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春節恭賀新禧黑板報資料

2016春節恭賀新禧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春節與臘祭

2016春節恭賀新禧黑板報資料

據史載,春節風俗源於遠古社會的“臘祭”。“臘祭”原是神農氏(一說伊耆氏)時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歲終出祭”。由於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歷代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目的提倡,這種產生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傳統禮俗,一直保留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各個歷史時期,沿襲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演化爲“春節”的習俗。而民間傳說則不同:“年”原是太古時候的一種怪獸。每到寒冬將盡新春快來之上四,便四出噬人。古人爲防禦它的掠食,便聚集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響,把“年”嚇跑。一夜平安無事,翌晨便相互道賀,因 豐盛食物。共慶幸福生活。年復一年,便形成一個歡樂的節日,叫做“過年”。

從古代“臘祭”、“”過年到現在的春節,形成了很多風俗,時代相傳。其主要風俗之演進。春節,不僅是漢族的主要傳統佳節,也是我們各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節日,雖其祭祀儀式和所表現的心理狀態,處於同一起源,但其節日風俗習慣又因族別、地域之分而不盡相同。

  新年是如何確定的

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從寒暑冷熱周而復始的氣候變化中,得到了“年”的時間概念。這種氣候變化,是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的自轉造成的。地球的自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將哪一天作爲一年的開始,就全憑人們自己確定了。爲了掌握和運用氣候變化的規律,以知道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不少國家和民族都生產了計算年時間的歷法。曆法的不同,確定新年第一天的時間也就不同了。

公元一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實現了由遊牧向農耕的轉變,在尼羅河兩岸定居下來。由於尼羅河的泛濫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古埃及的農耕活動,他們便細心觀察,把尼羅河的每一次氾濫刻在竹竿上,得出兩次氾濫的時間大約相隔三百六十五天。他們還發現,每次氾濫的潮頭處漲到現今的開羅城附近時,正巧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在地平線上升起。於是,他們便把這一天定爲一年的起點,居住在美洲北部的愛斯基摩人,則把落第一場雪的那天作爲新年的起點。印度尼西亞的凱拉比特族人,以每年候鳥第一次飛來的時間作爲新年的第一天,烏干達人居住在炎熱的非洲,那裏一年只要幹、溼兩季,他們把每一季作爲“一年”。因此,在通常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內,烏干達族人卻要過兩個新年第一天。

我國一些兄弟民族,古時沒有正式曆法,其計年辦法也同古埃及及尼羅河居民及美洲愛斯基摩人相似,即按一般生產和生活經驗計算歲月。如我國黑龍江省的赫哲族人,每捕到一隻大麻哈魚,便將魚頭懸掛起來,作爲新年第一天。臺灣省的耶美人,卻是將第一次捕獲的的飛魚當作是新年到來了。以遊牧爲生的古韃靼人(即今蒙古族),卻以野草吐露嫩黃爲新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