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體會集錦15篇

讀書心得體會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心得體會集錦15篇

讀書心得體會1

又是一年寒假。在這雪花飄飄的一天又一天裏,我細細地翻閱了四大名著。這經典的古代名著讓我深深陶醉,從中流出那歷經百年也不腐朽的濃墨古香,時時縈繞在我的心頭。

《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這些經典的古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在我大腦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孫悟空的勇敢機智,諸葛孔明的才智多謀,林黛玉的溫柔掛斷,魯智深的粗獷剛強。這一個又一個鮮明耀眼的人物,不時跳動在我的眼前,啓迪我的心靈,讓我受益無窮。也許有人認爲這四本讀物過於咬文嚼字,一個個古文令人眼花繚亂,但只要用心去閱覽,一個個經典的故事,令人賞心悅目。

以前讀書只是粗略地看一看,書中的重點,書中的精髓根本察覺不到。現在我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就讀出了書中的思想,讀出了書中作者給予我們的暗示。與作者同一種心態,同一種思想去看待一件事,好似在與書本做着交流,不亦樂乎!平時與朋友聊天,會話不投機,雙方都很尷尬。而書是傾聽者,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導師。

記得在秋天,我曾把一片樹葉夾在了《紅樓夢》這本書中,寒假裏翻閱時看到了那片葉子,竟然依舊是綠的。不知是它離不開這本墨香純厚的書,還是貪夢地讀了《紅樓夢》,吸吮了書本的精華,擁抱了屬於春天的綠色,或許是書和它交了朋友,它正用豐滿的綠色與書交談。

今天,我也想做那片葉子,永遠受着書的薰陶,永遠讀着永青的書頁.

讀書心得體會2

今天我讀了創新想象作文這本書裏的一篇文章,叫灰塵、細菌和病毒懲罰人類。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人們亂砍伐樹木,受到灰塵、細菌和病毒的懲罰。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不能破壞大自然,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讀書心得體會3

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幸福的忍,使我的生活變成簡單而舒適的詩,這句話是高爾基說的。我喜愛讀書,因爲讀書能夠懂得很多道理,增長人的知識,所以我喜愛讀書。

我最喜愛讀“不一樣的卡梅拉”。故事講的是“生活中肯定還有比睡覺跟好玩的事情!”大小卡梅拉們一向抱有這樣的信念。他們執着的追求哪些種羣中認爲不可想象的事情。去看海,去摘星星去尋找失落的太陽……一路上處處坎坷歷經很難,但總是逢凶化吉,化險爲夷。他們用自我的聰明機智,勇敢戰勝困難,最後還能收穫超乎想象的回報和異乎尋常的果實。我們能夠把不一樣的卡梅拉作一種象徵,一種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伴侶”。

“我想去看海”中的卡梅拉是一位與衆不一樣,有好奇心的小雞,她善於幻想,敢於嘗試別人不敢想的事。她爲了去看美麗的大海在黑夜裏勇敢的前進,她那可憐的小腳都已經快沒有知覺了,仍在堅持。最後,她最後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大海。“我能打敗怪獸”,雞舍鬧饑荒時,卡梅利多帶領小雞去找食物,發現食物被大怪獸偷走,他用自我的聰明機智和勇氣打敗怪獸,享受自我的食物。讀了“不一樣的卡梅拉”使我的生活學習變得更愉快更簡單;使我懂得了想要把事情做好,遇到困難動腦筋想辦法解決,要有信心,必須要堅持到底,決不輕易放下,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勇敢機智,團結夥伴,堅持不懈的精神。小朋友們快來看一看吧!那裏邊的故事很精彩。 三(3)班 陳馨

讀書心得體會4

一看到楊秀清老師的書名《有溫度的數學》,我就想立刻讀讀這本書。一直以來,數學給人的感覺是理性的,1就是1,2就是2,不帶通融,有些冷冰冰的感覺。但是,實際呢?數學它是有溫度的,它是來源於我們生活並運用於我們生活的,怎麼能是冷冰冰的呢?怎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的溫度呢,楊老師分別從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打造有溫度的數學:數學文本、數學課堂、數學教師和數學小主人。下面摘取印象深刻的部分與大家分享。

在有溫度的數學課堂這一部分裏,楊老師指出了理念與模式的矛盾。有些老師糾結於到底是要思想還是要模式。楊老師認爲:那就是既不要思想又不要模式,我們要努力創造適合於自己的東西,“穿着自己的鞋子走路才舒服”。

楊老師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模式,用自己的思想支持自己的教學模式,那麼自己的課堂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時間。適應纔是硬道理,否則搞不好就是東施效顰,鬧笑話。我覺得楊老師的這個觀點值得很多老師思考,當遇見矛盾,不知如何去走時,不如順着自己的本心走下去,無須糾結那麼多。

還有一個地方也值得說一說。楊老師認爲對話的最終目的是喚醒,只有喚醒學生的原有的數學思想與數學生活經驗,我們的課堂師生對話纔是真正意義的對話。是這樣地,只有做到當學生感受到了,他纔會參與,積極地參與,有效地參與。那麼,如何喚醒?我想喚醒的內容和方法也相當重要,需要我們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不斷積累、思考、總結,纔會讓學生覺得溫暖,感受數學的溫度。

讀書心得體會5

餘近日觀陳從周先生《說園》一書,很有感觸。又聞博友對其裝幀頗感興趣,遂寫此篇以記之。爲何謂之觀書,因吾輩學淺,如清風翻書,略解一二,不可謂之讀,故謂之觀書。《說園》一書爲八四年第一版,文爲繁體,若無一定繁體文功底,通讀其文,力不從心。

吾之愚見:用繁體,文言著述園林,此乃古文之勝於白話也。古文雖寥寥數字,意義非凡,讀者反覆誦讀,斟酌其意,反覆思索,方得自己之見解。然現代白話,文意直白,讀之如走馬觀花,過眼雲煙,讀畢,拋於腦後,無自己之深思,不利學習。

於文如斯,於造園,亦有類似之理也。縱觀西方園林,以規整形式者衆,皆以幾何造型爲基,精心修剪,輪廓分明,如白話之直白。然中國之園林,講立意,親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成。靜心品園,以步量地,一花一木一石,精心推敲,疊山理水。方寸之間,暗藏河川,歷時數年,方成園林,正如誦讀文言,低頭沉思,反覆研讀,方悟其意,拂袖仰首,自得其樂,歡笑而去。

故用文言著此書,正合園林之意。語句深淺程度,由讀者自己斟酌,不可直白,理解其意即可。外人如不解英譯文之處,亦可自學漢語,研讀原文,品中華文字之奧妙。甚妙!

吾之愚見:中華之傳統文化,精華者需發揚,並應引以爲豪。觀現今傳統棄之如糞土,而媚西洋新古典,住宅小區,抄西洋柱式,附庸風雅,無比例尺寸可言。換件西服,說句洋話,自以爲高人一等,可笑之極。然學問有深淺,術業有專攻,精華者,不隨時間、國別、經濟文化之改變而失其意義。中國園林,應得世人敬重,但願中國園林將來,如國內之西洋古典,遍地開花,有朝一日,世界各地遍開中國園。

《說園》分:說園,續說園,說園三,說園四,說園五,共五卷,對造園之理,立意,組景,動觀,靜觀,疊山理水,建築栽植,等諸方面,皆有獨到精闢之見解。觀書前,不解芭蕉立於牆角爲何意,今觀書,方知是爲防風破葉之故,妙哉!全書談景言情,論虛說實。葉公聖陶評述:“熔哲,文,美術於一爐,臻此高境,欽悅無量。”葉公長於編輯,對其有如此之高評價。

文筆清麗可頌,引人入勝,妙趣橫生,不禁想起自己遊園點滴。書用毛筆精書影印,並附中國古代造園圖三十二幅,相得益彰。

開卷有益,如有興趣,不妨看看。今以文言寫之,以敬先生。

讀書心得體會6

鄭傑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提議》,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深的談論,可我卻十分喜歡讀它,我覺得鄭傑校長就像一個素未謀面卻有默契的朋友。

看到鄭傑校長在第九條中提到了學會讚美。這不禁使我想到: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智慧——你在欣賞他人的時候也在不斷地提升和完善着自我的人格;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美德——你付出的讚美,非但不會貶損你的體面與尊嚴,相反還會在不經意間收穫友誼與合作;讚美他人體現了一種修養——賞識他人的過程本身就在矯正着你的狹隘、克服着你的自私。因而讚美他人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培養和張揚大家風範的過程。

應對“讚美他人”的豐富內涵,任何人都不會無動於衷。關照自身,如果我們能夠把教育本質屬性理解爲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話,那麼,讚美他人,理應成爲當今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

工作中,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意氣風發,通達灑脫,奮發向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踏實工作;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樂於分享,肯於吃苦,勇於創新;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淡泊名利,虛懷若谷,默默奉獻;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摯愛事業,深愛學生,精益求精;……我們本該讚美他們,我們能夠讚美他們,我們也必須讚美他們!否則,還有什麼能讓我們感動還有什麼能夠光大人性那美麗的面龐

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期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爲之讚美!

一粒沙子,一個世界,一朵小花,一個天堂。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讚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讚美,願學生在教師們的讚美中長大,願教師們在讚美之中成熟、優秀。

我們不僅僅應當明白爲什麼要培養孩子的幸福感與敬畏感,此刻的關鍵是要解

決如何培養的問題。

今日看了鄭傑校長寫的第23條教師要有靜氣。是呀,教育拒絕浮華,不需要熱鬧,那作爲教育工作者同樣應摒棄熱鬧與浮華;教育,親近的是實在,堅守的是夢想,淘洗的是媚俗,剔出的是虛假。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大師那樣,但我們確實應當“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盜名,少些拔苗助長,少些弄虛作假,”確實應當做一個有心人,甘於寂寞,勤於學習,敢於探索,不斷創新;於平淡平和中尋找自我,肯定自我,在磨礪辛苦中走向解放,歡樂就在寂寞之中。

告別瀘沽湖慵懶的陽光,回家繼續拜讀鄭傑校長的大作,今日看的標題是——學校,人們犯錯誤的地方。這個題目似曾相識,翻看以前的讀書筆記,看到了摘抄的肖川《教育的夢想與信念》中的語句:“學校”一個可能的定義就是學生能夠犯錯的地方;在孩子離開父母之後仍能夠淘氣、頑皮、打鬧、追逐和嬉戲的地方;是與同伴產生衝突,並能夠學習解決衝突的地方;是孩子能夠每一天都能見到自我喜歡的同伴的地方。“遠遠的,學校是一個美麗的風景;遠遠的,學校是一個期望。”學校是人與人的心靈最微妙地接觸的地方,當我們走進它時,它應當仍舊是美麗和給人以期望與信心的地方。

下頭有當時讀後的感悟,偷一個小懶,於是稍作修改便搬了一下家。學校這個名詞在教師的概念裏有着根深蒂固的含義:是孩子學習的地方,是教師教學的地方,是師生共同交往、提高的地方……然而,學校是能夠犯錯的地方的定義幾乎從未在我們的頭腦中浮現過。

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們如果心向着孩子的秉性,那麼學校就會成了孩子秉性在家庭、父母之外延續的地方,所有在父母、家庭裏表現出來、可能發生的情景當然也就在學校發生着。我們要心向着孩子的歡樂,那麼學校就成了孩子的歡樂在家庭、父母之外延續的地方,他們自我流淌、享受着歡樂,當然更需要學校這個歡樂之地爲他們創造歡樂!

在學校裏,“心向着孩子”會指引我們樹立以人爲本的觀念,尊重他們的人格與個性,與孩子們和諧相處;“心向着孩子”會指引我們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尋

找教育的真意,它將給我們一雙會發現的眼睛,發現孩子的無助與悲傷、發現孩子的天真與稚嫩、發現孩子的誠信與自強,接下來,我們就會覺得自我讚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鼓勵的話語,疼愛的撫摸都那麼管用,簡直與學生心有靈犀!最終,我們最終“心向着孩子”,學校的美麗與魅力便真正展現了出來。

看着書一天天變薄,心中還是蠻有成就感的,今日看到了第84條,善待學生,善待家長。喜歡這個題目,不太喜歡下頭的文字。可能這也是普通教師與校長的思維區別吧。

看到善待孩子,使我想到了同學發給我的《關於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中作者摘錄智利詩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拉爾的詩句。

我們所需要的很多東西都能夠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東西卻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形,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靈正在發展,我們不能對他們說明天,他們的名字叫今日。

從現實狀況上講,我們清楚自我應當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卻不清楚我們能培養成什麼樣的孩子;我們清楚自我培養孩子的心思,卻不清楚我們培養的孩子是什麼心思;我們清楚地勾畫着孩子的未來,卻不清楚孩子的未來怎樣纔不是夢。有一首歌唱得好,要認真抓住每一分鐘,孩子的未來纔不是夢,因爲,他們的名字叫今日!

今日,我培養了孩子良好習慣了嗎這是我們最應回答的問題。印度一句名言說得好: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人生。基礎教育階段如果我們沒有爲學生播種習慣,而習慣是靠我們堅持不懈,慎終如始,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他來不得半點虛假,那麼,我們就沒有真正承擔起爲學生一生奠基的職責,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

今日,我培養了孩子民主性格了嗎這是學生作爲大寫的人的應有之義。所謂民主性格,用肖川的話說,就是樂於分享,敢於承擔,心存感激,服膺真理,勇於實踐的性格。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這些完美的魅力人格,更沒有任何理由不讓我們的學生成爲擁有這些完美的魅力人格的人,而這些,哪一樣不需要我們把握今日,珍惜今日

當然,我們還能寫出“孩子的名字叫今日”這句話的更多內涵。詮釋他並不是我要研究的根本宗旨,我最想說得是,趁孩子們的心地還柔軟,骨骼正在成形,血液正在生成,做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吧!而善待孩子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回答!

善待家長這四個字,讓我想起曾讀過的安尼斯通《一位母親寫給世界的信》,文中寫道:世界,我期望你能時不時地牽起他的小手,教予他應知之事。教予他,儘可能溫柔些。給予他指導,每有惡人之地,必有豪傑所在;每有權詐小人,必有獻身義士;每見一敵人,必有一友在側。教予他書中自有黃金屋。讓他見空中的飛鳥,日光裏的蜜蜂,青山上的簇簇繁花,給他時間靜思其中亙古綿傳之奧祕。教予他,磊落的失敗遠比欺騙的成功更榮耀;教予他,自有我信念,哪怕他人言錯;教予他,能夠最高價付出自我的精力與智慧,但絕不能出賣良心和靈魂;教予他,置羣虻的喧囂於不顧,在自覺正確時要挺身而出。請溫柔的教予他,世界。可是不要嬌縱他,因爲僅有烈火才能鍛煉出真鋼。

這是一位母親寫給世界的信,讀着片斷,我們分明能夠感受到爲人父母的期望!她期望世界“儘可能溫柔些”,“請溫柔的教予他”,同時又“不要嬌縱他”,多麼理智而慈愛的母親!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讀着這位母親寫給世界的信,我分明覺得就是寫給身爲教師的自我!郭沫若曾說:“經師容易人師難”。作爲教師,我們應當培養的是一個個“大寫”的人。如果我們的學生被澆滅了奮發向上的朝氣,泯滅了天真爛漫的童心,毀滅了賴以生存的尊嚴與自信,我們還是合格的教師嗎我們還能面孩子的父母,應對自我嗎所以我們每一天都“教予他”,除了知識更應會做人;除了自我更要有他人;除了書本更要有生活;除了索取更要有感恩;我們每一天都“教予他”,……教予他一切的一切,只爲他成爲一個真正的人!

記得還在書上看過一位家長的話,“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在他離開你的時候,他對生活,擁有一份熱愛,對人生,擁有一份自信,對你,對我,對所有的人,擁有一份真情。”我們能夠滿足這位家長“簡單的要求”嗎這個要求簡單嗎孩子、家長和我們都在追求着世界的真善美,那就讓我們善待自我、善待學生、善待家長。

我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雖然我與他人比,不必須做得最好,但對於“我”自我就要做到“自我的最好”!

讀書心得體會7

在學校開展的讓書香潤澤生命,與青奧共同成長活動中,大家充分享受着讀書活動所帶來的書香的潤澤和讀書的歡樂。圖書館裏的書多起來了,面對浩瀚的書海,我們能夠依照自己的需求挑選適宜的書籍。我們如飢似渴地閱讀着、熱情地實踐着,驗證着、進展着古今中外前賢們的教育理念。《給教師的建議》、《我曾經也是差生》、《教子有方》等一本本書上,密密麻麻地記載下我們思索的痕跡、收穫的感動,教師們在閱讀中享受着心靈契合的愉悅,大家的單調孤寂的日子變得豐富生動;在書中,大家尋到了工作的自信、教書的底氣;讀書,更讓大家走出了工作的失降和迷茫。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作爲那個社會的特殊羣體,肩負着社會給予的特殊使命,作爲知識的傳播者,心靈的塑造者,讀書求知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風雨鐘山,虎踞龍盤。有着悠久歷史的南京和年輕的青奧會在此相逢時,我校開展了讓書香潤澤生命,與青奧共同成長活動,又適時地開展了同讀一本書的活動。當一本本《教子有方》發到大家的手中時;當大家愛別釋手地、津津有趣地觀賞着書中一具個情真意切的故事時,可以看得出每個人的臉上的幸福與渴求如花兒般清香四溢。書是學校爲大家從書店百餘種書中精選選擇的,領導們的良苦專心,更讓我們每位教員工工深深體會到:切實履行自己的責任,盡職盡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才幹完美展現自身的能力與價值。責任算是對工作的完成,算是對職位的堅守,算是對人性的昇華,責任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奉獻。

有人說: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也有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諮詢君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就讓書籍伴我們度過一具又一具春華秋實的美好歲月吧;讓書籍給我們帶來智慧和力量,在教師專業成長的路上別斷爲我們加油吧。我將以這次活動爲契機,仔細閱讀《教子有方》這本書,並仔細做好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真正理解這種責任的理念,並降實到自己的工作當中。

最後,我想用徐美平老師的話來結束我的體會:讀書別是一時的情況,也別單單爲了教學,而是爲平生幸福來做的情況。那就讓讀書成爲一種內需,讓求知別斷豐盈自己,讀書!讀書!九萬里風鵬正舉,讀書和青奧會一起,從此共同成長!讓書香潤澤我們的生命吧。

讀書心得體會8

魯迅演講的主旨是希望“天才”的培育者——民衆克盡其力,堅苦卓絕地做好培育愛護“天才”的工作。他的基本觀點是:沒有好的泥土,不可能培育出好的花朵。這好的“泥土”應該是怎樣的呢?他認爲:首先是不要用太多舊思想舊傳統薰染青少年,簡言之,就是要“脫離舊套”;其次是鼓勵青少年大膽吸取新知識新思想,就是“擴大了精神”,“收納新潮”;再一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便是要愛護青少年,不要怕他們幼稚,不要責怪他們無知,更不要動輒打擊以至扼殺他們。魯迅說:“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因爲幼稚,當頭加以戕賊,也可以萎死的。”

對於怎樣看待孩子的“幼稚”,在後來的一些場合魯迅還曾有論述。他認爲,對於孩子們來說,幼稚是他們發展過程中極爲正常的事,一點也不值得奇怪,沒有幼稚就沒有發展,沒有成熟。我們決不應該因爲孩子的幼稚而扼殺其發展和成長。他曾說:“至於幼稚,尤其沒有什麼可羞,正如孩子對於老人,絲毫沒有什麼可羞一樣。幼稚是會生長,會成熟的,只不要衰老,****,就好。倘說待到純熟了纔可以動手,那是雖是村婦也不至於這樣蠢。她的孩子學走路,即使跌倒了,她決不至於叫孩子從此躺在牀上,待到學會了走法再下地面來的。”

也正因爲是從“幼本位”的觀點出發,熱門思想彙報魯迅針對中國長時期強調的“師道尊嚴”提出師生之間應該建立“平等關係”,要求老師對學生應該“和藹若朋友”。他說:“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又說:“古之師道,實在也太尊,我對此頗反感。我以爲師如荒謬,不妨叛之,但師如非罪而遭冤,卻不可乘機下石,以圖快敵人之意而自救。”魯迅曾爲當時所謂的“教育”憂心感喟,他說:“我們是忘卻了自己曾爲孩子的時候的情形了,將他們看作一個蠢才,什麼都不放在眼裏。即使因爲時勢所趨,只得施一點所謂教育,也以爲只要付給蠢纔去教就足夠。於是他們長大起來,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們一樣了。”

因此作爲教師本着真誠,的心對待教育事業,懷着包容,關愛的心對待孩子們的錯誤。用心呵護“幼稚”

讀書心得體會9

今天我讀了《童年》,高爾基寫出了自己當時的悲慘遭遇,想起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爲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僱工,放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舅舅們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爲了錢,爲了個人的利益,明裏爭,暗裏鬥,沒有私毫手足之情,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主要是寫出了自已苦難的童年,鳥的翅膀不歷經風雨童年時代的高爾基生活在這樣黑暗的社會中,這是他的不幸,但是使他磨鍊了一身堅強的意志,這爲他長大成人後遇到困難不屈服奠定了基礎。

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學生都會在不經意間想起自己的童年,想想那時是多麼的美好。都想回到那時。可是時間是不會倒退的,只有離兒時越遠。我有時就像,如果時間停在小學四年級是多麼的好啊。可是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的虛想罷了!童年充滿着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有着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我們現在與高爾基的童年比起來,我們是多麼幸福,又是多麼奢侈呀。我們應該向高爾基學習,不管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都要好好學習,努力奮鬥,朝着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我們一定也會有比高爾基更美好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吧!讓我們去珍惜現在的一切吧!

讀書心得體會10

在初中階段的最後一個寒假,我有幸從圖書館借到了這樣一本書,它的名字叫做《趣味代數學》,這本書的作者是世界的科普大師別萊利曼所寫的,他有“趣味科學的奠基人”的美譽之稱。

我爲什麼要選擇去讀這本書呢?其實我是被“趣味”這兩個字所吸引,我想從這本書彙總得到學習數學的方法以及如何在玩中學。《趣味代數學》它是一本好書,它以故事的形式調動了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比如:它通過方程式讓我瞭解到了刁番都的一生,把普通的語言轉化成代數語言,然後列出方程來解答。這種方法真的很吸引讀者去閱讀,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趣味代數學》一書分析講解了一些令人沉迷的數學的難題和引人入勝的趣味數學故事,以及日常生活彙總大量與生活有關的問題。它可以讓我們在數學的海洋中遨遊,引導讀者,讓我們自發地運用課本上的代數去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和激發我們對代數學的興趣。

在《趣味代數學》中,有一些我沒有學習過得題目更加引起我的注意,這種類型的題目我不會,看不懂,但也正視這樣激發了我對數學的探究渴望。我想知道這道既有趣但我又看不懂的題目的背後又有着怎樣的奧祕呢?

請大家在有空的時候也讀一讀這本書,希望你看完後也會有這麼多的收穫,激發起你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讀書心得體會11

讀書是人生一大妙事,也是一樁必要的事。凡是愛讀書的人,都樂享其中,大有收益。像文學家們,大多少年時代是酷愛讀書的。比如,從林海音的《竊讀記》中我知道了,她千方百計地進入書店,鑽進人羣,就是要在不花錢買書的情況下,把一本書讀完,她如此迷戀書日後果然成爲了聞名的作家。讀書的好處千千萬,現代人更是需要“多讀書,讀好書”,所以,我也慢慢喜歡上書了。

我最愛讀的書,大多都是科普類的。我之所以喜歡這類書,是因爲我想在書中發現更多這類知識。科普書籍帶給我最大的快樂就是讓我瞭解的關於自然`生物`科學等知識越來越多。所以說,只要讀適合自己的書,總能收穫知識。

讀書對我來說有太多益處,給我帶來了太多快樂,讓我坐在椅子上、靠在沙發上吮吸書中精華的同時,又如同徜徉在一個奇妙無比的世界中;讓我在享受文字的美妙之時懂得人生道理;讓我涉足古今事件、瞭解中西文化、拓展視野、豐富內心世界。

讀書心得體會12

高爾基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道明瞭書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最喜歡的時候怕是手捧一杯青茗,滿卷書香,悠然愜意地度過一個午後。

看過各種各樣的書,有那些質樸的,如同清晨朝露;有些熱烈的吧,就像正午烈陽;還有那些晦澀的,就好比詭譎雲霞……相信總有一些東西,容顏比不過,時間抹不掉,終究會使你成爲獨一無二的存在,那便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是一點兒也沒錯的,一個愛好讀書學習和幾乎不怎麼看書閱讀的人是很不同的。同時讀書就要讀好書,就要讀有價值有意義的書,一個愛好古典文學的人和愛好言情小說的在氣質、談吐上差別不言而喻。

隨着網絡的發展,一大波電子書蜂擁而至,但看起來不僅是那份書卷墨香沒了,就連看書時那份愜意的舒適感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刺眼的手機或者電腦屏,看得眼睛直疼。

朋友們,若得半日閒暇,便去閱讀吧,去看看書中的世界,細細感受作者的細膩情感,這該比一百部韓劇有意義的多些。

讀書心得體會13

開學初,因課題研究和理論學習的需要,到徐主任處借了一本幼兒園教師必讀叢書——《觀察兒童》實踐操作指南。幾個月來,因瑣事繁忙,一直沒有機會閱讀,直至前幾天得空,才隨手翻閱起來。

本書的原著是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 Diana Vennis,翻譯是單敏月、王曉平。本書共有7個章節。在第一章裏,主要解釋了“我們爲什麼要觀察”,並介紹了幾種記錄觀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觀察”,同時也給讀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實踐的機會;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紹各種觀察法,並給出許多實例,羅列了一些目的、目標,以便於讀者決定採取最恰當的模式來記錄觀察;第四章是更詳盡地回顧了記錄觀察的益處,以及觀察對於兒童的重要意義;第五章是“將觀察和評價與基礎階段的早期學習目標聯繫起來”,第六章是對各個發展性領域分別作了介紹,並列舉了一些與早期學習目標的標準有關的活動,對我們想拓展兒童經驗有所幫助。第七章是“發展的里程碑:從出生到8歲”,可供我們參考查閱,但它只是一個指導方針,因爲每個兒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經驗。

作者創作本書的初衷是鼓勵照料嬰幼兒的工作者樂於觀察兒童,通過觀察和記錄兒童的成長情況進而滿足兒童的需要,同時也使自己在規劃未來的專業發展時,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學習和完善的方面。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或許你已明白觀察兒童絕對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因爲觀察,會讓你快樂地體味每個兒童的獨特之處。但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觀察、如何來記錄,只要我們按順序通讀本書的章節,一定會讓你獲益匪淺。這些章節在內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帶你逐漸掌握觀察記錄的全過程,而且其中觀察記錄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會讓你查找起來更加方便,書中還有許多具體的練習活動,完成它們會讓你更好地建構起你的觀察技術和知識體系。

雖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我還是被它的實用性給吸引了。它真可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觀察記錄工具書。它讓我更全面深入地明白了觀察的價值所在,讓我熟知了觀察兒童的全過程,讓我瞭解了觀察兒童的方法,習得了許多觀察的技能,更讓我有信心成爲一個觀察兒童的技能嫺熟的操作者……所以,在工作室活動時,我把它介紹給了我的姐妹們。

一改往常理論學習的形式,我先根據第一章的學習內容出了3個簡答題,讓姐妹們即興作答,並把答案寫在白紙上。問題1.我們爲什麼要觀察兒童?問題2.通過觀察兒童,我們能看到什麼,瞭解什麼?3.通過觀察兒童,我們怎樣幫助他們?

答題完畢,我們當場交流,達成一些共識:如爲了瞭解孩子現在的發展水平,獨特的個性特點,更加有的放矢地開展活動,促進孩子的有效發展等……然後我再組織大家一起學習,找出正確的答案,並將自己剛纔的回答與書中給出的答案相互比較。附書中的答案:

我們爲什麼要觀察兒童?——爲了發現他們獨特的特點。

我們能看到什麼?——兒童能夠做些什麼;他們怎樣接近問題,以及嘗試怎樣解決問題;兒童自得其樂。

我們能瞭解什麼?——他們已達到了什麼水平;更好地理解兒童爲什麼做某事;強化我們關於兒童發展的知識;從兒童的視角去看事物。

我們怎樣幫助他們?——通過提供活動、資源或支持,促進這些發展性技能。

通過觀察兒童:

我們評估他們的需要,

拓展他們的經驗,

促進他們的學習。

可見,我們老師對“爲什麼要觀察兒童”的目的是比較明確的,其理念和價值觀也是比較正確的,只是在“我們能看到什麼、瞭解什麼以及怎樣去幫助他們”這些方面考慮得還不夠全面深入,相信大家通過學習、比較,會讓我們的觀察記錄更加客觀、科學、有效,也能更好地促進我們孩子的發展。《觀察兒童》我們還在學習中……

讀書心得體會14

閱讀一本好書,就像跨進了知識的海洋,像交了一位益友。

反覆朗讀課文可以獲得美的享受。朗讀便於記憶。反覆朗讀能較好地理解課文,還能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反覆朗讀可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有了良好的朗讀技巧,就有了良好的學習基礎,同時也獲得了獨立學習的能力。反覆朗讀能提高表達能力,反覆朗讀課文中的精美詞句、篇章等,就會不斷地吸收和積累。你掌握的詞彙和文章的結構形式多了,表達能力就提高了。一本好書,蘊含着豐富的知識和美好的情感。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跨越時間和空間,同睿而高尚的人對話,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歡閱讀,並善於從書中汲取營養,從而走上了成功之路。

讓我們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慣,一生都與好書相伴吧。

讀書心得體會15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爲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爲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爲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裏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係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着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爲每一個學生着想,教師本身並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爲,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爲,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說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爲應當堅決的制止。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爲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爲“忠言悅耳”。

參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動,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師。作爲學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作爲教師,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願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願意接近的教師,你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教師要經常自省:

我認爲教師這項工作,體現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爲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這只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我們養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後,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爲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裏,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脫離羣衆,就會退步,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纔是唯一的方法。

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意見:

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我認爲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係實際上是一對矛盾,處理得好,會教學相長,形成一種師徒般的師生關係,但處理不好,會產生對立情緒,造成教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的局面。老師應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研究人的個性,因爲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然後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去因材施教,去處理一些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師要多瞭解學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還是教與學工作中,只要多瞭解學生的要求,我們的辦法纔會更多,處理問題會更慎重,師生間只要形成了一種和諧關係,教學工作、思想工作就會比較順利。

教師必須樹立平等對待觀:

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只是我們老師沒有把他發掘出來。每一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對待,教師應服務於全體,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所有學生同乘一輛前行的車;教師應服務於全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成績以及身體素質都要悉心關照,服務周到,促使其全面發展。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

作爲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對學生嚴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認爲師生間就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簡單關係,因爲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係會阻礙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觀點具有“權威性”,久之則會壓抑學生的潛能,不利創新人才的培養。 “一日爲師,終身爲父”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之言。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既然做“父親”,就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