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反觀我國高中教育定位問題大綱

反觀我國高中教育定位問題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高中教育中的銜接應是實現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高中要“培養模式多樣化”,“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等任務的重要舉措之一。銜接應體現在不同學段、不同內容和不同方向上。 提高高中課程的選擇性,減少必修課程,加大選修課程的比重,也應該是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家作爲高中選修課程開發的主體,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反觀我國高中教育定位問題

謝維和教授在《中國教育報》先後發表兩篇文章研究高中定位問題,筆者非常贊同謝教授提出的高中教育應與大學銜接,高中教育既要關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又應該注重學生的選擇和自主性等觀點。隨後的系列討論中幾次提到英國大學預科課程,但有的把它歸入高等教育範疇,有的則歸入中等教育範疇。英國的大學預科到底和高中是什麼關係,是怎樣銜接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呢?筆者2011年在英國的裏丁中學(Reading School)和沃克漢姆市的霍特學校(the Holt)進行了半年的實地觀摩,對英國大學預科銜接和選擇性方面的具體做法作了比較全面的瞭解。

  英國大學預科的演變之路

英國中學教育體制包括初中(7至9年級)、高中低段(10至11年級)和高中高段(12至13年級)。高中高段就是大學預科,也稱爲第六學級(the Sixth Form)。據2011年英國《沃爾夫報告》的調查,截至2009年,94%的16歲學生(12年級,GCSE後)在接受預科教育,到17歲時這個比例達到85%。可見大學預科教育已經作爲一種普及教育,成爲英國中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學級的產生最初是爲少數人升學作準備,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最初以文法中學爲主。20世紀60年代,大學預科逐漸在綜合中學壯大起來。同時,英國成立了專門的預科教育機構“第六級學院”(Sixth form college),專門開設12至13年級的教育。20世紀70年代,又成立“第三級學院”,類似於繼續教育學院。根據英國教育部2012年1月公佈的英格蘭預科教育的相關數據,有37萬多名第六學級學生參加了考試,其中17萬多名來自第六級學院和第三級學院,佔整個預科教育人數的46%,其餘的54%來自中學的第六學級,其中綜合中學36.5%、文法學校5.9%、私立中學9.6%、現代中學2%。可見,預科教育的辦學主體呈現了多元化的態勢。

第六學級的課程設置在發展過程中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單一的、學術型課程轉變爲學術、技術和職業相結合的形式,學制變爲2年。

  高中與大學銜接的不同特色

《沃爾夫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0月,選擇大學預科教育的學生中,1/3選擇傳統的學術教育,達到高級水平,2/3選擇職業課程。可見,這種銜接性是有不同方向的。

  體現與大學學術性上的銜接

裏丁中學是一所選拔性的文法學校,有近百年曆史。2010年在全英1000所學校中排名爲19名,與伊頓公學不相上下。2011年該校有學生885人,其中大學預科學生有296人。

裏丁中學的課程設置也充分體現了學術性特色,共設立了4個系列,合計23門課程,A系列包括古典文明、地理、歷史、數學、數學與AS進階數學、數學與AL進階數學,B系列包括生物、化學、經濟、拉丁語、數學、音樂、技術、戲劇,C系列包括古希臘語、藝術、化學、英語語言學和英國文學、英國文學、法語、地理、物理,D系列包括生物、經濟、英語語言學和英國文學、英國文學、法語、進階數學、德語、歷史、體育、物理。學生需要從4個系列中各選一門課,在選課時教師會給學生提供指導。

 體現與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

霍特學校是一所當地最大的綜合性中學,是女校。2011年該校共有學生1100名,其中預科學生爲247名,2010年全英排名爲200名左右。

霍特學校的課程體現了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相結合的方式,設立了5個系列共計34門課程供學生選擇,A系列包括生物、經濟、德語、數學、進階數學、音樂、心理學、社會學、旅遊,B系列包括生物、商業研究、化學、英國文學、健康和社會關懷、歷史、數學、物理、紡織,C系列包括生物、化學、英國文學、時尚服裝、信息技術、數學、進階數學、攝影、體育、心理學、西班牙語、戲劇,D系列包括應用科學、藝術、生物、化學、古典文明、經濟、英語語言學、地理、歷史、產品設計、心理學,E系列包括會計、生物、食品技術、法語、法律、媒體研究、心理學。學生需要從5個系列中各選一門課,在選課時,教師會給學生提供指導。

需要說明的是,霍特中學的課表中還有一門“音樂技術”課程,也允許學生選修,計入預科成績,只是沒有在這5個系列中列出。

英國的預科課程採取全部選修的方式,學校基於國家規定的課程和學校學生的實際組織模塊,讓學生第一年從中選擇4門,第二年放棄1門,保留3門。這樣充分體現了自主和選擇的特點。英國教育部在2000年公佈了可供選擇的72門大學預科課程、“國家通用職業資格”(GNVQ)證書的14門課程,2002年又公佈了針對預科中前10%的優秀學生的17門課程。學校可以在這些課目基礎上自己組織“菜單”。

考慮到學生在大學預科階段所處的年齡特徵和所學的內容,兩校在此階段都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我國大學預科的發展方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和“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等任務,高中教育中的銜接應是實現上述任務的重要舉措之一。需要明確的是,銜接應體現在不同學段、不同內容和不同方向上。北京市朝陽區第八十中學和北京十一學校的“2+4”模式體現的是初、高中之間的銜接。美國的大學先修課程(AP)是具體內容上的銜接。英國的.第六學級教育又體現了學術導向、職業教育導向及其雙重任務導向的銜接。爲了體現高中辦學特色多樣化,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高中教育應體現這種多重“銜接”的思想。

提高高中課程的選擇性,減少必修課程,加大選修課程的比重,應該是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我國高中新課程規定的畢業學分最低是144學分,必修學分爲116分,佔總畢業學分的80%左右。可見,國家給地方和學校的課程選修空間比較小,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培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有些學校開發了很多選修課程,但由於缺乏一定的規範性和目的性,選修課質量不高,與學校的整體發展和改革並不匹配。因此,在未來的高中課程規劃中,應該減少必修課的比例,加大選修課的門類,加強對選修課的管理,在學術要求、職業定向、內容系列、評價等方面進行規範。國家作爲高中選修課程開發的主體,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最後,英國大學預科教育之所以持續如此之久,是與其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並軌有關的。英國在預科選修的課程可以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中通用,而且相互承認。這與我國實行職業教育、普通教育雙軌制是不同的。因此,打破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壁壘,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實現高中學段與其他學段內容、方式等方面的穿越和銜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