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接下來小編整理了三年級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

  《花鐘》的教學反思1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了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

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學會書寫14個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自主讀書,瞭解“爲什麼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並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增強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能力。感悟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仿照課文表達方法,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陶冶美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花鐘》的教學反思2

《花鐘》是一篇帶有濃厚的科學美和語言美的說明文,在講解和學習的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使學生對花開的形態和花鐘有更感性的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根據課文內容的三個部分:展現不同時間鮮花開放的美態——分析鮮花開放時間不同的原因——描述生物學家制作花鐘的創意,我也將教學內容分爲四個部分:欣賞花鐘——認識花鐘——探祕花鐘——形成花鐘,並在授課的過程中,充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爭取把課文講得更生動有趣,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

在導入部分,我先播放了一組鮮花盛開的圖片,讓學生體會鮮花的美麗,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形容,對課文產生一個總體的認識,產生學習和探究的濃厚興趣進。《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認識花鐘”的環節,我注重讓學生融入情境,自主學習。首先自由朗讀,找出本段的中心句“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再讓學生圍繞這一句,找一找有幾種不同的花,並設計了“誰的發現最準確”這一環節,通過填寫表格“花的名稱、開花時間、作者的描寫”,放手在小組中開展自主學習,充分了解這一段的內容。並通過多媒體資源的展示,讓學生感受花開之美,接着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句子美美地讀文,並說出理由,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境,用詞的準確。經過多媒體圖片的展示後,學生對花的美感受更深了,讀得也更有感情了,甚至配起了動作動情地讀了起來。

同時,爲了讓學生體會作者不同的表達句式,我出示了一個句子:“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五點左右,薔薇開了……”

與課文中的句子對比,體會句子不同的表達效果,讓學生明白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的作用。然後,我又回到本段,讓學生帶着生動、形象的美的感覺,再讀全文,與文本融爲一體。最後,及時進行拓展練習,通過多媒體展示出更多的花和它們不同的開放時間,讓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具體的修辭手法,將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讀練結合,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爲本單元習作埋下伏筆。

在探祕花鐘和形成花鐘的教學環節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交流理解了“又大又嬌嫩”的花瓣和它深夜綻放的原因。通過資料的查找,讓學生認識了更多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體現了“新課標”裏課程資源的拓展。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在學生自主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我爲他們出示了詞語的準確意思,讓他們通過對比,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用詞的準確。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是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本科的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通過圖片、視頻、概念的展示,使課文內容更形象生動,讓全體學生自主、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在樂學中獲得了美的感受,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並調動了他們感情朗讀的積極性,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金無足赤,課無完美”,在我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不足,由於這節課的知識量和訓練量較大,擔心教學內容無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環節我講得較爲簡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探究將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充分結合的更好的方法!

  《花鐘》的教學反思3

《花鐘》一課按照“歸納現象——揭示本質——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一天之內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最後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本堂課着重第一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並設計“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爲教學題目,爲了讓語文課堂教學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是由於對課標研讀不深,教材鑽研不夠,出現了以下問題:

一、對教材把握不到位

課堂的教學還是要有自己的方法,學習了很多老師的教學,但不能學到其“神”,以致於出現依葫蘆畫瓢的現象。對於剛步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修辭手法是其學習的重點,尤其是比喻、擬人常用的修辭。本課形容花朵開放的詞語或短句,很多都用了擬人的手法,因此應該重點講解。但是由於設計時過分注重作者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表現花開,所以教學時的重點變成了不同的表達,但就不同的表達中是用了擬人的修辭原因這點,沒有給學生講,出現了重大失誤。

圍繞“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這點,課堂引入時出示了張秋生的《“死”了十二次》,讓學生髮現文章的形容詞太單一死板,之後學習文中作者對花朵開放的不同形容,發現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最後再次出示《“死”了十二次》,讓學生學以致用,把“死”變爲“活”。但是對學情的把握不到位,最後的思考太難,應該給學生與花朵接近的事物,不能一下子跳到人的角度。

二、情境引導不夠

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老師的引導十分重要。《花鐘》一課有很多形容花朵美麗開放的句子,美美的句子就要美美地讀,而且是應該以讀代講、以讀促悟,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體會花的美。並且學生的想象感悟也很重要,不能只靠圖片展示,要讓學生進行想象,腦海中要有畫面感。這樣才能帶出有感情的朗讀。

三、提問有效性不夠

課堂不提無意義的問題,不提模棱兩可的問題,不提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教師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有效性。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的反應,有效的提問能夠帶動學生,不能讓學生出現習慣性的“爲老師着想”而回答問題的現象。本課,出現了較多的無意義提問,如“下一個開放的是什麼花?”而且提問的密度太重,深度不夠,在引導發現不同的表達方面坡度太陡,以致於提問有效性不夠。

課標是基準,教師要立足於課標,鑽研進教材,本次課堂教學讓我深刻反思,正視自己的問題,態度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