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唐詩《玉華宮》賞析

唐詩《玉華宮》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玉華宮作品介紹

唐詩《玉華宮》賞析

《玉華宮》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7卷第16首。這首詩是杜甫於唐肅宗至德二年閨八月初一,從風翔出發,回陝西富縣探望妻兒。路過玉華山,看到玉華宮破敗的景象,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玉華宮》。

玉華宮原文

玉華宮

作者:唐·杜甫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故瓦。

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

萬籟真笙竽,秋色正瀟灑。

美人爲黃土,況乃粉黛假。

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

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玉華宮註釋

1、至德二載(757)作。玉華宮:唐宮名,故址在今陝西宜君縣西南。

2、回:全詩校:“一作迥。”

3、不知:並非不知,只是極言其荒涼冷落。

4、陰房:指荒墓。鬼火:磷火。

5、湍:急流。

6、萬籟:指自然界中的一切聲響。笙竽:兩種竹管樂器名。全詩校:“一作竽瑟。”

7、色:全詩校:“一作氣,一作光。”正:全詩校:“一作極。”蕭灑:超逸脫俗。

8、粉黛假:指殉葬的木偶人。

9、金輿:天子車駕。

10、石馬:石刻之馬,列於墓前。

11、藉草坐:坐在草地上。

12、浩歌:長歌。盈把:滿把。

13、冉冉:漸進貌。

14、長年:長生。

玉華宮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於唐肅宗至德二年閨八月初一,從風翔出發,回陝西富縣探望妻兒。路過玉華山,看到玉華宮破敗的景象,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玉華宮》。

在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杜甫對於太宗的崇敬,因此未曾提及其名,因而寫下了“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杜甫看到的玉華宮,已是一片廢墟。“倉鼠竄古瓦,陰房鬼火青”的頹廢景象。畫在宮殿上的“美人”已爲一堆“黃土”,時值國土破碎,華殿俱廢,此景此情,怎能不叫人傷心落淚。

杜甫過玉華寺的至德年間,唐玄宗關於玉華宮的詔書已頒佈了二十多年,這時期的玉華寺,還應基本維持玉華宮時的建築格局,但畢竟時過境遷,百餘年的自然損毀已使得建築物破敗不堪,詩人在文中僅描寫了玉華宮的悽慘景象,而無法對建築羣做全面的記錄。

從《玉華宮》一詩的內容分析,杜甫着重記載了肅成院的狀況。當時這裏“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詩名《玉華宮》,而殿不知其名,是杜甫感於當時的破敗情景不忍提及太宗英名。杜甫所見“絕壁下”的“遺構”,同“倉鼠竄古瓦。”

“陰房鬼火青”共同描繪出一幅淒涼破敗的景象。但同時也說明,此時玉華宮主體建築尚存。“壞道哀湍瀉”一句,“壞道”應該是指肅成院石窟年久失修的附屬物如棧道之類的構件;“湍瀉”是說肅成院後的飛瀑。杜甫駐足玉華,詩文中還提到曾見一匹石馬,這匹石馬在此後來者再未曾提及,可能是在盛唐至宋初之間被毀或淤沒了。今玉華宮景區珊瑚谷瀑布頂不遠處有一地名,叫石馬臺。或者就與杜甫所提及的石馬相關。

玉華宮作爲初唐最富麗的,規模最大的避暑行宮,作爲一度是大唐盛世的政治活動中心。它曾認認真真演繹了大唐帝國往事的輝煌,真真切切記錄過中國歷史上名臣賢相的豪邁風範。詩聖憑弔它悲不自勝,是憑弔那曾逝去的盛世輝煌,更是憑弔那逝去的一代明君以釋懷自己無限的悲傷。

玉華宮鑑賞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肅宗至德二年(757)閏八月。當時,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剛到第三個年頭,國家破敗不堪,人民災難深重。詩人又橫遭政治上的打擊,心頭更增淒涼之意。他自長安回陝北鄜州探視妻子,路過殘破的玉華宮,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詩人以悽絕之筆,記興亡之慨,抒發了悲涼深長的人生喟嘆,讀來悽楚動人。

玉華宮,在宜君縣西北,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所建,依山臨澗,環境十分幽美。高宗永徽二年(651),改宮觀爲廟宇,廢爲玉華寺。到杜甫路過之時,已歷經百餘年,境地荒涼。但詩題不作《玉華寺》,而是寫作《玉華宮》,正體現了詩人在兵連禍結,國家衰微之時,對貞觀之治的無限緬懷和對榮華難駐人世滄桑的感嘆,撫今追昔,不禁傷懷無盡。

詩中前八句描寫舊宮的淒涼景象。先寫舊宮外景:“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宮前溪水迴流,松風長嘯,蒼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竄來竄去。這遺棄在絕壁之下的宮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着寫舊宮內景: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那陰森的房中,青瑩的燈光彷彿夜間的鬼火一樣,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着湍急的水,水聲好象在哀鳴。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聲,卻象笙和竽的吹奏聲一樣,悅耳動聽,宮院內,秋色正顯得分外瀟灑。這裏,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兩句寫景,欲盡未盡,忽入抒情,在時斷時續的跳躍式的寫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與情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情景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時,正如王嗣奭在《杜臆》中所說:“萬籟笙竽,秋色瀟灑,弔古中忽入爽語,令人改觀,然適以增其悽慘耳。”即在描寫上採用了反襯法,即以樂襯哀。當此海內烽煙四起之際,自然聲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變化,在秋色中顯得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卻已滿目荒涼。一個“古”字、一個“正”字,透出了此中消息,表現了作者在遣詞用字上的匠心獨具。這樣反襯,昔盛今衰的對比更爲強烈,作者的人生無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爲後八句作了巧妙的鋪墊。

詩歌后八句抒寫對舊宮荒涼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來,感嘆人與物的幻滅無常。先寫人:昔日宮中的美女,早已化爲黃土,何況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寫物:當年陪侍太宗的金輿,多麼華美,如今何在?留存下來的,只有荒殿門前那冰冷的石馬了。從對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四句的憂嘆。詩人難以承受這所見所感的憂傷,癱坐在草地上,時而高歌,時而痛哭,淚如雨下。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誰能夠長存永駐呢?這浩茫無際的人生憂傷,真是無終無了啊!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說:“上章(指《九成宮》)以傷亂作結,本章(即《玉華宮》)以憂老作結。”其實,這首詩在憂老中,更多地包含着傷亂的心情。作此詩時杜甫已經四十六歲,除困守長安十年外,又經歷了三年的戰亂,戰亂的摧殘,使人感到易於衰老,生死無常,他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艱辛,更體會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此時,他看到舊宮的荒涼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國,將個人的憂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起來,憂生而又憂世,使得全詩的意義更爲深廣,從而產生出更加沉鬱的思想力量。

這首詩不僅在結構上顯得跳躍而富於變化,同時在音韻上也很有特色。洪邁《容齋隨筆》說:“張文潛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謁之。凡三日,見其吟哦老杜《玉華宮》詩不絕口。”首先,本詩在用韻上,以短促的仄聲韻一韻到底,與描寫的荒涼景象和抒發的悽楚情緒很協調。其次,詩中多用仄聲字,如“蒼鼠竄古瓦”、“遺構絕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聲字的,如“況乃粉黛假”、“ 故物獨石馬”,五字五仄。這就使得詩歌在音律上顯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聲情,給人以一種奇崛的美感

玉華宮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爲“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是因爲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爲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爲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玉華宮繁體對照

卷217_16玉華宮杜甫

溪回鬆風長,蒼鼠竄古瓦。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美人爲黃土,況乃粉黛假。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