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中考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在平日的學習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相信很多人都在爲看懂文言文發愁,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考文言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考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題。

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裏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盡以家財付孝基。孝基與治後事如禮。久之,其子丐於途。孝基見之,惻然謂曰:汝能灌園乎?答曰:如得灌園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園。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復謂曰:汝能管庫乎?答曰:得灌園,已出望外,況管庫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庫。其子頗馴謹,無他過。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復有故態,遂以其父所委財產歸之。(選自《厚德錄》)

6.下列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斥逐之 追趕

B.富人病且死 將要

C.如得灌園以就食,何幸 多麼

D.不復有故態 原來的

7.下列句中加點的以與文中劃線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何以戰

B.不以物喜

C.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諫之路

8.下列對張孝基的評價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張孝基信守承諾,把岳父的喪禮操辦得很風光。

B.張孝基心地善良,見妻弟乞討,頓生憐憫並積極給予幫助。

C.張孝基助人有方,讓妻弟灌園管庫,在勞動中促其轉化。

D.張孝基爲人厚道,把全部財產歸還給悔過自新的妻弟。

9. 將文言文閱讀中的句子和教材上學過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復謂曰:汝能管庫乎?(《厚德錄》)

譯文: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兩章》)

譯文:

參考答案:

6.A 7.C 8.A

9. 翻譯。(6分,每小題3分)

(1)譯文:富人的兒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點奇怪,又說道:你能管理倉庫麼?

(2)譯文: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靠限制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兵力

【附】文言文翻譯

許昌有個士人叫張孝基的,娶同鄉某富人的女兒。富人只有一個不孝的兒子,便罵着把他趕走了。富人生病將要死了,把家產全部託付給孝基。孝基按規定禮節爲富人辦了後事。過了許久,富人的兒子在路上討飯,孝基見了,同情地說道:你會灌園嗎?富人的兒子答道:如果讓我灌園而有飯吃,很高興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園。富人的兒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點奇怪,又說道:你能管理倉庫麼?答道:讓我灌園,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何況管理倉庫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倉庫。富人的兒子很順從、謹慎,沒犯什麼過錯。孝基慢慢觀察他,知道他能改過自新,不會像以前那樣,於是將他父親所委託的財產還給他了。

中考文言文2

湖心亭看雪(張岱)

崇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挐一小舟,擁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挐一作:餘拏)

到亭上,有兩人鋪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

崇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乘着一葉小舟,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瀰漫,天和雲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像小草一樣微小的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伕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迷,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迷的人啊!”

註釋

俱:都。

絕:消失。

崇五年:公元1632年。崇,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完了,結束。

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獨:獨自。

拏(ná):同“”,牽引。撐(船)。一作“挐”。

擁(cuì)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衣,細毛皮衣。,鳥獸的細毛。

霧凇:冰花一片瀰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白氣瀰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

惟:只有。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這裏指蘇堤。一,數詞。痕,痕跡。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而已:罷了。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拉:邀請。

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裏的意思是三杯酒。

而:表承接,然後。

是:表判斷。

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伕。

喃喃:低聲嘟噥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爲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更:還。

癡似:癡於,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爲癡迷的意思。

晚明小品在中國散文史上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注目,卻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雖無灼灼之豔,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崇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集子中凡紀昔遊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裏標“崇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餘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閒閒兩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着痕跡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緊承開頭,只此兩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彷彿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獨有一個“釣雪”的漁翁。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柳詩僅二十字,最後才點出一個“雪”字,可謂即果溯因。張岱則寫“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謂由因見果。兩者機不同,而同樣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爲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張岱則爲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餘拏一小舟,擁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後,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時分,寒氣倍增之時也。“擁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裏,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裏,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於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麼,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蘊含着避世的幽憤嗎?

請看作者以何等空靈之筆來寫湖中雪景:霧凇,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凇”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着變換視角,化爲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練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歎。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難辨,使人惟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此真可謂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造地設,生定在那兒,絲毫也撼動它不得。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到亭上,有兩人鋪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並不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爲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發之於二客,實爲作者的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餘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裏依然不改其悽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爲了酬謝知己。“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言外有後約難期之慨。這一補敘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悵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復西東。言念及此,豈不神!文章做到這裏,在我們看來,也算得神完意足、毫髮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復筆寫了這樣幾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讀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絕!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於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癡”字;又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癡”字寫透。所謂“癡似相公”,並非減損相公之“癡”,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癡”。“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盪漾,餘味無窮。癡字表明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偶寫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當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賞和消極避世的情調,我們不應盲目欣賞,而必須批判地對待和歷史地分。

中考文言文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

(一)觀 月

張孝祥

月極明於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

①今餘之遊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與?

蓋餘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雲,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

②③④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餘系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

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於是爲備。書以爲金沙堆觀月記。

(有刪改)

【註釋】①金沙堆:在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是由湖沙堆積而成的小島。②盡卻:全部退去。③童隸:書童僕役。④正黃:純黃。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臨水之觀,宜獨往 宜:__________ .

(2)其具是四美者與是:__________ .

2.對文中畫線的句子“天無纖雲,月白如晝”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天色沒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晝。

B.天上沒有一點雲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

C.天上沒有云彩,月亮是白晝。

D.天上沒有細雲,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話是具體描寫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畫線句子沒有標點符號,請在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

蓋 中 秋 之 月 臨 水 之 觀 獨 往 而 遠 人 於 是 爲 備

(一)

1.(1)適合。 (2)這。

2.B

3.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

4.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於是爲備。

[參考譯文]

觀賞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觀賞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觀賞,最好是獨自一人前往;而獨自前往的地方,又以離人遠的地方最好??我現在金沙堆遊玩,這裏不正符合賞月的四個條件(即中秋月,臨水,獨往,去人遠)嗎?

我於八月十五路過洞庭湖,天上沒有一點雲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金沙堆正好位於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它高有十仞,四面綠水環繞,最近的陸地離這裏也有幾百裏。我把船停靠在岸邊,系在沙洲下面,讓書僮僕役全部退去,然後徐步向上攀登。只見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黃,和月光爭輝;水好像玉盤,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積的黃金;光芒四射,頓感一陣涼意,似覺眼花。閬風、瑤臺、廣寒宮這些仙境,即使未曾親身到達那裏,應該也不過如此而已吧。看樣子賞月之至,中秋,臨水,獨往,去人遠,在這裏全都完備了啊!特寫此文以記述金沙堆觀月情景。

(二)

①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②,既已狼噬樑、岐,又虎視淮陰矣。於是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③府,見使才皆盡,雖履④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勳。”元功既舉,時人鹹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選自《世說新語》)

【註釋】①郗超:東晉時曾任參軍,中書侍郎;謝玄,東晉名將。②問晉鼎:圖謀奪取

晉朝天下。③桓宣武:東晉大臣桓溫。④履屐:泛指鞋,這裏代指平民百姓。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朝議遣玄北討 討:__________ .

(2)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匿:__________ .

2.對文中畫線的句子“既已狼噬樑、岐,又虎視淮陰矣”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已經像惡狼一樣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

B.已經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陰的虎。

C.已經像惡狼一樣吞併了梁州、岐山一帶地區,又虎視眈眈地企圖侵佔淮河以南廣大領土。

D.已經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陰的老虎。

3.國家危亡之時,郗超力排衆議,支持謝玄,從中可看出他是怎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尾寫“元功既舉,時人鹹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對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樣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討伐。 (2)隱藏。

2.C

3.寬容大度,愛才惜才,熱愛國家。

4.側面烘托郗超的評價是正確的,並讚美郗超的美德。

[參考譯文]

郗超與謝玄不和睦。當時苻堅正想奪取晉朝天下,已經像惡狼一樣吞併了梁州、岐山一帶地區,又虎視眈眈地企圖侵佔淮河以南廣大領土。這時朝廷中商議派謝玄北上討伐,大臣中間對此頗有不同看法。(只有)郗超說:“謝玄這個人一定能成功。我過去曾經與他一道在桓溫府中共事,發現他用人能盡其才,即使是一些瑣細的小事,也能處理得恰如其分,從這些事推斷,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勳的。”謝玄大功告成後,當時的人都讚歎郗超有先見之明,又推崇他不因爲個人的好惡而埋沒別人的才能。

(三)

①②③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鍾。初除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④⑤⑥⑦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爲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爲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若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於是受命。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則執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

⑧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時無不敬懾。

(選自《宋史·劉安世傳》)

【註釋】①安世:即劉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職。③白母:稟告母親。④在言路:指當諫官。⑤明目張膽:主持公道,敢作敢爲。⑥觸忤:觸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縮悚汗:縮着頭頸,嚇出冷汗。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

B.或帝盛怒/或異二者之爲 ..

C.伺怒稍解/伺其欣悅 ..

D.入白母曰/入則無法家拂士 ..

2.對文中畫線的句子“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他在職多年,真正的顏色在早上,幫助公道。

B.在職累了,神色嚴肅在早上,幫助公道。

C.在職的歲月累了,真正的顏色在早上,幫助公道。

D.他在職多年,神色嚴肅於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劉安世不想接受諫官這一官職任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爲劉安世母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請結合文段簡要談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C 解析:A項,第一個“居”是“就任”的意思;第二個“居”是“停留”的意思。B項,第一個“或”是“有時”的意思;第二個“或”是“或許”的意思。C項,兩個“伺”都是“等到”的意思。D項,第一個“入”是“回到家裏”的意思;第二個“入”是“國內”的意思。

2.D

3.倘若就任這個官職,那就要有膽識也敢於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以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起職責。如果冒犯了皇上,災禍貶官就會立刻到來。劉安世擔心做諫官不僅自己生命堪憂,也會連累家人。

4.開明大義,懂得國家大事。善於教育兒子,令人敬佩。

[參考譯文]

安世身材魁偉,容貌端莊,聲如洪鐘。起初被任命爲諫官,還未受命,回到家裏對母親說:“朝廷不因爲我安世不賢,讓我任諫官。倘若就任這個官職,那就要主持公道,敢作敢爲,以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起職責。如果觸怒了皇上,災禍貶官就會立刻到來。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說我以母親年老爲託辭,應當可以避免任此官職。”母親說:“這就不對了。我聽說諫官是皇上面前的敢於直言諍諫的重臣,你父親一生都想做這樣的官卻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職,你應當獻出生命來報效國家的大恩。縱使遭罪被流放,不論遠近,我一定會隨你去的。”(安世)於是接受了官職。他在職多年,神色嚴肅立於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當面指斥,在朝廷上諫爭,有時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氣稍解,再上前爭辯。旁邊陪侍的人在遠觀看,縮着頭害怕得身上冒出冷汗,把他稱作“殿上虎”,一時間沒有人不敬仰他。

(四)

齊景公遊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後之。”景公遽起,傳騎又至。

①②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行數百步,以騶爲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爲不進,盡釋車而走。以煩且之良而騶子韓樞之巧,而以爲不如下走也。

【註釋】①煩且:良馬名。②騶子:古代管車馬的官。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趨駕煩且之乘 乘:__________ .

(2)盡釋車而走釋:__________ .

2.對句子“以煩且之良而騶子韓樞之巧,而以爲不如下走也”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憑着煩且這樣的好馬和馬伕韓樞的技巧,齊景公還以爲不如自己下車徒步奔跑。

B.用煩且的馬和韓樞的巧合,以爲不如下車走。

C.憑着煩且這樣的馬和韓樞的巧合,是可以走下去的。

D.憑着煩且的良好技能和馬伕的技巧,還是不走下去好。

3.文章畫線句子寫出了景公的什麼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則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可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用恰當的俗語、成語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1)馬拉的車。 (2)放棄。

2.A

3.着急、迫切,要快速趕回國都見嬰。

4.說明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或:急於求成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或: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

[參考譯文]

齊景公到東海去遊玩,傳遞公文的騎士從國都之中趕來拜見說:“晏嬰病得很厲害,即將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趕不上見他。”齊景公立刻起身,傳遞公文的騎士又趕到了。齊景公說:“趕快坐上駿馬拉着的馬車,讓馬伕韓樞來駕車。”行走了幾百步,齊景公認爲馬伕趕得不快,就奪過繮繩代替他駕車;大約駕車走了幾百步,又認爲是馬不向前跑,就把車馬丟下而徒步奔跑。憑着煩且這樣的好馬和馬伕韓樞的技巧,齊景公還認爲不如自己下車徒步奔跑。

(五)

①②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③④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⑤⑥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爲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⑦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僕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選自《世說新語·言語》)

【註釋】①龐士元:龐統,字士元,號鳳雛。爲劉備中郎將。②司馬德操:司馬徽,字德操。漢末名士,曾向劉備推薦龐統、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堯時賢人,禹爲天子,他辭掉諸侯回家種地。④原憲:孔子弟子,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爲官。⑤許、父:許由和巢父。堯舜時期的兩位隱士,堯想把君位讓給許由,許由拒絕,歸隱箕山。⑥夷、齊:指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後,兩人都不肯繼承君位。周滅商後,二人不食周黍,餓死在首陽山。⑦竊秦之爵:戰國末年,呂不韋將和自己同居的邯鄲美姬獻給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後,封呂不韋爲相國,所以說他“竊秦”。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二千里候之 候:__________ .

(2)伐雷鼓 伐:__________ .

2.對文中畫線的句子“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孩子知道邪惡的路更快,不考慮沒道路的迷惑。

B.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慮會不會迷路。

C.你是知道邪惡的道路,不考慮失去道路。

D.孩子知道邪惡的路更快,不考慮失去道路的迷惑。

3.文中司馬德操用什麼方法反駁龐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本文內容說說司馬徽是個怎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1.(1)探望。 (2)敲打。

2.B

3.通過講述伯成、原憲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的高貴品格令許由、巢父、伯夷、叔齊所感慨,來反駁龐統風流名士不是一定要金印紫綬,光彩照人。

4.司馬徽是一個才能卓越、安貧樂道、平易近人、善於循循善誘的人。

[參考譯文]

南郡龐士元聽說司馬德操住在潁川,特意走兩千里路去拜訪他。到了那裏,遇上司馬德操正在採桑葉,龐士元便在車裏對司馬德操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應該帶金印佩紫綬,哪有委屈着自己長江大河般的才識雅量,而去做蠶婦們做的事?”司馬德操說:“您姑且下車,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慮會不會迷路。從前伯成子高寧願回家耕地,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破屋裏,也不願意用來換住達官的豪宅。哪裏有住就要住豪宅,出門就要肥馬輕車,身邊還要幾十個婢女侍候,然後纔算是自己與衆不同呢?這些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所感慨,廉士伯夷、叔齊所長嘆的原因。即使有呂不韋那樣的官爵,齊景公那樣的富有,也不值得尊貴的!”龐士元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敲一下大鐘,擊一下雷鼓,就不知道它們的音響啊。”

(六)

①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雲:‘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啓沃,極有利益爾。”

(選自《貞觀政要》)

【註釋】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晏子請數其罪雲 數:__________ .

(2)必輕吾國 輕:__________ .

2.文中畫線句子沒有標點符號,請在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

太 宗 有 一 駿 馬 特 愛 之 恆 於 宮 中 養 飼 無 病 而 暴 死 太 宗 怒 養 馬 宮 人 將 殺 之。

3.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皇后諫言中講到晏子歷數養馬人的罪狀,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1.(1)列舉。 (2)輕視、小看。

2.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3.皇后以晏子的故事勸說唐太宗不要因愛馬暴死而遷怒養馬人。

4.旁敲側擊,讓齊景公不要因馬死而殺養馬人。

中考文言文4

1. 孔子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寐,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

5.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6. 馬說(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7.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8.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 岳陽樓記(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0. 醉翁亭記(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然白髮,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1. 愛蓮說(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12.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13.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爲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譔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

14. 關雎 (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15. 蒹葭 (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6.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7.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爲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19.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0.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21.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2.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3.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24.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5.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6.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7.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8.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9.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爲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30.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31.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輾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32.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3. 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34.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5.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36.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37.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38.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39. 登飛來峯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40.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1.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2. 遊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43. 破陣子 醉裏挑燈看劍 (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44.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5.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6.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47. 已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中考文言文5

中考文言文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準確翻譯文言文,必須注意三點。

1.正確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義和隱含信息

2.用現代漢語的詞彙和語法來翻譯,做到文從字順,簡明規範,暢達流暢

3.是在翻譯時注意句意表達的完整和關鍵實詞、虛詞的用法。

翻譯原則

一是“信”,即翻譯準確無誤,忠於原文;二是“達”,即翻譯通順暢達,無語病;三是“雅”,即翻譯自然生動,富於表現力。

文言翻譯“七妙法”

一是“留”,即專用名詞,如國號、年號、人名、地名、物名、職稱、器具、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及專業術語等,照錄不譯。

(1)、保留國號、帝號、年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專有名詞。如:

公輸盤爲楚造雲梯之械。 (《公輸》) 其中“公輸盤”、“楚”、 “雲梯”等詞就可以保留。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實詞。如: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遊褒禪山記》)

其中“山”、“五”、“六”、“裏”、“有”等詞可以保留。

二是“補”,即翻譯時補出翻譯成分。增補語句。文言文中,有的句與句之間跳躍很大,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增補一定的語句,使意思通暢、完美。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可譯成: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派大軍來攻打魯國。莊公將要出兵抗戰,曹劌聽到這消息,要求面見莊公。 (1)把文言文中爲行文簡潔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出來。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句中主語多處省略,翻譯時都要補出來: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蛇)觸草木,(草木)盡死;以(蛇)齧人,(人)無御之者。

(2)補出判斷句中的判斷詞“是”。如: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 譯爲: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補出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直接修飾名詞;數詞直接用在動詞前面。翻譯時要把量詞補出來。

如:陳涉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兩尉”譯成“兩個官員”。

三是“刪”,即刪去不譯的詞,如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

(1) 刪除無意義的虛詞。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其中“夫”是個句首助詞,可以刪掉。

再如: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中助詞“之”,只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可以刪去。

(2)有的表敬副詞可以刪去。如:張良曰:“謹諾。” (《鴻門宴》)譯成:張良說:“遵命。”刪去了“謹” 。

四是“換”,即把古詞包括一些特殊的習慣用語(如“謫”“遷”等)換成現代詞。

(1) 把 文言文的某些詞,換成與它相當的現代漢語的某些詞。如:吾聞而愈悲。(《捕蛇者說》)

其中“吾”換成“我”;“聞”換成“聽到”;“愈”換成“更加”;“悲” 換成“悲痛”。

(2)用本字換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用本字“早” 換通假字“蚤”。

五是“調”,即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1)調整前置賓語、後置賓語、後置介賓短語的語序等。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作:沛公在哪裏?把前置的賓語“安”調整到動詞“在”之後。

(2)調整使動、意動、爲動等動賓關係的語序。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鴻門宴》)譯作: 項伯殺了人,我讓他活下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齊策》)譯作:我的妻子認爲我美麗,是偏愛我啊。

(3)調整互文見義的語序。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譯作: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出征萬里的人還未歸來。韻文講究精練,這是互文修辭的特點。

六是“並”,在文言文的.一些單句或對偶、排比的複句中有“變文”(“互文同義”)的用法 ,幾個同義詞配合使用。翻譯時可以合併。如:追亡逐北。(《過秦論》)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義;“亡”“北”都指“敗逃的部隊”,翻譯時就可以合併譯爲“追逐敗逃的部隊”。

上面介紹的基本上是直譯的方法,無法直譯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譯,那就要在傳達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譯的方法。

七是“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鴻門宴》)

直譯:連秋天裏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聽起來很彆扭,不如意譯爲: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這樣聽起來容易讓人理解、接受。

中考文言文6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後特徵爲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於廈門亭侯之,乃駐車扣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願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爲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爲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爲“臥虎”。歌之曰:“枹鼓不平董少平。”

在縣五年。年七十四,卒於官。詔遣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屍,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帝傷之,曰:“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以宣嘗爲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1.解釋下列劃線字:

(1)後特徵爲洛陽令 特徵:________________

(2)而縱奴殺良人 良人:________________

(3)使宣叩頭謝主 謝:__________________

(4)大言數主之失 數: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劃線句是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句子最能體現董萱的.性格,從這段中可看出董萱具有什麼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特徵:特別徵召;

②良人:平民,百姓;

③謝:認錯;

④數:列舉罪狀或過失。

2.陛下你因德行聖明而中興復國,卻放縱家奴殺害百姓,將拿什麼來治理天下呢?

3.這是側面描寫,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謠來突出董萱執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意對即可)

4.這段描寫表明董萱有據理不屈,不向權勢低頭的精神。(意對即可)

中考文言文7

科學安排、合理利用,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中等以上的學生成績就會有明顯的提高,爲了複習工作能夠科學有效,爲了做好中考複習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爲各位考生準備了中考語文複習指導的內容。

考試說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之、其、而、以、於、乃、雖、爲、者、且、則、乎、然、與)在文章中的含義和用法。

3、理解並翻譯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6、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

解析:

1.文言詩文背誦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寫文言詩文語句,不僅要連貫前後語句,默寫時還應一字不錯。中考默寫一般4句詩、2句文,特別注意背誦篇目中的名句。記住並糾正自己以前默寫中的錯別字。

2.古詩理解鑑賞要重點關注各冊教材中以講讀篇目出現的古詩詞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學常識的積累,特別是教材中的註釋;要對《篇目點擊》中的賞析指導和練習相當瞭解,對詩句的理解、詩詞主要內容和寫作意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準確。

3.對一些名家名篇,還應瞭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時代和篇名。

4.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6個虛詞的用法。一般爲古漢語的特殊用法爲:一詞多義、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因此對課文中的這類詞要特別重視,必須理解掌握《篇目點擊》中收入的150個實詞和6個虛詞的用法,特別是初中教材中出現的`義項。

5.在句子翻譯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識。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語賓語加上;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被動句、反問句等。在翻譯時要落實關鍵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翻譯句子的語氣句式必須與原句保持一致。

6.在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上,遇見不會的詞或者一下沒想起的詞大可不必緊張,聯繫上下文,結合故事(文章)的情節,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詞帶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記翻譯不可脫離文章。如果選文下有註釋,一定要充分利用註釋的提示作用。

7.在課內語段閱讀上要注重選文主要內容的歸納概括,如果在自己複習掌控的範圍內,當然可以憑記憶答題;若自己複習不到位或記憶不清,則要仔細閱讀選文收集處理信息,然後作出合理而簡要的表述。在課外文言文閱讀上,要注意文章蘊含的道理體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徵的歸納提煉。

常見考法

從考查形式上看,以單篇閱讀爲主,也有的安排文段與文段、文段與詩詞的比較閱讀或鏈接閱讀。選文采取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方法。從近幾年考題看,課內文章入選率較高的有《鄒忌諷齊王納諫》《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名篇。

課標對文言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中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取必須是“淺易”的,對“淺易”的理解應當是:文中多數字詞屬於常見的實詞和虛詞,即使有少數生僻字詞,或選文中出現不常見的典故,也會安排註釋以降低難度,讓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題型分析及解題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見的考點與題型不外乎字詞解釋、斷句、語句翻譯、文意歸納、寫法分析、人物與作品評價等內容。下面就複習和解題方法提幾點建議:

1.準確解釋字詞含義。注意利用註釋,利用平時積累的實詞虛詞知識,利用拓展聯想和關聯組詞,確認字詞在上下文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2.正確、順暢地翻譯句子。翻譯句子,第一,要內容正確,符合文意;其次,譯出來的句子要表達準確,得體流暢。

3.概括文意。往往通過填空、回答問題的方式,考查對文章層次、景物特點、內容要點(如湖北武漢卷10題:年羹堯善於用兵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吉林卷15題: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記敘的范仲淹讀書時的軼事)、人物性格特徵與感情態度、作品意義、閱讀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這是除了字詞解釋和語句翻譯之外考查頻率最高的點。解答時務必注意,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善於從細微處着眼,篩選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要點,同時要推敲答案用語的準確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煩,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較閱讀。這是近幾年較爲常見的一種題型。常用的是兩段材料比較,材料的相關點一般在於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手法、社會意義等方面。有的以課內散文爲主,鏈接課外相關材料(如江蘇常州卷《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成侯鄒忌爲齊相》,湖北黃石卷《出師表》與《諸葛亮言家事》);有的兩篇都是寫景的遊記(廣西柳州卷《三峽》與《與朱元思書》);有的是同一作者寫不同景點的文章(如湖北潛江卷袁宏道的《滿井遊記》與《虎丘記》);有的用相關主題的兩段材料(如山東濱州卷《魚我所欲也》與《晏子諫景公》,福建廈門卷用兩段賞荷的材料)。

比較閱讀只是一種形式,在兩段或幾段材料之間有一種互補或互襯的關係,有的從兩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題,有的是各自單獨命題,題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間沒有比較,後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內容上或題量上的補充。考點基本與單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遷移。爲了做到古爲今用,學以致用,命題常考查對散文主題與人物思想感情的評價,要求考生聯繫實際談談對某些觀點的看法。解答這類題目,要善於從古代史料中讀取人物優秀的思想品質,從事件中讀取寶貴的人文精神,用發展的眼光評價其社會意義,同時也要注意到時代的侷限性,恰當地取捨,合理地揚棄。

6.寫法分析。包括語言品味、修辭賞析、結構分析、文章風格闡釋等等。答題時盡力藉助已學過的課文,聯想已做過的訓練題,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尋求答案。

中考文言文8

面臨中考,課外文言文對大部分考生來說是個難點,往往覺得無從下手。其實,只要大家在平時練習中注意用心發現、總結,就會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

課外文言文經常考的無非就是實詞、虛詞的解釋,文言句子的翻譯和歸納文章的寓意、主題或者要求開放式的評價文章中的某件事、某個人。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本就是弄懂每個實詞、虛詞,疏通文意。下面就先來談談對課外文言文中的實詞我們如何把握:

一、增加詞彙量,爲自己積累得分資本

何爲增加詞彙量?說白了,就是多積累文言實詞。這就如同學英語一樣,詞彙量的大小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英語水平的高低,文言文也是如此。不但課內學過的實詞要儘量記牢,凡是做過的課外文言小段中老師講解過的實詞也都要儘量積累下來,這就是爲自己在中考中得分積累資本。在教學中,我做過這樣的嘗試:有一個學期,每做一篇課外文言文,我就要求學生把我給圈的'文言實詞背默下來,到期中、期末測試的時候課外文言文的得分率明顯提高。而且,我曾經提過,課外文言文的考查就是依照大綱考查學生在課內所學中培養的能力,所以課外文言文考查的大都是課內學過的知識點。只要大家課內基礎紮實,掌握了學過的實詞,做課外語段時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例如:河西區二模試題:

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爲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爲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

大家看這一段中有多少學過的文言實詞:

“蓋”,《核舟記》中有“蓋檢桃核修狹者爲之”,意爲“大概”;

“日”,名詞作狀語,《隆中對》中有“與亮情好日密”,意爲“一天天的”,這裏可稍微改動爲“每天”;

“何以”,《曹劌論戰》中有“何以戰?”意爲“憑藉什麼”;

“去”,《爲學》中有“西蜀之去南海”,意爲“距離”。

這都是比較典型的大家認爲不好翻譯的實詞,其實都是曾經學過的。所以,不要認爲課內文言文都考選擇題了,就不用那麼注重詞語的解釋了。紮實的基礎知識,會提高課外閱讀的得分能力。

二、組詞法,輕鬆應對實詞解釋

那麼如果是課內沒見過的實詞一旦考了怎麼辦呢,建議大家用組詞法。組詞法,是一種易掌握又好用的方法。就是嘗試着給你不懂的文言實詞用現代漢語組詞,看看能否通順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貫通,那組詞後的詞語就是這個文言實詞的解釋。或者組詞後大概意思是對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彆扭,那麼就回到原文看這個詞在句中是什麼詞性,根據詞性再進行適當調整,變換成合適的近義詞,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後順暢了。

中考文言文9

一、試題回放(20xx年上海市中考)

閱讀下文,完成第12—15題(12分)

顧亭林居家恆服布衣,俯身者無寸縷之絲,當著《音學五書》時,《詩本音》卷二稿再爲鼠齧,再爲謄錄,略無慍色。有勸其翻瓦倒壁一盡其類者,顧曰:“鼠齧我稿,實勉我也。不然,好好擱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

【注】顧亭林:顧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居家恆服布衣(居住) (2)實勉我也。 (其實,實際)

13、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B (3分)

A、(他就)多次抄錄,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B、(他就)抄錄了兩次,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錄,臉上沒有一點遺憾的表情。

D、(他就)抄錄了兩次,臉上沒有一點遺憾的表情。

14、有人勸說顧亭林徹底消滅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詩本音》卷二稿再爲鼠齧。 (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

15、“鼠齧我稿,實勉我也”表現了顧亭林積極進取(豁達、樂觀)的心態:“五易其稿”則表現了他治學嚴謹(勤勉好學)的態度。 (3分)

二、命題解析

面對課外文言文考題,同學們首先從心理上不要懼怕。畏懼、慌張只會自亂陣腳,這樣還沒開始答題就已經開始失分了。我們走上中考考場前已經進行了充分的複習,再加上平時的積累,我們已經擁有了解答課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另外,中考課外文言文內容上一般比較淺顯,並不深奧難懂,在命題上有以下特點:

第一,選文。中考課外文言文的選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且選文大多爲敘事類小故事,這類故事通常能給人以啓示或表達某個道理。

第二,題型。近幾年中考課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題,12分。四題分別涉及字詞解釋、句子翻譯、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體的題目是,第一題是“解釋加點詞語”,有兩小題,主要是實詞解釋,另外還有 “之”、“而”、“其”、“以”、“於”、“何”六個虛詞也會出現在課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題是“翻譯文中的句子”,一小題,既有要求將文中的某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也有給4個選項,選擇正確的義項。第三題和第四題是主觀簡答題。通常第三題的提問重點在語段內容的理解上,這一題一般能從語段中找到解答的語句。第四題多是對短文中的人物進行性格特點的概括,或提問語段給人的啓示或閱讀後能從語段中得出什麼道理。

第三,考點。雖然課外文言文的選文來自課外,但遵循的卻是 “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則。課外文言文考題主要考查的是同學們閱讀文言篇章的能力,這能力從何而來?當然是從課內來。所以,實則考查的是同學們將課內學到的知識遷移至課外的能力。

三、解題技巧

在答題之前我們要結合註釋,疏通文意,讀懂語段。不能僅初讀一遍就匆忙答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當你能簡單複述故事情節後才能開始做題目。

第一題 詞語解釋題

1、重平時積累,從課內到課外。

本着“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則,課內的文言實詞和幾個常用的虛詞解釋要牢記在心。觀察近五年的考題,試題涉及到的詞語解釋有這樣幾個:徙、去、使、居、故、歸、詣、爲、具等,課外語段中的解釋與課內的解釋相同。

另外,我們應該知道許多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釋。以前五年的考題爲例,上面考到的詞語中,“徙”和“詣”初中階段我們只學過他們的一種解釋,“徙”解釋爲“遷移”,“詣”解釋爲“往,到……去”,其餘都有兩種以上解釋。所以我們要把學過的各種解釋都回憶起來,從中選擇最爲恰當的,還要把你認爲最爲恰當的詞義代入句子中,結合句子以及語段內容進行整體理解。

2、組詞法。

組詞法就是嘗試着給你不懂的'文言實詞用現代漢語組詞,看看能否通順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貫通,那組詞後的詞語就是這個文言實詞的解釋。當組詞後大概意思是對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彆扭時,那麼就回到原文看這個詞在句中是什麼詞性,根據詞性再進行適當調整,變換成合適的近義詞,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後順暢了。這裏需要注意的是,運用組詞法時首先要注意原詞的詞性,組成詞語後的詞要保持詞性不變。

第二題 句子翻譯題

要求翻譯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關鍵的詞,這些詞往往是一些實詞。老師閱卷時這些關鍵的詞就成了評分的“分點”。比如20xx年中考課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譯題,考的是“白者頻來顧視之”,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譯這句句子關鍵要將“頻”“顧”“視”這幾個詞翻譯出來。“頻”並不在20xx年考察的150個實詞內,但是我們可以將它解釋爲“頻繁”,或者用其他同義的詞替代,如“多次”等。而“顧”、“視”都能解釋爲“看”。 20xx年的考題中“之”字加了點,結合20xx年的考情,因爲考前將常用虛詞“之”也列入了考查範圍,因此,將“之”所指代的“黃小雞”一併翻譯出來也是關鍵所在。以上就是所謂的“拆分”,然後把這些翻譯出來的詞再“整合”成一句話。

整合不是作簡單的加法,整合後的句子還要通順流暢。爲了做到通順流暢,我們可以將省略的部分補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輔助性的詞語讓語句更合理通暢;有時候還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這些文言句子的語序與現代漢語的不同,翻譯的時候要將他們調整成現代漢語的語序。

20xx年中考的翻譯題改爲選擇題型。不少同學錯選爲A項,是把文中的“再”理解爲“多次”,儘管在本句中也能講得通,但我們在課內學習《曹劌論戰》一文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明確掌握的是“第二次”,所以選擇B。

中考文言文10

1、便要還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記》

2、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記》

3、詘右臂支船 “詘”(qū) 通“屈” 《核舟記》

4、虞山王毅書遠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記》

5、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橫” 《核舟記》

6、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簡”(jiǎn) 通“揀” 《核舟記》

7、選賢與能 “與”(jǔ) 通“舉” 《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獨 “矜”(guāng) 通“鰥” 《大道之行也》

9、蕩胸生曾雲 “曾”(céng) 通“層” 《望嶽》

10、略無闕處 “闕”(quē) 通“缺” 《三峽》

中考文言文11

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②沙場秋點兵(a.動詞:徵。b.檢閱。)

①若毒之乎

②呼噓毒癘

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動詞:怨恨。B名詞:毒物,有毒的c名詞:危害、毒害)

①春風不度玉門關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③孫子度其行(a動詞:度過、越過。B音dúo,動詞:估計。)

①世傳其兵法

②則以法刑斷其兩足(a名詞: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詞:謀略、策略)

①方七百里,高萬仞

②今方來,吾欲辱之(a名詞:方圓。b副詞:正(好)、正要)

①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餘人各復延至其家③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④更若役,復若賦(a副詞:再、又。b恢復。)

①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②歲賦其二

③更若役,復若賦

④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動詞:抒發。B動詞:徵收、斂取。C名詞:賦稅。)

①至於負者歌於途

②負其異與衆也(a動詞:背、以背載物b動詞:依仗)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鳴

③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④更若役,復若賦

⑤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a動詞:改變,更換。b名詞:夜裏計時單位c副詞:因gèng,更加)

①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a動詞:回頭看b動詞:拜訪,探望c副詞:難道,反而)

中考文言文12

1. (動詞)像,好像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 《山市》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木蘭詩》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桃花源記》

右手攀石趾,若嘯呼狀。 《核舟記》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與朱元思書》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送東陽馬生序》

皆若空遊無所依。 《小石潭記》

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滿井遊記》

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 《鄒忌諷齊王納諫》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逐浪排空。《岳陽樓記》

2.(動詞)及,比得上

未若柳絮因風起。 《詠雪》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3.(代詞)你

庸者笑而應曰:若爲傭耕,何富貴也? 《陳涉世家》

4.(代詞)此,這樣的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五柳先生傳》

5.(連詞)假如,如果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遊山西村》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唐雎不辱使命》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出師表》

6.(助詞)用於詞尾,可譯爲一樣

舍其粱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爲何若人?

《公輸》

中考文言文13

文言文與文學常識,目前在中考中約佔22%左右,高考中約佔28%左右,從中考到高考,文言文的考試呈現由基礎性字詞的運用翻譯,向賞析類分值過渡的特徵,也就是說,越到後來,文言文考覈的要點不變,仍是圍繞“字”的字義和用法展開,文學常識則向古詩文賞析方面有所偏重。

我們可以看任何一年的中考或高考試卷,在文言文部分,你能發現它會出很多的題型,包括翻譯,解釋,分析,選擇、閱讀理解(翻譯後的閱讀理解題其實與現代文閱讀無異),除了與現代文相同的閱讀理解題。你把那些題都查看一遍,看完之後你會發現,所有的題,到最後歸根到底樣東西,那就是“字”。

1.字義的考題與學習

比如說翻譯一個句子,你做到最後你會發現真正決定這個選項能否正確的,是這句話中的那個疑難字,只要這個字解釋正確了,那整句話都將無誤。

假設讓你翻譯這句話“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鴻門宴)這句話中,直正相對難一些的,是那個“去“,這句話能否翻譯正確,取決於學生對裏面某個疑難字字義的是否能夠翻譯正確。

這個環節上,就產生了很多翻譯方法和技巧,我們承認些技巧和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就是英語翻譯一樣,你掌握一些技巧方法肯定有用,但能否正取翻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你是否掌握了這個單詞的字義。

同樣,“去“字,它有五個主要意思,分別爲1、離開;2、過去的;3、距、距離;4、除去、除掉;5、前往、到……去,五個意思。

就算一個學生再笨,只要他掌握了這五個字義,有疑問時挨個帶入到句中,也能根據上下文意判斷出,這兒的“去“,是”距、距離“的意思。

那麼,一個同學不管他多聰明,掌握了多少技巧,如果他不知道“去“還有”距、相距“這一字義,他便會帶入自己已知的字義來進行翻譯,導致錯誤百出。

在考覈字義上,能變化出各種題型,但核心都是在檢測你對古文言中疑難字字義的掌握是否全面。

所以說初中的語文學習,課堂老師會給你講十種技巧和方法,但是我自始至終認爲文言文學習真的沒有技巧,全靠紮實地去掌握字義和它的用法,做好每堂課的筆記,牢記每個字所包含的不同字義。

2.古文言中“字“的用法

其實古文言中“字”的用法,仍是建立在對字義掌握的基礎上的。

字義的用法是指這個字它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採用不同字義,比如“書”字,它當名詞用時,是書或書信的意思,當動詞用時,用的是“書寫”或“寫信”之意。

字的具體用法,表面上有些讓人犯難,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如果你掌握了“書”字所有的字義,就算你用笨的辦法依次帶入到句中來檢驗,依次查看,照樣能得到正確答安案。

有好多孩子在學習技巧的時候說,我學習文言文有代入法,有引入法,有原詞翻譯法,還有直譯法,平譯法,但如果你不懂得他的字義,所有的一切都白搭,但如果你掌握了字義和用法,所有的方法和技巧都只是起到了井上添花的點綴作用。

因此,歸根結底,文言文的學習,都在於一個“字”上。

中考文言文14

一、文章內容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官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而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二、文學常識

1、本文出自《孟子o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三、語音

簞(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惡(wù)

四、通假字

1、鄉爲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故患有所不闢也闢:通避,躲避

3、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4、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五、古今異義詞

六、詞類活用

七、一詞多義

1、爲

(1)今爲(爲了)

(2)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做)之

(3)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做、採用)也?

(4)鄉爲(肯、情願)身死而不受,

中考文言文15

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名詞活用作狀語便是其中之一。一般地說,在古文中,一個名詞的後面緊跟着的是一個動詞,構成的不是主謂關係,就應該考慮那其中是否有名詞活用作狀語的情況了。如有狼當道,人立而啼句中的人立構成的就不是主謂關係,而是表明那橫在道上的狼站立的方式。名詞作狀語有下列七種規律:

規律一: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爲的狀態,翻譯的時候,需要在那個活用的名詞前加一像字。如檣櫓灰飛煙滅句中的灰與煙,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徐宏祖《遊黃山記》)句中的壁,贏糧而影從(賈誼《過秦論》)中的影,就屬於這種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成語,如土崩瓦解中的'土與瓦、星羅棋佈中的星與棋、蠶食鯨吞中的蠶與鯨、風起雲涌中的風與雲,也都屬於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狀態的例子。僅以土崩瓦解爲例,指出一個誤區。有人認爲土崩與瓦解均爲主謂關係,然後構成了聯合結構。錯了,因爲在成語決不是說土與瓦怎麼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樣徹底崩潰了。

規律二: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爲所涉及的工具與方式,在翻譯時,要在活用的那個名詞前加上一個介詞用。例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中的杖,市中游俠兒得佳者而籠養之(《促織》)中的籠,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應該歸入狀語這一種用法。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詞狀語在翻譯時除了可以加介詞之外,還可以時靈活一些,如餘自齊安適臨汝(《石鐘山記》)句中的舟行就應該譯爲乘着小船再如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石鐘山記》)中的目見耳聞也該譯爲親眼親耳纔是。

規律三:名詞活用作狀語表動作行爲的頻率,這一類句中活用的名詞均爲時間名詞。在翻譯時比較靈活,可加介詞每,也可將那名詞重疊後前邊加一,還可譯爲一比等。比如時間名詞日與月活用的例子就有鄉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中的日(譯爲一天比一天),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指南錄後序》)中日(譯爲每天),日削月割(《六國論》)中的日月(譯爲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譯爲每日)等。再如時間名詞歲的活用就有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中的歲(譯爲每年),良庖歲更刀中的歲(也譯爲每年)等。

規律四:表示動作行爲的方位。這一類名詞的特點是均爲方位名詞,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介詞向到或者對一類介詞。例子俯拾皆是。如大江東去(《念奴嬌·赤壁懷古》),孔雀東南飛、北伐、南征、西行等,譯時加介詞向;外調上訪等,譯時加到,而外連橫而鬥諸侯中的外、內惑與鄭秀,外欺於張儀中的內與外譯時均得加上介詞對。

規律五:表示動作行爲的處所,那活用的名詞的特點是均爲處所名詞,翻譯時加上介詞在或者從。如卒廷見相如中的廷應譯爲在朝廷上,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戰》)中郊也得譯爲在城郊,草行露宿(《指南》錄後序))中的草和露,需譯爲在草叢中、在露天裏,而沛公已去,間至軍矣、道芷陽間行兩句中的間就應譯爲從小道了。

規律六:表示對人的態度。翻譯時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對待一樣。如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中的兄,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中的隸,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臏列傳》)中的客,就需譯爲像對待兄長一樣,像對待奴隸一樣,像對待賓客一樣。

規律七:表示動作行爲所涉及的情理。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按、照按照這一類介詞就可以了。如下面的例子,古法採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採草藥》)中的古法(譯爲按照古代的方法),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次(譯爲按次序),靈運所未至,理未足怪也(《雁蕩山》)中的理(譯爲照理)予分當引決(《指南錄後序》),中的分(譯爲照名分)等。至於義不賂秦(《六國論》),義不食周粟(《史記·伯夷叔齊列傳》)中的義若譯爲按照正義是可以的,但若稍微靈活一點,譯爲堅持正義似乎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