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

那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餚滿桌,但王安石獨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乾淨了。朋友後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只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麼。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只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嗎?宋仁宗也曾經這麼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顏開懷。

王安石也隨大流,跟大家來到現場,只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自悶坐在那裏,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裏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裏送,送豆進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處,有一雙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羣臣都誇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於是將王安石從地方調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爲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羣,而是那碟子裏的豆子矇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後,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裏的豆子,其實只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裏,誤吃一粒,可以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麼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後,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掛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麼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裏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詡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節識別他人之好壞、之忠奸。然則,世界上最複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哪那麼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2

覆水之舟

亡國之君,手中握着的最後一條馬鞭。你就是臥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懸在牀頭的苦膽了,浣紗的女子從民間一路走來,因你遺棄的棒槌已長成苧蘿山的叢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苧蘿村。天生麗質。2400年前,春秋末年,吳越爭戰,越敗夫椒。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復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爲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衆叛親離,無心國事,爲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爲興越滅吳作出了重大貢獻,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後人常說的“情人眼裏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對歷史不恭了。

她長袖善舞,絆倒一代豪傑座下騰空的馬蹄。

她柔骨似水,熄滅一代壯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史的事實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爲武器,沒有任何盾可以抵禦,沒有任何矛可以擊穿。能讓一個君主失卻江山,也能讓另一個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罷,過眼的富貴雲煙,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靜。

傳說吳被滅亡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不知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3

萬卷書

明代,安徽亳州有書生,名叫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動天地之神。” 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爲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來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主這裏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爲“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4

荀灌孤膽突圍

荀灌是東晉時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將軍荀嵩的女兒,她年少時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她自幼隨父親習武,小小年經便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歲那年,幾萬賊兵由西域流竄到荀嵩駐守的宛城,當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形勢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突圍出城,前往臨近的襄陽求教。可是當荀嵩把他的想法向屬下宣佈後,大家雖然十分贊同,卻沒有一人願意擔任突圍求教的任務。此時的宛城已經被賊兵裏三層外三層地圍困起來,突圍無異於送死,誰願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在大廳裏響起:“父親,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兒荀灌。他大驚失色,厲志拒絕道:“不行!你一個女孩,如何能夠突出重圍,又如何能夠抵擋得了賊兵的追殺!”

荀灌將頭一昂,大聲說:“父親,女兒自幼習武,武功如何父親心中最清楚,更何況,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現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圍失敗也是死,與其在這裏等死,還不如拼卻一死!如果突圍成功,請來了救兵,就能夠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聽了荀灌的一席話,衆將都慚愧於自己的勇氣與膽識竟然不如一個13歲的小女孩,於是紛紛主動請纓,要求突圍求教。

荀嵩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女兒的請求,他選派20名身強力壯、武藝高超的勇士,組成一支突圍隊伍,藉着濃濃的夜色,護送荀灌向襄陽城飛奔而去。賊兵措手不及,眼睜睜地看着一隊人馬消失在黑暗的遠方。

隊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達襄陽,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聽到荀灌的慷慨陳詞,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險突出重圍的精神所感動。他當即發兵,而且還請求荊州太守協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軍一到,很快就擊退了賊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5

《禮記?檀弓下》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國鬧饑荒,糧食顆粒不收,許多百姓離鄉背井逃往他鄉。當時有個叫黔敖的富人在饑民來往密集的地方施捨食物。

一天,有一個饑民從旁走過,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不由朝施捨食物的黔敖看了一眼。 黔敖說: "喂!過來,給你飯吃!"那饑民聽了,很是生氣,說:"我是人,不是動物。我正是因爲不吃嗟來之食,纔到這個地步。" 這個寧死不吃"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可見人們是非常讚賞人窮志不短的。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6

尉遲恭造寺

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面少了個山門。這座不尷不尬的寺院,據說是唐太宗時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時候多災多病,他老子怕他養不大,就讓他拜一個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師父。後來,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聽說杭州地方風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頂大的寺院,讓他養老。

唐太宗礙着師父的面子,不好推託,便答應下來。還差大元帥尉遲恭到杭州來,監造這座頂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遲恭到了杭州,兩人便商量這座頂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麼大。仙林和尚說:“這寺院是皇帝的師父養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遲恭一聽火起來:“誰見過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沒當大元帥時候,和七八個徒弟做生活,家裏打鐵的工棚爐房也不過五丈見方!你一個老和尚,除了吃飯、睏覺、唸經,又不做別樣生活,要那麼大的地方做啥?給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頂啦。”

仙林和尚漫天計價,尉遲恭就地還錢,兩個人從早晨爭到天黑,沒有結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請尉遲恭再去商量。尉遲恭到了仙林和尚門口,剛剛跨下馬鞍,只聽仙林和尚在屋裏大喝一聲:“聖旨下!”尉遲恭一聽聖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頭。仙林和尚篤定站在屋裏念聖旨,一字一板,拖長聲調慢慢來,幾十個字的聖旨,足足唸了半個時辰,唸了一遍又一遍,

唸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從清早唸到響午。尉遲恭是個又黑又粗的大塊頭,你叫他馳馬上陣,三日三夜也不會吃力的;如今卻叫他跪着半日不動,真累得滿頭大汗,腰痠背疼,差點爬都爬不起來了。仙林和尚念罷聖旨,笑嘻嘻地問尉遲恭:“大元帥,這回聽清楚了吧?聖旨上講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頂大的寺院給我養老。頂大的寺院嘛,方圓五里地少得了嗎?”

尉遲恭仍舊搖搖頭,說:“聖旨上只講造一座頂大的寺院,卻沒有講要造五里大。我是欽差監造寺院的,說一無二,還是頂多五十丈!”

兩個人又爭了一天,還是沒有結果。過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請尉遲恭。尉遲恭心想: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嚐點味道!就從箱子裏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懷中,騎着馬去了。他剛在門口下了馬,仙林和尚的老辦法又用上啦——“聖旨下!”這一回,尉遲恭不慌不忙地走進屋裏去,往正中太師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賜如意在此,下跪宣讀聖旨!”原來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給尉遲恭的,因爲尉遲恭打天下的功勞大,應該讓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沒料想他會有這一着,只好跪下來,急急忙忙把聖旨唸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遲恭說:“慢着,慢着,我耳朵不好,還沒聽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遲恭還是說沒有聽清楚。唸了一遍又一遍,唸了一遍又一遍,從清早唸到夜快邊,念得仙林和尚差點斷了氣。尉遲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讓他起來。仙林和尚觸了這回黴頭,知道自己拗不過尉遲恭,便乖乖地答應只造五十丈方圓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後,尉遲恭騎上烏騅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騎了一頭禿驢,“的嗒的嗒”一路追趕上來,一直追到海寧縣地界才追上尉遲恭。仙林和尚在後面大喊:“大元帥慢點走呀!還有一樁事要商量哩!”

尉遲恭勒住烏騅馬,問他還有什麼事情。仙林和尚說:“大元帥還不曾造山門哩,你倒說說看,天下哪有沒山門的寺院呀!”

尉遲恭想想也是的,就答應再給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補造一個山門。本來,這事情就好了結;可是仙林和尚偏偏節外生枝,說要把山門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遲恭問他:“這又是爲什麼?”

仙林和尚煞有介事地說:“這個道理你都不懂呀?我這仙林寺是大唐開國以來造的頭一座寺院。山門造得遠些,大唐江山就長久啦!”

尉遲恭一聽又火起來,狠狠唾了仙林和尚一口:“呸!我們汗馬功勞打下的大唐江山,難道只有五里路長嗎!”

仙林和尚還當尉遲恭要給他比五里路還多,高興得差點從禿驢上滾下來。

尉遲恭跳下馬,拿竹節鋼鞭在地上畫了個十丈見方的圈子,說:“喏,山門就造在這裏!”便自顧回京去了。

這一來,弄得仙林和尚啼笑皆非。他原想拿大唐江山來哄一鬨尉遲恭這個老粗,好把山門以內五里路的田地都劃歸自己;哪知尉遲恭偏要把山門造得更遠!海寧杭州隔着一府一縣,一個和尚怎能管得這麼寬呢,他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

直到如今,這座仙林寺還是老樣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門卻孤零零在造在海寧。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7

孔融,字文舉,孔子的後代,漢末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他爲人剛直敢言,後應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相傳,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帶回一些梨讓他們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讓他先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親問他爲什麼要揀最小的拿,他回答說: "我年齡最小,應當吃最小的梨。"從此,幼年孔融這種懂禮謙讓的美德,受到人們的稱頌。後代教育家們又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進啓蒙課本《三字經》中,以此教育兒童學會禮貌讓人,使這個故事得到廣泛流傳。 孔融長大後,成了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並步入仕途,做過北海相。雖權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謙虛禮讓樂於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時,有一次被敵兵圍困城中。正當危急之時,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敵陣,左突右衝,解了重圍,前來拜見孔融,說道: "我叫太史慈,剛從遼東回家探親,聞知敵寇圍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顧,特地命我前來相救。"原來,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聽說老人孤獨無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類,逢年過節,還親往探望。老人家深爲感動,才命兒子太史慈來救。

孔融爲官數十年,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說跟他謙虛禮讓平易待人的美德沒有關係。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8

康熙甲寅五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平涼起兵反叛。叛亂被平息後,王輔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過,王輔臣知道,這一次,康熙皇帝不會饒了他。於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個莫須有的事由,與媳婦幹了一仗,並高調宣佈休了她。等老丈人來,王輔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邊,叮囑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趕緊領着女兒遠走高飛。

拿出手中的所有銀子來,分成若干份。然後召集所有的將卒僕役,說,你們死心塌地地跟了我這麼長時間,槍林彈雨,風霜雨露,辛苦了,這些銀子,你們各自領一份,趕緊逃命去。但,無論去哪裏,千萬不要說從前跟過我。

他看到一個盛魚的銀碗。想,給誰呢?正好看到一個送茶的童子。問,娶妻了嗎。童子搖頭。王輔臣取銀碗送與童子,說,回去賣了,娶媳婦去吧,不要再回來了。

這樣,王輔臣的手下僅餘數人,召來,與之共飲,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輔臣哭了。他說,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與其死在劊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嚴地自殺。但是,我想過了,無論用刀自剄,上吊自殺,還是喝藥而死,都會留下自殺的痕跡。這樣,就會連累到你們,以及本省的經略大人以及督撫大人。

衆人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想要說什麼。

王輔臣說,我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爛醉之後,綁上我的手足,用紙蓋在我的臉上,然後,含涼水在嘴裏,以水噴面,即刻便死。這種死法,看起來,像得病暴死一樣。這樣,你們去報官,就不會連累你們了。

我爲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

話說有一個叫蔡三的老頭,患重病,將死。但苟延殘喘,就是不嚥氣。他每天嘴裏唸叨的,是一個人的名字。誰呢?欠他錢的一個人。這個人家境悽惶,老的老,殘的殘,病的病,真正是一貧如洗。他怕這個人還不了他的錢。

欠錢的人聽說後,跑到蔡三的病牀前,當着他全家的面,說,蔡叔,欠你的賬,我記着呢,等有錢了,一定還你。

蔡三當面說不急不急,但心裏總是放不下。有時候,病得昏昏迷迷,嘴裏還是不斷念叨着這件事。

欠錢的人急了,磕頭下跪,四處籌借,總算把錢湊夠了。他趕緊跑去還給了蔡三。蔡三雖病態懨懨的,表現出一臉的不高興,嘮叨說,難道我還在乎你這些個錢。等着欠錢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兒子把錢藏在米櫃裏。

然後,一抿嘴,死了。

王輔臣是清朝一代名將,驍勇善戰,卻也反反覆覆,起起落落,爭議頗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這一切,讓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義與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個人,活一輩子,心胸不過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沒做出件蕩氣迴腸的漂亮事。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9

包公包青天的故事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士美,皇上懷恨,借個名兒便把包公削職爲民。就這,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商議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說,說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當日動身。包公爲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僱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後面安步當車,卻沒有料到太監跟在後面盯梢哩。

時當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有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裏前不巴村,後不着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蔥蔥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兒結的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人,爲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像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裏,大太監對小太

監說: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正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說的。”

傍晚,包公棲息在小鎮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着跟進去。包公囊資不豐,就叫了素菜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是上熟,一碗裏盡是稻穀;包公只得邊吃邊撿,一桌柺子上堆的盡是穀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裏,小太監對大太監說:

“糟蹋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爲皇上出氣!”

正說着,又見包公抓起穀粒,一粒一粒放在嘴裏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說的,雞蛋裏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邊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於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草行露宿,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髒東西上。他們以爲這樣,包公準會到淮河裏去洗手,淮河裏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沾污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髒後,嘆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裏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於是包公走到河邊,用乾淨的左手掬水含到嘴裏,然後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着,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難有雙的鐵清官,就跟他一萬年,也找不到他的髒點。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覆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說:

毒不過皇上,

奸不過太監,

清不過包公。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0

古代名人勵志奮鬥的故事:《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爲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爲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爲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古代名人勵志奮鬥的故事:《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啓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爲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羣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古代名人勵志奮鬥的故事:《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爲命,爲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爲大嫂所不容,爲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爲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1

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

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爲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裏。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爲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裏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2

劉備借得荊州後,壓根不想還給東吳。孫權派魯肅討了幾次都沒討到,非常惱火,就採納周瑜的計策,用妹妹做誘餌,打算把劉備騙到東吳,扣爲人質,逼他歸還荊州。

定下計策後,孫權就派人到荊州,說得知甘夫人去世後,劉備一直單身,十分同情,願將妹妹嫁給劉備,請他到東吳迎娶。劉備可不傻,一聽就知道孫權不懷好意:“我已年過半百,孫權的妹妹卻是妙齡女子,他怎肯將妹妹嫁給我這個老頭子?恐怕是想把我騙到東吳去做人質,逼我還荊州吧?我纔不上他的當。”

諸葛亮卻搖着鵝毛扇說:“主公但去無防,我自有妙計,包你既娶到孫權的妹妹,又不用歸還荊州。”

劉備問:“軍師有何妙計?”

諸葛亮的妙計是到緊要關頭才能給人看的,他微笑着說:“我已將妙計裝在錦囊裏,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劉備終於動了心,決定去東吳迎娶孫權的妹妹。關羽和張飛都說萬萬不可,大哥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劉備安慰他們說:“你們什麼時候見軍師失算過?有軍師的妙計,十個孫權再加十個周瑜,我也不怕。”

劉備帶着趙子龍去東吳。臨行時,諸葛亮交給趙子龍一個錦囊,說妙計就裝在裏面,叮囑趙子龍一定要到東吳後,才能拆看。

劉備一行乘船順江而下,很快就到了東吳水面。風浪很大,船晃得厲害。趙子龍想等風平浪靜後再看軍師的妙計,劉備卻說,現已進入東吳地界,危險重重,萬一東吳水軍襲擊,想看妙計都來不及了。

趙子龍覺得劉備說得有理,就將錦囊拆開。不料一股旋風襲來,頓時巨浪滔天。趙子龍站在船頭,縱然武藝高強,也因船隻顛簸摔了個嘴啃船板,幸好雙手抓住船幫,纔沒掉到水裏。可諸葛亮給他的妙計,連同錦囊一起掉到風浪裏,打個轉就不見了。

風浪平息後,趙子龍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轉了好幾圈,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士兵到水裏尋找,都不見妙計的蹤影,倒是那個漂亮的綢緞袋子還掛在船底的一顆釘頭上,裝了一袋子的髒水。

丟失了軍師的妙計,劉備不敢去娶孫權的妹妹了,他決定先回荊州。可他們正要掉轉船頭,就聽到有人喊:“劉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飛快地駛來,船上站着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仔細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劉備,逼他歸還荊州。趙子龍帶領將士拼死抵擋,才得以脫身,但劉備的左腿中了一箭,趙子龍也被周瑜的長槍刺傷了右臂。

回到荊州後,劉備一瘸一拐地走下船來。諸葛亮吃驚地問:“主公,你沒有采用我的錦囊妙計?”

劉備生氣地說:“妙計被風浪捲走了,錦囊還在。”他把髒兮兮的袋子扔到諸葛亮的腳下。

趙子龍捂着手臂上的傷口問:“軍師,你那妙計到底是什麼?”

諸葛亮撿起錦囊說:“我想讓你們到了東吳後,就沿路宣傳孫權是請主公來娶他妹妹的。這事鬧得越大,孫權就越下不了臺,你們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孫權的妹妹。”

趙子龍埋怨說:“不就是幾句話嗎?軍師爲什麼不預先告訴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祕祕地裝到袋子裏,還必須到東吳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點兒丟掉性命啊!”

諸葛亮追悔莫及:“我沒想到江上風浪那麼大。”

此後,諸葛亮有什麼妙計都當面講清楚,再也不敢裝到錦囊裏故弄玄虛了。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3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着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爲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爲一代書法大家。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爲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爲一位偉大詩人。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爲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爲“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着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啓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爲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爲了偉大的文學家。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4

王昭君出塞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着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爲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

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裏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爲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爲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

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着馬,冒着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即位,就是漢成帝。

帶着和平遠航

公元1413年的冬天,在古老而又神祕的東方,一支世所罕見的龐大船隊於晨霧尚未飄散之際,悄然起航。這支船隊擁有寶船四十餘艘,官校,水手,醫士,工匠一應俱全,總人數達兩萬七千餘人。船隊統領鄭和正當壯年,且已有3次遠航西洋的經驗。總之,這支船隊可以說是當時世上最龐大的海上力量,所過之處,無不俯首稱臣。但此時,鄭和卻獨立於船頭,遠望大海,眉頭緊縮。這讓船上的水手感到非常奇怪,以前鄭和大人每次出海都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按理說這次出海任務也不困難,爲何卻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連鄭和最親近的心腹也想不明白。

事實上,鄭和的腦子裏所擔心的是明成祖朱棣下達給他的一個密詔。關於這個密詔的詳情,還要從兩年前說起。

那時候,鄭和剛剛完成第三次遠航西洋,返回都城,向朱棣當面覆命。在聊起海上奇遇的時候,鄭和談起了他所見到的一個堪比桃花源的小島。該島離中華大地並不遠,島上有大約一萬居民,令鄭和及其手下稱奇的是,居民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中國人,其他人都是金髮碧眼,膚色也與常人不同。鄭和雖然比手下們見識更廣,但也從沒見過這麼多白種夷人聚居在一起。當島上居民發現鄭和船隊後,立即展現了熱情好客的一面,而鄭和也是出於職業習慣,不僅欣然登島,還詳細記下了關於此島的資料。話說鄭和講到這裏,發現朱棣臉色陰晴不定,心中惶惑,不知道該不該接着說。朱棣見鄭和停住了,揮一下袖子道:接着說,把你在島上的見聞全部告訴朕。鄭和領命,略感心驚地說道:臣登島後發現,兩族人民相處非常融洽,可以說是相互取長補短,我們的人教給他們紡織,生產瓷器,還種植了茶葉。而白種居民則教給我們的人建造一種完全不同的建築。島上最令臣等驚訝的就是建築了,感覺耳目一新,有一種我國建築所並不具有的美感。這些建築中最出彩的就是一個碩大的園林。園林裏面有一個仙女般的雕像,腳踏波浪,手持白鴿,頭戴海馬鳳冠,島上居民稱之爲和平艾琳娜,和平艾琳娜的前面是和平許願池。據居民們說,和平艾琳娜與和平許願池特別靈驗,正是她保護了他們有這一片美麗的生存之所夠了!朱棣突然喝道。鄭和擡起頭,這才發現朱棣已經滿臉怒色。朱棣道:鄭和,你難道忘了你的祕密任務嗎!還記得朱允炆嗎!鄭和這才恍然大悟朱棣暴怒的原因。

原來,這朱棣的皇帝位子不是繼承而來的,朱棣本是燕王,不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當皇帝,起兵造反,苦苦打了很久的仗才坐上龍椅。話說這篡位的朱棣倒也是個不錯的皇帝,對百姓挺好,但對這舊敵是特別的狠毒。朱允炆手下的忠臣們大多都慘遭折磨而死,比如名滿天下的方孝孺甚至被誅十族,這可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當上皇帝后,有個心病一直在折磨着朱棣,那就是被他篡位的朱允炆,在攻入京城的時候,不見了。對於如此仇恨敵人的朱棣來說,這還得了而且朱棣也怕朱允炆也像他一樣,又起兵篡他的.位,於是派了很多人在全國範圍內祕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至於鄭和下西洋,也攜帶了尋找朱允炆蹤跡的任務。如今,鄭和告訴朱棣有這樣一個祕密小島,而且人口也不少,豈不正中了他的心病此刻,鄭和內心無比擔憂,看着陰沉着臉,走來走去的朱棣,不知道他會下什麼命令。朱棣想了一會,又坐下來繼續詢問了一些島上情況後,奮筆寫了一個密詔交給鄭和。密詔的內容是一個很殘酷的陰謀。朱棣聽聞島上鐵器資源匱乏,農具不足,密令鄭和準備再次下西洋,以送給島民農具爲由,暗地裏將裝滿精良武器的箱子運到島上,而後攻其不備,將該島變成廢墟!

話說鄭和雖然和島民們交情不深,但他是一個有慈悲之心的人,哪裏忍心親手做出這樣的慘劇。而皇命又不能不聽,否則不僅是他,手下們也會一起受到懲罰。因而鄭和此次出洋心事重重,內心極其矛盾,始終不知該如何抉擇。鄭和的憂慮無法阻擋船隊駛向小島,很快,鄭和又看到了那個熟悉的地方。哎,走一步算一步吧,鄭和心想。於是在島上居民的感激聲中,命令屬下們將裝滿農具的箱子擡上了岸。島民們充滿感恩之情,邀船隊上的士兵和水手下船在島上休息幾日,事情如預想的一樣順利,但這種順利是鄭和最不想看到的。

第一晚相安無事,島民們盡地主之誼,船隊上的人再次大開眼界,見識了很多不同文化的事物。第二個夜晚到來了,原計劃今夜子時行動,鄭和還沒有將密詔告訴屬下,而是命令他們看好箱子。隨後,他獨自外出,在島上四處散心,想努力逼自己做出一個選擇。很快,他又來到了美如仙女的和平艾琳娜的腳下。鄭和內心的掙扎因爲美麗的園林而減輕了不少,他站在純淨的和平許願池旁,雙目凝視和平艾琳娜的眼睛,內心喊道:美麗的和平艾琳娜啊,如果你真是他們的守護神,就把武器變成真的農具吧!我真的不想看到戰爭在這裏發生!禱告一番後,夜已將近子時,鄭和只得返回營地。回營之後,鄭和仍沒有做出抉擇,他來到箱子旁,決定打開箱子,讓屬下們自己選擇是否遵守密詔。萬萬沒想到,鄭和在開箱子的一霎那徹底傻眼了,刀槍真的全部變成了鋤犁!屬下們奇怪地看着鄭和,不知他爲什麼要打開看看。鄭和從震驚中反應過來,直接跑向和平許願池!

當他氣喘吁吁地再次站在和平許願池旁邊的時候,看到了微笑着的和平艾琳娜,腳踏波浪,優雅中不失威嚴地向他走來。動聽的聲音從艾琳娜的嘴裏發出:鄭和,和平是所有人類的夢想,是我用海馬龍法杖將武器變成了農具,和平的種子已經在這片土地紮根,也在人們的心裏紮根,感謝你沒有做出那個決定,和睦,包容,互愛的精神將繼續存在於這片天地。未來,也要靠你這樣的人傳播這種精神。鄭和聽後,雙目含淚道:不,美麗的和平艾琳娜,應該是我感謝你幫我下定了決心,使我避免成爲一個發動戰爭的惡魔。如今我見識到了您的力量,讓我更加堅信和平纔是最終的夢想,我會爲了這個夢繼續走下去。艾琳娜笑道:鄭和,你的奇遇還將繼續,在你以後的航行中,我會暗中保護你一帆風順,助你完成你的使命。我想,這次你回去後,皇帝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所以我賜予你此物,可保你不會被責罰。說完,艾琳娜手中的和平鴿嘴裏銜着一個木盒飛向鄭和,鄭和接下此盒,再次表示感謝。艾琳娜道:你們皇帝內心也是有和平向善之追求的,相信他見了此物,必然明白其中含義,去吧鄭和,繼續你的冒險之旅。話剛說完,和平艾琳娜又變成了那個聖潔美麗的雕像。鄭和沉浸在這魔幻般的奇蹟中,看到手中確實拿着一個木盒,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於是他捧着木盒,向雕像行禮之後,返回了營地。

大約兩年後,象徵着大明鼎盛國力的鄭和船隊回到了祖國。船隊統領鄭和一下船就快馬加鞭去京城覆命。不出鄭和所料,朱棣聽說密詔沒有執行之後立刻龍顏大怒。但鄭和並沒有特別慌張,他相信和平艾琳娜所說的話,將木盒呈給了朱棣。朱棣生氣而又好奇地打開了木盒,鄭和看不見木盒裏的東西,觀察朱棣的臉色先是驚訝,而後被吸引,最後臉上的怒氣完全消失了,隱約有一絲哀傷。朱棣看了很久,又沉默了很久,對鄭和道:這次你做得對,密詔一事不再追究。朕錯了。鄭和驚訝地聽到皇帝居然向自己認錯,萬分欣喜那個小島上的居民可以繼續過上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同時,更加堅信和平艾琳娜神奇的力量。

神奇的和平艾琳娜所給的木盒中到底是什麼朱棣一直沒有告訴別人,所以中國無人知曉。但在南洋流傳這這樣一個典故,一個魔盒拯救了一個美麗的島嶼。魔盒裏是用魔法變換出的島嶼建築景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正當你看得投入的時候,魔盒裏升起狼煙,燃起戰火,一切美麗的事物崩塌爲灰燼。無論是誰看了都會痛恨這場戰爭的發生。

和平是全體人類的夢想,和平艾琳娜讓和平的種子在人們心裏發芽,喚起人們沉睡的夢。帶着和平遠航,是和平艾琳娜交給鄭和的任務,也是每個人的任務。和平艾琳娜所倡導的真善美的精神,將世代流傳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5

"岳母刺字"是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

北宋末年,朝廷無能,北方金國趁機大舉南侵,很快就佔了宋朝都城汴梁(今開封),擄去了皇帝欽宗、太上皇徽宗。這時,河南湯陰縣有位熱血青年岳飛憂國憂民,報國之情日增。他自從大鬧比武場,槍挑小樑王之後,便和結義兄弟牛皋、王貴、湯懷、張顯一起回到了家鄉。幾年來戰亂頻仍,偏偏這年又遇大旱,加上瘟疫盛行,百姓如處水火,苦不堪言。王貴、湯懷、牛皋幾個人耐不住飢寒,未免去做些不潔之事。岳飛幾次苦勸,要他們休取不義之財。但他們不肯聽,最後竟到山中落草去了。岳飛堅守清貧,和母親、妻子在家中過着悽楚的生活。

一天,岳飛正與母親在家中說話,洞庭湖楊麼起義軍的部將王佐登門拜訪來了。他帶來了許多金銀珠寶,向岳飛說,他的首領楊麼十分欽慕岳飛文武全才,特地命他專程而來邀請岳飛前去相助。岳飛堅辭不收,正色回答說: "岳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王佐無計可施,只得拾起聘禮告辭而去。

岳飛遂即向母親稟告了這件事。岳母聽罷,沉思有頃,讓嶽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岳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岳母說道: "爲娘我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九泉了!"岳飛將上衣脫下半邊,說: "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岳母取過筆來,先在岳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見岳飛的肉一聳。岳母問: "我兒痛麼?"岳飛說: "母親刺也不曾刺,怎麼問孩兒痛不痛 ?"岳母流着淚花說: "孩兒,你怕孃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着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塗上,便永遠不褪色了。岳飛起來,叩謝了母親的訓子之恩。

不久,岳飛接了南宋皇帝高宗趙構的聖旨,即刻告別了母親和妻子,到金陵(今南京)受職,勇敢地擔負起了率兵討賊、報仇雪恨、圖復中興的重任。此後岳飛率領使金兵喪膽的岳家軍幾次大敗金兵,屢建功勳。

正當岳飛信心百倍,準備揮師北伐,直搗黃龍府,恢復中原之時,賣國賊秦檜一夥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飛召回金陵,誣他謀反,下在獄中,審訊時,岳飛脫下上衣,露出背上"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凜凜正氣,貫衝鬥牛。後來,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殘害了岳飛。

岳母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出了一位精忠報國的偉大兒子,她和自己的兒子一起,永遠爲後人所景仰、緬懷。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6

荀灌是東晉時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將軍荀嵩的女兒,她年少時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她自幼隨父親習武,小小年經便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歲那年,幾萬賊兵由西域流竄到荀嵩駐守的宛城,當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形勢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突圍出城,前往臨近的襄陽求教。可是當荀嵩把他的想法向屬下宣佈後,大家雖然十分贊同,卻沒有一人願意擔任突圍求教的任務。此時的宛城已經被賊兵裏三層外三層地圍困起來,突圍無異於送死,誰願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在大廳裏響起:“父親,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兒荀灌。他大驚失色,厲志拒絕道:“不行!你一個女孩,如何能夠突出重圍,又如何能夠抵擋得了賊兵的追殺!”

荀灌將頭一昂,大聲說:“父親,女兒自幼習武,武功如何父親心中最清楚,更何況,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現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圍失敗也是死,與其在這裏等死,還不如拼卻一死!如果突圍成功,請來了救兵,就能夠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聽了荀灌的一席話,衆將都慚愧於自己的勇氣與膽識竟然不如一個13歲的小女孩,於是紛紛主動請纓,要求突圍求教。

荀嵩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女兒的請求,他選派20名身強力壯、武藝高超的勇士,組成一支突圍隊伍,藉着濃濃的夜色,護送荀灌向襄陽城飛奔而去。賊兵措手不及,眼睜睜地看着一隊人馬消失在黑暗的遠方。

隊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達襄陽,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聽到荀灌的慷慨陳詞,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險突出重圍的精神所感動。他當即發兵,而且還請求荊州太守協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軍一到,很快就擊退了賊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7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衆,爲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爲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爲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8

明代,安徽亳州有書生,名叫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動天地之神。” 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爲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來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主這裏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爲“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19

北魏時期有一個名叫可悉的武士,他高大魁梧,性格堅毅,還練得一身好武藝。可悉十七歲之後,經常陪北魏皇帝一起去森林裏打獵。這天,一行人又來到森林,皇帝的侍衛個個本領高強,沒過多久,他們就捕到了野兔、鹿、山雞等獵物。大家一路高聲談笑,踏上了回宮的路。

這時候,突然一隻吊睛白額猛虎撲出來,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嚇得衆人一身冷汗,馬也因爲受了驚嚇變得狂躁不安。就在這時,可悉大聲喊道:“你們保護皇上,我來收拾這個畜生!”

可悉說完便赤手空拳地衝了上去和老虎搏鬥起來。老虎尾巴用力一甩,眼看要掃到可悉,可悉機敏地壓低身子,躲開了這一次攻擊。老虎馬上轉身猛撲向可悉,可悉敏捷地側身一翻,又躲過了老虎的攻擊。老虎見一直抓不到可悉,變得非常焦躁,可悉則一直保持冷靜,隨機應變。人、虎就這樣來回周旋着。不一會兒,可悉找準機會,一下子跳到老虎背上,死死按住虎頭,擡起鐵拳拼命朝老虎的天靈蓋猛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最後,老虎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了。可悉贏得了勝利,並把這隻老虎獻給了北魏皇帝。

北魏皇帝誇獎可悉說:“你真是太英勇了!”可悉謙虛地說:“保護皇上是我應該做的。”北魏皇帝接着說:“希望你以後能把過人的勇氣用來造福國家,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可悉聽從了皇上的意見,把自己的功夫傳授給更多的人,最後用在了帶兵打仗上。

可悉赤手空拳地戰勝了猛虎,還積極爲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體現了他無畏無私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學習可悉,努力學習,爭取爲國家、爲社會作出貢獻。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20

關龍逢

夏桀時,建造的酒池中可以運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長,池中之酒可供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向夏桀進諫說:古代的君王,講究仁義,愛民節財,因此國家久安長治。如今國王您如此揮霍財物,殺人無度,您若不改變,上天會降下災禍,那時定會有不測的結果。他懇請國王改變這種情況。說畢,立於朝廷不肯離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殺之。關龍逢因忠諫被殺,在夏王朝內外引起很大不滿,很多人都不敢直言進諫,只想遠遠離去。

分明一派西湖景

明代,有一個窮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飢腸轆轆的他正想做飯,當他揭開米缸時,只有數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將那幾粒米放到瓦甌裏煮。

當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甌粥想喝時,鼻子呼出的氣將瓦甌裏漂浮着的幾粒米粥吹得上下翻騰,此時,秀才詩性大發,便順口吟了兩句:

數粒熬成粥一甌,鼻風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來吟去,怎麼也接不下去了。正當他捧着那甌粥在破屋裏踱來踱去想下句的時候,在他家已潛伏多時的小偷實在忍不住,於是脫口而出,給秀才續上了後兩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漁翁一釣鉤。

秀才一聽連說:“好句,好句。”

后稷

其母姜原,原爲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爲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爲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爲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後,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穀物稼穡,民皆效法。堯聽說,舉爲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是個大農業家。

泰伯

相傳,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況且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後由季歷傳給姬昌。後來,古公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爲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出逃至遠荒之裔的東吳荊蠻地區,斷髮紋身,遵行當地落後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荊蠻後,荊蠻人爲他把家業傳給幼弟的義舉而感動,紛紛前來投靠、跟隨。在他和仲雍的帶動下,由開始的一千多家,逐漸發展壯大,進而建立了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

曾國藩遭小偷奚落

作爲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人物之一的曾國藩,小時候的天賦卻並不高。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重複朗讀多遍,還沒有背下來。他只好一直誦讀此文。

這時候,家裏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來大聲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那小偷將那文章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後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21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匡衡常爲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匡衡起牀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匡衡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着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牆壁,藉着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匡衡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蘇秦也很冷淡,瞧不起蘇秦。這對蘇秦的刺激很大。所以,蘇秦下定決心,發奮讀書。蘇秦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蘇秦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牛角掛書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李密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爲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李密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爲佳話。

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王羲之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王羲之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王羲之常在這水池裏洗毛筆和硯臺,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王羲之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着王羲之吃,王羲之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着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着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爲什麼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擡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讚王羲之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鬆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王羲之也被公認爲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爲民除害。包青天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爲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爲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岳飛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岳飛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岳飛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岳飛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岳飛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岳飛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屈原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屈原終於成爲一位偉大詩人。

聞雞起舞

東晉時,祖狄是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時代就胸懷爲國立功的大志。

他有個好朋友劉琨,也是一位抱負不凡的人。他們兩個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陽一帶,主簿,掌管文書簿籍的官吏)時,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國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懷着光復河山的報國之志,兩個人夜間同睡一牀,經常談論國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聽得雞啼。祖狄使用腳踢劉琨說: "你聽聽,這雞啼的聲音是多麼激越昂揚,它是在叫人奮發圖強啊!"於是,倆人便披衣起牀抽出寶劍,在雞啼聲中舞起劍來。 "聞雞起舞"的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

孟母擇鄰

孟子的母親十分注重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影響作用,孟子小時候,孟母爲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後遷居三次。

據說,孟母起初帶着年幼的孟軻,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軻看見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學着玩。孟母見了,說: '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不合適!"很快把家搬到了一個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軻看見商人們自吹自誇地賣東西賺錢,覺得很有趣,便又學着玩。孟母看在眼裏,心裏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這裏也不合適。"於是,她又尋找遷居的合適地方,很快將家搬到了靠近學堂的地方。在這裏,孟軻不久就開始學習禮節,提出上學的請求了。孟母這才高興地說:"這裏纔是適宜我兒居住的地方。"於是,便在這裏住了下來。

後來,孟子果然未負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學者和思想家。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22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着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裏。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裏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孃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孃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裏,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孃笑着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纔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爲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爲漢室開創一番事業。

歷史名人的勵志故事 篇23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裏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爲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爲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歐陽修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