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不求甚解成語典故

不求甚解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成語典故

【出處】(晉代)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釋義】甚:很,十分;解:理解。讀書只求知道個大概,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花時間。今天形容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成語典故】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年的著名詩人,他開創了田園詩體,開闢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另一種境界。在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腐敗黑暗的醜惡內幕後,陶淵明尤其喜愛清靜閒散的田園生活。他在勤勞耕作之暇,或與好友飲酒暢談,或在家裏讀書吟詩,生活十分愜意。他家門前有五棵大柳樹,因此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28歲那年,他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也就是他自己的小傳。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說:先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爲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但對所讀的書不執著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

【成語點評

“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是陶淵明的一種讀書心得,正是這種讀書方法引起了後世的爭論,到底是應該觀其大略,期在會意,還是應該務精於熟,字斟句酌。其實,讀書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但是對學生而言,讀書就要求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哪怕只讀一本,也會受益匪淺,正所謂“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對我們,對學生,未嘗不是一種啓發。

不求甚解造句

1、不求甚解是好的,同樣,技藝也是層出不窮的,但這結果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了。

2、讀書最忌諱不求甚解。

3、對於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求甚解並不是好的學習態度。

4、暑假過後,頂着風吹日曬,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學校,這裏的氣候乾燥如故,一陣風吹來,疲憊消失的無影無蹤,路過校門口的時候發現牆上張貼了新的公告,粗枝大葉的我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直奔宿舍而去。

5、爲了達到精益求精的效果,老師不求甚解,聚精會神的研究一遍又一遍。

6、在學習上,我們要理解透徹,不能不求甚解。

7、他這個人喜歡吹毛求疵、咬文嚼字,雖然他相信開卷有益,但讀起書來卻只會尋章摘句,從不求甚解。

8、陶淵明讀書不死記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認爲讀完了。

9、以前我讀文章不求甚解,經常看上一遍兩遍還是對裏邊的人物關係、中心思想迷惑不解,後來我學會了用心去讀,精讀細讀,帶着問題讀,終於可以在看一遍後就恍然大悟了。

10、圖書館裏有很多讀書不求甚解者。

11、這是需要精讀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隨意瀏覽?

12、他老是對公事不求甚解,處理起來快是快,但總是出差錯。

13、你有問題就要問清楚,別老是不求甚解地打馬虎眼!

14、老師告訴我們,如果基礎部分不求甚解,日後會很麻煩。

15、你這樣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是學不到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