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

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

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1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會後,我們課題組又開展了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認真學習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又昇華了許多,體會也頗爲深刻。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中,關於教學方法的闡述非常精闢,可謂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一座燈塔。

教學方法,重在激發興趣,積極引導。學習興趣是人們力求認知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是推動學習的強化因素。事實證明,有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比如,對於小學生來說,計算機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樣引導他們打開計算機的大門呢?那就要靠學習興趣的激發。兒童的特點之一是喜歡自己動手,小學生剛上信息技術課的時候,總是表現出十分興奮和好奇,加上老師對計算機神奇功能的介紹,更加深了一種神祕感,這樣使學生對計算機又多了一份興趣,促使學生奮發向上,勤奮好學,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情緒,並且從中享受到學習的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對於三至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果處理不好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也會產生厭煩的心理,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理所當然地成爲教師當前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着力探索的課題。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指導性強,特別強調把握學生認知特點,實施“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小學階段智力開發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於遊戲之中。在小學生教育方面,計算機有其特殊優勢,用計算機在玩中游戲、娛樂、學習等,既可以滿足學生對計算機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採取形象化、遊戲化等少年兒童易於接受的教學手段,實施“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

“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形象比喻,能幫助學生建立直觀想象。學生從小接觸計算機,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讓他們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礎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把計算機難懂的理論與現實中易理解的事物聯繫起來,使之變得形象化,如教學“存儲器”時,把“硬盤”比作一個“大倉庫”,裏面裝有很多很多的軟件。對於小學生的計算機教學。找一些較貼切且又能讓他們感興趣、能輕而易舉的事物來做比喻,實踐證明效果是很好的。當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確切,但重要的是讓小學生有了一個直觀的想象,讓學生在一種通俗易懂的氛圍中接受信息技術知識。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多次提到寓教於樂。寓教於樂,是一種引導學生愉快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及操作技能的適用於小學生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活躍,愛玩好動,學習容易從個人興趣出發,興趣難以持久。因此不宜採取長時間的說教方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而要採取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方式,激發學生接受新知識。對於小學生來說,正確地引導他們,在玩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但使信息技術作爲教學內容走進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教學中,並且成爲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知識性、應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信息技術教學也要充分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實際利用價值。將信息技術融入生活實踐中,是信息技術教學的另一特色,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有利於提高學生在現代和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總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是一本指導性很強的信息技術教師研修書籍,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研修,我感覺我對信息技術課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然還當努力學習,爭取在信息技術教學領域再上一層樓。

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2

前段時間,學校組織我們信息技術老師學習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這次學習使我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及未來的教學生涯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識。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場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全方位迅猛的展開。信息技術學科作爲一種全新的課程應運而生。下面我就關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學習,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如今,其他學科課堂教學已逐漸從“以教師爲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爲中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紛紛進入了課堂,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主動創新營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信息技術課教師是不是也要轉變觀念,轉變教師角色呢?

首先,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今天的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是基於網絡的,這就需要作爲教學工作者的我們提供經過精心設計和開發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以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夠有效地學習、自主地學習。在這個教學與學習的環境中,教師的“指導”就變得異常重要,因爲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信息技術的基礎不一,教師不能按照教學內容進行“整齊劃一”的指導,而應該更具有針對性和個別性。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在學生學習了EXCEL電子表格的操作之後,對微軟的其他辦公軟件如WORD、FrontPage、PowerPoint能進行自主學習和操作;又如,在學習下載了WinRAR軟件並完成了安裝之後,對一般軟件的安裝步驟和方法就能進行自主探索安裝。

其次,教師應該成爲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幫助”的需求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學科,也遠遠超過傳統教學。在傳統教學中,由於教師的“主導”,我們的學生更多的處於“半主動狀態(積極參與)、半被動狀態(教師牽引)”下,而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變大,學生遇到困難的可能性遠遠超過傳統教學,因此,學生怎樣取得及時的幫助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這關係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推進。如今,學生對QQ、E—mail、BBS的歡迎程度已出乎我們的想象,因此,我們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把自己的QQ號、E—mail地址和校園BBS地址等告訴學生,提供“在線式”、“後援式”的幫助,促進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展。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興的基礎學科,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了達到這一培養目標,我們在講授信息技術課程時,必須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新的教學方法去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任務驅動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學習軟件應用的初期採用。這是以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自覺完成學習任務爲特點的教學模式。如在講授《文稿的美化》這一課時,就採用了任務驅動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前先準備好這一部分內容的課件和已美化好的文稿。上課開始,教師先在多媒體教室向學生演示已美化好的文稿,通過漂亮的文稿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然後教師向學生演示已制好的課件並告訴學生如何在學生機上使用,最後讓學生一節課內利用模板、背景和插圖將上節課製作的文稿修飾漂亮。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教師的課件自主學習使用模板、設定背景、插入圖片,自主確定學習的順序和時間。

(二)自主化研究性學習模式

自主化研究性學習模式,實際是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教學模式的綜合。它是學生在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方法後進行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發揮主動學習精神,以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和任務爲目標,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創作和應用,以作品考覈方式檢測學習效果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化學習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協作學習則通過學習間的交流、溝通、爭論、協商,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選擇、整合其他成員觀點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與他人合作的技能。

(三)學科整合式研究性學習模式

這是一種新的教學學習模式,以學生的學爲出發點,使各科知識的學習、掌握、運用融爲一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對某個問題、某項專題或某一主題的瞭解、認識,其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結論或規律的過程。這種模式如果運用得當的話,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將會爲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是應着信息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但是要將其理論充分地發展起來,還需要我們信息技術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和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信息領域的老師們,一起努力吧!

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3

在閱讀教師人文讀本的過程中,可以從中充分的學習到中華人文精神的形成、發展,傳統人文精神發展和中華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論述。同時,從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和在各個領域裏所起到的作用。如,中華傳統人文的基本特徵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徵間的區別與共同點。

從我國學校的課程安排來看,基礎教育存在着明顯的重理輕文的傾向,諸如歷史、地理之類的人文課程,與國外相比,不僅教學課時少,而且教學要求低。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不僅重視課外閱讀,而且對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有較高要求,國外很多國家的學校教育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訓練學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並結合社會生活科學研究的程序寫論文,對比鮮明的。

教師要始終把"一切爲了學生"作爲標準,要把自己想象成學生,才能明白學生到底喜歡聽哪一類型的課程。因此,作爲教師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不斷的創新中,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業和考試增加學生負擔,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開發其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其在創造、開發、想象的過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難而進,而最終達到學生的求知慾,使教學以全新的面貌運用到學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學效果。

中華民族有着獨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諸如儒家的仁愛、節儉、謙讓,墨家的重實踐、任人唯賢等,得以綿延至今。我們如今所說的人文素養,即是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澱的結果。現如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爲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動、心理素質爲宗旨的基礎教育。它主張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人的求知慾、興趣等各個方面的優勢,來填補教學過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爲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更基礎,因爲人文素養是多方面能力的總體支撐,這種支撐作用具體表現爲理性的思維、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內涵。

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4

信息技術課程由是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隨着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日益成爲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過去一年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我發現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我爲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嘗試,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點心得。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信息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爲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學生都是首次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對於電腦這新生事物學生都產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動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信息技術課學生都非常高興,星期五的課有的學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課更是激動得不得了。所以絕對不能一開始就將那些枯燥無味的操作系統、軟件應用等知識灌輸給他們,這樣會使原本在學生心中很有趣很神聖的電腦又變成一種學習的負擔。剛接觸電腦的學生首先要從瞭解電腦外觀設備以及使用鼠標鍵盤學起,而單純練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怎樣能夠克服基本動作訓練時的不習慣,掌握正確的方法是個難點。我嘗試了一些訓練的方法,練習鼠標的使用時,讓學生打開windows自帶的掃雷、紙牌遊戲,孩子們興致高漲的玩着,不用老師強調認真學,仔細看,他自己就會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着顯示器,哪兒不會操作趕緊問老師,在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了單擊、雙擊、拖動幾種鼠標的用法,鍵盤練習使用《金山打字通》,通過不同要求的小遊戲,使痛苦艱難的學習過程變得快樂有趣,並熟悉了鍵盤指法,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是我們的目標。

三、注重語言的形象性

初中生的思維都比較直觀,對於比較抽象的問題就很難理解。教師若運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迪學生的思維,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給學生講解3.5寸軟盤知識時,學生對軟盤何種是隻能讀不能改狀態還是能讀能改狀態往往搞不清。於是我對學生說:“軟盤上的兩個孔好比兩隻眼睛,兩隻眼睛都‘睜’着時,警惕性高,別人只能看(讀)不可改;當‘睜’隻眼‘閉’隻眼打盹時,警惕性放鬆了,別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通過形象的比喻,把這一難點突破了,學生對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機操作和理論課相結合

隨着計算機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學校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課,從以前每週一個學時改到現在每週兩個學時,我充分利用學校創造的條件,每週以一節理論課和一節上機課相結合的形式授課,效果非常明顯。上機操作是我們計算機學科教學的一大優勢,這是因爲:實踐操作能使學生手腦並用,由理論到實踐,在直觀形象的實踐操作中不斷能加深對事物規律性的認識,而且易於形成生動、活潑、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爲取得良好的課堂效率,創造了條件,據調查,學生最願去的地方是機房,課堂氣氛最活躍的也是機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並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信息技術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信息時代公民的需要。教師應在認識信息技術基本特徵、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六、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信息技術課雖然不像語文、數學那樣要考試,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處處用的着,應用性很強,我們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如在教word時,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操作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再給學生講解,學生會記和的牢固些。還有教學畫圖軟件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讓紙上的畫,出現在電腦上,學生會感到很新鮮,很有趣。

七、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課程老師自身的信息素養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着信息社會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信息技術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同時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肩負着信息技術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信息知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以適應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髮展。

以上是本人在這一年來的一點教學心得,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還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教學方法還不夠成熟、教學設計能力還有待提高等。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經過磨練,我會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水平。

信息技術課程心得體會5

在20xx寒假期間,我認真學習了《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學習過程中本人作了深入的思考,談一下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建適合新一代兒童自主發展、自主成長的教育環境;其直接目的是建立既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又能體現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特點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一、信息技術技能訓練中應維持學生的興趣。

對於技能性很強的信息技術學科,需要對學生進行重複性的技能訓練。但是,在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掌握程度的差異性是必定存在的,簡單的重複訓練會引起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反對,學習自然沒有了興趣,而如果只考慮有操作基礎學生的學習進度,則更多的同學將跟不上,導致班級內的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程度差異進一步拉大。這就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信息技術老師要更善於進行教學設計。通過獨特的教學設計,引入更多學生感興趣的教學任務,同時這些教學任務又包含着這一階段的操作技能的重複訓練。讓學生在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任務同時,不知不覺地進行着操作技能的重複訓練。而不能用以前那種類似於軟件應用說明快的操作方式來授課。

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