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感人至深的母親節微信文章兩篇

感人至深的母親節微信文章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導語:天,沒有母親的愛廣闊;地,沒有母親的愛包容;太陽,沒有母親的愛溫暖;雲朵,沒有母親的愛潔白;花朵,沒有母親的愛燦爛。明天就是母親節了,小編整理了感人至深的母親節微信文章,歡迎閱讀。

感人至深的母親節微信文章兩篇


  篇一:感人至深的母親節微信文章

吃過午飯,我又習慣性地到隔壁閱覽室拿些報紙雜誌翻看。不經意間,看到了《解放軍文藝》雜誌上一篇寫回憶母親的文章,它一下子撥動了我的神經,觸及到了內心珍藏着的最溫暖的情感記憶。一直以來,不知什麼緣故,只要在書刊雜誌上看到這類文章,我總是迫不及待地閱讀一遍,如獲至寶,細細品味其中的感情,很愜意,很有種滿足感,也便很自然地想到了在千里之外河北老家的母親,一下子特別想回到她身邊,看看日漸蒼老的母親,陪着她說說話聊聊天。

之所以對母親的想念與日俱增,可能是因爲小時候曾經和母親過的清苦日子,一家人溫暖的親情,還有以前聽母親講過的她小時候所經歷的苦,結婚後所受的委屈,以及從我懂事一直到現在親眼看到的母親爲了這個家的日夜操勞。

(一)

母親是個苦命人。1955年母親出生在離家十幾里路的一個叫西雙的村子裏,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妹妹。姥爺腿有毛病,不能幹體力活,在那樣一個主要靠下地幹活掙工分吃飯的年代,全家八口人就靠姥姥一個人支撐着,可以想見日子過得有多困難。

每次聽母親回憶她在家做閨女的那段日子,印象最深的就是全家吃不飽穿不暖。直到現在我還能清楚記得母親講的她兒時艱苦生活的一些片段。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天災人禍,國家經濟非常困難。那時母親只有七八歲,家裏糧食根本不夠吃,姥姥爲了讓孩子們填飽肚子,就去地裏割野菜,切碎了和糠面混合在一起貼餑餑吃,或者是熬一鍋野菜糠面粥。姥姥先坐在一邊,讓孩子們吃,母親經常看見等他們都吃完了,姥姥就把鍋裏最後剩下的一點稀粥盛在碗裏,偷偷兌上點開水,就算是一頓飯湊合過去了。

最困難的時候,家裏一點糧食也沒有,看孩子們餓得慌,姥姥就帶上大舅、大姨和母親三個大點的孩子去地裏挖野菜根吃,記不清母親說的是哪種野菜了。因爲實在太餓,大舅幾乎是躺在地上,挖一個就吃一個,姥姥看了跟大舅說:文存啊,別都吃了啊,家裏還幾口人等着呢。母親雖然還小,但她幼小的心靈同樣能體會到姥姥說這話時的心酸與無奈。

因爲經常捱餓,小姨直到5歲纔會走路,家裏人都以爲小姨癱瘓了,都爲她發愁。其實那是長期嚴重的營養不良造成的。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爲了養活全家,給姥姥減輕負擔,母親12歲就進了生產隊。這個歲數就是普通人家的男孩子家裏都捨不得讓進生產隊幹活,何況是女兒。姥姥心裏特別難過,怕母親太小幹農活吃不消,但母親執意要去,姥姥就把母親帶到生產隊長那裏,求人家幹活時多照看着點。看着母親和一羣比她高出半頭的小夥子們一起走下地頭,姥姥一個人站在田埂不住地流淚。母親雖小但特別堅強,而且幹農活上手很快,插秧、挖溝、擡土,一點不輸給別人,這才讓姥姥放了心。

因爲姥爺不能幹農活,養活全家的重擔全都落在了姥姥一個人身上,除了繁重的體力勞動,還要照顧全家老小。年復一年超負荷的勞作最終把姥姥身體拖垮了,在母親13歲的時候,姥姥得了肺病,可家裏哪有錢醫治,她只能硬扛着,到後來經常吐血還堅持下地幹活,母親心如刀繳但無能爲力,一年後姥姥撇下僅有5歲的老舅,撇下窮苦的一家人走了。

聽母親講她小時候的那些心酸的往事,那時我只有6、7歲,當時家裏條件也很艱苦,每天的主食就是玉米麪窩頭,米飯和白麪饅頭很少吃到,但我依然想不到連飯都吃不飽的日子是怎樣的一種艱辛,內心充滿了對母親的疼愛,當母親流淚時我也在一旁默默地抹眼淚,勸着母親。

母親在生產隊一干就是近十年,爲了給家裏掙更多的工分,期間受了太多的苦累。小時候過年去姥姥家,每當路過村頭的一條又深又長的大河時,母親總會很有感觸地告訴我這是人工挖的,她也曾參與其中。我似乎看到了身材單薄的母親在天寒地凍的大冬天挖凍土擡土方,兩隻腳和鞋子都凍在一起了還要咬牙堅持的情景。母親沒有因爲這些苦累而抱怨,相反這造就了母親超出常人的忍耐力、意志力。特別是從我記事起,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母親不怕吃苦、持之以恆的韌性,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她的那種毅力讓我敬佩,讓我感動和心疼。

(二)

1978年,母親經人介紹嫁給父親。年幼喪母,近十年沒叫過媽,突然又有了叫媽的人,母親對婆婆滿腔熱情,一心撲在婆婆身上想能找回親如母女的那種親情。但爺爺奶奶腦子特別老(老家農村的說法,意思是封建思想嚴重)。因爲母親家庭條件不好,從小又沒了媽,家裏沒有父母撐着,爺爺奶奶就有些看不起,他們常把“沒大人管,不懂規矩”之類的話掛在嘴邊。那時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在一起過,還沒有分家,爺爺奶奶是絕對的權威,爺爺脾氣暴躁在村子裏是出了名的,聽人講是老太爺就這麼一個傳宗接代的寶貝兒子,給慣壞的。自從結婚進了門,母親就一直任勞任怨,踏實肯幹,對老人除了尊敬甚至有幾分畏懼,孝順的同時內心戰戰兢兢,生怕哪裏做得不對惹來爺爺的責罵。由於母親嘴笨,不會花言巧語,在幾個妯娌中一直是幹活最多但最受氣的一個。

童年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母親經常因爲被爺爺奶奶欺負而一個人流淚,不敢去說理,還得忍辱負重,繼續默默爲這個大家庭操勞。有時實在憋不住了,母親便跟父親嘮叨嘮叨,但父親是孝子,一直對爺爺奶奶絕對地服從,怎麼可能去爲母親說情,結果只能是夫妻兩人偷偷生悶氣,有時父親怕母親做得不好還要給母親施壓。長期在這樣壓抑的家庭環境裏,母親是多麼地無助,她只有一個人扛着,自己受多大的委屈從不回家跟姥爺講,她怕姥爺爲她操心。從我懂事起,我就總是陪在母親身邊,陪着她一起流淚,在一邊開導她,幼小的心靈裏充滿了對母親的心疼,一個只有5、6歲的孩子除了這還能做些什麼呢?小時候我內心裏對爺爺奶奶是有些怨恨的,雖然他們對我還算可以,不寵我但也絕不橫眉冷對,可就因爲他們對母親不好,有時我甚至氣憤得想站出來替母親出氣,但那時太小,也只是想想罷了。

雖然母親遭受着公公婆婆的刁難欺負,但她內心對老人要孝敬的那種傳統觀念卻根深蒂固,對爺爺奶奶始終是以德報怨。記得那時一到冬天母親每天都去給爺爺燒火炕,怕老人晚上睡覺冷,但遇見爺爺心情不好,他就無緣無故把竈裏的柴火一下子掏出來掄得滿地都是,把火踩滅,還呵斥着:誰讓你燒炕着?你燒柴火都不會,用那麼費!每到這時母親總是不吭一聲把火點着繼續燒。有時老頭子不知是什麼原因就找茬,直接把簸箕裏的垃圾倒在我們住的屋裏,還有一次竟把我們裏屋門上的四塊玻璃全都打碎了,甚至揚手要打母親。面對這些讓人難以忍受的委屈,母親總是不聲不響地忍受着,一個人生悶氣,她也恨自己爲什麼不敢跟爺爺吵,可每次又總是很軟弱地連話都說不出一句。

記得一天早晨,父親出去幹活了,母親一個人把家裏收拾得乾乾淨淨,很反常地把我和哥哥叫到身邊,囑咐我倆我們的衣服都在哪個櫃子裏,要我們聽話。當時我並未感覺有什麼異常。但那天晚上,父母大吵了一架,我才知道母親感覺自己沒有出路,絕望了,那天她準備好了一瓶農藥,猶豫了一天,差點就那樣結束自己的生命,結束難以忍受的痛苦。那一次我和哥哥緊緊摟着母親哭了一夜,父親也害怕了,把整瓶農藥摔得粉碎。

儘管爺爺奶奶對母親的態度和做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母親並沒有因此而記恨,甚至連一句傷人的話都沒說過,她一邊受着委屈一邊還在開導着自己:老貓炕上睡,一輩傳一輩;千年大道走成河,多年媳婦熬成婆。隨着爺爺奶奶上了年紀,變得衰老,慢慢需要人照顧了,他們對母親的態度也有了些變化。母親儘管嘴上有時還是會嘮叨爺爺奶奶過去是如何對待自己的,但在行動上,她卻又特別心軟,用自己的善良,對老人格外孝順,在幾個妯娌中間是對老人最好的。

記得我上初中時,那時爺爺奶奶雖然身體還算硬朗,但做饅頭有些吃力了,做不好,每天下午放了學母親就讓我把剛出鍋的白麪饅頭用布包好給爺爺奶奶送去,好讓老人趁熱吃新做的,並且囑咐我把前一天老人還沒吃完的饅頭帶回來,留給家裏吃。

奶奶牙口不好,喜歡吃手擀麪,母親經常是下地幹活勞累了一天,還要拖着疲憊的身子給奶奶坐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還專門在湯裏放個雞蛋。

特別是到後來奶奶得了哮喘,癱瘓在牀,母親更是無微不至,每天給奶奶洗臉洗手擦身體,有什麼好吃的母親總是留着做給奶奶吃。那時家裏種了十幾畝地,父親上班,農活全靠母親一個人幹,每天在地裏幹活時,母親總是不放心,中途還要回家看看奶奶,給她喝口水、吃點藥,看奶奶有沒有什麼需要的。

母親用行動感化了爺爺奶奶。可能老人內心愧疚當面不好意思跟母親說什麼,但奶奶在姑姑面前經常說母親嘴不愛說,但人實在,心眼好。一天早上,當母親把一碗熱乎乎的玉米粥端在奶奶面前,一口一口地喂時,老人很慈祥地有些出人意料地對母親說:來子(我的小名)他媽啊,你將來命錯不了,以後娶了兒媳婦也肯定孝順,因爲你心眼好。母親聽了先是有些詫異,爾後便感動地吧嗒吧嗒掉眼淚。說這話之後的第二天,奶奶便去世了。我想這是奶奶在臨終前對母親的道歉吧,也是她離開這個世界給母親最後的評價。自從奶奶去世,母親便不再提以前老人的那些事了,母親常說人都死了,一切都過去了,有你奶奶那句話,我就值了。母親不僅是用善良感動了老人,同時也無聲地教育着我和哥哥。如今我們兄弟兩都已成家,母親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操勞,哥哥在老家和母親一起生活,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很欣慰地跟我說,你哥這孩子真不錯,每次來爸媽這兒總是先看看飯櫥裏都是些什麼菜,一看媽捨不得吃就出去給買一大堆菜回來。有哥哥在父母身邊我也放心了很多,但還是經常爲不能盡孝而心有不安。這也是我每天都特別想給母親打電話的原因,既然不能在母親身邊,那就多在精神上給母親些安慰吧,同時這也是我給自己的安慰。

(三)

母親因爲從小家裏窮,沒上過一天學,這讓她更加懂得知識的寶貴。從我跨入小學校門,母親就經常在耳邊叮囑我要好好學習,她不懂什麼大道理,從沒告訴過我學好了以後要怎樣怎樣,只是鼓勵我在學習上別鬆勁。從小我親耳聽到和親眼見到母親的不易,所以特別懂事,知道要聽母親的話讓她免於爲我操心。從上小學一直到研究生畢業,我從未因爲學習上的事讓母親費心。我總是非常自覺,成績也一直不錯,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母親做事的毅力給了我不竭的動力,使我總是在一種不用揚鞭自奮蹄式的狀態中努力向前奔跑。

因爲家裏有我和哥哥兄弟兩,年齡又只差兩歲,這在農村來說負擔是很重的。因爲兒子長大了要給蓋新房娶媳婦,而閨女養大了嫁出去就行了,不用花父母一分錢。但母親總認爲有兩個兒子是福氣,常聽她說“小車不倒只管推”,只要肯幹,沒有過不去的坎。母親從不跟鄰居比吃比穿,她總是掂量自己的分量精打細算過日子。有兩個兒子對母親來的確有壓力,但這也給予了母親更大的動力。

從上小學起,我就感覺得到母親在暗暗給自己施壓,我知道她的目標不只是以後給兩個兒子蓋房娶媳婦,她心中還有自己的打算。爲此,母親付出着比別人更多的辛勞,那時全家十幾畝地全靠母親一個人耕種,本來是一般家庭夫妻兩個人才能忙活得過來的農活,母親自己一個人卻照樣打理得井井有條,糧食產量還要比別人的高。父親一直在一傢俬人的小廠子上班,只有起早貪黑地給母親搭把手。

那時很多人家爲了少受累,都是隻種高粱和玉米,一年加起來忙活兩三個月,其餘時間就可以休息了,雖賺不多錢倒也落個清閒。而母親爲了增加收入,每年都要種十來畝棉花。從開春鋪膜播種到秋天一個棉花桃一個棉花桃地摘棉花,這期間母親一天都休息不了。特別是農活時節,母親更是披星戴月,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做好早飯,自己先吃飽肚子便頂着還沒消失的啓明星往地裏趕,中午爲了節省時間就帶些乾糧坐在地頭啃點窩頭鹹菜,晚上天漆黑了纔回家。

爲了給母親分擔農活壓力,一到暑假,我和哥哥就幫着母親在地裏幹活。7、8月正是棉花長勢旺盛,需要修剪枝杈防治蟲害的季節,也正是天氣最炎熱的時候,穿行在棉花地裏不要說幹活,就是蹲在陰涼底下休息也會汗流浹背。很多人因爲受不了如此炎熱的天氣,一般都是打點整枝杈的藥和防蟲劑就不管了,而這起到的效果並不好,往往是枝杈瘋長、棉鈴蟲也殺不掉。母親爲了提高棉花產量,毫不馬虎、精益求精。她定期對棉花的枝杈進行人工修剪,並一棵一棵地尋找消除棉鈴蟲。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也有貪玩的天性,重於盼到了暑假,卻不能和夥伴們一起去玩耍,還要整天陪着母親在棉花地幹活,心裏是有些不太樂意的。但看到母親那麼辛苦,我又變得特別自覺,並咬牙要和母親並肩戰鬥,堅持到最後。記得每到上午的10點多,母親看我直抹汗,總是心疼地說讓我先回家,太熱了受不了。但看看母親滿臉的汗珠卻依然堅持,我渾身便又來了力氣,我沒有理由回家休息,儘管只有十幾歲,但對家的那份責任感已經在腦子裏逐步建立了。

鄰居常說母親真是不怕熱,頂着三十六七度的高溫大中午的還堅持幹活,換作他們早中暑了。聽着這些,母親總是笑笑,我知道其實母親也怕熱,但她只是比別人更有毅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母親用起早貪黑一天又天的辛苦勞作,換來了比別人更好的收成。記得那時每年家裏棉花畝產量在全村總是第一,鄰居們看到母親一個人種那麼多地居然還能收拾得這麼好,都誇母親能幹。那時母親在村裏是出了名的種棉花能手,經常有人向她請教。小學一次期末考試我又得了100分,數學老師在宣佈成績時說,這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就像他媽爲什麼總是把棉花種得那麼好,那也是幹出來的。當時聽了特別替母親感到驕傲,同時我也清楚自己努力學習也正是受了母親的影響。那時不管農活多忙,母親內心多麼渴望有人幫忙,但她總是說,下地幹活絕對不能耽誤你的學習,只要你想學習,那媽有再多活也自己幹,絕不佔用你的學習時間。爲了能給母親分些擔子又讓母親放心,我總是擠時間自覺把學習搞好。母親雖然不識字,不能像有些家長那樣每天給孩子輔導功課,但她用行動給了我最好的教育——勤奮、堅持。工作以後,每當面對繁重的任務、面對各種複雜的難題,我總是咬牙堅持,加班加點去完成,有時候想想母親頂着烈日勞作的情景,總是感覺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母親教給我的持之以恆的精神不能丟。

初中畢業,我的中考成績是全鄉第一名,能夠上市裏最好的高中,但爲了給家裏減輕負擔,我還是有了填報師範類中專的打算,一來自己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業很喜歡,二來也可以儘早賺錢養活自己。但母親卻堅決不同意:“既然你有能力上高中考大學,再難家裏也要供你,只要你努力,你讀到哪裏就供到哪裏。”正是母親的堅持改變了我的人生,使我有了讀大學的機會。而我的幾個很要好的同學,當時學習成績也很好,因爲選擇了讀中師,畢業時趕上政策變化,不再包分配,在農村小學做了幾年代課老師便被辭退務農了。路遙曾說,人生關鍵處只有那麼幾步,走錯了,就將改變人生的走向,這話一點沒錯。

(四)

自從上高中,我便離開家,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漸漸少了。曾經在家和母親生活的日子成了我永久的溫暖的回憶,母親的身影總是特別清晰。這些年雖沒有親眼見到母親的辛苦勞作,家庭的瑣事也不大知曉,但每次回家感受最深的是母親又變老了,背漸漸駝了,鬢角生出了白髮,我知道母親是累的。

高中時我每月回家一次,週日下午返校,母親不管多忙,都會幫我提着包送我到村口的公路邊等車,每次我執意要自己拎,但母親不肯。一路上她總是囑咐我別怕花錢,要吃飽了,學習上壓力別太大。當我登上長途車,看着母親不捨地跟我招手,嘴裏還在朝我念叨着,大概是讓我坐下,別惦記家。遙望母親轉身朝地裏走去的背影,每一次,我的眼睛總有些溼潤。

後來我到武漢上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名空軍軍官,全家都爲我感到驕傲。特別是母親,每次打電話她都很高興地跟我說:鄰居們都很羨慕你,給媽爭氣,好好幹吧。尤其是每次過年回家,母親都要我穿上軍裝,她說她就喜歡我穿這身衣服。

雖然部隊工作很忙,但我仍然堅持每隔一兩天就給家裏打個電話,母親每次接電話沒聊幾句就會說:“家裏都好,沒什麼事就掛了吧,總打費錢”。“我這打長途便宜,一分鐘才幾分錢。”每次我都這樣跟母親解釋一遍,免得她又心疼錢。

記得上高中時,我曾寫過一篇作文,結尾處老師專門添加了這樣兩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兩句詩我是第一次聽說,但一下子就印在了腦子裏,我想可能是其中蘊含的情感正好契合了一直以來我對母親的感情。子欲孝而親不在,其實這只是我的一種莫名的擔心。母親還不到六十歲,身體也還健康,沒有什麼大毛病,但對於離開家十幾年,在外讀書、工作、成家,盡是讓父母給予而沒有給他們盡孝的兒子來說,對母親的思念卻越來越強烈。因爲想盡孝心的緊迫感,才使我越來越頻繁地想給母親打電話,想多跟她聊聊給她精神上的安慰。老婆總是勸我,等這兩年我們換了大一點的房子,就把父母接過來住,也好儘儘孝心,父母享福的日子還長着呢。

我也一直爲此努力着。願母親健康平安長壽!

 篇二:感人至深的母親節微信文章



更多勵志文章推薦:

1.有關母親節的優美文章欣賞

2.關於描寫母親節的抒情散文

3.催淚的母親節微信文章:母親請原諒我讓您久等了

4.大學生勵志文章:被動,你就輸了

5.大學生勵志文章:你原本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6.經典勵志文章:別把你的壞情緒傳染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