詞和水電站的資料放在一塊,讓學生在兩者之間去權衡,人類該建水電站還是該保護瀑布?在深入思考中明白,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時就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即能保護環境,又能發展經濟,而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總之,我以爲,在這課課堂中,我僅僅圍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展開教學,使學生從始至終處於一種跳一跳,豁然開朗的學習狀態中,課堂效果較好,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本課是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孩子應學會這樣的“發現”:發現食物的特點、發現現象背後的本質、發現生活中的美與心靈的感動、發現大自然的祕密、發現情趣,發現細節、發現學習的`快樂、發現人生的目標、發現努力的方向。

教學中積極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孩子自我發現,指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關鍵詞句,通過人情入境的朗讀,品味、領悟文章的內涵;從白鷺的形美、意美、信美的角度進行審美欣賞,讓學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在教學中,我儘可能地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逐步深入地讀書。通過潛心默讀,放聲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引讀,範讀,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通過不同形式的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課文的最後一段,通過“‘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兩種評價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的理解,是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糟糕透了”這樣的批評也是愛,我設計了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的形式。在學生初步理解父親的'批評也能使巴迪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進,提高的基礎上,老師對重點句進行了範讀。在引導學生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聯繫自己的實際,談到父母師長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時,學生有了切身體驗。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發自內心地進行了誦讀。當作者的情感內化爲學生的情感認識,當激情誦讀後抓住契機,我讓學生暢談自己對愛的理解。課後,再佈置學生寫下自己的感言,達到讀寫結合,進一步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教完《鯨》這一課,回憶起同學們那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我也深有所感觸。

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利於他們自學習慣的養成。在教學中,我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便下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然後指導同學們進行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學生樂在其中,充分發揮了潛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樣是這一課,幾年前我也上過,用的是逐段講解的方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

另外,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說明方法,但對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爲陌生。由於這些說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初步認識。希望這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把對課文第四、五自然段的理解畫成簡筆畫,畫出了鯨的呼吸和睡覺……可見他們對鯨興趣濃厚,課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對鯨的瞭解還真不少!這樣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效果的確不錯。

不過,我也在反思,《鯨》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它,既讓學生學到有趣的動物知識,又不失去語文學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學法,讓學生獲益更多呢?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初步用小組合作和導學案來上這種情感很濃的散文,的確很有挑戰性。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導學案和上課流程稿及課件,本以爲會有比較好的效果,但是到了具體的生成的課堂,孩子們和我所呈現的狀態非常令人失望。主要問題有:對學時,老師給出的問題指向性不明,學生彙報時也沒有體現出對學的特點;老師對孩子們的彙報不能及時概括提煉,及時引導;尤其到了第二課時又回到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孩子們彙報形式單一;整個課堂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沒有讓孩子們進行充分的朗讀。總之,這堂課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對導學案的設計和實際的課堂操作,有待更加努力去學習。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語言雋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經過反覆研讀,我將課堂教學聚焦“望月”,以“情”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品讀“我”、詩人、小外甥眼中的月,體會“我”對月的讚美,詩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對月的喜愛,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見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心中就有一輪怎樣的月亮。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整篇課文的教學思路還比較清晰。

教學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創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賽詩、聯繫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靜的,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小外甥與“我”賽詩的情景,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自信而聰明,“我”是沉着穩重。聯繫生活實際展開對“我們”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動有趣的'。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與文本對話,感受“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的含義。

一、學生順流而下,教師隨彎而轉。

在學習“月光”這一段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在聽讀欣賞後,學生先自由練讀,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後再配樂集體品讀。

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說不出好在哪裏。經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安詳”的意思和朋友來時的心情。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並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

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評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我們班這羣男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剪影爲什麼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後纔回到第三個教學環節——配樂品讀,學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讀得投入、動情。

二、學生節外生枝,教師激趣延伸。

在品讀外甥語言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品讀外甥的語言,體會小外甥幻想的獨特和優美。通過細讀第十九自然段,體會外甥愛觀察的特點;通過對改造後的課文插圖(課本插圖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後,這樣的畫面對體會小外甥望月的專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觀察,體會小外甥愛月亮的情感。沒

想到,第一個學生談自讀感受時說:“我覺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天只有一個眼睛,哪兒美呢?”

節外生枝,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穩了一下神之後,首先讓全班學生爲他向課本提出挑戰的勇氣鼓掌;接着瞭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贊同它的說法,讓他做組長,帶着這些學生在課後研究這個問題;還發動不同意他看法的別一部分同學,也組織小組,與他們展開辯論。那個學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將這個突發事件處理過之後,才又回到賞析外甥幻想的教學環節上來。

三、學生歪打正着,教師順勢而上。

在演讀外甥的“幻想”,放飛學生的想象這一環節,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先由師生演讀課文,再讓學生續編小外甥的童話,最後讓學生放飛想像,表達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

第一,學生上臺與老師一起表演時,並沒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師問他“你覺得月亮像什麼時”,直接說出了自己對月亮的幻想——像變形蟲。

這一來,又一次打亂了我原定的教路。當時,我想:也許是這個學生特殊了一點,再問一個試試。沒想到,越問,學生說得越好、越多。整個環節原定的三級跳,學生一步就到位了!原來一直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沒想到教學時卻有餘了。真是歪打正着。

這是怎麼回事呢?竟出現這樣令人驚喜的情況?課後,我想了又想,估計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有這個幾個:第一,通過“月光”、“古詩”的沐浴,學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着眼前的月色,吟誦着古人的詩篇,你們不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嗎”的引導,學生已經將自己融入了月色與詩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樣,用自己的心靈來說話;第二,在賞析外甥語言時,對那位節外生枝的學生又是“封官”,又是發動全班參與,給足了“面子”,求異求新的種子在這兒已經種下;第三,那個歪打正着的學生,得到了“詩人”的榮譽證書,強烈的刺激引爆了學生幻想,他們競相展示,靈氣四射,把老師爲他們精心設計的坡度和階梯丟在一旁,直奔教學目標的終點。

本次教學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機智的調控能力。今後的課堂教學,還要多實踐、多反思,深入研讀文本、瞭解學生,開發有效性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與感悟,得到最大的發展,實現真正有效的教學。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假如沒有灰塵》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得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真正讓教師的“講壇”變成學生的“學壇”。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應遵循這一原則。在教學《假如沒胡灰塵》一課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放手讓學生去“讀”:語文教學就要創設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體驗。在課堂上我花了許多時間讓學生去“讀”,讀懂讀透。因此,爲後邊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2、放手讓學生去“問”: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能主動去提問題,通過提問,通過思考,不僅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更帶動了其他學生去思考、提問。

3、放手讓學生去“講”:通過“讀”和“問”,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我讓學生放開膽,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有了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4、放手讓學生去“評”: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參與評點、爭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

5、放手讓學生去“練”:課後練筆很重要,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與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以第一人稱寫寫灰塵。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

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學會放手,放手讓學生去做,雖然本課教學過程還有很多遺憾,但是也帶給我許多啓發,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