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一課件 > 高一政治商品課件

高一政治商品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知識技能

高一政治商品課件

商品經濟的基本含義;比較說明商品與物品、商品與勞動產品的聯繫和區別;舉例說明使用價值和價值都是商品的屬性,卻一不可;區別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說明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結合實例,說明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親自調查、研究,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商品經濟意識,樹立起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貢獻力量的愛國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關於商品概念的教學建議:對於商品的概念,學生容易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相混淆。對此,教師應該把握兩點:

(一)、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非勞動產品不是商品。因爲只有有了人的勞動纔有價值,人們纔會有了交換的尺度。

(二)、商品還必須是用於交換的。沒有交換就不能進行比較,也無法體現出人的勞動的意義。對於這個概念教師可以用書上的圖形來說明,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並說明原因。使學生能夠將商品與其它各種物品、勞動產品相區別。

二、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

(一)、商品的價值量即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用人們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計算的,而勞動時間又有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時間之分。教師在講述這一點時,應該講清楚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勞動時間的區別和聯繫。並且要說明爲什麼價值量應該要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算。

(二)、講清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要將清其含義主要弄清楚兩個概念: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關於這兩個概念可以以某一個部門或行業爲例並可以結合馬克思的話來講述。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某一行業、某一部門大多數的生產條件,例如某一部門大多數都是手工勞動或者都是電氣化作業。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指的是大多數生產者的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

三、關於商品的價值。

(一)講清楚商品價值的概念。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個概念學生很難理解,教師首先要說明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夠進行交換不是因爲它們使用價值相同。因爲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使用價值,因此無法從量上進行比較。要進行比較就必須找一個質上相同的東西進行比較,而人類的勞動雖然量上不同但是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類腦力和體力的付出。而這些是可以從量上進行比較的。

(二)要說明商品交換實際上體現的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的是人和人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係。例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說的是人們在1把斧子上所付出的勞動和生產15千克大米所付出的勞動相等。因此,二者的交換實際上是勞動的交換。

(三)要講清楚商品的價值要通過交換價值表現出來。人們的勞動凝結在商品上,商品即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但價值本身不能自己表現出來,必須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才能表現,而這另一種商品就是商品的交換價值。例如在:1把斧子=15千克大米中,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換價值。

四、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一)、講清楚勞動生產率的含義及其表示方法。勞動生產率是生產者的勞動效率,它可以用生產某一件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或一定時間內生產出的勞動產品的數量來表示。相對於勞動者的勞動時間有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時間來說勞動生產率有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

(二)、當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時,社會勞動生產率一般保持不變。這樣勞動者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仍然按社會平均價格來計算,這樣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

(三)、由於不同的勞動生產者生產同一件產品其耗費的勞動時間不同,因此勞動生產率不一樣。而勞動者要想獲得很高的利潤就必須儘量在一定的時間內生產出比別人更多的產品,這樣勞動者要降低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即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個別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者的利潤越大。

(四)、一旦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就意味着生產單位商品的勞動時間減少即價值量下降。同時也意味着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多即使用價值增多。這樣,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減小,而使用價值增多,價值總量就保持不變。

(五)、這樣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商品的價值量越小。也就是說商品的價值量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五、關於商品的使用價值。

首先,教師要講清楚商品使用價值的含義。說明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屬性。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學屬性等自然屬性所決定的,商品能夠滿足人們的某一種需要。這體現了人與物的關係,而並不體現社會關係,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但同時還要說明,除了商品以外其他的物品也可能有使用價值,所以使用價值並不是商品的特有的屬性。

六、關於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係主要講清楚以下幾點:

(一)、對於一個商品來說,必須同時具備使用價值和價值,二者缺一不可。沒有使用價值就不能進行交換因而不是商品,沒有價值就缺乏交換的比例也不是商品。

(二)、作爲商品,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因爲價值是抽象的東西,它不能自己獨立存在,必須依賴於有形的東西。而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總是徵對一定的有形物體。所以,價值不能離開使用價值而存在。

(三)、作爲商品,使用價值也不能離開價值。因爲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中,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很多,但它們並不一定都是商品,因爲有些物品如自然存在的陽光、水分、空氣等都由於沒有凝結人類的勞動而不是商品。所以,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不能進行交換不是商品。

(四)、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但是,對於商品的生產者和使用者來說,卻不能同時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者生產出使用價值,目的是要實現在商品上所耗費的勞動即價值,而要得到價值就必須讓渡出使用價值。這樣,生產者出讓使用價值得到商品的價值。對於消費者來說,他購買商品的目的是因爲商品對自己有用,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說他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要得到使用價值就必須對生產者的勞動支付報酬即讓渡出價值。這樣,消費者出讓價值而得到使用價值。

七、教學重點、難點

商品的概念是本課乃至全書的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以後教學的基礎。對此,應該把握兩點:第一、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凡不是勞動產品就不是勞動產品,當然也有例外,但這不能否定商品是勞動產品。第二、勞動產品必須用於交換纔是商品。不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不是商品。教師爲了講清這個問題可以利用書上的圖,還可以以列表的方式讓學生區分出商品與其他勞動產品及非勞動產品的聯繫和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