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關於教育孩子的勵志小故事

關於教育孩子的勵志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導語: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彰顯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其實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父母都絕不會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下面關於教育孩子的勵志小故事,歡迎閱讀。

關於教育孩子的勵志小故事

  1、陶行知的四塊糖果

陶行知當校長時,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爲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爲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2、開花的佛桌

曾經有一個小和尚,極得方丈寵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部教給他,希望他能成爲出色的佛門弟子。沒想到他在一夜之間動了凡心,偷偷下山,塵世生活迷住了他,從此他花街柳巷,放浪形骸。

20年後的一個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灑在他掌心。他忽然懺悔了,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裏請求師父原諒。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不願再收他爲弟子,說:“你罪孽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桌子上開花。”浪子失望地離開了。

第二天,方丈踏進佛堂時,看到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瞬間大徹大悟,連忙下山尋找弟子,卻爲時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荒唐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一天。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而讓奇蹟破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

 3、教師的責任是“喚醒”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石雕師傅。蘇格拉底很小時,有一次見到父親在雕一隻石獅,他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好的雕刻師呢?”父親說:“以這只是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我是在喚醒它!”“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裏解救出來而已。”

多麼富有啓發意義的話!教師就是學生心靈的雕刻師。學生,特別是我們認爲成績差的學生是石塊裏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天賦理性和內在力量,讓學生從矇昧中醒來。教育的目的不在傳授和接納某種具體的知識、技能,而是要從生命深處喚起學生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教育不僅要從外部解放學生,更要喚醒學生內在的人格和心靈,解放學生的創造力。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一顆心感染另一顆心。

  4、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幹

以下是當今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一次活動中的發言,介紹他是如何培養自己孩子的。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很多人都問,魏老師,你怎麼教育自己孩子?我說很簡單,從小自個兒能幹的事兒讓他自己幹。有一段,孩子才九歲,我們倆太忙了,每天就由九歲的孩子負責做中午飯,我們倆回去負責吃。爲啥?那段兒只有你有時間啊,你不幹誰幹啊?他也覺得自己很自豪。我兒子跟我出門,十一二歲的時候,有兩個包時,他都是左手一個,右手一個,一提,讓我空着手走。有一天,出門有三個包,我說,兒啊,這回得給爸一個了。不——用,我說怎麼辦哪,他背上一個,左手一個,右手一個,提着在前面走,顯示自己成熟了。既然人家自己成熟了,咱幹什麼賤兮兮地非得搶過來一個呀?所以啊,我就在後邊空着手,一步一步地欣賞他的成熟,這不就完事兒了嗎?”

 5、大智大勇大愛的母親

上高二的女兒向媽媽哭訴,自己懷孕了,等着媽媽責罰。但媽媽沒有罵女兒,而是安慰女兒、幫女兒。到醫院檢查、流產(徵得女兒同意),手術之後媽媽給學校打電話,說女兒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手術,請假20天。然後媽媽也請假20天,在家裏精心照顧女兒,從始至終,一句責備的話沒有。

女兒感動得熱淚盈眶,說媽媽您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媽媽說我不好,媽媽失職,女兒什麼都跟媽媽談了,媽媽就跟女兒說什麼是性、什麼是愛情、什麼是人生。女兒對媽媽說您放心吧,我一定會讓您看到一個讓您驕傲的女兒。媽媽說我當然相信我女兒,我女兒是有志氣的、有作爲的。女兒很快康復,從此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學習,終於考上著名大學,大學還沒畢業,就收到三所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

 6、媽媽幫孩子培養好習慣

怎樣培養好習慣、戒除壞習慣,教育專家孫雲曉給我們講了個很好的例子。

一個五年級男孩寫作業坐不住,媽媽決定幫助他。第一步先觀察清楚原因,孩子到底是怎麼坐不住的。孩子在那寫作業,媽媽坐在能看到孩子的地方,注意看。孩子寫一小時作業站起來7回,一會兒拉開冰箱看看,一會兒打開電視看有沒有動畫片;不到十分鐘站起來,半天不坐下來,學習肯定搞不成。第二步是引導,媽媽對孩子說,我剛纔給你數了一下,你一個小時站起來7回,是不是有一點多?兒子有些不好意思。媽媽說:兒子,我看你寫一個小時作業站起來3回差不多了吧?兒子心想,媽媽挺不錯,還讓我站起來3回,就說:3回就3回。媽媽說:軍中無戲言,如果你寫一個小時作業站起來次數不超過3次,當天晚上6點的動畫片隨便看,媽媽絕不干涉。但如果你一小時寫作業站起來超過3回,當天晚上什麼電視都不能看,動畫片也不準看。

母子協議達成了。第一個星期下來兒子有三天做到了,到了晚上6點大搖大擺看動畫片,很自豪,但是有2天忘了,一到晚上6點就條件反射心裏癢癢,於是,就求媽媽讓他看動畫片。媽媽堅持說不行。第二個星期開始了,孩子寫作業剛坐一會兒就想站起來,這就是條件反射,但是他馬上想到不行,我只有3次站起來的機會,我得省着點用,這就忍了下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經過一個月訓練,兒子能做到一小時站起來不超過3回。媽媽說不錯啊,我看你很有潛力,那一小時站起來不超過2回能夠做到嗎?兒子說:2次就2次。第二個月站起來2次,第三個月站起來1次。三個月之後,這孩子一小時寫作業基本上不站起來了,媽媽成功了,孩子養成了專心寫作業的習慣,改掉了坐不住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