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合集5篇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合集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心得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合集5篇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夕陽之輝。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上班族們不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裏學習,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通過書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的學到新的東西,擴展新的思路。總的來說,讀書對於我們個人成長的好處可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牛頓說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爲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

二、讀書開闊人的視野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纔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說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

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爲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

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爲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良師益友就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書本就是這樣的一位。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爲令人愉快的時光。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歡樂和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

所以我們要倡導並支持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作爲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爲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爲一種職業,承擔着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着橋樑和紐帶作用。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爲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纔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爲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信息技術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懷揣夢想和激情,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在近些年的實際教學中,我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要想對職業生命負責,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爲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

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爲一名中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着在心裏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爲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之於"青年教師","青年"說明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去思考,去理解,去實踐;"教師"說明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說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擁有精湛的傳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應該負責,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專業發展。而且每時每刻都要意識到這一點:自己教育教學業務的錘鍊,不只是爲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展現。學校爲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藝精湛的師傅,團結友好的團隊。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教育。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願我會做好!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個很時髦的話題,更是個很現實的話題。現代教育的迅猛發展對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新課程的實施更需要教師專業化成長。只有走專業化成長之路,才能成爲適應現代教育需要的教師,才能成就教師職業的理想境界。讀了 李再湘老師的《教師專業成長導引》,我深有感受。

我們怎樣走專業化成長道路呢?我覺得有三點極其重要。

一、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低是不爭的現實,教師的職業壓力大,社會地位不高,福利待遇差,有人把教師行業形容爲“雞肋”行業,更有人把教師的工作幽默地比喻爲“站臺”、“賣聲”、“吸粉”。故而,衆多的教師職業心態差,職業倦怠感強。所以,許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職業,上班、下班,備課、上課、看作業,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從初級做到中級,從中級做到高級,平平淡淡,終此一生。這嚴重阻礙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人生有兩種職業心態:一種是“用生命迴應職業的需要”,一種是“用職業實現生命的價值”。

作爲教師來說,應該要有後一種職業心態。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把教育當作事業來追求,用教育這種職業去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所長申繼亮提出:教師“應該對自己職業生涯有個規劃,凸顯個人發展主線。一方面需要創造條件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內心告訴自己,把教師當做事業來看,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

只有把教書育人當作事業來追求,我們纔會由從業到敬業,最終樂業;纔會從追求功利價值到追求社會價值,追求人生價值;纔會從追求教學技能到追求教學模式,追求教學境界;纔會由匠師成長爲能師(經驗型教師),最終成爲人師(專家型教師)。

著名的教育專家李鎮西深有體會地說:“我的教育不爲領導,不爲職稱,不爲榮譽,只爲着我的樂趣本身。” 正是這種良好的職業心態成就了他輝煌的教育生涯。

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心理基礎。有了它,教師專業化成長才有了“核動力”。

二、吸納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教育哲學

教師不僅是教育者,而且是學習者、研究者。教師這種職業最需要與時俱進。有人說:“要當一流的教師,就要先當一流的學生。”這話最著真知灼見,因爲當教師第一位的是學養,第二位的纔是教學的技術技巧。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要認真學習,擠出時間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更重要的是不斷吸納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哲學。

新課程的實施,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嶄新的要求。新課程強調“四個注重”(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重整合)、“五個發展”(全面發展、全體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轉變角色,我們不僅是一部教案劇的編劇、導演、主演,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夥伴、參謀、鼓動者、裁判甚至是學生的欣賞者、供學生分析批判的參照物或靶子;我們要轉變思考的維度,不應僅僅思考把什麼給學生,還應思考把什麼東西不給學生,什麼東西用什麼方式給學生可以給學生帶來最大的思考和收穫,什麼樣的教學行爲可以給學生帶來激勵性的評價;我們要轉變教學的方法,徹底消除滿堂灌,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我們還要轉變教學成果意識,它不僅應該有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還應有方法、能力、意識,更有教師自己做人和做學問的態度。

深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的我們,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必須加強學習,加深對“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認識,否則,我們就會落伍,我們就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有教育家早就說過,學校是農村,不是工廠;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學生就像植物,需要澆水、施肥、治病、滅蟲,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自由發育生長。而我們習慣於將不同資質的人輸入機器設備,按同樣標準、同樣程序、同樣時間予以“鑄造”。使得受教者不是作爲一個完整的人、作爲一個與施教者對等的主體進入教學程序,而是作爲“灌輸”對象、作爲一個被動的物件進入教學程序,抹殺了個性,限制了特長,弱化了創造,不利於我們的人才培養。這種做法必須改變。

吸納、更新了教育思想,我們才能更好地轉變自己的角色,融入新課程,適應新形勢,創造新成就。

三、反思教育教學實踐,總結實踐經驗教訓

葉瀾教授說: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爲名師。”美國的著名學者波斯納有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足見教育反思在教師專業化成長中的作用。

而我們的許多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太願意去進行教育反思。教學常規中強調教師要寫教學後記,但真正用心去寫的不多;每年要求教師寫一篇論文,但一些人總是敷衍了事,總不想認真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

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反思實際是對本質的追問,反思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學反思是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爲的反思、教學藝術的反思。通過反思,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教訓,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反思,使自己的教學精益求精,漸臻完美。

教學反思要找準切入點。根據專家的看法,對於新手型教師來說,應以自身教學技能反思爲切入點;對於適應型教師來說,應以課堂教學策略反思爲切入點;對於成熟型教師來說,應以自身教學理念反思爲切入點;對於專家型教師來說,應以教育研究反思爲切入點。

可以說,上述三點非常重要,樂業積綻底氣,學習滋養元氣,反思造就靈氣。在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有積極的心態,有紮實的學習,有深刻的反思,我們就能達到“職業有認同感、事業有成就感、人生有幸福感”的理想境界。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大學畢業後很少靜下心來認真的讀專業的教育理論書籍。因爲在我看來,只要多讀書(閒雜書籍也行),真心的愛孩子,努力的工作,熱愛自己的職業,一切就足夠了。至於專業書籍,不是太過專業看不懂就是看上幾頁就心浮氣躁,大多數都以工作太忙爲由而忽略。所以學校暑假的讀書活動的開展讓我重新找回了大學讀書的做讀書筆記的感覺。

暑假我拜讀的是前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的《和教師的談話》。在前蘇聯他撰寫的《教學論與生活》、《和教師的談話》這些書被譽爲教師必備書。《和教師的談話》一書讀完,就像和大師促膝而談,聆聽大師的諄諄教導。書中闡述了低年級教學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還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鑑的方法,使我收穫良多。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些學生容易寫錯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師往往責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這說的不正是在教學工作中讓我們老師大傷腦筋的“後進生” 嗎?儘管家校“雙劍合璧”,然而收效甚微。有時都產生放棄的念頭了。這類學生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大師指出,實際上是他們的觀察力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要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後進生”觀察事物,讓“觀察觀察再觀察”成爲他們的座右銘。大師還指出,要儘量設法減輕他們的思想負擔,逐步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樹立起信心。讀到這裏,我的臉禁不住一熱,反思自己平時對待這類學生,往往性子過激,不能對症下藥,那個大談“不可揠苗助長” 的人乾的卻恰恰是違反事物客觀規律的事。總是拔高了要求,總是希望每個後進生能夠達到自己要求的標準,結果是,學生因達不到而沒有成功感,自己對這部分學生也越來越沒有信心,以至於最終放棄這部分後進生。

對於大師談到的“學習誘因問題”,我也很感興趣。特別是他引述的列.托爾斯泰的那一席話讓我深有感觸:“爲了使兒童對人們所教給他的東西能夠理解和感興趣,不要對兒童講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東西,也不要講那些他知道的並不次於教師、有時是勝於教師的東西。”

我想,要激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哪裏是學生的困惑點,哪裏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哪些只需點到爲止,教師心裏都要清清楚楚,那麼學生的學習慾望就自然地產生了。

在書中大師認爲課堂應該讓學生充分交流國家重大事件,他說:“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對於班集體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每一個孩子聽着同學們的發言,就同他們體驗着同樣的內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於集體的團結。”“如果班級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的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 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裏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看了這些文字,我很贊同贊科夫的建議,課堂是一個愉快交流、多向互動的地方,學生們在交流中學習成長,是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髮表意見、相互討論、敢於批判、樂於交談是一個老師應該也能夠做到的。

大師還談到“樹立教師威信”問題。我們都知道樹立教師威信很重要,那麼教師的威信是指什麼呢?大師指出,威信不是維持班級的表面紀律,而應作用於學生的心靈。教師既是學生的年長的同志,同時又是他們的導師,對集體,對個人,時刻不可放鬆指導的職責。教師要理解學生,瞭解每一個學生,要從多方面形成學生的個性。這樣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擁戴。 “親其師,信其道”,看來教育確實上是不分國界的,愛是教育永恆的旋律,愛是教育不變的話題。