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的故事

成語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成語的故事1

春秋末期,晉國統治集團內部經常發生爭奪權勢,相互兼併的戰爭,有一年,趙簡子(趙國國君的的先人)帶兵消滅啦卿大夫範吉射,滅啦範氏全家。範家從此門庭冷落。可是門前仍掛着一隻大鐘。有一個貪財的人看見這個大鐘,就想揹回家去。可是鍾大,太笨重,他一連搬啦幾下,都拿不動。於是,他找來一隻鐵錘,打算把鍾砸碎,再一塊一塊拿回家。不料那人用錘砸鐘的時候,發出啦一陣陣洪亮的響聲。這下他可犯難啦:"要是別人聽見響聲,都來奪鍾怎麼辦呢?"於是,他想啦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只要自己的耳朵聽不見啦,別人的耳朵也同樣聽不見的。他放下膽啦,用力去砸鍾,巨大的響聲傳得很遠,官差聞聲趕來,把他抓獲啦。

成語的故事

到啦唐朝,唐高祖李淵聽到這件事後,覺得很可笑,說:"此可謂掩耳盜鈴也"。此後,根據這個掩耳盜鐘的故事,人們引申出"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欺騙別人,實際上是自己欺騙自己。

成語的故事2

白雲親舍的故事:

【成語】: 白雲親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釋】: 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成語故事】:

狄仁傑是唐朝幷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輕時曾做過幷州法曹參軍。

當時他的父母遠在河陽(今河南孟縣),一次,狄仁傑外出辦事登上太行山,由於思鄉情切,不由向河陽方向遠眺,只見一片白雲在天上孤零零地飄浮。

狄仁傑指着那片白雲對隨行的人員說:“吾親舍其下。”意思是,他的雙親就往在那片白雲下面。他悵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雲散雲才離開。

公元700年9月,鍬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聞訊,非常悲痛,流着眼淚說:“朝堂空矣!”傳說,狄仁傑死後葬於邯鄲磁縣狄仁村,墓冢尚在。“白雲親舍”,比喻客居他鄉,思念父母。

成語的故事3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爲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爲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爲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不得不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爲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爲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着衆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點過第二條龍眼睛,突然間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爲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爲張僧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畫龍點睛原文

張僧繇⑴於金陵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⑶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爲⑸誕⑺,因⑷點其一。須臾⑹,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不點睛者皆⑻在。

譯文

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他常常說:“點了眼睛龍就飛走了。”人們都認爲很荒誕,就點了其中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打破牆壁,一條龍乘雲飛上了天,沒有被點上眼睛的龍都在。

註釋

1 張僧繇(yáo):南朝梁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家。

2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3 每:常常,每每。

4 因:因此,就。

5 以爲:認爲。

6 須臾:一會兒。

7 誕:虛妄,荒唐。

8 皆:都,全都。

畫龍點睛主人公簡介

張僧繇(yóu ),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南朝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梁武帝天監(502年 - 519年)中爲武陵王國侍郎、直祕閣知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擅寫真、頊道人物,亦善畫 龍 、鷹、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時人稱爲超越前人的畫家。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爲“張家樣”,爲雕塑者所楷模。張僧繇他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遊覽,他興趣來了,就在金陵安樂寺廟的牆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有人就問他:“你爲什麼不畫龍的眼睛呢?”。他回答說:“眼睛是龍的精髓,只要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來,認爲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了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立刻烏雲滾滾而來,突然電閃雷鳴,兩條蛟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於是後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上關鍵的一兩筆)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成語的故事4

一刀兩斷

一刀兩斷的意思是:一刀斬爲兩段。比喻堅決斷絕關係。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爲齊王之後,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威脅劉家天下,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鬥敗項羽而保主公劉邦的,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成語的故事5

【漢字書寫】:柳暗花明

【漢語注音】:liǔ àn huā míng

【成語出處】:宋.陸游《遊西山村》詩:“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語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含褒義。

【柳暗花明的意思】:指綠柳成陰,繁花似錦的景象。也比喻經過一番挫折以後,會出現新的大好局面,要滿懷希望。多指由逆境轉變爲充滿希望,前途光明的順境。

【柳暗花明的近義詞】:山清水秀、絕處逢生、美不勝收、花紅柳綠、枯木逢春、豁然開朗;

【柳暗花明的反義詞:窮途末路、山窮水盡、走投無路;

【柳暗花明的故事】

南宋時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愛國詩人陸游,當時他的詩滿懷抗金情懷,很得孝宗的賞識。並且入朝當了軍器少監,但是他生性耿直受到朝中投降派的百般排擠,不僅對他冷嘲熱諷,還不斷上書皇帝,誣陷他不務正業,終日賞花吟詩。皇帝最終聽信讒言,將他罷免回鄉。陸游氣得怒髮衝冠,他回到了故鄉山陰,閒居三年,一直靠讀書來打發日子。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陸游獨自一人外出遊覽西山,他順着崎嶇的山路往前走,翻過一山又一山,繞過一道又一道彎,一邊走一邊欣賞着醉人的春色。走着走着,他看前面似乎到了盡頭,沒有路了,可是拐一個彎,不遠處處又出現一座山,在綠葉的掩映中,還露出一個小村莊來。他走進村子,村裏人非常熱情地招待他,這裏淳樸的民風使得陸游十分感動。他感動之餘詩興大發,寫下了膾炙人口的七言律詩《遊山西村》。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但描繪了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色,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未來寄予的希望意境。一步一個景,三步一重天。繁花似錦的春天是充滿變化的。人生也是如此,當面臨困難時,我們要想到,所有的挫折都是暫時的',只要孜孜不倦的努力,前面就會有光明等着我們。

【柳暗花明例句】

唐.李商隱《夕陽樓》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唐.武元衡《摩訶池送李侍御之鳳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樓歌灑換離顏。他時欲寄相思字,何處黃雲是隴間。”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六回:“武四思早已不;但見柳暗花明,山青水碧,遍地芊眠芳草,駿馬驕嘶。”

【柳暗花明造句】

交流思想要嘗試舉一反三,換個角度常常可以打開新的思路,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我們面對困難的時侯要學會忍辱負重,只要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總有一天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語的故事6

史魚尸諫

史魚是誰?史魚,也稱史鰍,字子魚,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以正直敢諫而著名。

春秋時期衛國有位德才兼備的好乾部,名字叫蘧(qú)伯玉(約公元前585—公元前484),這樣的好乾部即使現在,沒有機會的話也很難說是否會重用,更不用說當時的衛靈公。

衛靈公委以重任的是一位作風很不正派的名叫彌子瑕的。無論史魚如何進諫,讓衛靈公不要重用彌子瑕這種羣衆基礎差,無德無才只會拍馬溜鬚的人時,衛靈公就是不採納他的意見。

後來,史魚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將要去世前,將兒子喚了過來,囑咐他說:“我在衛朝做官,卻不能夠進薦賢德的蘧伯玉而勸退彌子瑕,是我身爲臣子卻沒有能夠扶正君王的過失啊!生前無法正君,那麼死了也無以成禮。我死後,你將我的屍體放在窗下,這樣對我就算完成喪禮了”。

史魚的兒子聽了,不敢不從父命,於是在史魚去世後,便將屍體移放在窗下。

衛靈公前來弔喪時,見到大臣史魚的屍體,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輕慢不敬,因而責問史魚的兒子。史魚的兒子於是將史魚生前的遺命告訴了衛靈公。

衛靈公聽後很驚愕,臉色都變了,說道:“這是我的過失啊!”於是馬上讓史魚的兒子,將史魚的屍體按禮儀安放妥當,回去後,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辭退了彌子瑕並疏遠他。

自食其力

從前有個人窮得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每天在街頭流浪,吃不飽,穿不暖,自己又沒有一技之長。

由於沒有謀生的手段,所以每天只有靠在城裏乞討度日,生活十分困窘。

那時的城市不大,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幾條街巷,討的總是那幾戶人家的飯。

開始,人們出於一種同情心,還給他一點殘羹剩飯,時間長了,人們就覺得他來的次數太多了,令人生厭,於是誰都不願意再給他食物了。

他還經常遭受一些人的冷眼和侮辱,大家都笑他是一個寄生蟲。

恰在此時,有個收廢品的老人因爲活太多,忙不過來,需要找一個幫手。

這個乞丐便主動找上門去,請求給這個收廢品的老人打打雜工,以此換取一日三餐。

因爲這樣,他就再也不用沿街乞討,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

於是他每天白天和老人一起去收廢品,學習哪些可以收,哪些不能收,然後幫忙挑擔子;晚上回來跟老人學習如何把這些廢品分類,哪些可以再賣錢,哪些還可以再利用。

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變得充實起來,幹活也格外賣力。

這時,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收廢品本來就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職業,而你不過是爲了混口飯吃,就去給老人打雜當下手,幫他挑擔子,這不是你的莫大恥辱嗎?我看你還不如像以前一樣乞討,不用費這麼大的力氣也能混口飯吃。”

這個昔日的乞丐平靜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寄生蟲,什麼也不幹,靠乞討度日。

過去,我爲了活命,連討飯都不感到羞恥,如今能幫收廢品的幹活,用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這又怎麼能說是恥辱呢?”

這個人的生活態度是正確的,如果像寄生蟲一樣地生活,不勞而獲纔是恥辱的。

只要是靠勞動來養活自己,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自食其力。

成語的故事7

【成語】與虎謀皮

【拼音】yǔ hǔ mou pi

【釋義】與老虎商量,要謀取它的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衝突,一定不能成功。現多用來形容跟惡人商量,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出處】《太平御覽》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爲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近義詞】海中撈月、枉費心機、水中撈月

【反義詞】行之有效、立竿見影

【故事】魯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擔任司寇,但羣臣均反對,一時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們商量一下再做決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問他:我想孔子擔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丘明回答:孔丘是當今公認的聖人,聖人擔任官職,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人去商議,能有什麼結果呢?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飯食。他打算縫製一件價值昂貴的狐狸皮袍子,於是就與狐狸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幾張吧。’狐狸一聽,全逃到山林裏去了。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於是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備祭祀。’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鑽進樹林裏藏了起來。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次祭祀。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就在於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在打算讓孔丘當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成語的故事8

【螳臂當車的典故出處】(戰國)莊周《莊子·人間世》。

【螳臂當車的典故釋義】臂:螳螂的前腿;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腿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不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去做辦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敗。

【螳臂當車的歷史典故】

一天,莊子乘着馬車到友人家辦事。馬車在筆直的大道上奔馳着,莊子坐在車上想着自己的心事。

突然間,他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隻蟲子在道路中央蠕動。莊子怕車輪碾壓了蟲子,叫車伕停住馬車,讓蟲子先過去。可是,馬車停住後,好長時間了也沒有動。莊子問車伕怎麼回事,車伕回答說:“一隻螳螂擋在車輪前,尚不肯離開。”

莊子一聽這話,覺得很奇怪,於是下車看個究竟。莊子來到車輪前一看,只見一隻大螳螂正奮力地舉起兩條前腿,想要阻擋車輪的前進。一隻蟲子要比車輪小很多,螳螂雖然在昆蟲中算是比較厲害的,但它的身體仍然很小,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阻擋不了車子前行,結果只能是被車輪輾得粉身碎骨。

莊子想到這裏,不由得感慨道:“可憐的螳螂,你以爲你舉起前腿就可以擋住前進的車輪嗎?螳臂是擋不住車子前進的。”

【成長心語】

如今,“螳臂當車”已經成了匹夫之勇的代名詞,成了不自量力的典型代表。但是,我們無法忽略這隻螳螂的勇氣,它背後一定有它堅定的信仰支撐,唯此,它纔會顯示出如此的勇敢。面對苦難、逆境,我們也應該有螳螂一樣的勇氣和魄力,只有我們身體力行,做完一件事情,結果的好壞,能力的高低,纔會見分曉。誰說不自量力不需要勇氣?我們勇敢地邁出了一步,那一步也許很小,但是卻能讓我們看清自己,那一步也許微不足道,但是也同樣需要勇氣!

成語的故事9

【釋義】樂:特別喜愛。疲:疲倦。

成語的意思是指樂於此道,不知疲倦。

【用法】形容對某一事物特別愛好,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出處】這則成語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爲疲也。’”

【成語故事】

王莽末年,天下連年饑荒。劉秀加入綠林起義軍,以恢復漢製爲號召,取得了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力量逐漸壯大。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即漢光武帝。後來他又鎮壓赤眉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長期的軍旅生活使他厭倦了戰爭,同時他親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痛苦,因此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功夫改革弊政,廢除苛法,精簡官吏,安定社會秩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他統治期間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漢朝又強盛起來,史稱“光武中興”。劉秀到六十多歲還勤於政事,天不亮就上朝,一直到日落纔回宮。他一般不談軍事,但對經史義理方面的事卻很感興趣,不僅自己潛心研究,還時常召集公卿良將高談闊論,直至深夜仍興致不減。太子見父皇如此勤勉,便勸諫道:“陛下有大禹、商湯那樣的賢明,卻丟失了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但願從此您能熙養精神,優遊安寧。”劉秀聽罷搖搖頭說:“我很高興這樣,並不因此而感到疲勞。”

“雲臺二十八將”

東漢永平三年,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思念光武中興功臣,於是命人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閣。其中,以鄧禹爲首,其次爲馬成、吳漢、王樑、賈復、陳俊、馮異、王霸、朱佑、耿純等,史稱“雲臺二十八將”。

成語的故事10

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發奮讀書。

之後,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最後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來源】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爲,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寓意】

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同時比喻意志堅強,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成語的故事11

公元223年,蜀漢的建立者劉備因病去世。他16歲的兒子劉禪即位,稱後主。劉禪是個昏庸無能的人,即位初由於丞相諸葛亮等人的輔佐,還能很好治理國家。後來輔佐他的人先後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樂,因此把國家治理得越來越糟糕,國勢日趨衰弱。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攻下綿竹,大軍直逼成都。劉禪投降,當了俘虜,蜀漢滅亡。魏帝曹奐命劉禪遷到魏國都城洛陽居住,並封他爲安樂公,給予他很多賞賜。劉禪對此很滿足,心安理得地在異國他鄉重過享樂生活。

一天,晉王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問,特地爲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場的蜀漢舊臣看了,觸景生情,十分難過,有的還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觀看得津津有味,樂不可支,全無亡國之恨。司馬昭見到這種情況後,私下對一位大臣說:“一個人竟糊塗到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議。如此看來,即使諸葛亮還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還有一次,司馬昭故意問劉禪說:“你思念蜀地嗎?” 劉禪回答道:“這裏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地。”過了一會,後主起身上廁所,原在蜀漢任職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裏對劉禪說:“今後大將軍再問您是否還思念蜀地,您應該哭着說,我沒有一天不思念。這樣,您還有希望回到蜀地去。”不久,司馬昭果然又問劉禪是否還思念蜀地,劉禪照郤正教的說了,還勉強擠出了幾滴眼淚。不料司馬昭已知道郤正教劉禪說這話的情況,聽後哈哈大笑,當場點穿,劉禪只得承認下來.

成語的故事12

春秋時代,齊國有位叫孟嘗君的人,家中豢(huàn)養着許多門客。在這些門客中,有位叫馮諼(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他不僅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把債券(quàn)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爲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心裏充滿感激。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纔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爲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樑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樑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但是,樑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樑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樑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裏,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cí)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成語“狡兔三窟”,表示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窟。表示藏身的地方多。

成語的故事13

  成語釋義:

門前可以張網捕雀。形容門庭冷落,賓客稀少。

  來源追溯:

《史記·汲鄭列傳》:始翟公爲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故事鏈接:

西漢時期,有一位叫汲黯的大官。在他得勢的時候,到他家裏拜訪、送禮的人,從來沒有間斷過,門口熱鬧得像過節一樣。

後來,汲黯因爲身體不好,就辭去了官職,回到家裏休養。那些討好他的人,看他不做官了,也就不再上門了。

有一天清晨,汲黯起來推開大門,只見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影,卻有一羣麻雀在大門口的地上玩耍、覓食。他感嘆地說:“以前當官的時候,到家來探望的客人多得大門都能堵住,現在不當官,就沒有一個人來,門口冷落得可以用網來捕麻雀了。”

過了幾年,汲黯身體好轉,皇帝又召他去朝廷做官。這時,以前那些賓客又都紛紛登門拜訪,汲黯經過一場貧賤富貴的交替,看清了世態的炎涼,從此閉門謝客。

  學以致用:

小鄒的家新遷到城市的郊區,四周環境幽靜,親朋好友都不知道地方,極少有人來串門,真是門可羅雀。

成語的故事14

【成語】數典忘祖

【讀音】shǔ diǎn wang zǔ

【釋義】數:數着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蹟。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蹟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於本國曆史的無知。

【出自】《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近義詞】崇洋媚外、數禮忘文

【反義詞】飲水思源

【故事】(魯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晉國的荀躒到成周,安葬穆後,籍談作爲副使。安葬完畢,除去喪服。周天子和荀躒飲宴,把魯國進貢的壺作爲酒杯。周天子說:伯父,諸侯都有禮器進貢王室,唯獨晉國沒有,爲什麼?荀躒向籍談行禮請他來回答。籍談回答說:諸侯受封的時候,都接受了王室賞賜的寶器,用來鎮撫國家,所以能把彝器晉獻給天子。晉國處在深山,與戎狄爲鄰,而遠離王室。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謝戎狄還來不及,怎麼能進獻彝器呢?周天子說:叔父,你忘了嗎?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難道反而沒有得到賞賜嗎?密須的名鼓和它的大輅車,是文王所用來檢閱軍隊的。闕鞏的鎧甲,是武王用來攻克商朝的。唐叔接受了,把它們放置在晉國的土地上,境內有着戎人和狄人。這以後襄王所賜的大輅、戎輅之車,斧鉞、黑黍釀造的香酒、紅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陽的土田,安撫和征伐東邊各國,這不是得到的賞賜還是什麼?有了功勳而不廢棄,有了功勞而記載在書策上,用土田來奉養他,用彝器來安撫他,用車服來表彰他,用旌旗來顯耀他,子子孫孫不要忘記,這就是福。這種福不給予叔父,還給誰呢?而且從前你的高祖孫伯黶掌管晉國典籍,參與國家大政,所以稱爲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個兒子董到了晉國,於是就有了稱作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後氏,爲什麼忘了呢?籍談回答不出。客人退出去以後,周天子說:籍談恐怕會沒有後代吧?舉出舊典卻忘記了祖宗。

成語的故事15

這個典故見於《論語.述而》。其中的馮讀ping音(憑)。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路雖然身強力壯,勇敢無畏,但做事考慮不周,缺少智謀。爲此孔夫子不太喜歡這個學生,子路知道後心裏也不太服氣。有一次,子路有意來詢問孔子:"假若你來指揮軍隊,那麼你將需用什麼樣的人呢?"孔子回答:"徒手和老虎搏鬥、徒步過河、死了都不埋怨的人,我是不能用的,因爲這種人有勇無謀,拿自己的生命隨便冒險,我所需用的是辦事小心謹慎,善於籌劃並能認真完成任務的人。"

現通常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冒險行事,有勇無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