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古風·秦皇按寶劍》譯文與鑑賞

《古風·秦皇按寶劍》譯文與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古風·秦皇按寶劍》作者爲唐朝詩人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古風·秦皇按寶劍》譯文與鑑賞

秦皇按寶劍,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驅石駕滄津。

徵卒空九宇,作橋傷萬人。

但求蓬島藥,豈思農鳸春。

力盡功不贍,千載爲悲辛。

【前言】

《古風·秦皇按寶劍》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八首詩。全詩十句,諷刺秦始皇窮兵黷武,頻徵徭役,不恤農事,妄想長生,最終還是不免一死的故事,藉以警告唐玄宗大力崇道的活動。此詩採神話傳說,靈活用典,撲朔迷離,富有浪漫色彩。

【註釋】

⑴赫怒:盛怒。震威神:一作“振威神”,氣盛而顯示嚴偉。威神,兇威之神。此指海神。

⑵“驅石”二句:謂運石架橋過海。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三齊記略》: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於是有神人能驅石下海,城陽十一山,石盡起立,雲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駕,凌駕,一作“架”。海右,指東海邊。滄津,海上渡口。

⑶九宇:即九州,天下之意。

⑷“但求”句: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七年,徐巿(黻)等詐秦始皇去蓬萊山求神藥。蓬島,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

⑸農鳸春:指古時農正春扈氏,上古官名。傳說古少昊之世,置九農正以教民耕種,稱曰九扈。

⑹不贍:不足。

【翻譯】

秦始皇手按寶劍,初然大怒威震海神。他爲觀日出處而東巡海邊,傳說海神爲之驅石架作橋樑。他徵發了九州的士卒,僅爲造橋就傷亡過萬。他爲的不過是求蓬萊仙島之藥,哪裏管老百姓的耕作與生活?但終於竭盡全力而其功未成,只落得個千古悲辛的結局

【賞析】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樸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建立一個空前統一的封建帝國。那麼,秦爲什麼僅僅建立十多年,僅傳二世就滅亡呢?西漢初年的不少政治家紛紛對這個問題作了研究和探討,他們或認爲秦不施仁義只施暴政;或認爲窮困萬民,以適其私慾;路溫舒甚至還把秦的過失歸納爲十條。李白生活的時代,雖然距秦亡已將近千年,但其時唐王朝正處在由盛向衰的'急劇變化階段,作爲一個對時政頗爲敏感的詩人,重提這段歷史舊事,曲折表達了對時局的憂慮。《古風》有兩首專寫秦始皇,其三(《古風·秦皇掃六合》)一首對秦始皇的功過作了較全面的評價,這一首和其三不同,旨在揭示秦始皇求仙造成的傷民傷農惡果,以期引起統治者的重視。

“秦皇按寶劍,赫怒震威神。”開篇,詩人就把秦始皇煊赫、威嚴、不可一世的形象展呈在讀者面前。這兩句,從江淹《恨賦》“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衍化而來。本來,憑藉國家空前統一的政治局面,憑藉封建社會處在上升時期的大好勢頭,憑藉秦始皇個人的才能和威嚴,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完全可以採取休養生息和比較寬和的政策,促進社會繁榮和社會安定,以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但是秦始皇卻大施暴政,築阿房,拓馳道,修驪山陵,求不死藥,冀見神人,不恤民力,在剛剛建立的統一政權中就埋下嚴重的危機。所以,首二句雖然把秦始皇寫得煊赫、威嚴,聯繫他即帝位後的所作所爲,聯繫下文的逐日驅石,徵卒作橋,求藥傷農,其實是似揚而實抑,既富有漫畫式的諷刺意味,又帶有某種惋惜遺憾之情。

對秦始皇求仙的荒謬舉動,詩歌寫了兩件事。一是作橋欲過海觀日出處、觀海神,二是求蓬萊不死之藥。“逐日巡海右,驅石架滄津”,事出《三齊略記》:“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於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城陽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藝文類聚》卷七十九引)帶有神話色彩。接着,詩人指出,“徵卒空九宇,作橋傷萬人”,然而作橋的不是神人,而是海內的徵卒,“空”,使九宇空,可見作橋的徵卒十分多;再說,爲了作橋,徵卒死傷以萬計。據《三齊略記》載,“始皇於海中作石橋,海神爲之豎柱,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於海,衆山之石皆傾注。”(《水經注》卷十四引,又見《藝文類聚》卷七十九)石橋崩塌,爲此詩“傷萬人”所本。諸本失注。詩人活用始皇見海神之事,既使人產生豐富聯想,又賦予浪漫的神話以積極意義。爲始皇建石橋的是天下的“徵卒”而不是神;石橋半途坍塌,溺死於海者何止畫者而已!多少“徵卒”的生命也隨之葬身魚腹。“空九字”,“傷萬人”,似較《古風》其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寫得慘痛。

《史記·封禪書》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望之若雲,上有諸仙人及不死藥。始皇曾多次派人往三島求藥,“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始皇可望而不可即。公元前210年,始皇南巡,取海路北歸,“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不得,還至沙丘崩。”所以詩中說,“力盡功不贍”,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死於道中,不死之藥還是不能求得,真是莫大的諷刺。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於“但求蓬島藥”後,“力盡功不贍”前插入“豈思農鳸春”一句。“鳸”同“扈”,相傳古帝少昊氏置九農之官,即九。諷刺始皇求仙好道的詩,可以追溯到南朝,例如沈約《遊沈道士館》就指出,秦皇“銳意三山上”的原因是“歡娛人事盡,情性猶未充”,是私慾無窮所致。李白此詩的深刻性在於,詩人認爲始皇求不死藥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直接影響了農耕,影響了人民的生計。求仙求藥,造成傷民傷農的惡劣後果。“千載爲悲辛”總束以上二事作結,直吐胸懷。傷古實則爲了悲今,詠古實則是爲了諷今、戒今。不可諱言,道家思想對李白有較深的影響,長安放歸不久他就加入了道籍,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詩人又以冷峻、敏銳的洞察力,看到道教求仙求藥給社會帶來嚴重的惡果,秦始皇的悲劇,應該引起對求仙求藥同樣有着某種興趣的唐代最高統治者的反省。

這首《古風》借秦爲喻以諷時政,前九句敘秦事,至結句“千載爲悲辛”方透露其用意,含蓄委婉,很見功力。《古風》其三更多的是以歷史記載爲依據;此詩則採神話傳說,徵用典事也較靈活,撲朔迷離,富有浪漫色彩,但總的又不離秦始皇其人的歷史真實,這種寫法,更容易使讀者產生聯想,更有嚼咀回味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