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新課程規範》確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標,它倡議教學以"人"爲本,以同學爲主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個同學都生長起來.以往的教學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實施以教師爲中心的角色,同學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地位都得不到體現.而只有實現以同學爲中心的主體地位,才幹促進同學的素質發展,達到提高同學學習能力的目的.

作爲一名課改大潮中的教師,面對《新課程規範》,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時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爲,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爲課改貢獻出自身的微薄之力.現將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一,確定同學的主體地位.

語文教學必需營造主體發展的環境.我們在教學中總是怕同學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於有時候不敢將課堂時間放給同學.殊不知,正因爲我們過於追求知識的終極結果,往往忽視同學作爲主體的思維探索過程.同學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同學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事實上,語文教學有其實質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有很強的主觀性.對同一問題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對事物的感悟因人而異,對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響.但是,一個人的思維只要存在合理性,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的,而不必像數學,物理那些理科的習題那樣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上必需尊重同學的主體認識,並且鼓勵同學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幹確保同學主體地位的確立.營造同學主體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營造讓所有同學一起參與,全體發展的環境.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同學,提倡的是讓同學全面發展.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在優秀教案,教材選擇,環境設置等方面都要努力發明讓同學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同學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比方說,課堂上對於問題的設置,應當針對不同的同學,有層次的設置不同的難易程度的問題,讓所有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問題討論中來,只是做得還不夠,希望以後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同學學習的主動性.

二,培養同學的創新能力.

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一個人"停止了創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學階段是培養同學發明性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而同學的發明性思維只能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因此語文教學活動必需以教材爲憑藉,但決不能侷限於教材,應把培養同學發明性思維,體驗性能力寓於語文教學中,讓同學在更爲廣闊的天空中飛翔.

(1)首創性原則

發明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的,新穎的,與衆不同的獨創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時激勵同學發表獨特首創的見解,切忌人云亦云,這纔是培養同學發明思維能力的源泉.

(2)求異性原則.

發明性思維不只要培養複合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同學的發散思維能力.爲了達到目標而尋找出新的具有獨特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就表示爲求異性的特點.

(3)發散性原則.

給同學提供一定的信息,讓同學依據信息,廣開思路,充沛想象.爲達到某一目標尋找出儘可能多的能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同學發散思維的能力.同時,也可提高同學的作文水平.

三,讓同學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首先,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要抓住機會鄭重其事地向同學強調:聽和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身,讓他人聽明白,要善於表達;傾聽也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聽是尊重他人,弄懂他人的意思.因此,說要大膽,聽要專心.同時,老師可向同學表達:老師欣賞積極舉手發言的同學,同樣也喜歡專心傾聽的同學.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再勇於發表自身的見解,那就更好了.同學在明確要求之後,一般都能等待他人把話說完並努力去考慮,理解同學的發言,即使同學回答有錯,在老師的提醒下,同學也會"耐心"等待.

其次,課堂上無論同學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吐,教師都要專心傾聽每一個同學的發言,偶爾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斷同學的發言.教師在評價同學也應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尋找同學發言的閃光點.這樣,同學無形中受到了潛移默化:聽他人發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身學習的內容,其次纔是指正,補充等.

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堅持要求明確,堅持典範示範,課堂上同學的傾聽意識就會在其間慢慢流淌!

小學語文教學肩負着極其重大的責任,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同時,創新教育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爲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當然,創新教育這一課題,也離不開語文教學這一龐大的載體,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並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幹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都比較容易理解,符合它們的思維。可是在回答大松樹爲什麼要低下頭時,他們都說不到點上。因此,我反覆給他們創設情境,要他們分別站在小松樹和大松樹的角度上來想對方當時的心理活動。漸漸的它們都有些明白了,大松樹之所以不講話是因爲他覺得自己不需要和小松樹斤斤計較,小松樹還小,還有許多地方不懂事,自己比小松樹大,應該處處讓着它一點。在最後的時候,一個學生舉手發言說:“老師,我覺得他這是尊老愛幼。”當時,我特別的驚訝。首先因爲,我已經記不得自己和它們講過這樣一個詞了。可是他們竟然還能記得,並且運用到實際中來。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平時多給他們一點,也許不會立即見效果,但在以後的時間裏,肯定就能發揮它自己的作用。我想那個孩子以後一定會特別的尊老愛幼。其次我覺得這個孩子已經真正讀通、讀懂了課文。它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這篇課文對於他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一篇課文,而是於他發生交流,有血有肉的文本。但願不止他一個人讀出了這種感覺。

這篇課文十分角色朗讀的,孩子們特別愛讀,而且讀得特別好。無論是小松樹的洋洋得意,還是風伯伯的和藹可親,都讀得有模有樣,個個都搶着要讀。在分角色讀的時候,個個都搶着要讀風伯伯。被分配讀小松樹的小朋友就有點不高興,我覺得它們對於小松樹還欠缺一種理解、寬容。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以飽蘸愛心的筆墨、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嚮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變得樂觀開朗。伴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透過描寫人物外表的語句,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情感的變化,進而感悟到“掌聲”的內在意蘊。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去與文中人物展開對話,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通,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去品味、感悟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與情感的和諧交融。

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一些假設誘導學生進入角色,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回首課堂,我快樂,學生也快樂,也許我正是做到了這兩點:

1、激欲勵志,讓學生樂學善思

愛默生說過“世界上對最艱苦的事是什麼?是思想。”思想的果實是甜的,但思考的過程是苦的。沒有刻苦的精神,思考就會深入不向去,甚至半途而廢。在學生想不下去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們堅持到底,再給時間讓他們思考。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一時緩不過神來的時候,教師的一句範例無疑打開了思維的閘門。在那種“我能行,我來試一試”思維活躍的狀態下,無須教師太多的話語。要使學生勤于思考,對事物有獨立的見解,就必須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慾,保持對積極的探索欲,讓學生樂學善思。

2、靜心欣賞,讓學生個性張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爲。”個性化閱讀又是一種體驗性閱讀。孩子們爲掌聲所下的定義是我史料未及的。看到孩子們自信的神情,聽着孩子們脫口而出有感而發的話語,欣賞着孩子們自己創作的詩歌,我分明感受到了那燦爛的童心,那飛揚的詩心!我靜心欣賞着學生的純真。真,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真,是生命美的極致;真,是每一位教師永遠值得欣賞的生命圖畫。在教學中欣賞,在欣賞中教學。

由此,我感到,要讓學生沉浸課文中,教師首先要沉浸其間,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去撥動學生心中的情感的琴絃。這樣才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昇華,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孩子的潛能是氣體——你給其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體積”讓我的語文教學儘量放飛孩子們的心靈,使孩子們的才智和想象盡情揮灑。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小學語文《桂花雨》是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執教的一節比較成功的公開課。在教學中,我認爲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能使閱讀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教學更加生動、感人。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小學語文《桂花雨》一課是閱讀課文,課堂時間應主要在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上。課文的重點就是從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作者寫家鄉桂花的香與中桂花的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讀了課文後,你感到了什麼?學生尋着問題找到:“香”、“樂”兩個字,於是我用課件出示這兩個字,然後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你感到“香”、“樂”的句子或段落。這樣,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個句子或段落就用課件出示一個,引導學生讀句子、段落,體會句子含義,學生在找、讀中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點。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對家鄉以及家鄉的人與物的思念,體會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要學生自己抓住難點並突破難點是見不容易的事。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桂花樹、我搖樹時等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體會感受,然後思考媽媽的話:“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香。”讓學生自己在課文中找兩處的桂花一樣不,不一樣在哪,按作者寫的應該是哪處的香?爲什麼媽媽又會這樣說,於是在比較中學生自然就講到了家鄉的原因,於是我再出示課件:這裏的再,也比不過家鄉。通過句子練習,學生一下就懂得了課文中作者句子後面的潛臺詞,突破了難點。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閱讀教學達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能創設情景,將語文外的多種因素調動,配合語言文字達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淺蘭色的底版,在這個底版上採用的是黑色、黃色和橘紅色的字體,給人舒適的感受。比如說“桂花”我就用的是黃色的字體,使人聯想到桂花是黃色的,而“香”用橘紅色,給人以溫馨之感。

此外,我還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圖片,有桂花樹、桂花和我和媽媽搖桂花樹的圖片,還有透析心靈感受的小雨圖,這些圖片能幫助學生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人與物。

另外,我還從音樂庫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緩的音樂,在學生自己感悟課文後,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有感情的讀課文,彷彿都進入了那個美麗的故鄉,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搖花的樂趣!

我認爲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製作的課件在語文內閱讀課文教學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俄國大詩人萊蒙托夫的《祖國》一詩,發表於1841年4月號的《祖國紀事》雜誌。詩歌把兩種愛國主義的觀點對照得十分鮮明,一種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種是虛僞的、華而不實的、脫離人民的。詩人說,“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奇異”就表現爲不同於統治階級的傳統說教,明確否定沙皇統治集團所宣揚的那種虛僞的甚至反動的愛國主義。詩歌通過令人感動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寫,指明瞭真正的愛國主義是同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黑人談河流》這首詩,詩人用一幅一幅的歷史圖畫,把我們的思想帶到了綿邈的人類的洪荒時代,讓我們感到了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黑人民族的偉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會於形象的詩句之中。以不可遏止之勢,把詩人胸中的鬱積宣泄出來。這首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着嚴密的思想邏輯: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由於對外國曆史的不瞭解,同學的情感難以得到共鳴。我想,作爲教師,有的時候也很無奈,爲了中考,也不得不把這麼好的詩歌簡略的上一下,同學囫圇吞棗,並沒有真正地領略到詩歌的神韻。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執教完《老人與海鷗》一課後,我的內心幾分歡喜幾分憂愁,歡喜的是課已終、心已靜,憂的是學生,孩子畢竟是孩子,真的是世事難料,他們的心理到底還是揣摩不透!但俗話說的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更是如此,有瑕疵的課堂纔是完美的,因爲瑕疵才能成全下一次的更好!所以,上完課後,我的收穫依然是滿滿的!

一、清晰的主線,指引方向

本節課,我設計的主線是課文的第13自然段“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是親人一樣。”圍繞這一主線,我在處理第一部分“老人關愛海鷗”時,分別抓住了老人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等幾部分進行品味,處理每一部分的落腳點都在“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這句話上;在處理第二部分“海鷗送別老人”時,又抓住了海鷗的動作描寫讓學生進行揣摩,落腳點仍然是“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這樣的主線每篇課文都有,我覺得根據主線來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其他文本上我將繼續踐行。

二、朗朗的書聲,以情動人

在語文課堂上,朗朗的書聲是必不可少的,在本節課上,我們展示了個人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承接讀。在讀中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我特別想提到的是我們師生的承接讀,這是在處理“海鷗送別老人”這一部分時我們採用的讀書方式,在當時的場景中,我的情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情景,學生通過他們的朗讀打動了我,就這樣,你用情,我用情,我們最終還是被海鷗的那些化作語言的動作深深地感動。

三、主題的滲透,自始至終

本單元的主題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共與主題呼應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單元導入時,第二次是在學生體會完“老人關愛海鷗”時,第三次是在體會完“海鷗送別老人”時,最後一次是在穿插本單元后面的口語交際時。每一次落腳點我都精心設計了過渡語,讓單元主題“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課堂,牢記在學生的心裏。

四、語言的訓練,注重時機

本節課的語言訓練點有三處,第一處是在處理第四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想象獨腳、公主、老沙等海鷗和老人的對話;第二處是在處理第二部分“海鷗送別老人”時,讓學生根據116頁的插圖進行想象,面對老人的遺像,海鷗們都會說些什麼呢?第三處是在課堂最後安排的“口語交際”裏,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體會動物的情感。三處語言的訓練我設計得比較精心,但學生由於受限制,思路狹隘,展開得不太順利。我想可能是自己引到得不到位吧,比如說,在處理第二處語言訓練的時候,我若是提醒學生關注海鷗的動作,從動詞入手讓學生想象海鷗的語言,學生或許能打開思路。

總之,本節課我的收穫還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學生所給我的教訓吧!

在這節課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是我幾年都不曾感受到過的,寥寥幾個人頻繁地舉手,其他同學卻無動於衷,讓我在課堂上差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課後想了又想,其實真的全怪自己,怪自己課前過於自信,相信學生的能力!怪自己在課上缺少激勵的語言,沒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而這一切終歸怪自己教學能力有限,所以,學無止境,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摘 要]反思性教學是提高教師素質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最有效的途徑。本文從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操作流程、操作主題的構建與策略進行論述,試構建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操作體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探索;研究

“反思性教學”即教師對教師“教”、對學生“學”的反思 , 是指教師以教學目的的制定、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學習效果爲反思對象 , 進行主動探究 , 尋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從而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 ,提高自我監控能力 ,加強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監控 , 調動教學自主性和主動性 , 提高教學實效的一 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回憶、思考、評價、教學經驗的活動。這一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是教師擁有一套能適應教學變化、富有個性特色的知識體系。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在《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實施的 ,它以教師和學生的“思 ” 爲核心 , 以全體學生“學會”、“會學”爲目的 , 教師通過反思來調整教學 , 學生通過反思來調整學習 , 並強調“思”與“練”的結合 , 通過補救性的訓練來解決存在問題 , 從而落實教學目標 , 提高教學實效。

一、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操作流程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是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纔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爲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可分爲四個環節,其基本流程爲:

確定內容——觀察分析——重新概括——實際驗證

1. 確定內容。教學反思的起點是教學問題。這個階段主要是確定反思的內容,發現教師的問題意識。教學問題的類型很多,有的來源於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兩難問題(比如:如何做到既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有的來源於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困惑(比如:爲什麼學生一聽就會,一做就錯?爲什麼小學三年級學生和初中二年級學生學習成績會出現分化現象),還有的來源於自己想改變現狀的願望(比如:我的理

想的課程形式與結構是什麼)。

2. 觀察分析。在這個階段,教師既是各種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靜的批判者,同時也是經驗的描述者。首先,教師要圍繞所要反思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觀摩研討、專訪等形式,廣泛地收集信息,特別是關於自己教學活動的信息。然後,教師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己,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的經驗與教訓。

如針對“爲什麼四年級學生閱讀水平會出現分化現象”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觀察分析:

這個問題是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四年級學生閱讀水平出現分化,與他們的身心發展、學習內容以及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沒有直接的關係?

前人或優秀教師在探究這個問題時,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哪些經驗?這些經驗是否存在不足之處?

自己在探究這個問題時,教學行爲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

以上的觀察分析,將會爲下一階段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想與形成新策略奠定基礎。

3. 重新概括。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思想,積極主動地吸取新的信息,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新的實施方案,力圖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4. 實際驗證。在這一階段,教師需將以上提出的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付諸教學實踐,並根據實踐的結果驗證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的合理性。在驗證中發現的新問題將成爲新一輪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內容,如此反覆,直至問題的解決。

從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是教師素質持續發展的過程,更是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必須經歷的過程。

二、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主題構建

根據教師常規教學活動的內容及教學程序,反思性教學實踐一般有以下3個方面:

1. 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學什麼

科學制定目標:要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爲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目標1)、“過程與方法”(目標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3)三維目標進行分解,使學生在三維目標的引領下,不僅解決了“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目標分解後還需要根據學生髮展的差異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將形成的目標羣

按一定的層次與梯度進行有序化處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真正具有自主選擇最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習目標。

優化教學設計:這種類型的反思主要在備課階段進行,它有助於發展教師的智慧技能。教師的智慧技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能否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否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兩種不良的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慮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二是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在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不注重反思,憑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備課筆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以往經驗與教訓進行思考的基礎上。例如:

自己或他們以前在教授這一教學內容(或相關內容)時,曾遇到哪些問題?是採用什麼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

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預測學生在學習這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新問題?針對這些新問題,可採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教師在反思過去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再寫出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二是可以逐步培養教師良好的反思習慣。

2. 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怎麼學

教學實踐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生活經驗的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做出種種的反應。學生這些反饋的信息教師必須敏感地體察,並深入領會其意圖。明確學生的真實感受和實際需要,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教學上的優點與不足,利於及時調整,使教學真正適應學生學習認知發展幹什麼的要求。這種師生互動,能拓寬反思的層面和渠道。從學生角度認識教師行爲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可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及時,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爲了深入分析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並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做出調整增強語文課堂行程的靈活性和可控制性,培養靈洗教學機智和豐富經驗智慧,面對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的教學進程,教師要能不斷地反思。

一是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那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和合作是否充分。課堂活躍不等於教學設計合理。有的教師設計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積極踊躍地參加,課堂上熱鬧非凡,一派繁榮景象。但要問每個活動景象,每個活動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有的教師竟語焉不祥,存在爲活動而活動的傾向。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

二是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麼引起學生總結。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於思維活躍。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啓發學生積極有

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三是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特別在導入新課時,要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過了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教師在反思中必須具備駕馭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因爲這一階段的反思強調解決發生在課堂教學現場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學生在學習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時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礙?你如何機智地處理這些問題?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出現爭議時,你如何處理?

當提問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該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時,你如何調整原先的教學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某一問題時,思維異常活躍,如果讓學生繼續討論下去,就難以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針對這種情況,你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

實踐證明,課中有效的反思,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請看下面一則課中反思的案例:

一位語文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發現一篇構思精巧、立意新穎的優秀作文,於是決定利用作文評講課朗讀這篇作文。可是,教師剛把這篇文章讀完,就有一位同學站起來檢舉這篇作文是抄襲的。此時,全班一片譁然,同學們一齊把目光投向那位抄襲作文的同學,那位同學羞愧地低下了頭。面對這樣的突發事件,老師也一下子愣住了。後來,這位教師經過短暫的反思後,將話題轉移到評價這篇作文好在哪裏。當同學們評、賞結束後,老師問大家:“今天我們能欣賞到這樣的好作文,應該謝謝誰呢?”這時同學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老師的用意,一起爲那位同學送去了熱烈的掌聲。這位語文老師以此爲契機,從那天開始,要求全班同學每週輪流推薦一篇優秀作文在班裏朗讀。這樣的教學反思,不僅開闊了全班同學的閱讀視野,而且使那位抄襲作文的學生免受心靈的傷害,可謂一舉兩得。

3. 教學實踐活動後的反思——學會沒有

主要是教師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爲和學生的表現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教學的結果如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是否學會了學習?因爲“教會”不只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學習,而且應設法讓學生多體會和感悟,引導學生總結對他們自己適宜的學習方法,經過自己感悟出來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纔是管用的、好用。這一階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爲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爲、學生的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

當課堂氣氛沉悶時,你是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的?

哪些教學環節的工作沒有按計劃進行?爲什麼?

在授課過程中,是否出現了令你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假如你再教這個內容,教學設計方案還可以作怎樣的更改?

請看一則課後反思的案例:

一位教師執教《羣鳥學藝》一課,當學完課文後,老師讓學生談談讀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收穫。大多數學生都從課文的重點句着眼談了體會:學本領要有始有終,不要怕苦、怕累等。正當老師準備結束課時,有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邊舉手邊喊:“還有,還有!”出於對學生的尊重,老師請這位學生作補充性發言,沒想到他語出驚人,完全超出了老師備課時的設想。他說:“許多鳥兒沒有學會搭窩,鳳凰也有責任。鳥兒們飛起的時候,鳳凰爲什麼不把它們叫住?所以,我覺得學本領應找個責任心強一點的老師。”這位學生的精彩發言贏得了全班同學和在場聽課教師的一片掌聲。

課後,這位教師對此作出了這樣的反思:“是啊,爲什麼一定要按教參上的道理講呢?難道教材只是用來教育學生的嗎?如果問題的答案只能是惟一的,那麼,還有什麼創造性可言呢?那位學生的發言,是學生創造潛能的極好證明!在欣喜之餘,我也感慨無限。……每當想起當時的掌聲,我心中都會感受到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

三、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策略

要提高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效率,就必須講究科學的策略。現介紹5種常用的策略。

1. 反思總結策略

反思總結策略是總結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學實踐活動中的經驗與教訓的方法。反思總結的內容十分廣泛:可以總結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以及自己對教材、學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總結反思學生和同事的反饋意見;可以總結反思他人的寶貴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還可以總結反思教學實踐中的“關鍵事件”。所謂“關鍵事件”主要是指對自己專業發展影響較大的事件(可能是一堂成功的課或者一堂失敗的課,可能是師生間的一次衝突,也可能是與專家的一次對話)。要對“關鍵事件”進行反思,就必須對“關鍵事件”進行如實的記錄(因爲事件本身是無法呈現其自身意義的,只有在事後的反思中我們才能斷定它是否真是“關鍵事件”)。這就要求我們平時關注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爲觸動較大的事件,爲事後回顧反思提供原始素材。

2. 對話反思策略

對話反思策略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的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清楚地意識

到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教學監控能力的一種方法。對話反思法類似於我們平常採用的專題性的小型研討會。其操作程序爲:我們採用了專題性的小型研討會形式,其操作程度如下:1、執教者圍繞專題上課,其餘教師帶着問題聽課,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語文課堂教學”爲專題的一次研討會爲例,本校的一位青年教學《洪茶》第11冊。

例1.1小學《語文》“說茶”的教學過程

1、揭題釋題

2、自學課文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交流引導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思考、分段

4、深入閱讀課文

(1)、分段學文,學生提出問題,概括,學生自主選擇討論問題。

初讀課文:分段讀、全篇讀、分角色讀。

5、總結全文

座談會上執教者首先談本課所力圖貫穿的語文新課標理念,即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前準備階段,由學生去預習課文。教學每個自然段時,學生自主學習質疑,然後教師對其問題進行概括總結,再出示在黑板上供學生自主選擇,再與幾個同學合作解決,倡導學生主體、自主合作學習。

3、執教者與其他聽課教師展開對話,產生思維碰撞。

座談會時我們採用發展性互動性評判,評課教師認爲,執教者以“傳統的”以知識爲中心的課程觀點來理解課程與教學之間關係的。把教育重點放在系統知識的傳授上。無視學生的興趣,需要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使他們始終處於“教師中心,課本中心”這種既缺乏生機又沒有熱情的刻板程序中,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

評課教師普遍認爲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觀——“以情景爲中心”的課程,以學生的需要和動機爲中心,使他們能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中去,要與學生的實際經驗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學習、觀察、體驗、發現,使學習能引起學生積極,持久的探索興趣,有利於他們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發展,要以學生的自律性學習爲特點,培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要以“未來觀”培育學生,要發展兒童的自主能力。學會適應在社會上面臨各種情景,成爲能夠對其周圍的環境施加某些影響,而不是完全受環境支配的人。

評課教師還認爲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特別是《說茶》這篇課文,應該從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觀着手,應該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4、執教者根據討論結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方案,並寫出反思性總結。

執教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與評議進行反思,對教學設計方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完善。

例1.2小學《語文》“說茶”的教學過程

(1)課前蒐集有關茶的資料,蒐集形式多樣,互聯網、課外書、茶家介紹等。

(2)學習有關茶道,收集茶具。

(3)充分預習課文,課的形式茶館說茶品茶。

(4)組織形式:1、學生分散坐。

2、幾位優等生開茶館其他同學爲茶客品茶。

課的流程:

1、一位同學爲大家表演茶道並講解茶藝。

2、其他同學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及預習課文所得進行邊品茶邊說茶,自由發言。

(1)執教者圍繞研討專題上課,其餘教師帶着問題聽課。(2)執教者闡述自己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以及這樣設計的理論依據。(3)執教者與其他聽課教師展開對話,產生思維碰撞。(4)執教者根據討論結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方案,並寫出反思性總結。

3. 錄像反思策略

錄像反思策略就是通過錄像再現教學過程,讓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觀者清”的效果。這種方法的操作程序爲:

(1)上課和錄像:教師圍繞專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並施教,同時把課堂的教學過程拍攝下來。

(2)觀看錄像:執教者組織其他老師觀看錄像,執教者預先談教學設計,再比較錄像的教學過程與預先的教學設計有什麼不同。

(3)反思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聽課者觀看錄像的人員評價。

(1)上課和錄像。(2)觀看錄像,比較錄像的教學過程與預先的教學設計有什麼不同。(3)反思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聽課者或觀看錄像的人員的評價),評價主要教學環節所應用的教學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論依據。(4)根據評價內容進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學設計,寫出反思性總結。

4. 行動研究策略

行動研究策略就是針對教學實踐中某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運用觀察、談話、測驗、調查問卷、查閱文獻等多種手段,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設計一個研究方案,以求得問題解決的方法。行動研究法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法,也是一種在中小學比較盛行的教科研方法。這種反思方法的操作程序爲:

1、教學反思,確定課題。

課改之風颳遍全國,在學習了有關課改理念後,本校教師也進行了課改嘗試,本人聽了多堂語文課,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方式更新了,學生自主空間更多了,多位教師都運用合作學習的策略,但現實的小學語文教學合作學習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是

2、提出假設、制定方案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夠加強多方交流程度,使個體化的接受學習轉變爲羣體化的合作學習,則將有助於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增加其學習語文的興趣,並增強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參與程度。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有着積極意思。如果能激活小組合作學習,則將有利於提高語文教學跌交流程度,實現多種交往方式的有機統一,並對學生良好思維與品質結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取決於以下要素:(1)小組共同目標(即必須通過合作才能達成的目標)的確定;(2)組織形式(即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的靈活轉換;(3)教師角色地位的轉換(即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現於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把握住這些要素,小小組合作學習即會取得預期的效益。

根據以上提出的假設,制定了課題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略)

3、實踐研究、反思調整

①、以學生語文整體基礎在全年級處於中等水平的四(1)班爲研究樣本,研究過程在常態條件下進行。

②、設計檢測研究方案有效性的評價指標(學生思維品質與合作精神的發展等)與工具。

③、以一節語文課爲單元,按預設的研究方案設計教學,並在擇定的樣本班中實施。

④、教學活動後即對運用預先設計的評價工具獲取反饋信息,並據此對研究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評價和提出修正方案。

⑤、轉換教學內容,重複③、④的工作。

⑥、經過不同教學內容的多次重複實驗後,再對經過修正的研究方案作一次整體性的調整。然後再選擇基礎條件基本相同的四(2)班爲實驗實驗1班,四(3)班爲實驗2班,以進一步檢驗研究方案的有效性。

⑦、選擇一篇課文,分作兩種教學設計。教學方案一按經過修正的研究方案設計,在實驗成績班實施;教學方案二按原來的常規教學思路設計,在實驗田班實施。

⑧、教學活動後即時運用預先的評價工具獲取反饋信息,並對兩種教學方案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苦教學方案一的效果優於教學方案二,則繼續進行第二輪實驗。如果結果相反,則重新回到工作步驟③,對研究方案再作修正。

⑨、在教學方案一優於教學方案二的前提下,再選擇一篇課文,同樣設計兩套教學方案。只是教學方案一在實驗2班實施,教學方案二在實驗1班實施。

⑩教學活動後及時運用預先設計的評價工具獲取反饋信息,並對兩種教學方案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若教學方案一的效果仍優於教學方案二,則證明研究方案是有效的。如果結果相反,則表明研究方案還存在着缺陷,需要重新回到工作步驟③,對其再修正。

4、蒐集信息、撰寫報告、總體推廣

本階段工作主要是對上階段研究信息的整理、撰寫結題報告,在校內向總體推廣。

(1)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確定自己所要研究的問題。(2)廣泛收集與該問題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3)根據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4)蒐集研究信息,撰寫研究報告。

行動研究法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反思性實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

5.檔案袋策略

檔案袋策略是以建立專題性檔案袋的形式促進教師的不斷反思,從而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一種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並進行分類,如創新教育類、轉化差生類、課程開發類等。然後在每個專題下,由教師本人通過回憶與反思,記錄下自己在教學觀念、教學行爲等方面的變化以及自己尚需努力之處。檔案袋建立的過程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反思、自我評估、自我教育的過程。

我們在運用以上反思策略進行反思性教學實踐時,要做到“三忌”:一忌形式主義。反思的目的是完善自我,而非應付檢查。所以,反思性總結的內容要真實,要有感而發,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二忌空泛冗長。反思性總結應寫得詳實、具體、準確,不應泛泛而談。三

忌失真失用。反思性總結的內容應客觀、真實、實用。特別是反饋意見,更應客觀公正。此外,自己撰寫的反思記錄應常翻、常研,做到溫故知新,以促使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袁 坤. 培養反思力

[2]熊川武. 反思性教學

[3]楊章宏. 課題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

[4]郭根福. 有關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思考. 中小學管理20xx,1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新型玻璃》是一篇說明文。課文緊緊扣住一個“新”字,分別介紹了夾絲網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鼓勵人們運用新的科學技術創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貫徹新大綱精神,體現創新教學思想。在課堂的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探究,在讀中創新。例如在學習第二——五小節的內容時,我設計了“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填表討論,彙報交流”這一重點環節。課堂上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習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使他們的創造思維得到培養,從而突破了重難點。

2、課堂上我注重教學環節的連貫性,一環扣一環,學生的認識也逐步深入,體現了學習語言和發展思維結合起來。例如這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讀寫結合,拓展延伸——請大家做回發明家,寫一寫你想發明的玻璃。”這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從而既達到學語言、用語言的目的,又鼓勵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但由於課堂在前幾個步驟的時間拖長了,這一個環節沒有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只能在課後作業完成。

3、我注意滲透語文知識的學習。本文出現了一些常見的說明方法,但對於小學生來說,顯得較爲陌生。由於這些說明方法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幸好我們在以前也接觸過《太陽》、《鯨》等說明文,所以我在適當的教學時機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說明方法。希望對他們日後的學習也有所幫助。

存在的問題:

1、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的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事物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可是在朗讀方面,我指導的不夠深入。在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享有充分地閱讀自主權和選擇權,沒有讓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習得的過程。如果在教學中,我在閱讀方面加強一下指導,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他們情感的參與,使他們實實在在的領悟到文章的寫作特點。

2、課堂教學的環節不夠緊湊,導致有的環節沒有完成。

3、學生對於說明方法的判斷還不夠準確,在今後的學習中還要加強訓練。

積累對於我們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需要從點滴積累。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這學期我接任了三年級的漢語文教學。第一單元教學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一單元,我首先要考慮的是銜接問題,要通過本組的學習,幫助學生儘快的適應中年級的學習。因此,我重溫了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低年級的教學要求主要是藉助漢語拼音識字,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用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瞭解詞語的意思。從本冊開始,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課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識字方法,對識字進行歸類學習,在作業和小練筆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字,在閱讀中加強詞句練習,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關鍵詞語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抓住導語、思考練習及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這一單元導語就用詩一般的語言爲學生描述了五彩斑斕的兒童生活情景,點明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用心去感悟生活的豐富多彩。《金色的草地》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思考問題,我知道草地爲什麼會變顏色了。體會草地的可愛,蒲公英的有趣。《爬天都峯》在課文中關鍵處提出“終於”一詞在文章中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汲取力量,克服種種困難才爬上了天都峯,這種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意義。

在習作方面,本冊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見聞,感受和想象。第一次作文寫一寫自己的課餘生活,將口語交際與習作結合起來,重在激發習作興趣,樹立習作信心,同時感悟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豐富多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金子》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主人公彼得弗雷特跟隨衆多淘金者到薩文河畔淘金未果,在即將離開時發現土地肥沃,適宜種花,就留下來辛勤地種花,通過種花、賣花,彼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在教學中,我抓住彼得淘金失敗和種花成功緻富兩個環節來進行教學。在進行第二環節的教學時,我緊緊扣住“若有所悟”和“全部精力”來進行。彼得的“若有所悟”是根據眼前所看的那“一層綠茸茸的小草”,判斷出土地肥沃,適宜種花,聯想到人們買花裝扮客廳,聯想到成功……爲了學生能感受到“若有所悟”,我先讓學生理解這“一層綠茸茸的小草”,學生們能說出草長得好、多,還有學生說草長得生機勃勃。理解了這裏,即時讓學生說一說彼得看着這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想到了哪些。學生不僅能說出書上的內容,還能加上自己的想象來說。這一處聯想不僅解決了“若有所悟”,還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此時彼得越想越激動的心情,說一說,讀一讀,深入體會彼得對成功充滿希望的心情。對於“全部精力的理解,三年級學生我沒有多大把握,我做了幾手準備:直接從這個詞語入手,讓學生來說一說想到了什麼,課堂上有些冷場;我就用書上的插圖,讓學生從圖上看出了什麼,學生能圍繞勤勞來說;接着我就出示準備好的幾個有關彼得辛勤勞作的填空,讓學生說一說,再補充些自己還想到彼得做了些什麼。多做的兩手準備都派上了用場,效果還算可以。“全部精力”理解完後,緊接着就讓學生進行第2小節和第4、5小節的對比閱讀,想一想爲什麼淘金就失敗了,而種花卻取得了成功,讓彼得獲得了財富。可能是這個問題的指向不夠明晰,學生沒能抓住關鍵問題來回答,一開始有兩個同學還抓住勤勞致富來談,我就追問:這兩次彼得都很勤勞,而結果卻不一樣啊!學生纔回歸到思考彼得淘金失敗和種花成功的原因上來。

對於文中彼得最後的那一句話,學生基本上能夠理解了,但我感覺到學生理解的程度不一樣,有人理解爲真金就是勞動創造財富,有人理解爲真金就是種花獲得的財富,有人理解爲真金就是發財致富的方法……最後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現在你知道該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了嗎?學生都能說上個一二了。下課時,一個聽課的老師跟我說,要再點一下題,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金子,這樣就完整了。我想也是。其實,我們要學生找的“金子”就是思維的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導入新穎

第一課時利用“今天我得0分,明天我得2分,媽媽打我三下,我一噘嘴變成一隻小鴨子”的童謠導入新課,邊說邊根據童謠在黑板上畫出一隻小鴨子;第二課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棵蘋果樹,把生字都剪成了蘋果,讓孩子們把認識的“蘋果”摘回家,孩子們的積極性和興趣被毫無保留的調動起來,情緒高漲,爲上好這節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注重孩子們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的養成

課堂上,用“123,請坐端”的口號來提醒孩子們要坐端正,注意正確的寫字姿勢,這有利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注重對字詞的識記和書寫訓練。

在識字的過程中,找同學到黑板上板演“鴨”字的拼音,既複習了拼音,又提醒同學們時刻不要忘記拼音。識字時,更是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識記,自認,小老師領認,說識記方法認,開火車認,師生配合認,比賽認等方法,同學們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充分識字後,進行了擴詞,說話訓練,注重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四、使用兒童語言,例如:生字寶寶,新朋友,等等,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五、以“讀”爲本,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並藉助一定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例如:揭示課後題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從讀正確到讀出一定的語感,整體把握課文大意和層次;充分識字後,讓學生牽着字寶寶小朋友一起讀課文,學生閱讀興趣濃厚;第二課時的時候,我還讓學生體會情感的朗讀,默讀,師生配合讀,自讀等形式,充分地朗讀課文。另外,課堂上,我還注意照顧到大多數學生,每次讀後注意朗讀評議。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讀使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了較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利於學生深入地體會情感的變化,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六、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的一種的特殊的心理活動,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生動有趣的,充滿着想象和童趣。課堂上,我多處讓學生髮揮想象,並給機會讓學生表演,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課文中盡情地遨遊,讓學生自由充分的表達,做到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例如:在想象醜小鴨的哥哥姐姐們在咬他時會說什麼的時候,孩子們就想到了“和你做一家人,真是丟臉”“我們怎麼會是一家人呢”……想象的翅膀隨意飛翔。在想象醜小鴨還可能去哪時,有的同學就想到了,他會來到校園裏,又想到了同學們會說“你太醜了,看到你,我都沒有辦法讀書學習了”“你太可憐了,和我回家吧”……同學們既被“醜”影響了,也發掘出了內心的善良和美。

再如,想象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後,會對他的家人說什麼的時候,有個女同學就說了這樣一段話:“現在我變成了漂亮的白天鵝,比你們都美,可是我不會欺負你們,也不會嘲笑你們,因爲你們都是我的家人和朋友,而且,外表美不是美,內在美才是真的美。”聽,多麼有哲理的話。這樣精彩的想象還有很多,看來,她們已經打開了想象的閘門,盡情飛翔在思想裏了。

七、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

無論是識字,還是朗讀課文,理解課文,都讓學生自己發現,自由發言,自己概括總結,自願評價,把課堂還給學生。

八、教學目標完成較好

首先,孩子們結交了很多生字朋友,積累了本課的好詞佳句,對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起了積澱作用。

其次,通過朗讀和感悟,孩子們都從中汲取了精華:正確認識了自己,明白要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要善良,別人遭遇不幸時要有同情心……

凡事都有優缺兩面,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授課時,語速有些快。對於孩子們來說,話說的太快,不利於孩子們的充分接受和快速反應。今後要多注意,要放慢語速。

二、在朗讀課文和理解課文的時候,應該充分地使用文中的插圖,

讓學生圖文結合的來直觀的感受醜小鴨的“醜”和白天鵝的“美”。

三、板書時應該把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這一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完整地板書在黑板上。

吸取這節課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今後,我會更加努力的上好每一節課,做一個在工作中學習的學生,在學習中工作的教師。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爲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巧設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和適當的探究學習。

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注重閱讀個性化感悟,設計自主、合作的閱讀過程。以朗讀爲主線,以實踐爲活動爲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讀、想想、說說、議議、演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實踐,通過朗讀、想象、思考,力求對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達到促使學生理解、積累、發展語言、激發情感的作用。在這課中,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個別讀、齊讀、表演讀,把這些方式有機地融合起來,相互滲透。除此外,我還注重朗讀的評價,尊重學生意見,讀評結合,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所蘊含的內容。

二、注重體驗與感悟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且這篇文章包含着濃厚的感情色彩。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體驗”一詞前後共出現了15次,運用頻率之高,次數之多,確爲罕見,由此足見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積極爲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空,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閱讀實踐活動中,深入課文與閱讀材料形成“對話”,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議論紛紛”“叫苦連天”這兩個詞時,我並沒有讓學生以詞解詞,而是注重讓學生先想想:聽了貓頭鷹的命令後你們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接着讓他們在小組裏說一說,讓學生在想、說、議中感悟到這就是“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顯然,在我們的引導下,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心靈對話,走入了課文情境,與動物同命運共呼吸,急動物之所急,想動物之所想。最後有感於心、化而言之,實現了自我超越。

三、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如:角色扮演,通過活動讓學生去表達、感受、體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讀一讀、演一演,自主彙報交流,使學生真正擁有嘗試、合作、享受成功的實踐和機會。在小組彙報展示中,其他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評議、補充,形成了生生互動積極學習的氛圍。我作爲一名參與者也啓發、評價,在與生互動中真正成爲小學生的學習夥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

在閱讀目標方面,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課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說一說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讓被人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些都體現了閱讀教學中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然本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如:時間允許的話,在教學袋鼠那段時,應增加多種讀的方式;在最後講評生字時,應讓學生自己挑選、推薦。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3

《火紅的楓葉》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全文一共4個自然段。主要講秋天到了,楓葉紅了,我尋找到一片最紅的楓葉在教師節那天做爲禮物送給老師。

文章以第一人稱表達,親切自然,抒發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老師的敬愛之情。教學中按照“尋找火紅的楓葉”——“找到火紅的楓葉”——“做火紅的楓葉賀卡”的順序引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從我尋找火紅的楓葉的經過感受我們對老師的愛沒有最深,只有更深,體現對老師的敬重。低年級的語文課是朗讀指導課,教學中我仍然用指導朗讀這一法寶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重點指導讀好第三自然段,“啊,我終於找到了一片最紅最紅的楓葉!”一個感嘆句,感受“我”找到最紅最紅的楓葉時多麼激動和興奮,“它比朝霞還紅,比玫瑰還紅,它的樣子也很好看,就像我小小的手掌。”多麼有詩意的比喻,朝霞富有生機,玫瑰賦予浪漫,小小的手掌活潑可愛。通過老師範讀、學生自己練讀、比賽讀等方式體會這片楓葉的顏色美麗,樣子好看,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師生情是浪漫的,是溫馨的,是飽滿的。滿滿的紅,火苗一樣的紅,秋天氣韻沉澱的紅,是“我”獻給老師最真、最純、最美的愛。

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寫到“我”把楓葉貼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再寫上一首小詩,送給親愛的老師。課文沒有寫小詩的內容,做爲留白,引發學習者美麗的想象。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這一留白,讓學生來了一次小練筆,寫出“如果你也給老師做一張賀卡,你會在上面寫什麼?”有位學生寫的是:老師您辛苦了!謝謝你教我們知識,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讓您爲我操心!我看了很是感動,但可能是教學中與生活實際聯繫不是特別緊密,學生的情感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所以大部分學生寫得都比較空泛,值得引起注意!

本節課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反思後覺得浪費時間的地方是:1.課堂上老師有很多口頭禪,如“好嗎”“可以嗎”“行不行”這些表示商量的話語有時根本沒必要用,還耽擱時間。2.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問題設計得有些細碎,耽擱教學時間,今後的教學中儘量避免這樣的問題再出現,使課堂教學儘量高效!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4

今天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隨即我寫下了這首詩的反思。《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爲“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爲學生間的自我啓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後,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後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爲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5

我們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爲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成爲課堂教學主體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在課堂上,教師只有樂於與學生對話,專心致志傾聽學生的發言,體驗學生的情緒,不失時機地抓住來自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捕捉到了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內化語言、發展語言的“點”,精當點撥、精心喚起、精巧引導,才能讓課堂教學在“預設”的基礎上煥發“生成”的活力,讓教學閃動靈性的光芒。

一、喚起學生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作爲教師,我們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爲學生營造寬鬆的質疑氛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經歷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從而發展思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在本案例中,我主動創設質疑情境,激發學生敢於質疑的意識,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當學生提出了“幾痕”這個詞用得不準確時,我沒有忙於其餘同學代答,也不包辦代替,直接告之結果了之。而是給予了積極的評價,通過真誠地讚揚,使學生有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樂於提問。並且及時地捕捉到這個容易被忽視的生成性資源,從學生的錯誤中敏銳地捕捉合理的因素,巧借“幾痕”這個詞,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樂趣。對於學生個體來說,能帶來成功的喜悅,會成爲他再問、再創造的動力;對於學生羣體而言,能激活羣體思維,形成燦爛的理想景觀。

二、教師的巧妙點撥

課堂上,學生對課文中爲什麼用“幾痕”一時無法理解,我沒有采用講解法,而是引導學生積極的個性化閱讀和思考,利用形象生動的簡筆畫(一實一虛兩組線)作巧妙點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領悟到作者運用“幾痕”這個詞表現出了電線若有若無、隱隱約約的特點,與優美的畫面相協調,學生產生了獨特感受,受到情感薰陶。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最後一個比喻句,我在一實一虛兩組線上分別添畫了幾個音符和幾支小燕子,拓展思維空間,學生情緒高漲,精彩生成不斷,課堂成了學生體驗成功的樂園。對簡筆畫在教學中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予以高度評價,他說:“這種在講課過程中隨手而就的圖畫,比現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圖畫來都有很大的優點。”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採用簡筆畫突破疑難點,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明顯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學生的多元解讀

語文學科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像數學,有一個標準答案。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是豐富的,對每個學生精神領域影響的深度、廣度是不同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也往往是多元的。讀完最後一段話後,學生可以有多種感受,如:活潑可愛的小燕子,爭奇鬥豔的鮮花,吐出嫩芽的綠樹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小鳥的鳴叫聲,溪水的流淌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奏出了一首春天的交響樂,美妙而動聽;燕子從空中飛來,他們是報春的使者,向人們傳遞着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像一位插花能手,給大地上插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令人心曠神怡;春天像一位紡織女,給大地披上了綵衣,帶來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些,都不能以我的傳授灌輸來代替。所以在課尾我設計了一個富有藝術性的環節:“看着燕子這麼優雅、美好的停歇,燕子會譜什麼歌,你能爲它寫一寫歌詞嗎?”充分利用教材進行拓展,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了孩子們的思維火花,積極發言,各抒己見。

面對學生稍縱即逝的生成信息,我們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要敢於應勢利導,打破計劃,對預定的目標、內容進行反思和調整;要善於運用生成性的教學資源,精妙點撥,讓教學充滿靈性,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