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6年教師《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

2016年教師《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爲這樣做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2016年教師《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

  【2016年教師《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1】

古語有云: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有的時候,細節雖小卻重要。有一句話叫作“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育中的細節無處不在,小到和學生的每一個微笑,大到指引學生的理想。作爲老師,每天和那麼多學生打交道,這期間會有多少的細節啊!

教育本身就是“潤物細無聲”,教育的效果存在隱性和滯延性,因此,作爲一名老師,要認識並且格外重視教育中的細節。細節處理好了,可以是暖人心田的“天使”,處理的不好,很可能就是埋下禍根的“魔鬼”。“警惕細節中的魔鬼,讓天使常駐”,這是本書中讓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這裏,我結合自身經歷,談談發生在我身上的有關教育細節的故事。

我從小學到大學,記憶深刻的老師數的過來,其中有一位,是我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老師。我們叫她望老師,時至今日,說實話我已經忘記了她的面容,但是她給我留下的印象真的很美很溫暖。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換成了望老師,也就二十多歲的樣子,當時好像剛剛結婚。望老師平時很重視訓練我們的閱讀能力,說到閱讀能力,其中有一項就是對一篇給定的文章分段。比如說第一段是哪幾個自然段,它的主要思想是什麼,這樣分段的原因又是什麼。看着簡單,但是實際上班級的很多同學都挺怵這個的,因爲指定的閱讀文本往往會讓那個時候的我們拿捏不準。恰巧的是,當時很閉塞,我們又相信權威,甚至是迷信權威,總是覺得肯定只有一種分段方法是正確的,而越是這樣想,就越是心裏沒譜,特別是演變到後來,有的時候我在做分段的時候,心裏都會有點發慌。尤其是以前當自己的分段方法跟“標準答案”不一致的時候,老師就會批評大家,而更爲不幸的是,我經常是挨批評的小夥伴之一。時間久了,我在做給文章分段的題目時,很沒自信,甚至害怕。

有一次,望老師讓我們讀一篇文章,然後給文章分段。我依稀記得,那篇文章是介紹臭氧層的,文章很長。望老師提前告訴我們,文章很長,一共有二十多自然段,而且文章中有一些術語,難度大。她說給我們半個小時的時間去讀,自己分段,並且歸納主題思想,然後寫出原因,最後拿十分鐘的時間進行交流。(這裏我想插話的是,在我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是小組合作了,大家按照小組坐,就像是“方桌會議”一樣,成績也是按照小組來綜合評價的,上課回答問題不用站起來,小組成員也要互幫互助。這樣做效果很好,小夥伴們相互監督幫助乖不說,學習氛圍也好。現在我所工作的學校也在這樣做,花樣很多,但是恕我直言,花架子爲多。不得不說,我當時遇到了很有遠見的科任老師,那個時候就注重按照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教學。)當時我一遍讀下來,總是覺得怪怪的,因爲直覺告訴我,這篇文章的分段應該有好幾種。但是這和我一直被灌輸的理念不同:分段是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我開始懷疑自己了,然後再讀第二遍,再思考,再分段。奇怪的是,讀的次數越多,思考的越多,我發現分段的方法也多了。完了完了,我心裏慌了,拿個橡皮擦,在書本上寫了又擦,擦了又寫,手心都是汗。望老師很細心,她發現了這個細節,然後走到我座位旁邊,想弄清楚怎麼回事。不一會兒她看明白了,拍拍我的肩膀,我想這下完蛋了,時間都快沒了,我連個分段都沒搞定,肯定要挨批評了。我小心翼翼的擡頭,卻發現預想的望老師的皺眉不滿沒有出現,反而是一種微笑,一種含有一絲狡黠、更多的是鼓勵的微笑。看我愣住了,望老師輕聲說:“不錯,挺有想法的,而且我剛剛轉了一圈,有些同學完成任務後就閒着不動筆了,只有你是再三思考的,很細緻。繼續加油!”當時,我也是挺伶俐精怪的,一下子就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爲我知道,望老師是在表揚我,只有做的對,纔會得到表揚嘛!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把我能想到的好幾種分段方法,都在草稿紙上寫出來了,無一遺漏。

最終交流彙報的時間到了。望老師鼓勵大家發言,但是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小夥伴們都怕答錯了,都不說話。望老師一說要點人回答問題,大家的腦袋一個比一個低。我偷偷瞥了一眼望老師,她好像知道我在偷偷看似的,目光和我對視了,剎那間我嚇得不行,心撲通跳。我估計其他小夥伴當時跟我的反應也是一樣的。當時教室裏非常安靜,頗似“山雨欲來風滿樓”,我想這下大家肯定要捱罵了。過了一會兒,望老師沒有發脾氣,她只是溫和的讓我們把頭擡起來。她說她說出分段的方法,只要是和她說的一樣,就舉手。當她說出第一種分段方法的時候,一大半的小夥伴都舉手了。我也舉手了。正當剩餘的小夥伴以爲自己又做錯了,感到沮喪的時候,她又說出了第二種分段方法,這下又有一部分小夥伴欣喜地舉手。這次,我也舉手了。望老師接着說出了第三種分段方法,舉手的就那麼幾個人。我還是舉手了。接下來,望老師說了第四種分段方法,我又舉手了。但是這一次,望老師停了比較久沒有說話。我也覺得有點不對勁,我回頭環顧一下,發現只有我一個人舉手。我心裏忐忑不安,覺得我這一次是有點忘乎所以了,應該低調一點。可是沒想到,望老師又說出了第五種分段方法,我一聽,這種方法我也找到了。但是我回頭再看,沒有其他人舉手。我心裏惴惴不安:其他人爲什麼沒有舉手的呢,難道望老師是故意說一個錯誤的方法,從而讓我“上當”嗎?我只希望望老師趕緊打住,沒想到她重複了好幾遍,並且我發現到後來,望老師的目光一直在看着我。你能想象一個對分段心存懼意的小學六年級的且又害羞的男生,在當時的情況下,心裏有多煎熬嗎?!我心裏掙扎了很久,多麼希望望老師能說點什麼,鼓勵我舉手的話也好,告訴我們第五種分段方法不存在也好,但是望老師什麼都沒說。再她又一次重複第五種分段方法以後,我硬着頭皮,戰戰兢兢地舉手了。望老師對我說,你確定這種分段方法嗎?我心想,手都舉了,還有退路嗎?所以就一直保持着舉手的姿勢。望老師意味深長地笑了,讓我站起來,當着全班五十多人的面,解釋爲什麼我要這麼分段。說實話,直到那個時候,我都還不確定這種分段方法是否正確,加上心裏確實很緊張,只好結結巴巴地說明理由。當我發言結束以後,望老師問大家:“你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竟然沒有人敢接話。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沒人贊同,那我這次肯定是錯了。沒想到的是,望老師讓我坐下,並且大聲地在全班同學面前誇獎了我,不僅肯定了我的答案,而且像大家說了兩個道理。第一,她說全班除了我以外,沒有人去思考是否有多種可能的答案,這是不對的。作爲小學生,小孩子,要有好奇心,要去多動腦,多思考。不能被各種“標準答案”嚇唬住了。然後就是評論我在剛纔的表現,她說,做人要自信,還要樂觀,不要什麼都往壞處想,想多了就會嚇唬住自己,讓自己不自信,而人一旦不自信,要想進步是很困難的。我們還小,以後還要遇到好多好多事情,既然做出了選擇,那就要自信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哪怕這個觀點是錯的,知錯就改也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不敢大膽地表達出來,那就可能永遠都錯下去。我只記得,當時望老師說這些話的時候,聲音響亮,直抵我的內心,大家都很安靜,即使已經到了下課的時間,也沒有人喧鬧。

不是驕傲地說,雖然我在我的同學中不是最優秀的,但是單純從學業上說,我走得比絕大多數人遠。我當時也不知道是爲什麼,總有一種“跟班上”的感覺。可是,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細細想來,這和我生命中遇到的望老師們有莫大的關係。望老師們細緻入微,就像那堂閱讀課上一樣,從我分段時“寫了擦、擦了寫,回答問題時戰戰兢兢,舉手之前環顧其他同學是否舉手”這些細節,準確地把握住了我的心裏所想,並且不動神色地進行肯定與鼓勵,在我心中播種下了保持求知慾、好奇心與自信的種子,也許當時我自己沒有察覺,但是這顆種子,在多個望老師的一點一滴澆灌之下,逐漸生根發芽,最後成了推動我一直向前的那股溫潤卻又強大的力量。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望老師,忽略了當時我表現出來的點滴細節,或者說反而笑話我胡思亂想,膽小害怕回答問題,那很有可能,我當時的幼小心靈會受到摧殘,甚至破罐子破摔,或者安於現狀,我的學業表現肯定不會順利,甚至很可能高中畢業就出去打工,提早在社會上謀生(這裏不是看不起較早在社會上打拼的人,我只是說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能夠讀得進去書,那就可以多在學校待幾年,畢竟書讀多一點是沒有壞處的)。

人們常說教育是心靈的交流,是一顆心靈撼動另一顆心靈。我想這句話換成“教育是心靈在細節中的交流”會更好。時至今日,我爲人師,對這句話的認識又深刻了一層。爲人師表,“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不妨從關注教育的細節處開始!

  【2016年教師《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體會2】

在放暑假前,我在整理自己的辦公桌時,偶然發現桌上還有一本嶄新的書,原來,這學期我還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書。於是,藉着這次放暑假的時間,我鼓起了勇氣把它帶回去讀。在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細節》一書中,說到的很多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老師思考的。每當我翻開書時,僅僅讀了幾十頁,便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此書猶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燈塔,讓我及時找到了方向。

書中講到一個“以柔刻剛”的案例,閱讀後,我一直記憶猶新。現在在寫讀書心得時,我又想到這個案例,依然頗有感觸。

朱教授講到:龍巖一中有一個姓林的語文老師,個子很矮,在一堂課上有三個男生搞惡作劇,把兩個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師看得到卻夠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師整堂課和往常一樣仍在黑板上寫滿了板書卻沒有提黑板擦的事。臨下課在回顧這節課的內容時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乾乾淨淨,並對學生說,這些板書老師擦掉,是爲了告訴你們:知識,只有留在你們的心中才有價值,因爲留在心中的知識是不用擦,也永遠擦不掉的。下課後三名男生主動跟林老師承認了錯誤。這個故事我們見證了矮個子林老師的偉岸,也讓我們看見“美好的教育背後迷人的東西——教師個人的功底和修養”。林老師這種以柔刻剛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學習。

但是,想一想我們身邊的老師是否都有林老師這種魅力和修養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是林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只會揪出這幾個男生臭罵一頓,然後要求他們把黑板擦拿下來,接下來,才繼續上課,我想大部分老師都會這樣做,但我們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他們的上課情緒就會收到影響,老師的情緒也會不好,惡作劇的那三個男生也不一定會得到教訓,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在看《教育的細節》,朱教授有一節提到“自遲到看教育文化”。講到一般老師對於學生遲到,都採取的是讓學生認同的教育行爲,比如凡遲到一次,就當一次班級義工,幫當天值日的同學做衛生;或寫一篇短小的隨筆,或在班會課上做一次3分鐘的演講,或下午放學後,到操場跑幾圈步。這些雖不是最好的教育行爲,但比有的學生遲到後老師讓學生“站一上午”來聽課,或者罰抄什麼內容幾百遍要好的多。朱教授講到一種溫暖人心的教育行爲,他到河南鄭州的艾瑞德學校聽課時,發現學生遲到,從不喊報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不影響老師和同學;老師和同學也安之若素,轉頭見到,都是微微一笑。是啊,學校是講愛的地方,首先要給孩子安全感和愛的示範。再看看我們學校,有的老師對待學生遲到的處理方式簡直讓學生和家長無法忍受。曾經我們學校就有一位五年級學生經常表現不好,有一次上體育課遲到後被A老師罰蛙跳5圈的做法。雖然沒有一個學生能蛙跳5圈,A老師本意也是嚇唬學生,但是班上大部分同學都嚐到過“上下蹲後頭暈目眩的滋味”,有的小孩就真的被“嚇”到而不敢去學校了。A老師雖然“嚴”字當頭,但卻沒有“愛”字隨後。記得一位知名校長曾說過:“我寧願我的小孩是一位陽光、健康的高中生,也不希望他是一位駝背、高度近視、瘦小的清華或北大生。”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反應人的內心,細節表現出教育的本質。朱教授《教育的細節》這本書我已讀了好幾遍,受益匪淺猶如在他鄉見到故知,樸實的文字滲透着細節的力量,我將沿着朱老師的路,把他的思想融進我的教學實踐,打造柔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