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吟誦迴歸傳統千課萬人聽課有感

古詩吟誦迴歸傳統千課萬人聽課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11月14日,來自各地的小學語文老師匯聚到了浙江溫州,享受一場小學語文教育的饕餮盛宴。而我也有幸得到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帶着一顆虔誠求教的心,趕赴這次盛會。

古詩吟誦迴歸傳統千課萬人聽課有感

經過兩天半的學習,當真是不虛此行,收穫也是滿滿。學習的時間雖短,但內容卻十分豐富和精彩,在這兩天半中,有特級教師王崧舟、薛法根、張祖慶等人的語文觀摩課,有特級教師孫雙金帶來的古詩賞鑑課,有特級教師趙志祥、知名老師李麗帶來的經典吟誦韻律課。兩天半的學習中,趙志祥老師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他說,但凡還有一點良心的語文老師,就不該再那麼教孩子讀古詩,該讓孩子學會吟誦。

吟誦,這個古代漢語詩文最主要的創作方式、唯一的誦讀方式、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詩文,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記憶,接觸真正的中國傳統音樂精神,聆聽純淨、美好的聲音,感受母語文化的魅力。作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吟誦在日韓等國有很好的.保存和普及,在國內卻瀕於失傳。今日,吟誦在被學校教育拋棄了百年以後,又回來了。自從吟誦退出教育系統,就有一大批着名學者、教育家呼籲歸來:唐文治、趙元任、葉聖陶、朱自清、朱光潛……直至周有光、朱東潤、趙樸初、南懷瑾、葉嘉瑩……

我以爲吟誦的目的不是爲了吟給別人聽,而是爲了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詩人的心靈能借着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更爲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因此,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着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古典詩歌中的興發感動之特質,也是與吟誦之傳統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想要真正重振中國吟誦之傳統,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諸實踐,也就是從童幼年開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誘導孩子們養成吟誦的愛好和習慣。因爲童幼年時的記憶力好,而且直感力強。也許有人以爲學習古詩文是要通過講解說明,使孩子們理解了古詩文的內容意義,然後才能教他們吟誦的。可是幼小的孩子們怎麼能完全理解古代那些作家們的思想和感情呢?其實這種顧慮完全是不必要的,因爲有時候孩子們不需要理解就能學習。着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一篇題爲《談談我的讀書經驗》的訪談錄中,就曾提出一種不必先求理解的所謂“滲透性”的學習法。

根據文體不同,吟誦的方法、規則以及調子都有不同。從大的角度來說,文體可以分爲詩和文兩類。

近體詩主要通過聲律來構成音樂上的美。現在詩詞專家發明了一些吟誦符號,能標註平仄的長短、高低,以橫代表平,豎代表仄。平仄都有長短之分,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聲是短音,用短橫表示;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聲較長,用中橫表示;韻腳處的平聲最長,用長橫表示。仄聲中上、去聲比入聲要長,以豎線表示,在吟誦的時候,豎線時長大致相當於短平的時長。入聲最短,以“!”表示,因爲入聲屬於仄聲,所以“!”上部的豎線表示仄聲,入聲又比較重而重,所以“!”下部的點號可以表示重讀和短讀。

綜上,詩的吟誦符號歸納如下:

平聲--短平:一、三(五)字之平聲

—中平:二、四(六)字之平聲

——長平:押韻之平聲

仄聲1上、去聲

!入聲(含押韻處)

<押韻處上、去聲

簡言之就是:平長仄短韻字延,

一三五(字)不論,

二四六(字)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