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7W 次

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1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爲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着箬帽,拿着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爲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啓,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爲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爲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爲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着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爲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啓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爲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2

《黃帝戰蚩尤》

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着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

以黃帝爲首領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後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定居下來。

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姜水附近。據說跟黃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

這時候,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強悍。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兇猛無比。他們還製造刀戟弓弩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佔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法子,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各部落的禍害,就聯合各部落,準備人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

關於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種野獸,在打仗的時候,就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認爲,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羣猛虎兇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使黃帝的兵士無法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終於把蚩尤打敗了。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了。這些神話反映這場戰爭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黃帝打敗了蚩尤,都挺高興。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擁護。但是,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衝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敗。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室、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等,這些當然不會是一個人發明的,但是後來的人都把它記在黃帝帳上了。

傳說黃帝有個妻子名叫縲(音léi)祖,親自參加勞動。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縲祖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打那時候起,就有了絲和帛了。

黃帝還有一個史官倉頡(音cāngjié),創制過古代文字。我們沒有見到過那個時期的文字,也沒法查考了。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爲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爲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爲炎黃子孫。爲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現在陝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3

《堯舜讓位》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爲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

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很合適。”

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讙兜(音huāudō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

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裏另是一套。

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

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蹟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爲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着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着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裏,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牀邊彈琴呢。象心裏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蹟,又經過考察,認爲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幹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4

《商湯和伊尹》

黃河下游有個部落叫商。傳說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堯舜時期,跟禹一起治過洪水,是個有功的人。後來,商部落因爲畜牧業發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爲一個強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朝最後的一個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個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隸主貴族殘酷壓迫人民,對奴隸鎮壓更重。夏桀還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過着奢侈無度的生活。

大臣關龍逄(音páng)勸說夏桀,認爲這樣下去會喪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關龍逄殺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詛咒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纔會滅亡,我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

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他表面上對桀服從,暗地裏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那時候,部落的貴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緊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個部落叫葛,那兒的首領葛伯不按時祭祀。湯派人去責問葛伯。葛伯回答說:“我們這兒窮,沒有牲口作祭品。”

湯送了一批牛羊給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殺掉吃了,又不祭祀。湯又派人去責問,葛伯說:“我沒有糧食,拿什麼來祭呢?”

湯又派人幫助葛伯耕田,還派一些老弱的人給耕作的人送酒送飯,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飯都搶走,還殺了一個送飯的小孩。

葛伯這樣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憤。湯抓住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滅了。接着,又連續攻取了附近幾個部落。商湯的勢力漸漸發展了,但是並沒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湯妻子帶來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時伊尹(音yǐn)。傳說伊尹開始到商湯家的時候,做個廚司,服侍商湯。後來,商湯漸漸發現伊尹跟一般奴隸不一樣,商湯和他交談以後,才知道他是有心裝扮作陪嫁奴隸來找湯的。伊尹向湯談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湯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湯和伊尹商量討伐夏桀的事。伊尹說:“現在夏桀還有力量,我們先不去朝貢,試探一下,看他怎麼樣。”

商湯按照伊尹的計策,停止了對夏桀的進貢。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發兵攻打商湯。伊尹一看夷族還服從夏桀的指揮,趕快向夏桀請罪,恢復了進貢。

過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壓榨勒索,逐漸叛離夏朝,湯和伊尹才決定大舉進攻。

自從夏啓以來,同姓相傳已經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湯和伊尹商量了一番,決定召集商軍將士,由湯親自向大家誓師。

湯說:“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他接着又宣佈了賞罰的紀律。

商湯借上帝的意旨來動員將士,再加上將士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因此,作戰非常勇敢。夏、商兩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打了一仗,夏桀的軍隊被打敗了。

最後,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湯追到那裏,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這樣,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歷史上把商湯伐夏稱爲商湯革命,因爲古代統治階級把改朝換代說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稱爲“革命”。這和現在所說的革命完全是兩回事。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5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着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裏。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裏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孃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孃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裏,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孃笑着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纔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爲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爲漢室開創一番事業。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6

姜尚

因爲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爲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爲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爲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誇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裏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爲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重耳

爲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嚐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L謀殺重耳,勃L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後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希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爲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爲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黃忠

黃忠在三國裏亮相的時間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輕時可能有點小名氣,但確實老了之後跟着劉備後纔出名的,特別是定軍山一戰,斬掉名將夏侯淵威震天下,後來能被劉備封爲後將軍也可能和這一戰有很大的關係。

黃忠年輕時一直爲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爲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州攸縣,即虎紋老家)公元208年,曹操佔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爲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於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佔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公元211年(64歲)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表現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後劉備封其爲討虜將軍。公元219年(72歲),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斬殺魏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後黃忠升爲徵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爲後將軍,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諡爲剛侯。

包青天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士美,皇上懷恨,借個名兒便把包公削職爲民。就這,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商議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說,說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當日動身。包公爲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僱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後面安步當車,卻沒有料到太監跟在後面盯梢哩。

時當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有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裏前不巴村,後不着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蔥蔥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兒結的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人,爲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像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裏,大太監對小太監說: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正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說的。”

傍晚,包公棲息在小鎮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着跟進去。包公囊資不豐,就叫了素菜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是上熟,一碗裏盡是稻穀;包公只得邊吃邊撿,一桌柺子上堆的盡是穀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裏,小太監對大太監說:

“糟蹋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爲皇上出氣!”

正說着,又見包公抓起穀粒,一粒一粒放在嘴裏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說的,雞蛋裏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邊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於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草行露宿,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髒東西上。他們以爲這樣,包公準會到淮河裏去洗手,淮河裏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沾污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髒後,嘆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裏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於是包公走到河邊,用乾淨的左手掬水含到嘴裏,然後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着,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難有雙的鐵清官,就跟他一萬年,也找不到他的髒點。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覆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說:

毒不過皇上,奸不過太監,清不過包公。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7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爲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牀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着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牆壁,藉着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爲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爲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爲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爲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敬懸樑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諸葛亮勤奮好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爲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爲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爲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8

寇準抗遼

遼朝欺侮宋朝無能,多次進犯邊境。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即位後,有人向宋真宗推薦寇準擔任宰相,說寇準忠於國家,辦事有決斷。

宋真宗說:“聽說寇準這個人好強任性,怎麼辦?”

這個大臣說:“現在遼朝進犯中原,正需要像寇準這樣的人來承擔大事。”

寇準在宋太宗時期擔任過副宰相等重要官職,他的正直敢諫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準上朝奏事,觸犯了宋太宗。宋太宗聽不下去,怒氣衝衝站起來想回到內宮去。寇準卻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讓走,一定請太宗坐下聽完他的話。宋太宗拿他沒有辦法,後來還稱讚他說:“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一樣。”

但是正因爲他爲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權貴,後來被排擠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這一回,宋真宗看到邊境形勢緊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薦,把寇準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后、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澶音chán)。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裏勸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今江蘇南京);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後召見新任宰相寇準,問他說:“有人勸我遷都金陵,有人勸我遷都成都,你看該怎麼辦纔好?”

寇準一看兩邊站着的王欽若和陳堯叟,心裏早有了數。他聲色俱厲地說:“這是誰出的好主意?出這種主意的,應該先斬他們的頭!”他認爲只要真宗親自帶兵出征,鼓舞士氣,一定能打退遼兵;並且說,如果放棄東京南逃,人心動搖,敵人就會乘虛而入,國家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聽了寇準一番話,也壯了膽,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大隊人馬剛剛到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聽到南下遼軍兵勢強大,一些隨從大臣嚇壞了,趁寇準不在的時候,又在真宗身邊嘮叨,勸真宗暫時退兵,避一避風頭。宋真宗本來很不堅決,一聽這些意見,動搖起來,又召見寇準。

宋真宗對寇準說:“大家都說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準嚴肅地說:“主張南逃的都是懦弱無知的人。現在敵人迫近,人心動盪。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可後退一寸。如果前進,河北各軍士氣百倍;如果回兵幾步,那麼全軍瓦解,敵人緊緊追趕。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聽寇準說得義正辭嚴,沒話可說,但是心裏還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準走出行營,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寇準衝着高瓊說:“您受國家栽培,該怎麼報答?”

高瓊說:“我願以一死報國。”

寇準就帶着高瓊又進了行營,重新把自己的意見向宋真宗說了一遍,並且說:“陛下如果認爲我的話不對,請問問高瓊。”

高瓊在旁邊接着說:“宰相說的話是對的。禁軍將士家屬在東京,都不願南逃。只要陛下親征澶州,我們決心死戰,擊敗遼兵不在話下。”

宋真宗還沒開口,寇準緊接着又逼了一句說:“機不可失,請陛下立刻動身!”

在寇準、高瓊和將士們的催促下,宋真宗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聲雷動。

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了。”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着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用回到行營,宋真宗正在吃飯,不能馬上接見。真宗急着要知道談判結果,就叫小太監出來問曹利用到底答應了多少。曹利用覺得這是國家機密,一定要面奏。太監要他說個大概,曹利用沒法,只好伸出三個指頭做了個手勢。

太監向真宗一回報,宋真宗以爲曹利用答應的賠款數目是三百萬,不禁驚叫起來:“這麼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輕鬆起來,說:“能夠了結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飯,就讓曹利用進來詳細彙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讚曹利用辦事能幹。

接着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鉅額賠款,長期成爲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由於寇準的堅持抗戰,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敗。宋真宗也覺得寇準有功勞,挺敬重他。但是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把皇上當賭注,孤注一擲,簡直是國家的一個大恥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點後怕,就反過來怨恨寇準,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準的宰相職位撤了。

顏杲卿罵賊

在這個危急的時刻,首先起來打擊叛軍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音gǎo)卿。

顏杲卿本來是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發動叛亂以後,顏杲卿就準備反抗。叛軍到了藁城(在今河北省,藁音gǎo)的時候,顏杲卿已經招募了一千多名壯士。他知道自己力量不夠,不能跟安祿山硬拼,就跟手下的官員袁履謙向叛軍假投降。安祿山仍舊讓他守常山,但是心裏不放心,一面把顏杲卿的兒子、侄兒帶到軍營裏做人質,一面派了一個叛將守在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

安祿山渡過黃河,攻下洛陽之後,顏杲卿決心起兵,他的堂弟平原(今山東平原)太守顏真卿也招募了一萬多人馬,派人跟顏杲卿聯絡,要他攻佔井陘關,截斷安祿山的後路。

顏杲卿打聽到守井陘關的叛將是個糊塗的酒鬼,就假傳安祿山的命令,派人帶了美酒好菜去慰勞他,等叛將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把叛將殺死,佔領了井陘關。

顏杲卿攻下了井陘關,士氣振奮。第二天又接連活捉了兩名叛將。顏杲卿派人分頭到河北各郡去告訴官吏說:現在朝廷派出三十萬大軍討伐安祿山,已經出了井陘關,早晚就到河北各郡了。受安祿山脅迫叛變的,趁早投降,可以受到重賞;如果頑抗,罪加一等。

河北各郡官員一聽到安祿山站不住腳,都紛紛響應顏杲卿。河北二十四個郡,有十七個郡又站到唐軍一邊來。

安祿山正準備向潼關方向進兵,一聽到河北各郡都響應顏杲卿,後方不穩,只好改變主意,回到洛陽。他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派大將史思明、蔡希德各帶一萬人馬分兩路攻打常山。

顏杲卿雖然打了幾個勝仗,但是起兵只有八天,常山周圍的防禦工事都沒修好,兵力又少,怎樣敵得過兩路叛軍!叛軍到了常山城下,顏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將王承業不肯出兵。

史思明叛軍把常山緊緊圍困,顏杲卿帶領常山軍民拼死抵抗了四天,城裏糧食斷了,箭也完了。常山終於陷落在叛軍手裏。

史思明縱容叛兵殺害了一萬多常山軍民,又把顏杲卿、袁履謙抓起來,押送到洛陽去見安祿山。

安祿山命令兵士把顏杲卿押到他跟前,責問顏杲卿說:“你本來只是個范陽小官,我把你提拔爲太守,爲什麼反叛我?”

顏杲卿怒氣衝衝地罵着說:“你是一個牧羊的小子,國家讓你做了三鎮節度使,有哪點對不起你?我爲國除奸,恨不得斬你的頭,叫什麼反叛?”

安祿山惱羞成怒,要左右兵士把顏杲卿、袁履謙拖到一座橋邊的柱子上縛起來,使用殘酷的刑罰折磨他們。

顏杲卿神色凜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仍舊痛罵安祿山。叛軍兵士用刀割了顏杲卿的舌頭,顏杲卿滿口鮮血,還發出含糊的罵聲。

袁履謙看到顏杲卿受刑的慘酷情景,氣得自己咬碎舌頭,連血帶舌噴在旁邊一個叛將的臉上。

顏杲卿、袁履謙罵不絕口,一直到他們嚥氣。

顏杲卿從起兵到失敗,雖然只有十幾天,但是他們的抵抗,拖住了叛軍的兵力,爲唐王朝調兵遣將爭取了時間;他們的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擊叛軍。

顏杲卿被殺後一月,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領步兵騎兵一萬多人、太原弓箭手三千人出兵井陘關,打退叛軍,收復常山。接着,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也帶領精兵到常山和李光弼會合。河北的一些百姓受盡安祿山叛軍擄掠的痛苦,聽到郭子儀、李光弼大軍打過來,自發集合起來,修築營壘,抵抗叛軍;等郭、李大軍一到,就參加了大軍隊伍。郭、李兩支大軍兵強馬壯,士氣旺盛,接連打擊安祿山叛軍,河北十幾個郡重新回到唐軍手中。

河北大捷,截斷了叛軍的後路,叛軍軍心動搖。安祿山大起恐慌,埋怨謀士高尚、嚴莊說:“幾年來你們勸我起兵造反,說這是萬全的計策。現在西邊打潼關,幾個月也打不進去;北邊的`路也被截斷。我們困守在這裏,叫什麼萬全!”他打算放棄洛陽,逃回范陽去。

正在安祿山進退兩難的時候,唐王朝統治者自己卻替叛軍打開了潼關大門。

檀道濟唱籌量沙

宋武帝劉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後,過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是姓,燾音dào)滅了十六國中最後一個小國北涼,統一了北方。從東晉滅亡後的一百七十年的時間裏,我國曆史上出現了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南朝先後換了宋、齊、樑、陳四個朝代;北朝的北魏,後來分裂爲東魏、西魏;東魏、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歷史上把這段時期合起來稱爲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兩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兒子宋文帝即位以後,北魏大舉渡過黃河,進攻宋朝,在黃河以南佔領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濟率領大軍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進攻濟南,檀道濟親自率領將士到濟水邊,在二十多天裏,跟魏軍打了三十多仗。宋軍節節勝利,一直追到歷城(在今山東省)。

這時候,檀道濟驕傲起來,防備也有點鬆懈了。魏軍瞅個機會,用兩支輕騎兵向檀道濟的宋軍前後兩翼發起突然襲擊,把宋軍的輜重糧草,放了把火燒了。

檀道濟的將士雖然英勇善戰,但是斷了軍糧,就沒法維持下去,準備從歷城退兵。

宋軍中有個兵士逃到魏營投降,把宋軍缺糧的情況告訴了北魏的將領。北魏就派出大軍追趕檀道濟,想把宋軍圍困起來。

宋軍將士看到大批魏軍圍上來,都有點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濟卻不慌不忙地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

當天晚上,宋軍軍營裏燈火通明,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食。一些兵士手裏拿着竹籌唱着計數,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有人偷偷地向營裏望了一下,只見一隻只米袋裏面都是雪白的大米。

這個消息馬上被魏兵的探子聽到了,趕快去告訴魏將。說檀道濟營裏軍糧還綽綽有餘,要想跟檀道濟決戰,準是又打敗仗。

魏將得到情報,以爲前面來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來誘騙他們上當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殺了。

其實,魏將中了檀道濟的計。檀道濟在營裏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蓋着少量白米罷了。

到了天色發白,檀道濟命令將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輛馬車,大模大樣地沿着大路向南轉移。

魏將被檀道濟打敗過多次,本來對宋軍有點害怕,再看到宋軍從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們在哪兒埋伏了多少人馬,不敢追趕。

檀道濟靠他的鎮靜和智謀,保全了宋軍,使宋軍安全地回師。以後,北魏也沒敢輕易進攻宋朝。

檀道濟在宋武帝和宋文帝兩代,都立過大功。但是由於他功勞大,威望高,卻引起了宋朝統治者的猜疑。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場病。宋文帝的兄弟劉義康就跟心腹商量說:“如果皇上有什麼三長兩短,留了檀道濟總是一個禍根。”

他們就用宋文帝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硬說檀道濟收羅壞人,企圖謀反,把檀道濟逮捕起來,要辦他死罪。

檀道濟在他被捕的時候,氣得瞪圓了眼,憤怒的目光像要噴射出火焰來。他恨恨地把頭巾拉下,摔在地上,說:“你們不是在毀壞自己的萬里長城嗎?”

檀道濟終於被殺了。這個消息傳到北魏。魏朝的將士都高興得互相慶賀,說:“檀道濟一死,南方就沒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後來,宋文帝也很後悔。有一次,北魏的大軍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蘇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頭城上瞭望遠處,很感慨地說:“如果檀道濟還活着的話,不會讓胡騎橫行到這個地步。”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9

商鞅 徙木立信

商鞅把變法方案制訂出來後,怕新法令沒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開,就想了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來長的木頭,旁邊貼了張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金。”不多會兒,木頭周圍就圍滿了人。 大夥兒心裏直犯嘀咕:這根木頭頂多百把斤,扛幾裏地不是什麼難事,怎麼給這麼多的金子呢?或許設了什麼圈套吧?結果誰也不敢去扛。衛鞅看沒人扛,又把獎賞提高到五十金。這麼一來,人們更疑惑了,都猜不透這新上任的左庶長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這時候只見一個粗壯漢子分開人羣,跨上前去,說:“我來試試。”扛起木頭就走。許多看熱鬧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門。只見新上任的左庶長正在那裏等着呢。他誇獎那個大漢說:“好,你能夠相信和執行我的命令,真是一個良民。”隨後就把準備好的五十金獎給了他。 這事兒很快就傳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說話算數,說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啊!”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10

姬僑不毀鄉校

姬僑字子產。鄭國人到鄉校休閒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爲什麼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裏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爲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11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爲“書聖”的王羲之,小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傻孩子,每天都帶着自己最心愛的一隻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的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啓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下了金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爲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爲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爲美談,激勵着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爲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爲了早早起牀,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牀,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牀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牀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爲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爲命,爲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爲大嫂所不容,爲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爲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爲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爲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爲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爲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爲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啓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爲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羣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着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爲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爲一代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