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成語天人合一的意思

成語天人合一的意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導語:“天人合一”聽起來很玄的樣子,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天人合一的意思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爲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爲包含着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爲“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爲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爲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爲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天人合德

天人合德是人們追求的崇高理想,指人應該效法天德,與天合德,自覺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傳統文化的做人理念主張從完善個人做起,認爲人們通過修身可達到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儒家講的是入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提出道德修養中的克己自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有三省吾身、克己復禮的修身之道;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大學》中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強調注重調整天人關係、人際關係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建立起圓容的、安定的、和諧的社會秩序。佛道講的是出世,通過修煉可達到佛道神的境界,道家講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佛家講的“佛光普照,禮義圓明”,無不濟世利人,教人向善。

天以仁愛生長萬物,使萬物生生不息,“覆載羣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天意至仁,而人之仁德取法於天。“仁愛”精神是傳統道德規範的體現,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與義、德、忠恕、禮、樂等相聯繫而構成一個整體倫理結構,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和“泛愛衆”,孟子說,“仁也者,人也”,人如何成爲仁,也就是人如何成爲人,孟子還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意思是說君子的崇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了古聖王帝嚳高辛的“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的盛景;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佳境;帝禹“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的政德;周初文王“篤仁,敬老,慈少”的仁政。被司馬遷稱譽的“盛景”、“佳境”、“政德”,其實都是“仁政”的代稱,“仁愛”是他們共同的美德。墨子也說到“聖王法天”,認爲因爲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所以聖王效法天德,博施濟衆。

古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人的德性也稟賦天地這種好生之德。宋代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提出以天地爲父母,要“體天地而仁民愛物”。周敦頤說:“天地生萬物,而又唯聖人能與天地合其德”,他的窗前草不除去,有人問其原因,他說:“欲常見造物生意。”朱熹認爲仁體現了宇宙的“生生之理”,說:“仁有生的意思,如四時之有春,彼其長於夏,逐於秋,成於冬,雖各具氣候,然春生之氣皆通貫於其中。” 程顥說:“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他認爲萬物生意最可觀,如魚躍鳶飛,活潑的表現着宇宙生命的和諧,而當皇帝折斷柳枝時,則予勸阻說“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古代思想家認爲,生(創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天地聖人都要順天地順陽之道而施仁,“明道救時”,“止於至善”,並揭示出“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道理。

所謂“天人一也”,也可以統一於理,統一於道,統一於高尚的道德,強調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當一個人真正做到透徹的瞭解人與宇宙大道之間的關係後,就自然明瞭自身的生命意義和價值,“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意味着人們主動自覺的去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傳統理念規範明確了人們對於是非、善惡、正邪、美醜的基本判斷,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一、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養生是鍛鍊身體養筋骨嗎?還是吃飽吃好養形態?什麼是真正的養生?“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也就是說,真正的養生,不單單養身,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是要涵養我們的生命,是要性命雙修,身心俱康。

  二、如何養生?

(一)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當下的的社會緊張忙碌,壓力很大,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着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天人合一 。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現在的大衆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爲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祕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爲“天年”。那麼,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

《黃帝內經》認爲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裏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爲“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爲,“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

爲什麼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

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

生命最珍貴的是什麼?——健康

健康最可貴的是什麼?——養生!

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自然!

要想順應自然,我們首先要認識自然。其實自然就再我們的周圍。方方面面。我們看動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動物會冬眠,有的會換上厚厚的皮毛過冬。春天地時候,大地回暖,動物開始覓食。夏季是所有生靈最活躍的季節。秋季是忙碌儲存食物的時候。動物比人更懂得順應自然的生活。它們是天生的養生家。所以科學研究表明,它們的實際壽命往往比它們的“天年”要長久。所以,我們應該像動物學習。古人其實也是一直在和動物學習養生的。比如《五禽戲》《八錦緞》以及一些武術,都是模仿動物的基礎上創立的。

而現在的人們,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競爭,家庭、社會、等等諸多的繁雜瑣事,影響着人們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諸東流了。其實順應自然的養生很簡單。你每日看到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起牀。你每天看到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就休息。不要在出去工作、喝酒。應酬少一點兒,健康也就多一點兒,生命也會長久一點兒。簡單的說,就是“跟着太陽走”。因爲萬物都是順乎太陽的。太陽是熱的,發光的,明亮的,溫暖的,運動的。就好比中醫裏講的人體的陽氣。太陽就是萬物的陽氣。只有我們順從太陽的時間,人體的陽氣才能充盈。人體的陽氣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長壽了。道家的修煉,不也是要做到純陽嗎?對於普通人,不要求純陽,只要陽氣充盈,盡享天年就是沒有問題的。而如何讓自身的陽氣充盈,則來源於大宇宙中的這個大火球––太陽。

順則昌,逆則亡。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順。你每日夜裏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完美的結合。

這其實做起來並不難。請晚上少一點兒應酬,多一點兒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這樣,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身體自然與天地同步。真正的養生也就開始了。?

藥王孫思邈曾說“人過四十講養生”40歲,是人體走下坡路的時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車跑了40萬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則再跑下去就難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纔要養生呢?不是的。我們知道,人性都是有弱點的。最致命的一條就是“當時去了之後纔會覺得寶貴”。40歲,恰恰是健康已經失去了的時候,所以這時的人們纔開始着急,纔開始養生,纔開始惜命。其實“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人在最年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時候,這時就應該養生了。就應該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並積極的配合實施了。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整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衰老而已。

我們應該讓人們瞭解自己的身體,瞭解道家養生的觀念。做到防微杜漸。做到“壯則知養,老則久長。”?

上邊我們說了順應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下面我們談談具體的。首先,我們說說四季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