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南鄉子·送述古》蘇軾詞作鑑賞

《南鄉子·送述古》蘇軾詞作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南鄉子·送述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這是一首送別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濃情,也頗耐人尋味。詞的上片回敘分手後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下片則述歸來懷念之情。友人既已遠逝,回家的路上晚風悽清,表達了詞人情真意切的送別之情。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南鄉子·送述古》蘇軾詞作鑑賞。歡迎大家閱讀!

《南鄉子·送述古》蘇軾詞作鑑賞

  【原文】

南鄉子·送述古⑴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⑵。誰似臨平山⑶上塔,亭亭⑷,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⑸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⑹,秋雨晴時淚不晴。

  【註釋】

⑴述古,陳襄字,蘇軾好友,福建閩侯人。蘇軾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陳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職,熙寧七年(1074),瓜代期滿,陳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蘇軾作此詞送別。

⑵不見居人只見城:取自唐·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驅馬覺漸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謂城、人皆不可見。此謂見城不見人(指述古),稍作變化。

⑶臨平山,在杭州東北。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臨平塔時爲送別的標誌

⑷亭亭,直立的樣子。

⑸歸路,回家的路上。

⑹熒熒,既指“殘燈斜照”,又指淚光,比喻貼切新穎。這裏指殘燈照射淚珠的閃光。

  【白話譯文】

回頭看橫亙的遠山,已看不見城中的人影,只隱隱看見一座城。誰像那臨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佇立,迎送往來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風悽清,枕上初寒,難以入眠。今夜殘燈斜照,微光閃爍,秋雨雖停但淚還未盡。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的同僚與好友陳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蘇軾追送其至臨平(今餘杭),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詞。

  【賞析】

詞的上片回敘分手後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起首兩句寫詞人對陳襄的離去特別戀戀不捨,一送再送,直到回頭不見城中的人影,而那臨平山上亭亭佇立的高塔似乎翹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調離。這種從眼前實景落筆而展衍開去與由景入情的寫法,不僅使人感到親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來三句寫臨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筆,實則是以客觀的無知之物,襯托詞人主觀之情。“誰似”二字,既意喻詞人不像亭亭聳立的塔,能目送友人遠去而深感遺憾,又反映了詞人不像塔那樣無動於衷地迎客西來複送客遠去,而爲友人的離去陷入深深的哀傷之中;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來杭又送友人離去的實際。

下片寫詞人歸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風悽清,枕上初寒,殘燈斜照,微光閃爍,這些意象的組接,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烘托了作者的淒涼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時淚不晴”,用兩個“晴”字把雨和淚聯繫起來,比喻貼切而新穎,加強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現,讀來叩人心扉,令人嘆婉不已。

這首詞藝術上的特色首先是將山塔、秋雨擬人化,賦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緒,將無生命的景物寫活。這種手法,表現出詞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襯托,上片“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來送客行”以塔之無情襯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時淚不晴”用秋雨停襯托淚不停。這首詞主要運用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