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通用9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三語文教學反思(通用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通用9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1

這是第二次帶高三的語文。記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時教學用的材料多是領導選擇印製的,學生手頭沒有答案,老師手裏有答案,學生沒有靠頭,只有做,做不對,我們可以再講,好像就這樣過來了。那時我正在相親,談戀愛,預備結婚,所以沒能在教學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學生沒能吃上我的喜糖,因爲他們一畢業,我在暑假結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後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連結婚生子都在假期進行,唯恐耽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這樣好的教師,哪裏找,可現在這小子正處於可怕的職業倦怠期。

這次帶高三,情況有很多變化。有手機的學生更多了,對升學有信心的學生更少了。資料有答案,學生反而懶得做。

先說有哪些因素在阻礙教師和學生的成長。蕭伯納曾說:學校並非學習之地,爲什麼最應該成爲學習的好地方的學校,反而不是學習之地呢?

首先,師生沒有自主性。

雖然也在提倡分層次作業教學,如何實施?特別是語文的作業,基礎知識部分,如何分層?作文如何分層?無論如何分層,作業不是自留,就幾乎是在被動地學習;老師佈置作業,不可能出現主動的有意義的學習。在老師指導之下的自留作業,或許纔是出路。

同樣,老師的教案和教學設計,也不能用那一張僵化的教案紙來束縛。填寫複雜的教案紙,就是在束縛老師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學設計最好,不定量且形式多樣化,比如把教案紙換成比較好的筆記本,老師可以隨意記錄整理教學預設反思等。老師會珍惜這個教學成長記錄本的。而不像現在的教案紙,幾乎沒有保留的價值。而且這個筆記本,書寫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後結合電子教學設計、電子資料檔案袋等。老師的備課還可以就放在教材和習題冊上,特別是教材更換少,更是可以反覆使用。

師生只有獲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後,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學習,有意義的工作和學習纔有可能發生。不是一定發生,因爲師生獲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時間做別的事情了,這就需要進一步想辦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麼是教育的根?儒、釋、道的傳統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無根之樹,無源之水。現在的教育在給孩子灌輸生存競爭和成功學,激發的是物質享受的慾望。這樣的教育怎麼可能有真誠和智慧?同事之間在競爭,學生之間在競爭,很難產生真正的合作。老師很難視學生爲自己的子女,學生只是付錢僱傭了我。

最後,不讀書,不集中學習,很難有探究性的學習。

比如文科類學科,語文、政治、歷史、地裏,作業應該主要是閱讀相關學科的書籍。特別是在高一、高二階段,應鼓勵學生大量閱讀,養成閱讀習慣,而不是做題習慣。學生愛上閱讀,會閱讀,才能慢慢學會思考,才能逐漸產生探究性學習。我們的學生,應集中培養他們在某一個感興趣學科的信心,由自信產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後以點帶面,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就像華德福的教育,他們這一段時間集中學習數學,有一定明顯的提高之後,再放下學習別的科目。

七年過去了,我和語文的戀情,正面臨七年之癢!正是該好好總結,對於自己對於學生,我們播種了多少幸福,收穫了多少幸福,獲得了多少成長,提升了多少智慧。而這些幾乎是很難量化的。你可以量化身高體重,但是你無法量化心靈的成長;你可以量化金銀財寶,但你無法量化幸福感;你可以量化知識,但你無法量化智慧。這就是教育的悖論所在,我們在量化的東西,都是淺層的末端的,是真正教育的副產品。

這七年的語文教學,我只想問自己:我書讀得怎樣?我是否培養了愛書、愛讀書的學生?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2

這一學期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挑戰,從高一到高三,從暑假就開始工作,這些學生完全陌生而且據其他老師所說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心裏有壓力是正常的。等我真正接手之後發現,這些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基礎要比我預想的要差了不少,我所面臨的困難也要比預想的大了許多。

這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我分爲學生的思想工作與語文教學工作兩個方面來做。

學生的思想工作方面:

首先就是得和這些不那麼熟悉的學生好好地交流溝通,只有真正地瞭解這些學生,只有真正讓這些學生接受我這個老師,我的語文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爲此,我一方面利用課堂教學表達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另一方面也告訴這些學生該如何面對自己當下所面臨的一系列困難,而且還着重指出:每個人只要從當下開始努力拼搏,一切都還來得及,關鍵在於他們自己是否真的全力以赴,是否真的開始爲自己負責任。這個環節不僅剛開始是這樣做,而且是在這個學期的整個語文教學都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

其次,根據這些學生存在的各種各樣的不良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語文學習習慣,給他們明確指出改正的方向,同時提供給他們適合每個人的方法。在生活方面,着重從日常行爲規範方面矯正,平時的良好作息習慣的養成,日常良好紀律的養成,以及待人接物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對自我的要求。在語文學習方面,着重從日常的聽課習慣以及讀寫習慣入手,明確告訴學生如何養成較好的聽課習慣,提高課堂的聽課質量與聽課效率,其中包括如何記筆記,如何分類整理材料;如何堅持讀寫的習慣,特別要求學生要關注時事,關注生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平時養成寫點文章的習慣,逐步培養良好的寫作能力。

第三,注意與所有學生的一對一的談話,保證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與關注;同時,老師還能夠從生活與學習方面給予每個學生比較到位的方法指導與人文關懷。

語文教學工作方面:

1、語文教學注重從基礎抓起,從學生出現的問題開始,剛開始就發現這些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很薄弱,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讓學生慢慢有收穫。

比如文言文語法方面,我就從學生最需要也最薄弱的語法知識入手,從簡單的主謂賓定狀補開始,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慢慢地講解,並且跟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相關的語文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髮現學習語法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用的事情。並且在第一輪的複習過程中始終貫穿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複習的同時又更爲深入地夯實基礎,而且又不覺得浪費時間,更不會覺得語文學習是沒有譜的。

2、從學生的最害怕的文言文學習入手,逐漸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信心,明確語文學習的方向。第一輪的文言文複習,既發現了學生過去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低,還發現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爲此,我從必修一開始,每一篇重點的文言文,複習目標明確,複習重點突出,而且要求學生儘可能做到字字落實,篇篇過關。該背誦的文章一定要落實過關。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慢慢嚐到學習的收穫與些許的成就感,甚至慢慢找到了文言文學習的一些規律與方法,於是對語文學習也開始有了一定的信心。

3、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鼓勵學生加大閱讀力度。根據新高考的要求,考試的閱讀量明顯增加,閱讀的難度也提高了不少。爲此,我開了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借閱書籍,保證這一節閱讀課能夠專注閱讀,逐漸養成一種安靜閱讀的習慣。同時也讓學生去積極蒐集一些最新的閱讀資料,保證學生能夠對當下這個社會生活的變化有足夠的瞭解。

不足與困惑:

1、這些學生由於以前打下的基礎不好,習慣不好,要學生提高成績絕對易事;這是需要老師跟這些學生進行比較艱鉅的“鬥爭”,既要靠腦力,還要靠體力,必須始終如一跟住這些人,但是還是有一些學生的習慣暫時難以改變,所以學生出現反覆懈怠是經常事

2、語文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有些學生長期養成了懶散不愛學習語文的習慣,是需要老師經常與之溝通交流,是需要老師不僅足夠的耐心,還要有足夠的溝通能力與交流能力,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學生的改變是很難的,是需要老師鍥而不捨地努力,再努力,纔有可能。但是現實並非如此。要想徹底改變不太可能,只能靠我的努力一點一點底推着學生慢慢進步。至於結果如何,我還不敢肯定。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3

1、學生的習慣養成靠老師督促

在X中,我看到了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如改卷子全用紅筆,齊讀全把書豎起來,聽課主動記重點,每天背四個成語等等。這些我也對自己的學生要求過,從高一就反覆要求,但是直到現在也沒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是爲什麼?就是因爲教師不能堅持督促檢查,你都不能堅持,怎麼能希望學生形成好習慣呢?我們有的時候太能找客觀原因,總認爲要求一遍記不住,又要求一遍還記不住,就歸結到學生差,根本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上來,然後給自己的“索性不管”找個很好的理由。事實上我們的學生是難教育,但是難教育不等於不能教育,我們的學生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需要更長時間的等待,需要接受“錯誤常反覆”這個事實,要堅信,我們的學生完全可以規矩出來。

2、備課要深入研究,授課要有針對性

X老師的散文閱讀課,課件做的特別棒,能看出課下真是深入備課了,而且每道題他都做出自己的答案,把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都展示給學生。

X老師教兩個班,一個尖子班,一個普通班,授課方式和深淺度就不一樣。我聽的是普通班,也是她任班主任的班級,她講文言文,課前提問知識點,所有知識點和所在句子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特別直觀。我們提問文言知識點的時候往往教師口頭說句子,效果真不如大屏幕展示效果好,但我們呢,往往嫌麻煩,也嫌屏幕佔地方,就越過這一環節,很不應該。X老師講課時翻譯得非常細,一直是她自己譯,並無學生活動,也無小組合作什麼的,但學生真是跟得特別好,都拿筆在書上寫呀記呀,只要不偷懶,一節課聽下來收穫特別大。

一中老師的授課特別貼近高考,很有針對性。高一備課組在講散文單元以前先講了高考散文閱讀的一般要求,做了純正高考題。X老師還在每節課前加入了詩歌鑑賞的內容,在高考中能力級別是E級的,我們的高三學生做起來都會覺得困難。高二備課組也在授課之餘做了xxxx年的高考模擬題,而且是形成常規,一直在做。可能有些專家批判這種做法,認爲太功利,但說實在話,對於提分來說真的有效。

教師的地位不高,但是影響很大,教師的收入不高,但是責任很大。潛心教書,精心育人,做好每一件簡單平凡的小事,來成就自己的不簡單和不平凡。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4

本人從事語文教學七年,從事高三語文教學也已經有三年。長期以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圍繞各個複習專題,各個考點、各自爲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個專題、考點缺少聯繫,像一條條平行線永久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學生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有些考點、專題時間一長,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試就是這樣,很多在考點複習中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考試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顯現出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會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下面就結合今年高考,談談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從去年的期末考試試卷看,語音和成語題都是大家比較熟悉,在教材中出現的資料,只是稍微作一點延伸,而從歷年江蘇高考考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試題迴歸課本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明顯,從字音、字形、成語到語言表達,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學熟悉的`大背景中。應對高考試題命題方向的改變,我們打出了迴歸課本的旗幟。於是,理清教學思路,如何重新調整和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如何尋求教學突破,尋找各個專題,考點的契合點、連結點,使高三語文教學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擺在我們高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個嚴峻的課題。也是我們提高複習效率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去年期末考試總體沒有到達預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絕大多數同學得分都在50分以下,當然有試題的因素,但學生寫作潛力不強,素材積累不多,語言不夠生動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語文教學的主線,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數重,是天下第一題,大意不得。作文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成績,真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教師、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課外收集積累超多的作文素材,作文專項訓練常抓不懈,這固然重要,但這是否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是否有更切實有效的途徑透過紛繁複雜的專題、考點,我找到了這個契合點、連結點,它就是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強化各專題訓練的同時,實際上都在爲作文作準備。我們是否有必要捨近求遠,另起爐竈,花超多時間來抓作文專項訓練呢我認爲很有必要。

首先,學習“虛詞、實詞、熟語的正確使用”等專題,爲作文儲備充足的詞彙。在期末考試批閱學生的作文中,許多教師和我一樣都感嘆學生作文裏詞彙的貧乏,要麼辭不達義、望文生義,要麼就出現很多生造詞。一篇作文難得見到幾個用得貼切、鮮活的詞。在複習這些專題考點時,有意識地引導我們的學生,從作文的角度多積累一些詞彙,然後學以致用,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運用一些詞彙。這樣就能豐富自己的詞彙,增加文章的文采,贏得老師的親睞。

其次,學習“字形的識記、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專題,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以往教學出現的情形是,做這類專題訓練的時候,改錯別字、改標點符號、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較好,準確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寫作文,就不當一回事了,無所顧忌,錯別字連篇,標點“一逗到底”,“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爲什麼會出現這類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學”與“用”嚴重脫節了,學習這些專題的時候,沒有和作文連在一塊了,未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期末考試中就有不少同學在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後影響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學習“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文閱讀”等專題,豐富作文素材的儲備。翻閱學生上次期末考試的作文,明顯感覺到學生沒什麼資料寫。考場作文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快速成篇,學生平時若沒有充足的素材儲備,即使有較好的寫作技巧,較強寫作潛力,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閱讀”無疑是學生作文素材的聚寶盆。在教學這些專題的時候,我就明確告訴學生,這些專題的高考分值是“X+70”分(“X”是該專題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學生重視,在寫作訓練中、能現學現用、活學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後,學習“語言應用題”專題,改造並錘鍊學生作文的語言。語言應用題歷來被稱作是高考的“實驗田”,題型新,短小精悍,靈活多變,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則語言應用題,從某種好處上說,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據必須的句式、必須的修辭手法,重點考查語言表達潛力,多用整句、對稱句。很多學生很喜歡做這類題目,可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可一寫起作文就愁眉苦臉、根本找不到感覺了。在講評語言應用題的時候,我時常會這樣感慨:“要是在作文裏能出現這樣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語言應用題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講究語言的改造和錘鍊,每一句、每一段語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語言自然就好起來。

此外,還有其他專題訓練,也能夠和作文串起來,譬如:現代文閱讀訓練,我們閱讀文本,不單單就爲了解決那些題目,還就應把它們當作美文、範文來品讀、來學習、借鑑。爲自已的作文的提高帶給範本。因爲對中學生來說,學習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借鑑模仿的過程。

總之,透過對去年期末考試的總結和思考,我明確了一個認識,即在整個高三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作文。讓我們心中有作文,更要讓學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的同時,不忘彰顯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5

語文高考考點細實、知識廣泛,可以說要求全面、內蘊深廣;加之,隨着《考綱》的不斷更新,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試內容和範圍的變動,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總結。這就要求教師切實鑽研、學習《考綱》,把握《考綱》的精神,從而從宏觀到局部,安排好高三複習的整個過程,落實好每個考點。因此,針對的特殊性,複習應該全面、系統,在橫向考試內容的面上、逐一展開;在縱向、考點的落實、拓展上,須訓練到位、滲透聯繫。因而,複習應點面結合,既考慮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又要照顧到各個知識點的落實和延伸,使考生能從容自信地應對每一次考試。所以,我覺得高三整個複習階段,教師的教學要有總體構想、具體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驟地進行;對學生,也應提出相應的要求,即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計劃,穩紮穩打,打好每一知識內容的攻堅戰。

同時,由於高三複習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講課--練習的重複性,因而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單調乏味性,甚至在每個階段,都存在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的現象。因此,從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出發,高三複習必須貫徹"靈活性"這一原則,工作總結《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總結》。例如,在複習基礎知識字音、字形三四天後,就安排一、二堂課閱讀文學書籍、雜誌,這時,學生肯定興趣大增,情緒高漲,效果也比繼續按部就班地繼續基礎複習好得多,同時,又能使學生拓展知識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古文翻譯之後,偶爾穿插古詩鑑賞,讓學生在逐字逐句的練習後,一下子馳騁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壯闊天地中,領略中國文學的最輝煌篇章,那種雄奇、壯美、深廣、博大,必定讓學生感慨不已、欲罷不能。這遠比機械的操作文言翻譯板塊和古詩賞析內容來得更好。再如,可把語言表達練習(特別是仿句、擴句)和名句默寫結合起來,穿入進行;現代文閱讀和練習相輔相成,等等。總之,靈活掌握各知識點的穿插、配合,使學生經歷一個既完整、系統,又靈動高效的複習學習過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識點互爲聯繫、綜合滲透;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潛能,從而相對避免、因過長的同一內容複習而可能產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爲教師,在把握"靈活性"原則的時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觀念,而不能打亂整個複習計劃、進程。要突出重點,並安排好穿插內容;既保證複習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每一階段的主要知識點,又能保證使各個考點都能在整個過程中時時有所體現。在這裏,"系統、靈活"集中表現爲"全面完整、有條不紊、主次得當"。作爲學生,既要能夠遵循教師的複習思路,在每個階段鞏固好複習的重點板塊,又要有自主調配、查漏補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師的進度,靈活穿插知識點,及時訓練,補偏補弱,做到舉一反三,調整總結。相信,每經歷一個重要的複習階段,學生都會有進步,日積月累,某一天,可能會產生質的飛躍。

高三複習,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非常必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極爲關鍵。同時,必須對學生作出嚴格的規定,明確包括作業在內的各項要求,防止學生出現鬆懈、拖沓現象。要把課堂作爲基本陣營,而把課後的積累、總結作爲提高成績的大後方。如果這兩方面結合有效、操作得法,學生的成績是大有可爲的。還有,教師要與每個學生溝通、交流切實瞭解每個階段、每個學生的學情,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狀況,作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在師生互爲理解、配合的基礎上收到奇效。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6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怎麼做。我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要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 、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教師茫茫然不知所云,講得學生如墮五里霧中無所措手足……據說,這就叫對學生負責!

我不得不這樣做,然而,一種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頭滋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它已經在干擾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爲“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爲“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啓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爲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爲?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爲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繫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爲什麼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我以爲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纔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爲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 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爲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爲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7

一年的高三複習有經驗,也有教訓,有痛苦,基本沒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態度上

這一輪,因爲不帶班,教學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難是以前所沒有體會過的。別說很少有人肯在語文科上格外下工夫,就是保證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能認真完成任務都是很困難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爲教師,我們也不能隨彎就彎,因此這一屆高三,覺得比以往都要累,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在課堂上要盯住紀律,每套卷子幾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誦要到辦公室過篩子。對於語文老師來講,這是良心活,想要對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這樣,到了後期也很難落實了,學生的確很疲勞了,課上睡覺很難控制,課下肯犧牲的大概也只有語文,又不讓你批評,一句“我們自己會努力的”就噎的你無話可說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實際上心口不一,老師就只有乾着急的份,所以後期教學效果尤其不好。儘管我依然堅持每一天考默寫,每一天批改,但學生對老師的安排幾乎毫不配合,不背,錯了的責令改完還是錯的,讓你有一種在荒野上呼喊,周圍毫無迴應之感,無比寂寞。

高三複習的確枯燥,所以我們還要儘量豐富課堂資料,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講鑑賞時,必須要介紹作者,時代背景,講古文必須要聯繫相關歷史事件,調動興趣的同時,豐富了歷史知識,積累了寫作素材。這就涉及超多的查閱資料,看過的書記得不準便不好講,學生知識不豐富,挑毛病是很擅長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們需要題的時候,複習題跟不上,只好自己組內研究訂了一本二十套的綜合題,之後,校園訂的各種套題紛至沓來,加之,後期校園格外安排的模擬測試,都使我們的時間變的十分倉促,很多題目我們務必精選,老師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選出適宜的給學生做,有時一天要完成好幾套題,加上超多的閱卷工作,很多任務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時星期天沒課,卻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備課組內的工作都盡力而爲,進度安排上,儘量合理,該準備的授課材料、習題、作文等都及時準備好,力爭爲其他老師做好服務工作。

二、教學安排上

能夠說語文的這一次教改是失敗的,也許是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高考語文的考察範圍變得越來越狹窄,字音字形沒有了,標點符號沒有了,詞語運用沒有了,閱讀客觀題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藝理論方面的,現代文選考題傳記的難度小於小說,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傳記,固定的題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閱讀仍是人物傳記,固定的題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議論文,我真不明白語文還有什麼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題技能的訓練。現代文相對不太重要,而且課本內的不會考,所以,我們一輪複習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兩個月時間。然後即進入專項,成語病句,詩詞鑑賞,文言文是大頭兒,表達運用和現代文閱讀挑一些講,背誦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後是綜合訓練,其實專項時便帶着綜合,綜合時,又要適當的加一點成語、病句、長短句等專項,直到最後,這幾塊資料學生才真正有了感覺。

這一輪在作文和背誦上我們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爭在前兩年構成一個系列,審題立意,結構,選材,語言……高三時就更細,開頭結尾,分析論據的方法,原材料的運用方法,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厭其精,但是,在考場上,學生時間緊張,做題慌亂,實際上很多方法都沒了,大腦空白一片,基礎好的自然還是好,基礎不好的始終寫不出精品,因此頭兩年的功夫恐怕還就應多下些比較好。但能夠說學生還是構成了必須的作文框架,有了一點大模樣,素材的積累方面比往屆好一些,文章不那麼雜亂和乾癟了,這就是收穫吧。

背誦、默寫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選修教材中諸多要背誦的篇幅,應對平時考試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當時有些沒要求背的,如難度很大的《離騷》《逍遙遊》之類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負擔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複習,學生記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卻始終覺得不透亮,真不明白這教改搞什麼怪。

三、尖子生培養上

發了一些題,一些作文書,大部分是本人自費,但學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學生談談話,李健飛,趙雪巖,楊凱等關注指導稍多,但作用不大,他們需要解決的更多的是興趣問題,思想問題,更重要的是時間問題,但這不是我能給他們的,有些老師太能佔用時間了(其實稍微改變一下方法,就能夠節省出來,比如把作業打印出來,不要在黑板上抄寫,有時學生還抄錯,導致做半天做不出來,太耽誤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沒有必要整套卷都讓學生做,第一天務必做出來,第二天不必須能講,逼死學生阿)。其實更願意被關注的倒是從來不被關注又渴望被關注的幾個不聲不響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經驗

1、作文要堅持序列化訓練,儘量細緻些,並儘早下手。素材積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網絡,複習題和解題方法等網上很全面,皆可據爲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間裏,學生有針對性閱讀學習,不必都打印出來,省時省力。

3、成語病句等專項不能一氣呵成,需要反覆訓練。

4、專項複習的參考材料中很多東西並不適用,如文言實詞、現代文閱讀等完全能夠以題帶練。

5、答題規範的指導要堅持始終,構成良好的得分意識。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敗的教訓

1、學生字太爛,高一高二始終重視不夠,高三已經沒有時間練。

2、學生記敘文、散文不會寫,議論文縱式結構不會寫,高一高二沒有適當練習,太過急功近利,雖然未必影響高考,但也很危險。

3、不明白校園最後半個月的考試安排,沒有及早進入綜合,造成收尾倉促,沒有打出足夠的提前量,只憑經驗辦事。

4、最大的失誤是不該自作聰明地把重要資料放在最後,以爲學生會重視,實際恰恰相反。比如背課文等,此時學生生病的生病,請假的請假,留下的離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極差,好在這只是我個人的創新,沒有波及全組。

6、金太陽專家的預測可信度不太高,信專家不如信自己,練題還要儘量全面,比如語文閱讀客觀題,專家不但沒預測對,而且金太陽的練習題裏幾乎沒有這種類型的題目,該題目本身不難,只是學生沒有準備,導致亂了陣腳。

六、新一輪高一教學展望

1、現代文選取講,古文重點講。

2、專項訓練在高一即插入,能夠細緻一些,每人負責一部分,構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順序,爲了高考,可再細緻一些,構成體系。如果要真正兼顧寫作個性的構成,則要鼓勵學生寫隨筆。

4、背誦部分按照高考大綱要求佈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點句,別太擔心與八校的比較。

七、推薦

1、推薦校園以後不要再訂語文金太原的專項題了,多年來,我們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語、病句和鑑賞(這些我們也能夠自己找,他們的題質量實在並不高,不是太負職責),其他全是浪費。各地高考模擬題質量更好一些,東三省的,大慶的都不錯。

2、推薦八校安排授課資料要更合理,選修時講的新聞、現代詩歌等高考又不考,爲什麼沒有選先秦文學,不知是否八校一齊商量的,還是某權威拍腦門定的。

2、推薦校長以後講話慎重,語文這科學和不學是不一樣的,不要把特例當成規律,知識固然在於平時積累,但在知識普遍積累不足的狀況下,高考語文考的更是答題的感覺和技巧,這種技巧是在超多訓練中構成的。這就是爲什麼大作家大學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實我們告訴學生就應學什麼,落實起來往往很難,但你要告訴他們不用學什麼,學生理解起來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學和不學差五十分挺恐怖,難道語文學和不學差二十分就就應嗎?對於還有一點靈性的學生來講結果確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們的帶動作用就不必說了吧,而且他們忽略的絕不止是課下,關鍵是他們同時忽略了正課和晚課。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8

反思以往的高三語文複習教學,我認爲要提高高三語文複習的有效性,必須認清教學的三大禁忌,卻也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大量講述,大量訓練,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爲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曠日持久,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中主張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發展要充滿信心,併爲每個學生提供理想的教學,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爲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幫助,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理想的、適合自己個性需要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是一種樂觀主義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也是關注到了學生心靈需要的教學觀。

我認爲,學生了解了自己,明確了學習目標,纔會有奮鬥堅持的毅力,纔會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纔會感受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併爲之而欣喜。

高三語文老師必須正視學生的差異,應該幫助學生把學習的內驅力真正化爲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分析自己在語文學習上的優勢和薄弱環節,從而制定符合實際的個性化複習方案。我們可以設計一張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表格,表格上根據高考的各個大項,從語知語用到作文,分別呈現,然後由學生自我反思總結,明確各自的優勢區域、薄弱環節,然後根據其基礎、能力、發展前景、努力方向等,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商定,然後選擇最易達成目標,指導學生制定完成目標的方法,進行重點突破。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9

在高中教學過程中,語文學科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高考改革政策中提出:“要降低英語在高中中的比例,增大語文的分值。”這樣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並加大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這也促使我們語文教師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實施語文教學,運用科學的、現代化的教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特別是升入高三之後,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和幫助學生順利複習整個高中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複習的效率和質量,成爲了我們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以往高三複習中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總是有條不紊地將高中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後逐一進行復習,隨後在浩如海洋的習題中尋找或是挑選一些習題組織學生一套又一套的進行練習。學生做教師批改,學生再做教師再批,這樣反覆重複的複習定式,消耗了學生多有的興趣和動力,最後不但不能取得優異的複習效果,甚至會起到反作用。爲此,我在任教高三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切實可行的複習方式,爭取能夠探索出科學有效的語文複習體系,能夠讓學生在語文複習的過程中用較少機械性的訓練次數收穫更高的複習效率。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我深刻地感受到,高三語文複習的靈魂在於語文教師的組織和管理。確切來說是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複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複習方法,而不是採取費時費力的機械性複習方式;要激勵學生形成熱情積極的複習態度,提高學生複習語文知識的質量和效率。

在高三這個重要的學習時期,無論是哪一科的知識都將進行大量的高難度的複習和訓練活動。教師的這種想法和舉動也是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爲這樣的教學和複習計劃會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然而,事實教學情況告訴我們,這種繁瑣的、大題量的複習方式不但不會有效增強學生的複習效率,還會在無形中給學生增加複習的負擔,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爲此,在高三學習階段爲學生設計大量的習題,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無疑是一種很失敗的舉動。進過反覆的研究表明,高中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與在高三複習期間教師測試的頻繁程度以及訓練習題的難易程度沒有直接性的關係。而且,高三複習階段沒有質量保障的大量的習題壓力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擔,無法順利取得成績上質的飛越。並且,習題的難度以及考試的次數並不等於學生就能夠形成紮實牢固的語文基礎。因爲語文學科的特點必須要求學生能夠在懂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感悟和聯想,能夠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道理。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感悟是教師無法用語言進行傳授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可以培養和提高的。爲此,在高三最後的複習階段,教師要將課堂的重心放在引導學生自主去感悟和理解,而不是頻繁的測試訓練。作爲語文教師,我們在高三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此時心理的需要,讓學生在複習過程中獲得主動權利,體驗到複習成功的喜悅。我們可以通過降低試題的難度,減少考試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