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有關端午節主題徵文範文(通用20篇)

有關端午節主題徵文範文(通用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徵文的經歷,對徵文很是熟悉吧,徵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徵文的出現。那麼你有了解過徵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端午節主題徵文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端午節主題徵文範文(通用20篇)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佩香囊。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爲國忠誠。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有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爲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又祭屈原街道里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那是煮糉子發出的清香,端午節到了。 端午節是個傳統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要吃糉子,掛香包。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節日。當然,也會想到那位與端午有關的詩人——屈原。那種悲苦的命運,讓人對他同情,對他懷念,於是,便有了端午,便有人祭奠他,一遍一遍。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梅堯臣的這首《五月五日》,寫的就是屈原,那種悲哀,那種淒涼,那種孤獨,那種感傷,讓人也跟着憂愁。屈原啊,你很痛苦吧,自己費盡了心思想要幫祖國,卻遭到奸臣的陷害,眼看着殘暴的秦軍攻入楚國,焚燒楚國的宮殿,屠殺楚國的人民,伴隨着你種植在宮殿花園裏的心,也同樣被燒成灰燼,沒有心的你,就象一棵沒有根的樹,所以你選擇了死,以死來證明你的心,跳下了那汨羅江,你就這麼的一跳,便結束了一切。在你跳下的那一刻,你看到了那悲痛的人們,在爲你哭泣,你欣慰的笑了,原來人在死前會是如此的明瞭啊!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傳誦,着實令人敬仰。又到端午,又聞糉香,又祭屈原。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2

農曆五月五日爲端午節,“端午節”又稱“五月單五”、“重午節”、“端陽節”、“五毒日”、“娃娃節”、“五月節”、“女兒節”等。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解釋不盡一致。廣爲流傳的要屬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說”。據樑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遭讒不用,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他,在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這一傳說在中國廣大地區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民勤也不例外。民勤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民勤人過端午節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小孩子五毒兜、香荷包、吃雞蛋、糉子、油糕、麻花等。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陝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是哪五毒,民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是指蛇、蠍、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後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這些都是帶有巫術意義的民俗事象,表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節日之前,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週歲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來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紅色,五毒圖樣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綠色,用其它綵線搭配縫製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說是一件藝術品。有些做成短褲形狀,孩子整個夏天輪換着穿,一直穿到秋涼。因爲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歡,小孩穿上也開心。有些小孩可以穿兩三個夏天。小孩長大了不能穿了,母親還會把它像寶貝一樣收藏書起來。有的還會轉贈會別人,接受的人也會很開心,因爲這不是人人都會做的,一般年輕人可能都不會做。

端午節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普遍流行的節日,每當此時,南方和北方的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柳樹技藉以避邪。

民勤人還有一種特有的習俗,大人在五月端陽節的前一天,細心的媽媽們爲小孩子們編上各種顏色夾雜在一起的花繩子,給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戴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七的那一天,都取下來扔到房上,讓喜鵲叼着給在銀河相隔的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在這個節日裏,民勤的媳婦們還要蒸上扇子,糉子帶着回孃家。

民勤人在吃糉子這一點上與別處稍有不同。糉子一般是棒塊狀,裏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樣喜歡用糯米、綠豆、豬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紅棗、糯米,吃起來特別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再加上蜂蜜特別香甜爽口。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3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端午節在6月8日。

端午節裏,我和媽媽包糉子,先看着媽媽包幾個,然後再學着媽媽的樣包。包着包着,我學會了。在端午節裏我學會了包糉子。

我跟媽媽上街去買菜。買了許許多多我喜歡吃的菜,還買了一些許多好吃的回家。回到家裏,我就急忙洗菜,快到中千12:00的時候,我家的表姐、表哥,也到我家裏來慶祝端午節。端午節還要吃茶蛋,媽媽做好了茶蛋,就分給我們吃。這就是愉快的端午節。在端午節裏,我學到了許多東西。

媽媽做好了菜,端到桌上,便吃起來。飯吃完以後,我覺得這頓餅吃得津津有味。過端午節還穿上了新衣服,在端午節裏我還知道糉子怎樣包的。

先洗乾淨米,在把髒水倒掉,然後在把糉葉弄成一個尖砂的東西,再把米放進裏面,在拿筷子搞一下,然後再把兩片葉子合上,把繩子繫緊來,這樣就包好了一個糉子。這樣就可以一個一個的包了。

愉快的端午節太開心了,太快樂了。這就是愉快的端午節。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4

不知不覺又到了糉子飄香的時侯,又讓我想起故鄉的端午節來,我的老家在閩西紅土地。在我的記憶裏,聽媽媽說,每年端午節的前幾天,也就是農曆四月底開始,閩西客家人就開始籌劃過端午節了。首先,人們要抽空上山採摘包糉子的竹葉、菖蒲、艾葉等晾乾備用,五月初三開始,人們就忙於包糉子,老家產水稻,家家戶戶都養豬,所以包糉子的主要原料是自家種的大米和豬肉。五月初四之前,男人尤其是男童要剃頭;初四日下午全家人都要以艾葉、菖蒲等煎湯沐浴,晚上人們還要在自家大門上掛上、菖蒲和艾葉等以避邪避禍。 五月初五當天,大人們拜完神,就開始婦女圍在一起包起各式各樣的糉子,有長條形的,三角形的,有甜的、鹹的,邊聊家常手裏邊包着充滿喜悅的糉子。這時的男人們則三個一羣五個一夥的圍在一塊泡着自家種植及加工的紅茶在一邊聊着農作和秋冬將帶來的收穫。晚上家家戶戶都將親手包好的煮好的糉子、美味的佳餚(在農村家家戶戶都養雞鴨,只有在過節、過年的時候才捨得宰殺雞、鴨)、美酒(自家釀的糯米酒)端上桌,全家人圍在一起憧憬夏季的豐收和秋冬歲末的家庭建設藍圖,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而糉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而今超市裏或是小攤鋪上常年都可以買到,而且包裝精緻美觀。可是,我感到好象總缺少了一些什麼的……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5

聽父親說,他小時候糯米一般是買不起的,只有端午節才吃得上糉子。正值收麥的季節,奶奶提前將糉子包好,等收麥收累了,就從懷裏掏出一個糉子,糉子下肚,便忘記了勞累,繼續幹活。有時候晚上回到家,再把糉子用涼水一冰,一天的疲勞被拋於腦後。吃糉子,儼然成爲了一年中不多的享受。

多年過去,家裏不僅能買得起糯米,已經連包好的糉子也買得起了,如今糉子的品種更是多樣:肉糉、蛋黃糉、水晶糉……可家裏依然保留着包糉子的習俗,包的依然是最普通的糉子。

父親買好糉葉、糯米,母親剪好細線。準備工作做好後,一家圍在餐桌旁,開始包糉子。我包的時候總是包不緊,母親就來教我包糉子的方法:卷糉葉的時候下面不要留空,米要牙得緊一些……一次次的嘗試後,我也漸漸成爲了包糉子的能手。父親一向點子最多,會包三角糉了,就來學習怎麼包四角糉,再向糉子裏添些棗、豆沙、肉鬆……我和母親也樂於學習,包四角糉時容易漏米,於是就兩片糉葉合着包;不能最後再放棗,應該先放一層糯米,再把棗放進去,最後再蓋上一層糯米……不斷創新,也不斷探索,導致家裏每次過端午都有不同的糉子。

等糉子蒸好後,將糉子包開,一個個晶瑩剔透的藝術品便呈現在眼前。品嚐着自己包的糉子,心中洋溢着快樂與滿足。

但其實比起品嚐糉子的美味,更令人享受的還是一家人在一起包糉子。包失敗了一起大笑,然後再一起思索。包的時候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聊。也許放在平時,我們沒有這樣的時間一起聊天,一起歡笑,我有緊張的學業,父母有繁忙的工作。是端午,是糉子,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能夠和家人一起,包着最普通的糉子,說着最平常的話。

糉子是甜的,它包含着家人們之間的愛;糉子是黏的,它將一家人的心,牢牢地黏在了一起。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6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記得今年端午節那天,我們一家帶在着水果和綠豆糕去外婆家過節。

一走進外婆家的門,就看見外婆正在和麪,我奇怪地問:“外婆,今天是不是要吃手工面啊?”外婆笑着說:“不是,今天是端午節,外婆想做幾個“面花”給你吃。”““面花”是什麼?”““面花”又叫“巧姑”,只有心靈手巧的姑娘才能做出又漂亮又鬆脆的“面花”。”我一邊拍手,一邊連聲說:“好哇,好哇。今天我也來做“巧姑”。”

不一會兒,外婆把和好的麪糰放在桌子上,並拿來擀麪杖,把麪糰擀成一個大大的麥餅。媽媽拿來菜刀,把麥餅切成一個個邊長約爲一分米的正方形。外婆把正方形對摺,折成一個個三角形,外婆再拿來一把剪刀,在三角形上剪上 5 、 6 刀。只見外婆把三角形上的細麪條左邊翻一條,右邊翻一條,不一會兒就翻出了一朵朵的花兒。沒通過外婆同意,我就迫不及待地拿來一片三角形的面,拿起剪刀“啪啪”地剪了幾刀,學着外婆的樣翻出了一朵花。

翻完了,外婆把“躺”着的“面花”放進熱騰騰的油鍋裏,鍋裏響起一陣“滋滋滋滋”的聲音,並且出現了許多小泡泡,慢慢地“面花”的顏色逐漸變深變黃了,最後變成了金黃色。外婆就把“面花”撈了起來,一陣香味迎面撲來。我忍不住拿起一隻連燙也顧不得把它塞進嘴裏。啊!真是又香又脆,一隻還沒吃完,又拿起另一隻,我突然發現,“面花”分明像一隻小鳥,我說:““面花”像一隻只小鳥。”外婆說:“沒錯,有的地方叫“麥鳥”。”

那一天,外婆還爲我包了糉子,染了幾個紅雞蛋,最有趣的是媽媽用綵線爲我編了幾隻小袋子,把紅雞蛋放進小袋子裏就成了一種特殊的香包,外婆把它掛在我脖子上,說可以驅鬼辟邪得健康。一聽可以驅鬼辟邪,我連忙拿起一隻就掛在爸爸車裏的反光鏡上。

這天,我們帶着自做的香包,帶着一路的“平安”,帶着外婆的期望回了家。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現在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都要舉行賽龍舟大賽。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我家的端午節吧!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高手那就是媽媽。早上,我跟媽媽學習包糉子。媽媽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糉葉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裏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用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糉子包得緊緊的、胖胖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糉葉刺穿了,就是糉子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一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些樣子了。最後一道工具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握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媽媽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媽媽把糉子包完後,就把它們放在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這些糉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直流口水。我和爸爸這兩隻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着鍋問媽媽:“媽媽,什麼時候能吃呀?”媽媽笑着說;“你們這兩隻饞貓!”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8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奶奶家過端午。奶奶早就在等我們了,我剛一打開車門,她笑盈盈地走過來摟着我說:“我家孫女又長高了呢!”走進奶奶家,我就聞到一股植物淡淡的清香,不住地往廚房裏探頭,爺爺正在包糉子呢。我趕緊跑過去對爺爺說:“爺爺,我也要包糉子。”爺爺笑着說:“好好好,我這就教你做,不過這糉子可不好包,你要看仔細咯!”於是爺爺拿起糉葉從中間對着捲成漏斗的形狀,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米放進糉葉裏,差不多裝了一半,爺爺又舀了一個紅棗嵌進去,再裝入一些糯米將糉葉填滿,接着把葉子往裏一折,用紅線將包好的糉子繞起來,“最主要繞緊,否則米會漏出來,那就要粘鍋了。”爺爺一邊示範給我看,一邊用力地拉了拉繩子,最後打一個結。一個胖鼓鼓、穿着深綠色衣服的糉子就完成了。我學着爺爺的樣子把葉子捲起來,不一會兒,我和爺爺就做了一大盤糉子,爺爺把糉子小心地放進鍋裏,蒸了一會兒,鍋裏冒出一股清新的味道,瀰漫了整個廚房,經過一上午的蒸煮,糉子就出爐了。這時姑姑們也來了,平時冷清的爺爺家一下子熱鬧起來,我們邊吃邊聊天,可開心了。

突然爺爺問我:“曼嘉,你知道這個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當然知道!”我興奮地回答:“古時候有個愛國詩人叫屈原,他看到自己的國家被敵人侵略,不忍心看到國家變成這樣,最後投入汨羅江表示自己愛國的決心,百姓們不希望他死,就划船打撈屈原,又擔心江裏的蛟龍、魚蝦會吃他的身體,於是紛紛把食物丟到江裏給魚蝦,希望他們不要吃屈原的屍身。後來人們又將食物用葉子包裹起來丟進江裏,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就是這樣來的。”聽了我的解說,大家紛紛誇我是個博學多才的小才女。

端午節作爲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隨着時代的變化,其實演變到現在,更是一個一家人團聚、放鬆的節日。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9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裏投糉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現在的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南方人吃肉糉,在乳白的糯米糰裏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不怎麼喜歡這種肉糉的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糉子原有的滋味。

我家鄉的甜糉味道非常清香,不加修飾,更容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乾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媽媽還會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看着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片的濃綠被這波濤淹沒,媽媽又拿起竈臺上的鍋蓋,輕輕釦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纔發現,葦杆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慾。撈入盤中,鬆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糉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擺上載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糉子蘸少許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彷彿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嚮往的`生活。滿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0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歌謠,我眼前便浮現出了端午節的各種美景:香甜可口的糉子,碧綠清香的艾葉,還有那威武漂亮的龍舟。

端午節有許多叫法,如端陽節、五月節、詩人節......過端午節時,賽龍舟、吃糉子是最主要的習俗。據說,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不再去吃屈原的身體。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在端午節這一天,我最期盼的就是能吃上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前一天早上,我和媽媽一起去買香甜的紅棗,新鮮的糉葉和又粘又軟的糯米。回到家後,我們立馬先把紅棗、糉葉和糯米泡到水裏,這樣做是爲了方便第二天下鍋蒸煮,糉子能夠更好地入味。萬事俱備了,到了第二天早上,終於到了期盼已久的端午節,我和媽媽一大早起來就開始包糉子了。我先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變成了一個空心的漏斗形。然後,我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同時再把三顆又大又紅的棗放在中間,接着我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我把繩子扎得嚴嚴實實的,這樣一個美味的糉子就包好了。在我和媽媽的配合下,我們包了許多糉子。媽媽把糉子放進蒸鍋裏,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糉子終於煮好了,我湊近聞了聞,糉子的香味真讓人垂涎欲滴呀!

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始品嚐,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哇,好燙!糉子四溢的飄香讓我一連吃了三個,吃得肚子都快撐破了。我揉着圓鼓鼓的肚子直打嗝,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我很喜歡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端午節,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像蜜一樣甜。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非常有意義,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端午節已在2009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們一起傳承它,保護它吧!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1

我小的時候十分的期待端午節的來臨,那是因爲我很佩服屈原的優秀精神品質,因此他在中國十分的出名,古代的帝皇爲了紀念他把端午節作爲一個節日專門去紀念他,這讓我看到了古代的帝王還是很重視賢臣的。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僅是因爲我能夠從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瞭解到了越多的歷史。

每到端午節母親都會花一個小時來給我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雖然每年我都會聽到這個故事,但是我從來都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對屈原生活那個年代產生了更多的遐想,母親年輕的時候不會包糉子,但是我特別的貪吃,特別的愛吃糉子,非要母親給自己買,母親爲了節約點錢,便學習起了包糉子,就是爲了滿足我在端午節吃糉子的要求。

除此之外,我都會在端午節快要來臨的時候,人們正在忙碌的時候去給他們搗亂,有時候會入迷的看着他們包什麼糉子餡,要是被我這貪吃鬼看上了的糉子,我就死活賴在他家不走了,除非給我一個吃解解饞。每次吃糉子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母親給我講的屈原的故事。屈原是一個熱愛國家的愛國勇士,是人民的英雄,更加是我的偶像,他生活在他的那個年代遭遇到了許多的挫折,可是他一樣那麼的堅強,讓我特別的佩服,屈原還是我的偶像,所以在端午節那天我會吃許多的糉子來紀念他。

我還記得在端午節我會洗一次澡,那是一次特別的澡,那些水是用藥草泡過的,母親每年都要求我去洗這樣的澡,我心裏可是十萬個不願意啊,除非在洗澡的時候吃着糉子才行,母親拿我沒辦法,就答應我這樣洗澡的要求,我永遠都忘不了一邊洗澡一邊吃糉子的那些童年回憶,我一不小心沒那穩就把糉子給掉洗澡水裏了,我還因爲那一件事哭鬧了好久呢!

在我的端午節裏,一定要吃糉子,不管怎樣我都要爲屈原做一些事情,畢竟父母和老師教導我不能浪費糧食,所以我不能夠像古代那些紀念屈原的人一樣,把糉子扔海里,但是我能夠把糉子扔我的肚子裏,那樣就算是對屈原的紀念了吧!端午節吃糉子,爲了我的偶像。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2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佳節,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佳節,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裏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

看,這就是我故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3

《快樂的端午節》我喜歡的節日有很多,但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這個節日不但離我的生日近,也是愛國詩人屈原的祭日。端午節時,我們可以看龍舟、吃糉子。

媽媽帶着我去看龍舟,當時的情形可熱鬧了!四面響起了咚咚的鼓聲,比賽開始了,河面上有紅的、黃的、藍的、綠的龍船,四條龍船伴着鼓聲越劃越快。再看觀看的人們,人們有的急得像油鍋上的螞蟻,有的正在瘋了似的喊加油,還有的激動地跳起了舞。這時,所有人幾乎什麼煩惱都忘掉了,伴着鼓聲越飄越遠,消失得無影無蹤。

回到家,我們開始了包糉子行動。我先用兩張葉片疊在一起,加入糯米、花生……包成三角體,用細繩纏緊。口味有很多種,有蛋黃的、肉鬆的、火腿的……真想每個味都嚐嚐。糉子不但味道多而且形狀也多,有橢圓形、斧頭形……真讓人眼花繚亂。

端午節能吃上美味的糉子,又能看精彩的龍舟比賽,真是樂趣無窮!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全家總動員,“瘋”玩,“狂”吃,“傻”飲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是端午節,可是很怪。

吃過早飯,我們全家都去上街,奇怪的是,爸媽竟然把我一人扔在書店,讓我在書店看書,不要亂跑,他們到別處玩玩,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我百思不得其解。算了,不想了,看書吧!

中午回到家裏,我雖沒想明白那件事,但面對香噴噴的飯菜,還是有滋有味的吃起來。過了一會兒,我纔想起問他們上街幹什麼去了,他們的回答支支吾吾,我聽的出,他們在撒謊,我卻沒有追問下去。

吃過晚飯,我問他們到底去幹什麼了,在我的百般追問下,他們被我纏不過,才告訴了我實情。原來,他們去幹活了,只是想讓我高興,才撒了謊。今天是端午節,可他們爲了讓我高興,所以撒了謊,因爲要加班工作,所以“騙”了我。我鼻子酸了……

在這個特別的端午節裏,空中瀰漫着淡淡的清香的氣味,在這沁人心脾的清香裏,我聞到了一股甜蜜、幸福的味道。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4

小時候記得端午節很隆重。門口要掛一束艾葉和菖蒲,辟邪。節日前一天要關好門窗,鐵簸箕要裝上蒼朮、白芷,對室內進行燻蒸驅蟲;對了一天,每個孩子胸前掛一個用絲線織成的雞蛋口袋(我也能編,但是現在想不起來了,嘻嘻),手裏拿着一個鹹鴨蛋,額頭和脖子上還戴着雄黃,甚至還喝了一口米酒。雞蛋只能在節日後吃。小p小朋友只能對比自己的鴨蛋,誰的蛋兜好看,還會撞見誰的蛋強;我自然比贏了開心,當然也比輸了不開心。我會暗暗討厭地想:你鴨蛋大,考試也吃鴨蛋;被砸的只能含淚跑回家;然而,孩子的喜怒哀樂來來去去很快,很快就消失了。

主角自然是糉子。一個月前,我奶奶把糉子泡在水裏,然後把準備好的豬肉肥瘦分開,切成小方塊,用醬油泡,米飯拌好。一桶米葉,一盆米,一盆肉,一堆麻線。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包糉子:把兩片糉子葉整齊地並排拿過來,折成漏斗狀,舀一勺米飯,夾上一大塊精肉和一點肥肉,蓋上米飯,用手指抹平,把糉子葉一遍又一遍地包起來,然後扯根線,咬在牙縫裏,然後繞幾圈綁上,扣個活結,包好的三角糉子和枕糉子是邊對邊的,角就是角,永遠不會散開。小紅豆糉子連麻繩都省了,直接把葉子的尖端插進葉子裏就結實了。那時候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外婆要工作很多,大家才能早點嘗試。奶奶的肉餡餃子是我的最愛。煮熟後脂肪會融化,不會有油膩感。糉子鹹味適中,糯而不爛,肉質最滿意。

那年端午節後三天,我媽忍着痛生了我。父親給我起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單名:《康熙字典》中的“一種驅邪草”,這大概註定了我要過端午節。

當傳統越來越遠,被遺忘的時候,端午節在適當的時候作爲一個全國性的節日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兒子的牀頭一直掛着香囊,冰箱裏有媽媽送的糉子和鹹蛋。明天週末,我會留出時間用店裏買的藥材燻蒸房間,回憶端午節和童年的滋味。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5

今年,我在昂立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

下午一點半,我們每個人換上黃色校服,在教室裏興奮地等待着。出發了,我們的“黃色大軍”浩浩蕩蕩地來到了富蘭城堡。推開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陣陣清香。原來,工作人員細心地在樓梯旁插上了艾草、菖蒲,讓我們感到了濃濃的端午氣氛。

走上二樓,老師示意我們各自找一個位置坐好。通過屏幕,我們看到了“濃濃端午情,悠悠艾草香”的優美文字,配上婉轉悠揚的民族樂曲,整個大廳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隨後,老師給我們講述了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系列文化,讓我們受益匪淺。

“佩香囊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老師講到這裏時,楊老師拿着一大堆香包來了,並且給每人都發了一個。我拿了一個綠色的,因爲綠色是自然之母,它幫助你在學習、生活中更加的謹慎細緻,朝着你心裏的目標不斷地前進。做香囊的比賽活動開始了,只見孩子們、家長們全都以“獵豹”的速度衝到了一個大理石桌子旁,桌子上放着三盒藥材,分別是艾葉、菖蒲、薄荷。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從三個籃子裏都抓了一大把,塞進了我的香包裏,然後以“光”的速度擠出了人海,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聞了一下,哇!太香了,真的是一個精緻玲瓏,清香四溢的香囊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誦讀經典,是屈原的著名作品《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豪情萬丈的詩句,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不可抹去。

最後,還有我們最喜歡的環節——《快樂尋寶》。老師拿着一張牛扒優惠券說:“三、四、五號包廂裏藏了許多這樣的寶藏,特別是還有免單券,大家開始尋寶吧!”話音剛落,人羣瞬間變成幾條激流,衝進了三個包廂。而我,走到老師跟前,說:“老師,把寶給我看看!”沒等老師開口,我便把她手裏的券搶了過來,老師笑了笑說:“剛纔在問答環節你好聰明!獎勵你!”

啊!今年的端午節真是太好玩了!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6

端午節前兩天,我們昂立作文學校組織一個大型親子活動。我們每個人都興高采烈,非常興奮。

在活動開始前,我卻睡過了頭,差點錯過了整個活動。當我剛到達活動地點時,幸好活動纔剛剛開始。我一進去就找到位置,趕快坐下來。正聽老師講到: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賽龍舟,飲雄黃酒,包糉子,懸艾葉菖蒲,懸鐘馗像,掛荷包,佩香囊等,都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我聽完老師講完後,已經想躍躍欲試了。老師又講到:孩子們,座位後面是製作香囊的地方。請你們和家長一起製作香囊吧!老師話音剛落,爸爸小聲的對我說:“兒子,快過來。”我跑過去一看,哇!原來爸爸已經將香囊做好了。爸爸拿着他所製作的香囊,表現的很得意。我趕忙把頭伸過去,讓爸爸給我戴上。爸爸卻說:“現在不行,待會兒,活動開始了,再戴吧!”我問到:“什麼活動?”爸爸剛要說,老師卻打斷了。“請孩子們走到你們最愛的人面前,讓他們爲你佩戴香囊。”我又把頭伸了過去,爸爸這次給我戴上了香囊。戴完後,我的心裏充滿了幸福感。

下一個活動是爲自己的媽媽繫上藍絲帶。我心想:我媽媽的學生正在考試,所以她纔沒有到現場來。想着,我的臉上不禁流露出失望的表情。

下個活動是誦讀屈原的經典詩詞。當我們讀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老師說這兩句是《離騷》中的千古名句,被後人廣爲傳頌。

最後一個活動是“快樂尋寶”。老師說:“現在會有人給你發一張代金券,你們的任務就是找到更多的卡片,從而獲得獎品。快樂尋寶,現在開始!”我等老師說完後,就瘋狂地尋找卡片,可是我一張也沒有找到。最後,我懷着失望的心情回到了座位上。

這次大型親子活動,雖然我沒有獲得獎品,但卻令我印象深刻。這個端午節活動告訴了我要愛國愛民,忠貞不二。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7

這時候一家人會從外面買現成的食物,雖然種類繁多,有三角形、五邊形、枕頭等;都很好吃,有肉餡的,有蛋黃餡的,但是還是沒有自己包的好吃。今年,我不想再錯過這個大好機會了。我同意帶着下午做糉子的習慣去鄰居家學做糉子。

我一到鄰居家,就受到了熱情的對待。吃這個試試那個。時間過了一半。“做生意,包糉子”他們帶來了樹葉、肉、米等一系列工具,開始包糉子。鄰居奶奶先把洗好的糉子折成一個“蛋筒”形狀,上面露出一片“大葉子”,然後把糯米倒進“蛋筒”裏,塞上肉,再倒入糯米,用筷子剁碎。最後把糉子折成狗頭狀,用繩子綁好。就這樣,一個糉子吃完了,看起來挺簡單的。我開始了,拿出兩塊一大一小的糉子葉,像她一樣折了一個角,然後在摺好的角管裏放了一點泡過的糯米,塞了一大塊豬肉,上面蓋了糯米。我很驕傲,比我想象的順利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葉子蓋好的時候,糯米就像個孩子一樣不肯聽我的吩咐,一個個跳了出來。我急得跺腳。還好有給我切了點糯米的奶奶,我就放心了。最簡單的一步,——,綁個掌繩,看我展示才華。我覺得糉子要包緊了纔好吃。我拿着棕櫚繩,把糉子綁成一條大領帶。等你吃完了,我拿起糉子準備放進碗裏,卻不小心拉了一下掌繩的短部分。我只聽到“嘩啦”一聲,糉子的葉子散開了。糯米飛快地從糉子葉子裏飛出。還好我反應很快,及時抱着,減少了人員傷亡,但還是給鄰居造成了不少麻煩。

“沒關係,繼續學習,我來收拾殘局。”聽了鄰居爺爺的話,我鬆了一口氣。失敗後,我小心翼翼,成功打包了幾個。包了幾包,想換個糉子的形狀。我小心翼翼的包好,一個比一個有趣。糉子煮好之後,沒有嘗過自己包的糉子,也不知道怎麼用蛋黃餡包自己喜歡的糉子,但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8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也稱爲端陽節、崇武節和端午節。如今,端午節的許多活動都與紀念中國偉大作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都要舉行龍舟比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每個家庭似乎都有相同的端午節。現在我來介紹一下我家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和賽龍舟。所以我們家有個媽媽叫——,是真正的糉子製作高手。今天早上,我和媽媽一起學做糉子。媽媽先拿了三片葉子,中間放兩片,一片倒過來,然後把三片葉子捲成空心的圓山雞形狀。從我媽的樣子學來的,拿了三片捲成錐形,卷的不好,還是直筒。我媽看到了,就指出:“左手抓住蘆葦葉的一角,右手把蘆葦葉的另一角向內卷,下面用力收緊,上面放鬆。”在媽媽的帶領下,我把糉子捲了起來。然後,我媽把一根筷子插進空心圓錐形的糉子葉子裏,用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然後把筷子抖均勻,直到糯米裹緊。我還在葉子裏放了筷子和糯米。當你會抖筷子的時候,要麼糉子的葉子被扎破了,要麼糯米沒有包緊。母親說;”輕輕晃動筷子,把葉子捏緊。你看……”我媽邊演示邊說,我邊聽邊學,哈哈!我的糉子看起來像什麼。最後一個過程是纏繞。只見我媽雙手抱住葉子,用繩子繞在糉子尖角上兩圈,綁上繩頭,包出一個好看的糉子。我也根據他們把第一個字綁起來了。然後,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打包了幾個。媽媽的糉子又肥又大,就像老佛爺睡覺一樣。她包好糉子後,在高壓鍋裏蒸了一會兒,然後端上來!雖然我們包的餃子原料極其簡單,但是我們包的餃子很好吃。媽媽用高壓鍋蒸30分鐘,然後在湯裏泡一個小時左右,讓味道變好,就可以吃了!這些糉子很香,只要一聞就會引起食慾。

我和爸爸一聞到香味就把鍋圍了起來,問媽媽:“媽媽,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吃飯?”媽媽總是笑着說;“你們兩隻‘小’貓!”

看,這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19

一大早起牀爸爸媽媽早就幹活去了,整個家裏空曠曠的就像周圍什麼也沒有似的。於是我開始刷牙洗臉,等我把這些吃飯之前都必須要做的都做完之後,我就開始吃飯等我吃完飯之後感覺很無聊,我隨手打開電視一看正在重播(徐州夜新聞)大卓正在說今天的端午節怎麼樣怎麼樣的,我恍然大悟才知道今天原來是端午節。我腦子飛快的正在轉速想端午節應該煮雞蛋和包糉子,然後,我就到廚房裏面搜索去了,我打開鍋裏一看只有雞蛋沒有糉子,我想媽媽爲了我們的家過得好,也去外面幹活了,媽媽肯定幹活忙沒有來得及包糉子,於是我拿起一個雞蛋吧皮剝掉後我就吃了一口,由於剛纔吃過飯了我怎麼都咽不下去,我就放在櫥櫃裏面,就去寫作業了。

中午爸爸媽媽回家來了,媽媽洗洗手就開始做飯,漫長而又無聊的上午總算是過去了,我又打開電視、手裏拿着遙控器,躺在牀上,風扇也在那快速的轉着,啊!真是舒服極了,不一會,媽媽就把飯菜做好端到桌子上。這是爸爸喊我吃飯,我聞着香噴噴的菜,一看原來只有一個菜,這和我想象的端午節不一樣,唉!爸爸拿着清早的雞蛋讓我剝,涼了的雞蛋就是難剝,我費了好大一會才把幾個雞蛋剝好,我們一家就開始吃飯了。下午爸爸媽媽午睡之後又都幹活去了,家裏就剩下我一個人,我想看會電視吧反正無聊,我無論怎麼樣開電視都開不開,唉!原來是停電了,之後再寫作業,可是悶熱的天氣打擾了我的思緒,望着那靜止的風扇心裏非常的難受。

作業也無法寫下去了,就出去走走,可是外面也非常熱,但是還比屋裏要好的多,我就在外面玩了好大一會就回家了。回家躺在牀上不知道該幹什麼,正好外面傳來禪的叫聲非常煩人,可它又像催眠曲一樣讓我兩個眼皮打架,想睡覺又睡不着、似睡似醒讓時間流逝,最終還是沒有睡着。起了牀又不知道幹什麼去了。什麼時候能來電呀!我一點不喜歡這個端午節,今天和以往的端午節不一樣,簡直可以說是沒有一點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主題徵文 篇20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元旦節……,可讓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

香甜的糉子,帶我們走進端午的歷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傳說屈原抱着楚國的石頭投汩羅江死後,百姓們十分傷心,人們爲了不讓江中魚蝦來啃咬屈原的屍體,便把米、雞蛋等物投入江中,從而演變爲如今的糉子。有個藥師把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迷暈了龍,不讓它吃屈原,果真有一條死去的蛟龍浮在了水面,鬍鬚上還有一片屈原的衣服,人們把這條龍筋須拔了,纏在孩子的手上,可以避邪,後來就演變成小孩手上的五色線,門口插的艾葉。在端午節,小孩子們最喜歡吃的是什麼?哈哈,那就是糉子,我,也不例外。

糉子外形多變,有三角形、桶形、圓椎形、寶塔形、圓棒形……,真是千奇百怪,更怪的是糉子的味道,有棗糉、豆沙糉、蛋黃糉、還有肉糉,可真是無奇不有啊。

今天是我第一次包糉子,只見奶媽把糉葉、紅棗、米等都拿了出來,我好奇的指着米,問奶奶:“這米怎麼和平常的不一樣呀?”“這是糯米不是平常的大米”,奶奶笑着說。開始包了,奶奶拿上糉葉,嫺熟的一彎,糉葉就乖乖的成了漏斗狀,放入了一顆大紅棗,又放上了一層米,又放了一個棗,然後一折一個糉子就成形了,奶奶又飛快的纏了兩圈,一個大而香的糉子成了!我一看,呀!這麼簡單,我一會就能做好幾個哪,我心想,可是把糉葉成漏斗狀就費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我剛把棗和米放進去,糉葉又開了,棗和米全掉了,我心一泄,不包了,奶奶告訴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細心,我又試了一次,這一次我把有縫的地方包緊,米不多也不少,包成了一個不像糉子卻又是糉子的玩意兒。

經過了三四個鐘頭的蒸煮,終於熟了,我也顧不上燙,抓起糉子拔開就美滋滋的吃了起來。因爲它不僅美味,而且還有我的付出,所以糉子格外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