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民間故事 > 關於老鼠衚衕的民間故事大綱

關於老鼠衚衕的民間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在聊城老城區的東門往北的老城牆腳下,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它最早的名字叫“城牆根”。

關於老鼠衚衕的民間故事

乾隆年間,城牆根下住着一位老秀才陳安,他孤身一人,以教私塾爲生。他家中有三間茅草房,院內有一棵古槐,濃廕庇日。人們口頭上都叫這棵古槐爲老樹。陳安老先生每天坐在樹下的石板桌前,領着六七個蒙童讀書。

這一天,陳安正領孩子們讀千字文,忽從南邊走來一個青年乞丐,向老秀才倒頭便拜,連磕三個響頭後,跪地不起。老先生放下手中的書本,從衣兜裏摸出個制錢來,丟到乞丐跟前。那青年並不撿錢,口中唸唸有詞:“不要金,不要銀,單要‘兩孟’和‘兩論’;不討米,不討面,討部《詩經》和《左傳》;不乞衣,不乞物,《資治通鑑》乞一部。”言罷,又磕了一個響頭。陳老先生細察青年,面帶忠厚,言語虔誠,知道是個落魄的書生,便說:“起來吧,孩子!《上孟》、《下孟》、《上論》、《下論》、《詩經》、《左傳》、《資治通鑑》,老夫全部給你。”

青年落坐後,陳老先生細問了他的來歷。原來,這青年姓葉,名英,蘇州人,自幼聰明好學,無奈家道中落,如今進京赴試,連盤纏也湊不足,乘船到濟寧州時已是身無分文,一路乞討來到了東昌府。隨身所帶的幾部經書在一場暴雨中淋得透溼,已無法再讀。今天來到陳老先生門前,見老人家是個塾師,家中必有存書,所以開口討要。

老先生很喜歡這個上進的青年,要收其爲義子。葉英便認老人家爲義父,住在陳家足有半月,每天在老樹下攻讀,義父對他用心輔導。臨行前,義父爲他準備了充足的盤纏和物品,父子倆揮淚相別。

葉英通過會試、殿試,中了二甲進士,官封雲南麗江知府。由於政績卓著,三年後提升爲工部侍郎。赴京途中路過東昌府,打算接義父一同進京。當他來到義父家中時,老人家已經去世一年多,茅草屋也已倒塌,只有那棵老樹在風中搖曳。觸景生情,見物思人,老人家的慈眉善目歷歷眼前,葉英不由得淚眼模糊。稍停,他吟詩一首。

翠影婆娑透濃陰,習習清風沁人心。

書聲朗朗猶在耳,恩德在心不見人。

一聲義父滿眼淚,目睹老樹思至親。

古槐老巷傳佳話,師表遺風永不泯!

聊城知縣聞訊趕來,命人馬上動工把這首《老樹》詩刻石立碑。從此,老樹被視爲陳先生的化身,又被視爲這條老街巷的象徵。於是人們開始稱這條街巷爲“老樹衚衕”,久而久之轉音,成了“老鼠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