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關於思鄉的詩詞鑑賞

關於思鄉的詩詞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導語:鄉思是古代詩歌最基本的精神母題之一。或爲羈旅之愁;或爲行役之苦;或爲宦遊之艱。

關於思鄉的詩詞鑑賞

  【關於思鄉的詩詞鑑賞】

  1.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著名的羈旅詩,因其意境清幽和詩人的獨特感受至今不僅在國內就是在日本仍在傳唱,足見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烏啼”“霜滿天”三個意象連綴,“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三個意象互爲因果,因月落的明暗變化,棲鳥被驚醒發出幾聲啼叫,由於深夜的靜謐和涼意,詩人才有寒霜滿天之感;第二句採用對襯手法,“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詩人望着楓林和三兩點漁火,至此,滿天寒氣和迷惘瀰漫在詩人心頭,化作一片愁緒,“對愁眠”的“對”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實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詩眼,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前兩句詩密度很大,14個字寫了六種景象,但三、四句卻又顯得極其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聲。

“姑蘇”即蘇州,“寒山寺”因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幽暗和悽清,但還不足傳盡其神韻。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爲對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這“夜半鐘聲”不僅襯托出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遠清寥,而詩人的愁緒也會更加濃重,使讀者深深體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悶的心態。總之,這首羈旅詩意象獨特,意境悠遠,意蘊深沉。

  2. 商山①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②,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③葉落山路,枳花明驛④牆。因思杜陵⑤夢,鳧雁滿回塘⑥。

[註釋] ①商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②徵鐸:旅客車馬的鈴鐺。③槲(h ):樹名,落葉喬木。④枳(zh):灌木或小喬木。驛,指商山驛。⑤杜陵:地名。本名杜原,又名樂遊原。漢宣帝在此築陵,改名杜陵。⑥鳧:野鴨。回塘,曲折的池塘。此句謂詩人夢到長安,看見杜陵一帶池沼風光這美。

[賞析]這首詩寫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發羈旅的寂寞和思鄉之愁。首聯寫早行情景,“動徵鐸”概括徵人早起的忙碌之狀,形象鮮明。“晨起”與“悲故鄉”照應,暗示徵人思鄉難寐,與尾聯“杜陵夢”照應。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傳誦千古。這兩句詩善於選詞,工於狀景,詩人只選了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霜、月六件事物,十個單字,經過詩人的精心組織,高度錘鍊,連一個形容詞、動詞及其他狀詞都不用,便把聞雞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橋,徵人早行的一系列情景狀寫目前,意象俱足,它不但寫出了“早行”的典型環境,也隱約透露了詩人的寂寞心情。頸聯寫路上槲葉紛落,枳花自明。“明”字既切合花色,又暗應早行。尾聯的“杜陵夢”補寫昨夜思鄉之情。以夢作結,情深意長,首尾圓合。全詩詞句清麗,筆法靈動,觀察細緻,體驗獨特。

餘干旅舍 劉長卿

搖落暮天迥,青楓霜葉稀。孤城向水閉,獨鳥揹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

①詩人是怎樣借用景物來表達羈旅思鄉之情的?

②這些景物又是按怎樣的順序來組織的?

村行 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峯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注]本詩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貶爲商州團練副使時所作。

⑴概述本詩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初秋晚景,盎然生機中透着淒涼,斑斕色彩中蘊含着哀傷。

⑵概述作者通過本詩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悠閒中體現失意,有着漂泊異鄉的悽苦悲涼。

⑶第二聯“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峯無語立斜陽”是歷來所傳誦的名句,試分析人們傳誦讚歎的原因。

運用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將無情之景賦予人的靈性,顯得形象生動;又以聽覺寫動景,以視覺寫靜景,動靜結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麗。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①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並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麼特點?

考點透析:①題是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考生需要調動自己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這樣一副畫面:在冬至夜裏,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頭,瑟瑟發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題的第一問,實際上是考查表達技巧的,作者從對面落筆,想象家人夜深圍坐,談論着遠方的行人,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思念。第二問是考查對語言的把握,這又隱性地考查了考生對作家流派和寫作風格的瞭解。白居易的詩,平白如話,相傳不識字的老嫗都能聽懂,這首詩也體現了這個特點。

參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繫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弔。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②第一問: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着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作者從對面落筆,不說自己想家,而說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第二問:詩的語言樸實無華,曉暢易懂。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說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①這首詩前兩句寫景,請分析當時詩人的心境。

②詩評家認爲此詩妙在後兩句,請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作簡要分析。

③《全唐詩》錄入此詩時,“落”寫作“在”字,請你說說是“落”字好,還是“在”字好?

參考答案:①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頗爲淒涼。

②後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飽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彷彿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在”字相形見絀,平淡寡味。(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也能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