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精選6個)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精選6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你對他的瞭解有多少?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關於陶淵明的生平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精選6個)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篇1

青少年時期(28歲以前)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他自述:“自餘爲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而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學仕時期(29-41歲)

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爲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歸田時期(42-63歲)

陶淵明歸田之後,即在家鄉過着躬耕隱居的生活,並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親自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這使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飢”,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篇2

公元365年,東晉大司馬的陶侃的孫子陶逸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過說,此子根骨不凡,當成大器。陶逸給兒子起名陶淵明。

童年的陶淵明同學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度過,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着童年的陶淵明。他自視極高,這是他後來去做官以求兼濟天下,同時也不肯爲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來由。

可惜到了陶淵明同學九歲的時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頂樑柱沒了,最主要是銀子來源沒了,家裏只剩下老孃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窮下來了。(想了半天也沒有明白,老爺爺是國家政治局的常委,爺爺是市委的書記,老爹也是市委的書記,應該是標準富好幾代啊,國內外的房產、存款、名車、股票什麼的稍稍變賣一下,怎麼就能窮下來了呢?真讓人納罕。)愛信不信,反正就窮下來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寄養在外祖父孟嘉家裏(讓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魯迅老師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爲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淵明同學今也如是,更何況是從大康到困頓呢,這段經歷,對陶淵明同學心理成長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個眸子裏隱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長大了。(掉一個心理書包:童年的印記對人一生的影響巨大。)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經過世,據說是“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旁若無人”,但不妨礙這個老先生成了陶淵明同學後來學習的榜樣。陶淵明在這裏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無憂,祖父家裏藏書極多,陶淵明同學學習很努力,讀了一肚子書,爲後來成爲真正偉大的'田園師祖陶淵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篇3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就承襲了父業,在家耕種,但是他非常好學,他每天除了種好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所以寫出的詩詞歌賦很有名氣。不多久,當地的一個姓王的知縣走馬上任,他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他知道陶淵明雖然年紀輕輕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還是假,於是就想試試他的學識如何。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裏淋菜,王知縣走了進來,陶淵明出於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眯起雙眼,打量着陶淵明,說:“你就是名叫陶潛的嗎?”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王知縣坐下,右手摸着嘴邊的八字鬍,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對陶淵明說:“我聽人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好嗎?”陶淵明笑着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裏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於是靈機一動,有了,他隨口道出上聯;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陶淵明一聽,知道這官員話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視,表面說的是雛葵,實際上是暗中問自己,你這麼年輕,能熟識田園裏耕作之事嗎?於是他略爲思考,看見庭前的荷塘裏,茁出鮮紅的荷苞,於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新苞出土,大硃筆熟點天文!

陶淵明的下聯也是話中有話,他的意思表面是說荷苞,實際是說自己,意思是我雖然被埋在污泥裏,但是一旦出土,就能點天文地理。王知縣看了,暗中驚歎陶淵明的才思敏捷,但是還是不甘視弱,又出上聯,聯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這一聯除了說陶淵明剛纔的口氣太大之外,用字上還有非常巧妙之處,因爲“吞”是由“天口”兩字組成,這樣是非常難對的。陶淵明想了想,隨即對出下聯;聯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這下聯,陶淵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氣大,而是靠苦學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兩字組成。正巧工整對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組成,知縣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和他緊緊握着他的手,連連讚歎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

陶淵明見他態度改變,也是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後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詩曰:小築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王知縣看後,對陶淵明更加讚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這交。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篇4

名人故事:陶淵明

【名人介紹】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名人故事】

不爲五斗米折腰

東晉詩人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有一次,郡裏的督郵到彭澤檢查公務。郡裏派人送信給陶淵明,要求他做好迎接準備,也就是備好禮品,備好美食佳餚,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

陶淵明氣得將信撕得粉碎。他大聲說:“我決不爲小小縣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傢伙獻殷勤!”說完,脫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辭官回家了。

分析:沒有高尚的品德和氣節就無法做出這樣的舉動。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傳,這正是人們對高尚品德和氣節的追求與嚮往。

話題:“品德與氣節”“人生的追求”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篇5

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着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麼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着,陶淵明又指着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爲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爲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爲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篇6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

陶淵明,東晉文學家。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爲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爲“田園詩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陶淵明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爲“陶詩中的珠玉”。如《歸園田居》組詩的久享盛名,有類似的特點: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我們學過的課文《桃花源記》《歸田園居》《歸去來兮辭》《飲酒》《五柳先生傳》等詩文,它們的作者就是陶淵明。

【原文再現】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