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職場勵志 > 引導寶寶進行社交禮儀技巧

引導寶寶進行社交禮儀技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3W 次

爸爸媽媽們應該如何對寶寶日常社交禮儀還有禮貌習慣的培養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引導寶寶進行社交禮儀技巧,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引導寶寶進行社交禮儀技巧

引導寶寶進行社交禮儀技巧 1

鏡頭1:

媽媽帶玲玲去朋友家做客,在前往的路上,媽媽再三對玲玲說:“寶貝兒,等會到了要叫人知道嗎?媽媽教過你很多次了,要做個有禮貌的好寶寶,是吧?乖乖聽話的寶寶媽媽喜歡。”到了朋友家,玲玲在媽媽的“指揮”下叫着“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稱讚玲玲是個懂事的好寶寶。

提到寶寶的社會交往(交際),我國的父母大多會聯想到“禮貌”這個詞,希望自己的寶寶在與別人交往時,顯得彬彬有禮,落落大方。於是,鏡頭1中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寶寶開口叫了人,“甜甜的小嘴”總能贏得一片讚揚之聲。然而有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寶寶卻並不願意這樣做,他們對此十分反感。

雖然國外也有着許多不同的禮儀規則,但國外小紳士們的“修煉”過程卻不同於我們。當帶寶寶去朋友家做客時,國外的父母會向他們的成年朋友“隆重”地介紹自己的寶寶:“這是我的兒子xx(女兒xx)。”,與此同時,他們向自己的寶寶介紹:“這是xx叔叔(xx阿姨)。”接着,雙方會十分友好地握握手或進行口頭上的問好。國外的寶寶從來都不被強迫叫人,而這點僅僅是出於對寶寶的尊重和平等對待。

鏡頭2:

球球是個聰明活潑的小男孩,在媽媽眼裏,球球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害羞。每次媽媽帶球球去公園或兒童樂園玩時,球球總顯得十分內向,不願意主動和別的寶寶打招呼。媽媽覺得球球應該像個男子漢,要落落大方一些,不能像女寶寶那樣扭扭捏捏的。於是,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地要求球球去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做遊戲。

在國外,媽媽們常會爲寶寶組織一些社團活動、一週一次甚至幾次的親子聚會來增進彼此間的互動交流。基於國情因素,國外的全職媽媽數量遠遠多於我國的全職媽媽。不過,我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親子機構和早教論壇,也爲年輕的中國媽媽提供了大量互相交流的平臺與機會。寶寶們可以更多地接觸到同齡的小夥伴而不是整日在家面對着父母祖輩。但是機會的增多,並不能與寶寶的“合羣”指數成正比。寶寶是否能很好地與其他小朋友玩成一片,不取決於他的性別,而在於寶寶的先天氣質和父母的後天引導。

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的心理髮展特徵,相對於中國媽媽,外國媽媽往往更傾向於從寶寶自身的特點出發,關注寶寶的心理多於他的表面行爲;不會急於求成地催促他去與人交往,更不會用責備、嘲笑的形式亂給寶寶“扣帽子”。外國媽媽會無時無刻地肯定寶寶,鼓勵他大膽嘗試。如果寶寶還沒有準備好,她們會耐心等待。

試想一下,即使是成人,在初融陌生集體的瞬間都會覺得有些不自在甚至緊張,更何況是兩三歲的小寶寶呢?

鏡頭3:

2歲的鼕鼕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淘氣包”,走到哪兒都是一副小霸王的姿態。他要麼搶別人的玩具,要麼玩滑滑梯時推別的小朋友,再要麼冷不丁兒地拿着自己的小拳頭對着別的小寶寶一陣攻擊。這讓媽媽很是頭疼,甚至擔心鼕鼕是個有着攻擊性行爲的問題寶寶。不管是耐心地給他講道理,還是狠心地懲罰,小傢伙依舊軟硬不吃、我行我素。鼕鼕媽覺得如此下去,鼕鼕的社會交往會有很大的障礙。

鼕鼕的行爲是嬰幼兒社會交往中出現的典型現象。中國父母的傳統做法是:如果自己的`寶寶欺負了別的寶寶,一定會嚴厲地進行批評:“不可以欺負別的小朋友(不可以打人),那是壞寶寶的表現!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的,快說對不起。”當自己的寶寶不願意將自己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分享,媽媽也一定會要求寶寶做個大方的寶寶:“不可以那麼小氣的,小朋友之間要友好分享。”而如果自己的寶寶動手搶了別人的玩具,多數媽媽會本能地將玩具奪下來還給別人,然後認真地教育寶寶:“可以這樣做嗎?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不是好寶寶,媽媽不喜歡。”

那麼這些說法、做法,對寶寶來說是好的引導方法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寶寶的交往慾望在規則的束縛下被壓制住。其實,寶寶出現上述的行爲,大多是由當時的心理髮展特徵決定的。外國媽媽不會對寶寶說“你是個壞寶寶”或“我不喜歡你”。因爲這並不能幫助他認識到自己行爲的不妥,同時媽媽的話會對他造成沉重的心理打擊,反而讓他覺得更加委屈,進而表現得更爲叛逆。較合理的方法是,在理解和接納寶寶這種行爲的基礎上給他講道理,告訴他這樣做別的小朋友會很難過的,而不能用家長的權威來強迫寶寶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因此,媽媽在引導寶寶進行社交和教授寶寶社交禮儀技巧時,需要多從寶寶的角度出發。請記住:寶寶和寶寶之間是平等的,寶寶與成人之間也是平等的!

引導寶寶進行社交禮儀技巧 2

心理學家認爲,人際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對於在人際交往中總是退縮、猶豫不前的孩子,中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張雅蓮給出這樣的說法:

對於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父母可以培養,但是不要壓迫和限制,要給孩子適當的發展空間。有些孩子確實會在特定環境下,他不是衝在最前面,也許會有些害羞拘謹,但是不要把這個孩子在特定環境中的表現當成是他日後的樣子。

因爲孩子的可塑性太大了,這期間我們只要竭盡全力做一些能夠培養和建構他的社會能力的機會就好了,剩下的事情,交給孩子自然發展。所以,父母不要理所當然地覺得,社交能力不行孩子就會不幸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安全邊界,安全邊界不被破壞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纔會發展得更好。往往很多比較慢熱、小心翼翼的孩子,更善於思考和規劃。

所以並不是孩子不善於與人交往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家長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行爲,甚至孩子整個人。

孩子的人際交往是可以慢慢培養的。對於有些孩子不擅長與人交往,家長要做出正確的引導。在改善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時,這幾點要特別注意:

①尊重孩子的先天氣質。

每個孩子都有專屬於自己的自然屬性。有的孩子樂觀熱情、善於交朋友;但是有的會比較慢熱、謹慎。

當代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說: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法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先天屬性,就算是孩子不善與人交往,沒關係,千萬不要爲了迎合而把孩子隨便打入人羣中。

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只要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是快樂的,他就會越做越好,遲早會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在孩子與人打交道這件事上,父母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

②不要對孩子的害羞大驚小怪和貼標籤。

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給自己貼標籤,有些標籤一旦貼上就很難再撕下來。

很多父母“恨鐵不成鋼”,把孩子奚落一番,甚至就毅然決然地把“害羞”“不會與人交往”的標籤給孩子貼上了。

其實這個時候,父母的理解和鼓勵,纔是讓孩子勇敢地踏出那一步的力量源泉

③給孩子建立合適的交往環境。

想要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父母首先要經常與人打交道,多邀朋友來家裏玩,多帶孩子出門去,去到各種公共場合,見識各種人各種事。和越多的人相處,見識到多種性格的人,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越強。

在這些與人接觸的機會中,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規則,包括怎樣待人接物,怎樣與小朋友友好相處,怎樣向別人提出請求更合適,等等。

孩子在交往中表現得越有素養,在小夥伴中就越受歡迎。

父母還可以跟孩子多做一些社交遊戲,比如模擬購物,孩子做店主或顧客;又比如警察和路人的遊戲,在這些社交場景中讓孩子懂得更多的.社交禮儀。

孩子可以從父母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學到父母人際交往的經驗。而自己的親身實踐,會促使孩子在與人交往中變得更加順利。

④父母要塑造有愛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外露怯、緊張,膽子特別小,這樣的孩子往往感受到的愛也不夠多,很沒有安全感。足夠的安全感纔是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勇敢踏出那一步的神助攻。

心理學家鮑爾比說,在孩子的早期發展中,孩子依靠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可以探索環境和學習。父母婚姻幸福,孩子才能從美滿的家庭氛圍中感受到愛和被愛,父母之間的愛會像陽光―樣照射進孩子的心房,給孩子最初的安全感。

孩子內心有安全感,才能讓孩子對親友,對所處的環境產生信任感,在和小夥伴交往時才能放得開。

引導寶寶進行社交禮儀技巧 3

其一:寶寶要出門時候

在媽媽要帶上寶寶上幼兒園時候,在出門前,讓寶寶要和爸爸說下再見。

友情提示:所有父母要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要一定要注意去培養起來寶寶的良好的習慣。那千萬不要去因爲他是自家的人那就忽略了在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生活禮儀。那如果要是寶寶給忘記了,那媽媽就要去用溫和比較輕快的語氣去提醒寶寶。

其二:寶寶在路上的時候

寶寶在路上主動地去與認識的一些人打招呼。

友情提示:在寶寶心情很好的時候呢,他會主動的向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人去打招呼,這時候媽媽千萬不要去以爲寶寶在向生人們打招呼就會覺得會很尷尬。那就在這時候呢,就應該這時候對他進行一些鼓勵,那這樣呢寶寶就會知道了這也是一種比較受人歡迎的一種行爲。那以後要是寶寶在見到生人的時候呢,他就會樂於向他們打打招呼。這時候寶貝也就會變得是人見人愛了。

其三:來到了幼兒園時候

帶小朋友們到了幼兒園時候,要向老師打招呼問好,並相互打招呼問好。

友情提示:有人說過“身教重於言傳”是要在於公共的場合在進行一些社會交往的時候,媽媽就一定要給自己的寶寶作一個好的榜樣。按這樣呢在比單純地要求下寶寶效果會好很多的"。寶寶要是在這種比較融洽的輕鬆的環境中成長,按就會更樂於向別人來表示友好行爲。

其四:寶寶也是要玩的

當小朋友們在一起玩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爭執,經過老師教導以後,那麼孩子們就會和好如初,還會在一起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