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清代詩人張晉介紹

清代詩人張晉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7W 次

在中國古代,吟詩作詞是文學家的一大愛好和雅趣。以下是清代詩人介紹,歡迎閱讀。

清代詩人張晉介紹

張晉(1764—1819)是清乾隆嘉慶年間享譽三晉的布衣詩人,原名張光晉,字雋三,山西陽城人。其父系清代著名數學家、藏書家張敦仁的族叔張樹佳,張樹佳爲乾隆年間拔貢,曾任夏縣、榆社教諭和潞安府教授,是一個歲俸不足以生活、身後不餘一錢的學官。張晉出生於貧寒讀書人家庭,弱冠應童子試,府院縣皆第一,時有“小三元”之美譽。中秀才後不求仕進,外出當幕僚二十餘年,浪跡山水,周遊樑、閩越、吳楚、燕齊間,足跡遍天下。40多歲歸鄉後與“樊南詩社”衆詩友徜徉詩酒,抒寫性靈,終日唱和。一生酷愛詩歌而淡泊名利,儒雅清高,僅以諸生終。其詩工於言情,雖困頓落拓,“絕無抑鬱牢愁之意”(周石芳《豔雪堂詩集》序)。長於論古,擅長七言歌行、五言絕句。著有《豔雪堂詩集》四卷,一時風行。還有《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戒奄詩抄》《豔雪堂論詩絕句》刊行於世。

嘉慶年間,周石芳學使來到山西督學。在澤州童子試卷中發現陽城考生李毅各體詩無不工妙,極爲讚賞,詢問方知是張晉弟子。李毅返鄉向尊師提及此事,張晉便攜所著《豔雪堂詩集》到澤州書院謁見周石芳。周讀之擊節讚賞,吟誦再三,並協助刊印。即聘張晉爲隨員,兩人朝夕相處談詩論藝。張晉的詩有一種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仙風,周石芳《豔雪堂詩集》序說張晉“意氣和平,形神蕭散,無名士驕矜之氣”,“若雋三者,豈獨雄視三晉?即以詩名天下可也”,“可與午亭(陳廷敬)、蓮洋(吳雯)鼎立”。張晉生前詩名遠播,海內馳名。當時的詩人劉鬆嵐、法悟門、李宰同、楊蓉裳等常與他有文字、書信往來,與法式善、孫星衍、張問陶等也有交往。即使是太子太傅阮元、尚書陶澍等朝中大臣也因未曾與張晉謀面而頗爲遺憾,阮元爲張晉題《明史樂府》跋。山西巡撫張芷稱讚張晉的詩大有元代郭林宗之風。張晉一生淡泊名利,傲岸不羈,頗有詩名。其志趣之篤誠,創作之勤奮,令時人欽佩。

張晉是一位頗有功力的詩論家,所寫《仿元遺山論詩絕句》六十首,是對秦漢以至清朝歷代著名詩人詩作的評論,獨到精妙。嘉慶十七年(1812),周石芳學使到平陽府(治所爲今山西省臨汾市),以《論詩絕句》這一體裁向當地文人學士出題徵詩,竟無一人動筆。次年,周石芳偶然向張晉談及此事,張便欣然命筆,寫成《仿元遺山論詩絕句》六十首。可“摩遺山之壘而拔漁洋之幟”(劉汲《跋》),當時《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已刻完畢,周石芳吩咐將《仿元遺山論詩絕句》六十首一併刊行。《豔雪堂仿元遺山論詩絕句附太行考》以詩論詩,或褒或貶,並加精練的註釋,形式模仿前人,內容啓發後人,表現其詩學主張,在文學批評史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王發越《重校張雋三先生詩集敘》讚揚說:“品騭精當,衝融和婉中仍具跌宕浚厲之概。幾疑此爲古人之遺韻。”

張晉還是一位學識過人的史論家,有《讀史記》四十首、《讀後漢書作小樂府》三十八章、讀《新唐書》《舊唐書》二十七首、《讀五代史雜詠》三十九首等,特別是《續尤西堂擬明史樂府》百章,堪稱明代歷史的濃縮。卷前張晉自序敘述其寫作緣由:“嘗讀尤西堂(侗)先生擬明史樂府,愛其述事遣詞才識兼到,嘉慶庚午(1810)夏日裏居無事,因續作一百首,凡西堂已作者不更作,其中或意見不同,或情辭未盡亦間有重複,非必與西堂爭勝也。”表明是尤侗《尤西堂擬明史樂府》的補充與商榷。徐宗幹《豔雪堂詩集序》認爲張晉詩“才識兼長,默寓褒譏之旨”,“且如呼豨之隱僻,折刀之巧寓,急索解人不得,曷若茲編澄思妙慮,慷慨流連,合十七朝之事實,賅舉於一百首之中,令人慾歌欲泣。其事在人目前,而其旨出人意外,以爲詠明史可,以爲論明史亦可。嗟夫!有明享國二百七十餘年,君庸政龐,三大案三小案而外,尤多漢唐以來所未有之事。今復於西堂先生所未備者補足之,間有復見而持論不同。音節之古,古於其調;袞鉞之嚴,嚴於其筆。爲讀史者闢開門徑,又爲讀明史者推波助瀾也”。對尤侗的《尤西堂擬明史樂府》補充增益,可謂雙璧,亦不失爲研究明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張晉《豔雪堂詩集》四卷有關歷史的詩歌佔十分之七,充分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史學興趣,也體現出其思想情感的深刻性與複雜性。

張晉中秀才後,離開家鄉,足跡遍天下,詩意地行走在大地上,寫了大量的`遊歷詩篇。延君壽《長歌行,挽張雋三》詩云:“南遊閩越北幽並,詩才利劇崩霜刀。”(《六硯草堂詩集》卷三)張晉遍覽名山大川,《下灘》描繪閩江水流湍急,地勢險峻:“閩灘三百六,一灘一變態。或曲如虵盤,或激如鼎沸。奮張如馬鬣,起伏似龍背。兩岸山迴旋,中流石破碎。”《登金山》描繪吳越山水之秀美:“天遣神山作砥柱,中流涌出金芙蓉。”古代金山原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稱譽。金山風景幽絕,形勝天然,自古爲覽勝之地。如《仙霞嶺》:“晨髮指仙霞,閩浙從茲判。”遊走在閩浙交界地。劉大觀《贈詩叟張雋三》詩云:“東訪大勞之嶔崎,南走仙霞問武夷。”(《玉磬山房詩集》卷八《懷州集》)《大梁道中》憑弔歷史古蹟:“秋雲散馬首,隱隱大梁城。俠客今誰在,夷門舊有名。郊原盡禾黍,冠蓋想縱橫。欲上吹臺望,長歌遣旅情。”《太原秋夜》抒發羈旅之愁:“孤身作客倍悽清,長夜迢迢又四更。雁陣拖雲來絕塞,角聲吹月下秋城。青山速道愁難寄,黃葉空堂夢不成。欲問葛疆同賭醉,狂歌遙指酒星明。”得江山之助,眼界開闊,胸襟渾拓,詩詞益工。

張晉以歌行體的長詩寄情山水,敘寫民生。家鄉山川風物、民俗風情都有所表現。如《登析城南峯放歌》《鰲背峯》《王屋山》等,抒發了對家鄉山川景物的讚美之情和審美感受。《登析城南峯放歌》等山水寫得大氣磅礴,雄渾壯觀。《放河燈行》《鐵花行》《祈雨行》等,記錄了故鄉民俗事象和民間信仰。《鐵花行》記錄了一種古老的鐵禮花傳統節俗:“烘爐入夜熔並鐵,飛焰照山光明來。”上元夜打鐵花,即將生鐵熔化成鐵汁,然後將鐵汁拋起,以擊打技法,撒向空中,如天女散花一般,形狀千變萬化,形如今天我們觀賞的節日焰火禮花,璀璨奪目,甚是美麗壯觀。《養蠶行》《灌園行》《刈麥行》等,表現農事勞作。張晉受當時著名詩人袁枚的影響,記錄生活,直抒胸臆,清新自然,韻味悠長。《滲菜詞》寫家鄉人冬日以滲菜即豆葉度日的清苦生活,反映民生疾苦。桑梓之情生動感人。此外,張晉還有大量的文人交往唱和詩、題畫詩、續作等,表現文人琴書相伴、詩酒相酬儒雅生活。張晉的詩歌工於言情,長於論古,懷人則情深義重,賦物則質秀神清。山水之音每得之弦外,風月之景時遇於目前。布衣詩人生活貧窮落拓,詩以窮而愈工,張晉的人生就是詩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