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初中生歡度元宵黑板報資料

初中生歡度元宵黑板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5W 次

  賞花燈

初中生歡度元宵黑板報資料

“漢家祭祀太一,以昏時祀到明。”

——《史記·樂書》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

明帝提倡佛教,聽聞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燃燈敬佛”的做法,於是便命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事物紀原》載:漢代兩都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皇帝特許弛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這便是許多詩歌中“金吾不禁夜”的來源。

另一說元宵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無論是禮佛節儀,還是以饗天官,“燃燈”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放燈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爲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晚,皇帝從深宮中走出,與民同樂。中唐以後,元宵節發展成爲全民性的狂歡節,青年男女以此作爲尋覓伴侶的良機。宋代,元宵燈會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且活動更爲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

  舞龍燈

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

——宋·吳自牧《夢粱錄》

中華民族崇尚龍。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傳說黃帝時期,名爲《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農人希冀得到龍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爲7節、9節或13節。有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彙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爲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