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橘逾淮爲枳文言文翻譯

橘逾淮爲枳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8W 次

《橘逾淮爲枳》主要描寫了晏子,即晏嬰面對楚國君臣對他和齊國的侮辱所進行的爭鋒相對的鬥爭,表現了晏子冷靜,從容不迫,臨危不懼,機智善辯的品質和不畏強權,不懼大國的浩然正氣。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橘逾淮爲枳文言文翻譯,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橘逾淮爲枳文言文翻譯

  原文

晏子將至楚,楚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爲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註釋

(1)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枳(zhǐ),也叫枸橘。

(2)使:出使。

(3)習辭:善於辭令,很會說話。

(4)方來:將要來。

(5)何以也:用什麼辦法呢?

(6)爲:於,在。

(7)何坐:賓語前置,即“坐何”,犯了什麼罪。坐,犯……罪。

(8)酒酣:喝酒喝得正高興時。

(9)詣(yì):謁見,拜訪。

(10)曷:同“何”,什麼。

(11)固:本來。

(12)避席:離開座位。

(13)其實:它們的果實。其,指橘樹和枳。實,果實。

(14)所以然者何: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然,這樣,如此。何,什麼。所以,緣故,原因。

(15)得無:莫非。

(16)聖人非所與熙也:聖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熙,同“嬉”,戲弄。

(17)反取病焉:反而自討沒趣了。病,辱

(18)盜:偷盜。

(19)徒:只是,僅僅。

(20)聞:聽說。

(21)善:善於,擅長。

(22)賜:賞賜。

(23)楚王賜晏子酒:楚王賜晏子一壺酒。

(24)謂曰:對說。

(25)縛:捆綁。

(26)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得無耶?固定格式。譯爲:或莫非

(27)辱:羞辱。

(28)逾:超過,越過。

(29)爲:成爲,變成。

(30)左右:身邊的人,近臣。

(31)過:經過。

(32)行:行走。

(33)者:的.原因。

(34)爲(何“爲”者也?):做,幹。

(35)於(今民生長“於”齊不盜):是。

(36)取:招致。

譯文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說這消息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要來,我想羞辱他,該用什麼辦法?”身邊的人回答說:“等他到來的時候,請讓我捆綁一個人在您面前經過,您就說:‘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回答說:‘是齊國人。’您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犯了偷盜罪。’”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賜給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暢快的時候,兩個官吏捆着一個人來到楚王跟前,楚王說:“捆着的人是幹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嚴肅地回答說:“我聽說過,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一樣。爲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爲水土不一樣。現在人生長在齊國不偷盜,進入楚國就偷盜,該不會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吧!”楚王笑着說:“聖人是不能跟他開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出處介紹

《晏子春秋》,晏子,名嬰,字平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晏嬰。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時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衆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是有一定根據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爲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

爲春秋時期齊國正卿。歷仕靈、莊、景三朝,執政五十餘年。以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注意政治改革,關心民事,反對祈福禳災等迷信。

這部書多側面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

  作者簡介

晏子,字平仲,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500年。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出身仕家,年輕時就從政。其父晏弱去世後,他繼任齊卿,歷仕靈、莊、景三朝,長達五十四年。這五十四年,正是齊國不斷走向衰落的年代,國君平庸昏聵,驕奢淫逸,外有秦、楚之患,內有天怒人怨之憂。晏嬰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盡力補天,力挽狂瀾,“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史記·管晏列傳》)。使齊國在諸侯各國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爲齊國曆史上與大政治家管仲並稱的聲譽。對於他的人品和政治才能,司馬遷讚歎不已,表示“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爲之執鞭,所忻慕焉。”

《晏子春秋》一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自古以來頗多爭論。有人認爲此書是晏嬰本人所撰。如《隋書·經籍志》就說:“《晏子春秋》七卷,齊大夫晏嬰撰。”也有人認爲是墨家後學所爲。唐代柳宗元說:“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爲之。墨好儉,晏子以儉名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爲己術者。”又有人懷疑是六朝後人僞造。清人管同說:“吾謂漢人所言《晏子春秋》不傳久矣,世所有者,後人僞爲者耳……其文淺薄過甚,其諸六朝後人爲之者歟?”(《因寄軒文集》)對於以上的各種說法,今人大多不敢苟同。一般的看法是,此書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作者可能不止一人,而可能出自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