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中華成語故事14篇

中華成語故事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華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成語故事14篇

中華成語故事 篇1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讀完《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它使我感到了古人的品格意志,古人的好學求知,古人的智慧謀略,古人的爲人處事.........其中,我覺得在我心中最精妙絕倫的是一篇莫過於《高山流水》了。

它主要講了春秋時期有名的音樂大師俞伯牙遊歷到川江峽口時,忽然遇到了大暴雨,俞伯牙心有餘感,便拿琴來彈奏起來,突然,琴絃斷了,俞伯牙不禁驚道:“在這荒山野外,難道還有人在聽我彈琴嗎?”(古人認爲琴絃斷了,是有人在聽的緣故)俞伯牙看遠處的一個樵夫在聽他唱歌,便與他攀談起來,聽了那位樵夫的話,俞伯牙認爲他找到了五湖四海知音,便於樵夫結爲異姓兄弟,約定第二年的`今天在此見面,轉眼間,那天到了,俞伯牙興沖沖來到長江口,卻不見樵夫。後來打聽才知道,那樵夫早已病逝了,俞伯牙便宣佈他從此再不彈琴。

讀了這個故事,我深有感觸,我沒想到古人的爲人處事是那麼正直,不像社會上的某些人,說他一定會做到,但只是嘴上說說,並沒有做到,如果我們都像他們一樣,社會上就沒有愛,人與人也不會信任,所以,我呼籲社會上各界人士:做人一定要正直,不能作假,一定要說到做到,做個正直的人。

中華成語故事 篇2

【成語】: 雞鳴狗盜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釋】: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爲。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養了食客三千多人,個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嘗君遭遇困難,食客們一定全力相助,幫他解決困難。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嘗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請他到秦國作客。孟嘗君爲了報答秦王的賞識,於是就送上一件名貴的純白狐裘,作爲見面禮。孟嘗君與秦昭襄王二人一見如故,秦王對於孟嘗君的才華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爲宰相。但是秦王對孟嘗君的寵幸,引起了秦國大臣的嫉妒,於是有許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起先秦王並不理會,但是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進讒言,最後孟嘗君終於被軟禁起來了。

孟嘗君遭到軟禁後,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寵妾燕妃幫忙。但是燕妃卻說:“如果孟嘗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樣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辦法。”孟嘗君聽了燕紀的話,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這麼一件,現在要到那裏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奮勇地對孟嘗君說:“我有辦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來。”這天晚上,這位食客就偷偷進入皇宮,學着狗叫把衛士引開,順利地偷回當初獻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嘗君利用白狐裘收買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過了沒多久,秦王就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害怕秦王臨時反悔,因此一被釋放就馬上喬裝改,趁着月黑風高的夜晚,來到了秦國的邊界—函谷關。只要通過了這道關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現在是深夜,城門緊閉,根本沒有辦法出關。孟嘗君一行人內心真是急死了,城門必須等到雞鳴纔會開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發現他們逃走了,而派人追趕他們,這該如何是好呢?

就在這時候,忽然有位食客拉開嗓子,學着雞鳴“喔—喔喔”,一時之間,全城的雞都跟着一起鳴叫。守城門的將兵一聽到這麼多公雞在叫,以爲天亮了,於是就按照規定把城門打開了。

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子平安通過了函谷門,離開秦國,回到齊國去了。

中華成語故事 篇3

【成語】畫龍點睛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典故】

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釋義】

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用法】

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寫文章等

【成語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好龍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聽了一個很好的畫家,然後要求他在宮門前畫出三條巨龍,就重重有賞。

畫家就畫了三條巨龍並點了眼睛。第一個看見龍的人是一個小孩。他左看看右看看覺得哪有點好玩,於是他把三條龍的眼睛擦去了。過了好一會畫家和皇帝剛想出宮看龍,但還沒出到門外就聽見人們的討論,有人說:“這條龍怎麼沒有眼睛。”畫家解釋道說:“我明明畫上眼睛了呀!”皇上說:“再畫上去就行了。”畫家說:“皇上,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呀!”皇上聽了說:“爲何?”畫家有解釋道:“要是這三條龍再點一次眼睛的話,它就會飛走的.。”皇上已經很生氣了,聽了這話氣上加氣,命令道:“你在說這些話,再不畫好,朕就要你的人頭!”畫家不得不畫了了。

畫家剛點好三條龍的眼睛,突然牆上的畫不見了,烏雲蓋滿了天下,然後只見三條龍,騰雲駕霧而過,然後才恢復了平靜。

從此以後這個皇帝再也不敢叫人畫龍了,而畫家拿了賞後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中華成語故事 篇4

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人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fán)噲(kuài)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給城裏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他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選別人吧!”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

中華成語故事 篇5

《映雪囊螢》、《負薪掛角》、《懸樑刺股》、《鑿壁偷光》……這些都是《中華勵志成語故事大全》裏精彩的故事,每個成語故事都讓人充滿正能量。其中給我鼓勵最大的是《懸樑刺股》和《鑿壁偷光》兩個故事。

《懸樑刺股》寫的是東漢時期的政治家孫敬在學習中怕自己打瞌睡,用繩子的一頭綁住頭髮,另一頭綁在房樑上,一打盹,頭髮就被繩子拉痛醒了。而蘇秦在打盹時卻是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你看他們兩人多刻苦學習啊!而我呢,一困就睡,管他三七二十一。記得有一次,我的作業才了到一半,眼困了,把筆一扔,上牀倒頭就睡。本想睡一會再起來接着做完,可是跟夥伴們瘋玩了一天的我,一覺醒來天大亮了,昨晚我偷懶了。一到教室就拼命地趕呀趕,狼狽不堪。想想古人懸樑刺股,看看自己得過且過,好慚愧啊!以後,我一定要謹記孫敬、蘇秦懸樑刺股的學習精神,好好讀書,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

還有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叫我感動。匡衡的家窮到連一根蠟燭都買不起,他就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孔,就藉着隔壁透進的`一點光來讀書學習,卻成就了西漢時期的一個著名的學者。所以在明亮的燈光下,我會自覺做作業、看書、練字、畫畫。有一次,我看《十萬個爲什麼》入了迷,半夜被奶奶罵我不關燈,浪費電。我吐吐舌頭,告訴自己,以後我白天要多看書學習。

我愛讀書,讀書讓人明理,讀書讓人睿智。文化知識使人知書達理,讀書學習使人實現夢想。同學們,讀書的號角吹響了,大家都來讀書吧,因爲讀書是通向理想的橋樑。

中華成語故事 篇6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爲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QA“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爲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爲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爲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爲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爲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衆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爲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覆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爲: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爲他認爲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爲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爲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爲學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裏卻想着:“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爲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9.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爲相馬很容易,就拿着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着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10.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爲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11.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爲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中華成語故事 篇7

我相信你們都讀過《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個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這個故事。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下這個讓人發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講述的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農民,他天天在地裏幹農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幹農活的.時候,突然從草叢裏竄出來一隻兔子直接撞到了樹上,死了。這個農民看到了很是高興。從此以後不再幹農活了,天天坐在樹旁邊等着竄出來的兔子。就這樣時間過去了很久也沒有再有兔子竄出來,而他的莊稼也枯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太貪心,否則會造成更大的損失;也不要死守狹隘的經驗,要懂得變通,否則就會一無所獲。

中華成語故事 篇8

最近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中華成語故事》,這裏面有一個成語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盡”。

這個成語講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家境十分貧困。儘管條件不好,但還發奮讀書,由於他刻苦自學,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減退,寫出的`文章也沒有風采了,人們都搖着頭說:“江郎才盡了。”

關於這個成語其實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隻筆在你那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聽了,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來還給他,從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來了。後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來比喻人的文思減退。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知道了:學無止境,只有不停的學習,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纔不會像江淹一樣不斷倒退,使原有的才華枯竭。

中華成語故事 篇9

中華成語故事:危如累卵

春秋時期,晉靈公爲了享樂,下令修建一座九層高臺,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一些大臣也勸晉靈公,不要幹這種勞民傷財的事。可是晉靈公執意不聽,還說:“誰再來提意見,就殺誰。”

有個大臣叫荀息,他來求見晉靈公說:“大王,我會一個小戲,表演給您看。”

晉靈公聽了,自然很高興。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顆棋子一顆一顆地先平擺在地上,然後又拿

出九個雞蛋,一個一個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擺了五個,第二層再擺三個,第三層擺一個。晉靈公看着擺在堆尖上那個勉強擱住的雞蛋,緊張得直叫“太危險啦!太危險啦!”荀息這時意味深長地說:“這不算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層高臺,剛動工三年就鬧得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如果遭到外來侵略,咱們國家不就像這累起的雞蛋一樣危險嗎?”晉靈公聽了,嚇了一大跳,連忙下令停止築臺。這就是成語“危如累卵”的來由,“累”是堆積;“卵”是蛋。常用來比喻那種極危險的情況

中華成語故事:運籌帷幄

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做了漢朝第一個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宮裏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在宴會上,他對大臣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爲什麼我能轉危爲安,建立漢朝?項羽那麼強大,爲什麼反把天下丟掉了呢?”

將軍王陵恭敬地回答說:“您看起來對人好像不夠尊重,但實際上對功臣猛將都有獎賞,能和大家分享勝利果實。項羽表面上重視人才,內心卻妒嫉有才能的人,對有功的人不僅捨不得獎賞,而且還懷疑他們,甚至要殺害他們。這樣,部下就很難和他一條心了。所以他必然失敗。”

劉邦笑笑說:“你僅僅是知道了一個方面,還不知道整個情況啊!說實在的,坐在軍營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勝利的大計,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安定人心,提供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至於帶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團結他們,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我能夠取得勝利。項羽僅僅有一個范增,還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敗呢?”

劉邦這番話,博得了大臣們的頌揚。劉邦讚揚張良的那句話,原文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後來摘錄成爲成語“運籌帷幄”。“運”就是運用;“籌”就是謀劃;“帷幄”

指古代軍營中的帳幕。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善於分析敵我形勢,決定正確的戰略方針。也引申爲籌劃、指揮,確定大政方針。它常和“決勝千里”連用。

中華成語故事:兩敗俱傷

韓國和魏國打仗,打了一年多,雙方都不能取勝,秦惠王想趁機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國的謀士陳軫來到秦國,秦王便向他請教。陳軫便給秦王講了個故事:有個卞莊子,住在旅館裏。一天,他聽說附

近的山裏來了兩隻老虎,正在吃一條牛,就想拔劍出去。旅館的夥計趕忙制止他說:“現在先不要急着去打,兩隻老虎吃來吃去,必然會發生爭鬥,等到它們互相咬傷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嗎?而且還可以得到打死兩隻老虎的好名聲哩!”

卞莊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處監視着。果真沒多久,兩隻老虎就廝打起來,打來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傷。這時卞莊子衝出去,很輕易就砍死了受傷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雙虎的名聲。

陳軫講完了故事說:“大王,現在韓魏相攻不正是兩虎相鬥麼!您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插手,就與卞莊子打虎一個樣了。”

秦王果然按照陳軫的話去做,在韓魏戰爭中,秦國一直沒去插手。直到兩國被長期的戰爭拖得精疲力盡,秦國纔開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兩敗俱傷”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兩”指鬥爭中的兩方;“俱”是都的意思。這個成語是指爭鬥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破壞,誰也沒得到好處。由這個故事還引出了成語“坐山觀虎鬥”,它用來比喻在雙方相互爭鬥中,第三者暫時採取旁觀的態度。

中華成語故事:一箭雙鵰

一箭雙鵰出自《北史·長孫晟傳》,相傳長孫晟看見天空有兩隻大雕在爭奪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將兩隻大雕射了下來。雕,指一種兇猛的大鳥,一箭雙鵰指一支箭射下兩隻大雕,原形容箭術高超,後比喻做一件事情達到了兩種目的。

北周有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叫長孫晟。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身體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見了之後,都認爲他活不到成年。長孫晟的母親卻不這麼認爲,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後一定會有很大的出息。

爲了讓自己的兒子身體能夠強壯起來,長孫晟的母親在他3歲的時候,就經常讓他到山上去砍柴。一個三歲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鄉親的置疑。可是,長孫晟的母親一直堅持每天讓長孫晟去上山。這就樣,等長孫晟8歲的時候,他已經比同齡的男孩強壯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個8歲的小孩能搬起一個大人不能搬起的石頭,這讓很多人驚訝不已。不僅如此,長孫晟特別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會打一些野鳥回去。在他18歲那年,長孫晟終於練就了百發百中的射箭技藝,無人敢與他相比。

中華成語故事 篇10

【成語】: 負荊請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 負:揹着;荊:荊條。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爲“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着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就封他爲“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爲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衝衝地說:“我要是碰着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着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着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麼讓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着他,讓着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這麼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爲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着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着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着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爲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中華成語故事 篇11

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爲左衛將軍。

中華成語故事 篇12

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柺李把柺杖投到水裏,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籃渡水: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一般連用。

中華成語故事 篇13

【成語】: 囫圇吞棗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釋】: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語故事】:

有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梨和棗子的藥性是“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他想了一會,就得意地說:“我明白了!以後吃梨時,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傷牙齒,亦不傷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還可以,吃棗卻難了,囫圇吞棗,怎麼受得了呢?”

<另一則>從前,有個醫生向病人介紹梨和棗的性能時說:生梨對牙齒有好處,但對脾有壞處。而紅棗正好相反,能健脾,卻傷牙齒。這時有個人說:我有一個好辦法,吃了這兩樣東西有益而無害。在吃梨的.時候只嚼不咽,吃棗的時候則不嚼一口將其吞下去。這樣以來,既不傷牙,又不傷脾,能一舉兩得。

囫圇:整個兒。這個成語比喻學習時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剝。也指對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

中華成語故事 篇14

【成語】: 釜底抽薪

【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釋】: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成語故事】:

南北朝的時候,東魏大將軍侯景舉兵反叛,遭到朝廷軍隊的'攻打。侯景於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蕭衍,請蕭衍前來增援,結果又被慕容紹宗指揮的東魏軍隊打敗。侯景最後只得帶着剩下的幾百人投降樑朝。東魏的魏收爲這事寫了篇奏章,他指出對侯景這樣反覆無常的人,必須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沒有接受這一勸告。後來侯景果然又叛變了樑朝。釜:炊事用具,即鍋。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